基本信息
书名:藏传佛教造像
:320.00元
作者:王家鹏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532373307
字数:
页码:2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86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勇敢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和独具地域特征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藏传佛教神灵众多,形象奇异,既有源于印度晚期佛教的密教金刚乘、时轮乘诸神,也有西藏原始本教神,又有汉地及蒙古神祗,其造像内容丰富多彩。造像所用材质有泥、石、木、金铜等,而其中具代表性的当数金铜佛造像。一千多年来,各民族工匠们制作了大量金铜佛像,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造像的艺术成就。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皇宫,由于历史的机缘庋藏了大量的藏传佛教金铜佛造像,成为中国除西藏地区之外藏品丰富的国家博物馆。这些藏品原为清宫旧藏,汇聚了各地的藏传佛像精华,主要是西藏、蒙古等地的贡品和元、明、清三代的宫廷作品,不仅时代跨度大、产地多,集中反映了藏传佛教造像的发展脉络,显示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造型特点与艺术成就,而且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中国藏传佛教造像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目录
总序
文物目录
导言——故宫藏传佛教造像概论
图版
西藏周边地区类型造像
西藏本地类型造像
内地类型造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序
文物目录
导言——故宫藏传佛教造像概论
图版
西藏周边地区类型造像
西藏本地类型造像
内地类型造像
当我翻开《藏传佛教造像》,一股庄严而又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遥远的雪域高原。这本书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严谨,为我揭示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博大精深。我被书中关于造像的“分类”和“辨识”的详细指导所折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不同佛陀、菩萨,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造像上的独特特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特征来区分不同的神祇。例如,愤怒本尊的造像往往具有多头、多臂、獠牙、火焰纹等特征,这与慈悲的观音菩萨的柔美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对“坛城”造像的解读,让我对佛教宇宙观和修行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坛城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宇宙的缩影,是修行者观想和证悟的蓝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造像“材质”和“工艺”的介绍,让我了解到,不同材质(如铜、金、木、石、彩绘等)在表现佛像的神态和质感上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那些精湛的手工技艺如何将冰冷的材料赋予生命。书中还特别提到了“造像的开光”这一重要的宗教仪式,让我了解到,佛像的制作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神圣的宗教行为。它让我明白,这些造像不仅仅是物质形态,更是连接凡俗与神圣的桥梁。
评分《藏传佛教造像》这本书,无疑是我在探索藏传佛教艺术道路上的一座宝藏。它以一种系统而又深入的方式,为我打开了理解这些精美造像的大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造像的“比例”和“程式化”的讲解。我了解到,藏传佛教的造像并非随心所欲的创作,而是遵循着一套严谨的度量法则和仪轨,以确保造像的准确性和神圣性。这种程式化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佛学理论和宇宙观。例如,关于佛陀的“三十三相”和“八十随行好”,以及菩萨的“庄严”和“仪饰”,都必须在造像中得到体现。书中对不同佛像“坐姿”和“立姿”的解读,也让我对这些细节背后的象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例如,跏趺而坐的佛陀象征着禅定与智慧,而站立的菩萨则可能展现出救度众生的便捷。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藏传佛教造像的“修复”和“保养”的知识,这让我了解到,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是如何被世代珍视和传承下来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塑造”佛像,更是关于如何“守护”信仰的物质载体。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寺庙壁画”与“立体造像”之间相互呼应和补充的阐述所吸引,它们共同构建了藏传佛教寺院的宏大艺术体系。
评分当我捧读《藏传佛教造像》时,我仿佛置身于雪域高原的古老寺庙之中,与那些静默而庄严的佛像进行着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为我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藏传佛教造像史诗。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造像风格演变轨迹的梳理所深深吸引。从早期受到克什米尔和尼泊尔造像风格的影响,到中期的地域性风格形成,再到后期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发展,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对“萨迦派”、“格鲁派”、“噶举派”等不同教派在造像风格上的细微差异进行的对比分析,让我对藏传佛教内部的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唐卡”艺术中佛像描绘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绘画技法的介绍,更是对唐卡背后宗教信仰和修法仪轨的深入解读。那些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唐卡佛像,每一笔都仿佛凝聚着画师虔诚的心愿。书中对不同本尊的造像,如观音、文殊、普贤、弥勒等菩萨,以及忿怒本尊、度母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让我得以理解它们各自的象征意义、手印、法器,以及在密宗修行中的重要地位。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将造像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探讨了造像与藏传佛教哲学、宇宙观、以及世俗信仰之间的紧密联系。
评分拿到这本《藏传佛教造像》时,我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作为一名长期以来对佛教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深入地介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读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知识空白。从扉页的设计到章节的编排,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艺术性的气息。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一窥那些神圣而又精美的佛像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和宗教意涵。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深入解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像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受到历史、政治、宗教思想流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例如,唐代汉传佛教造像对藏传佛教造像早期产生的影响,以及后来藏传佛教自身在造像艺术上的独特发展脉络,都让我充满好奇。书中关于不同佛陀、菩萨、本尊、护法等的造像仪轨、象征意义、以及不同姿态、手印、器物的具体含义的解读,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想了解,每一尊造像的背后,都承载着怎样复杂的宗教哲学和精神寄托,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信仰的载体,是引导修行者通往觉悟的具象化表达。此外,书中对造像所使用的材料、工艺,以及不同材料(如铜、金、木、石、彩绘等)所呈现出的不同质感和艺术效果的探讨,也希望能让我有所收获。我深信,一本好的图书评价,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让他们对书中内容产生清晰的认识,而这本书,在我看来,具备这样的潜质。
评分当我翻开《藏传佛教造像》这本厚重的书籍,我仿佛步入了一个穿越时空的艺术殿堂,那里陈列着无数凝聚着智慧与信仰的宝藏。我一直对藏传佛教的视觉语言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以其详实的内容和精美的插图,满足了我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探索欲望。我被书中关于“造像的程式化”和“象征性”的讲解所深深吸引。了解到,藏传佛教的造像并非纯粹的写实,而是高度程式化和象征化,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姿态、服饰、器物,还是面部表情,都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寓意。例如,愤怒本尊的忿怒相,并非代表凶残,而是象征着降伏烦恼、护持正法的强大力量。书中对“坛城”的阐释,更是让我对佛教的宇宙观和修行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坛城是宇宙的缩影,是诸佛菩萨的净土,是修行者观想和证悟的工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造像的材质”和“工艺”的深入探讨,让我了解到,不同材质(如铜、金、木、石、彩绘等)在塑造佛像的质感、光泽和神韵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以及那些世代传承的精湛手工技艺如何将冰冷的材料赋予神圣的生命。它让我明白,这些造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信仰的载体,是通往觉悟的桥梁。
评分《藏传佛教造像》这本书,如同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神秘与智慧的艺术世界。我一直对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心生向往,而造像艺术无疑是其最直观、最震撼人心的体现之一。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揭开了这些庄严造像的面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佛部、菩萨部、金刚部造像的分类讲解,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识出不同神祇在造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代表的功德和誓愿。例如,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不同化身造像,从慈悲的白度母到愤怒的马头明王,其形象的变化对应着不同的度化众生因缘,这让我对菩萨的无边慈悲有了更深的体悟。书中对细节的关注也让我赞叹不已,从佛陀头顶的肉髻、眉间的白毫,到手腕上的钏、足下的轮,甚至是袈裟的褶皱,都可能蕴含着特殊的含义。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细节背后的宗教象征和文化渊源。例如,关于佛陀右手触地的“触地印”,就象征着佛陀证悟的时刻,以及降伏魔障的伟力。书中还介绍了藏传佛教造像的材质和制作工艺,让我了解到,一件精美的佛像,是如何经过雕刻、鎏金、彩绘等一系列复杂而又精湛的工序完成的。这种对工艺的介绍,让我更加理解了造像艺术的价值,以及它在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当我沉浸在《藏传佛教造像》这本书的世界里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宏伟的艺术宫殿,其中陈列着无数凝聚着智慧与信仰的珍宝。我一直对藏传佛教的独特艺术风格充满好奇,而这本书以其详实的资料和精美的插图,为我揭示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博大精深。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造像的比例”和“程式化”的讲解所吸引。了解到,藏传佛教的造像并非艺术家随心所欲的创作,而是遵循着一套严谨的度量法则和仪轨,以确保造像的准确性和神圣性。这种程式化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佛学理论和宇宙观。书中对“手印”的详细解读,更是让我着迷。每一个手印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和加持,例如“说法印”、“施无畏印”、“与愿印”等,它们不仅仅是姿态,更是佛陀智慧和慈悲的象征。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造像的开光”这一重要的宗教仪式,让我了解到,佛像的制作不仅仅是物质的塑造,更是精神的注入,是开启佛像神圣力量的过程。它让我意识到,这些造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承载着无量功德和智慧的圣物。
评分《藏传佛教造像》这本书,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雪域高原神秘世界的窗口,为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和精神冲击。我一直对藏传佛教的独特艺术风格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则以其专业性和深度,为我提供了深入理解的钥匙。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造像的比例”和“度量法则”的细致讲解。了解到,藏传佛教的造像遵循着一套严谨的度量体系,以确保造像的准确性、和谐性和神圣性,这种程式化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佛学理论和宇宙观。书中对“手印”的详细解读,更是让我着迷。每一个手印都代表着特定的意义和力量,例如“说法印”象征着佛陀的教诲,“施无畏印”象征着消除恐惧,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更是佛陀慈悲与智慧的具象化表达。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造像的开光”这一重要的宗教仪式,让我了解到,佛像的制作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神圣的宗教行为,是开启佛像神圣力量的仪式。它让我意识到,这些造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承载着无量功德和智慧的圣物。
评分《藏传佛教造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藏传佛教艺术的精髓。我一直对那些遍布雪域高原的佛像充满了敬畏和好奇,这本书则为我一一解答了心中的疑问。我被书中对于“造像比例”和“度量法则”的严谨阐述所吸引。了解到,藏传佛教的造像并非艺术家的自由发挥,而是遵循着一套严格的度量标准,以保证造像的准确性、和谐性和神圣性。这种对比例的极致追求,体现了藏传佛教对宇宙秩序和和谐的理解。书中对“手印”的详细解读,更是让我着迷。每一个手印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和加持,例如“说法印”、“施无畏印”、“与愿印”等,它们不仅仅是姿态,更是佛陀智慧和慈悲的象征。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造像的开光”这一重要的宗教仪式,让我了解到,佛像的制作不仅仅是物质的塑造,更是精神的注入,是开启佛像神圣力量的过程。它让我意识到,这些造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承载着无量功德和智慧的圣物。书中关于“寺庙造像”与“私人供奉造像”的比较,也让我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实践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评分读完《藏传佛教造像》之后,我感到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藏传佛教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的内容详实且富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对造像的简单罗列和介绍,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和艺术解析之旅。作者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造像风格演变时,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从早期的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和中国汉地佛教艺术的影响,到中后期形成鲜明的藏传佛教造像体系,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三团佛”造像的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形象,更是包含了“佛”、“法”、“僧”三宝的象征意义,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令我印象深刻。书中对金刚乘佛教密宗修法中各种本尊造像的解读,更是充满了神秘而又庄严的色彩。例如,对于忿怒尊造像的解读,不仅分析了其多头、多臂、怒目圆睁的外形特征,更深入剖析了这些外在表现背后所象征的降伏烦恼、护持正法的强大力量。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为理解文字内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几乎每一尊造像都配有清晰的图片,并且标注了详细的名称和年代。我反复品味着书中对于唐卡绘画中佛像构图、色彩运用、以及图案象征意义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尊佛像,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绘画风格下,也能呈现出迥异的艺术魅力。这本书让我明白,藏传佛教造像不仅仅是工艺的展现,更是佛教思想、哲学、宇宙观在艺术上的完美融合,是对修行者内心世界和外在实践的一种观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