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钧瓷工艺

中国钧瓷工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国政,杨永超 著
图书标签:
  • 钧瓷
  • 中国陶瓷
  • 传统工艺
  • 艺术
  • 陶瓷工艺
  • 收藏
  • 工艺美术
  • 历史
  • 文化
  • 窑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ISBN:97878062199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15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字数:17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钧瓷工艺》从钧瓷生产工艺研究与实践的角度出发,通俗而较全面地介绍了有关钧瓷生产用料、配方及其计算、坏釉料制备、注浆成型、拉坯成型、生坯干燥、施釉装饰及烧成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钧瓷工艺》可供从事钧瓷工艺的广大工人、技术人员和从事钧瓷生产管理的专业人员阅读参考,是广大钧瓷工作者和爱好者理想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杨国政,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人,1953年5月生,现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1974年钧瓷工艺制作与造型,1978年在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1982年参加全国百所建筑陶瓷中小厂厂长培训。作品《双鹤瓶》被《人民画报》刊登;作品《短径孔雀瓶》被《人民中国》刊登。
杨国政在钧瓷造型及釉色上追求古钧风韵,在河南省2004年首届中国钧瓷展评会上,其作品《钧瓷斗笠碗》、《钧瓷莲花式芬盆》获得钧瓷珍品奖。2005年被钧瓷宣传周展评会聘为专家评委,参展的《钧瓷内蓝外红钵》等5件作品获得钧瓷珍品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钧瓷原料
第一节 可塑性原料
第二节 非可塑性原料
第三节 熔剂原料
第四节 辅助材料

第二章 钧瓷配料及其计算
第一节 坯釉料组成的表示法
第二节 配方的制定
第三节 坯料计算的几种方法

第三章 坯料制备
第一节 坯料制备流程的选择
第二节 坯料的制备过程
第三节 注浆坯料的制备
第四节 压制成型坯料的制备

第四章 成型
第一节 注浆成型
第二节 修坯与镶接
第三节 石膏模
第四节 手工成型法
第五节 拉坯成型法

第五章 生坯的干燥
第一节 干燥机理
第二节 干燥制度的确定和常见缺陷分析

第六章 釉料
第一节 釉的分类
第二节 釉用原料
第三节 釉的性质
第四节 釉料计算配方
第五节 透明釉和乳浊釉
第六节 釉的制备和施用
第七节 施釉缺陷及其控制

第七章 钧瓷粙和装饰釉
第一节 装饰对钧瓷与日用陶瓷的意义
第二节 陶瓷用彩料
第三节 颜色釉

第八章 烧成
第一节 装钵与装窑
第二节 坯体在烧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第三节 烧成制度
第四节 烧成缺陷及其改进情况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瓷韵千年:中华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宏大历史脉络,聚焦于其从史前萌芽到近现代发展的漫长旅程。我们不着墨于单一的窑口或技术,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陶瓷艺术在中国文化、社会和审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全书以时间为轴线,辅以地域风格的对比分析,旨在呈现中国陶瓷艺术波澜壮阔的演变图景,以及其如何与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宫廷权力及民间生活紧密交织。 第一部分:文明之初的泥土与火焰——史前至汉代的奠基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其上朱红与黑色的几何图案,不仅是生活器皿,更是早期宇宙观和部落图腾的载体,揭示了先民对秩序与美的初步追求。紧接着,我们详细剖析了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的烧制难度与审美成就,这种薄如蛋壳、黑亮如漆的陶器,代表了早期制瓷技术在低温阶段的巅峰。 进入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出现标志着制瓷业的重大突破。本书着重分析了当时釉料中含铁量及烧成温度的控制,探讨了这些早期青瓷如何在礼器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承载着宗法社会的等级观念。 秦汉时期,随着技术成熟和烧制温度的提升,釉陶和成熟青瓷的大量生产,反映了中央集权国家在物质文化上的统一需求。我们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器物的考察,阐释了“明器”制度如何影响了当时陶瓷的造型与纹饰,以及青瓷如何开始走出礼器范畴,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生活。 第二部分:融合与变革的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至宋元 这一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最为动荡也最为创新的阶段。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催生了陶瓷艺术的极大丰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在造型上呈现出一种清瘦、内敛的文人气质,部分器物上出现的佛教题材的装饰,印证了佛教对民间艺术的深刻影响。 唐代,陶瓷艺术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本书将重点区分三大主流:一是越窑的青瓷,其温润如玉的釉色被誉为“千峰翠色”,体现了盛唐的雍容华贵;二是长沙窑的外销瓷,其三彩釉和大胆的图案创新,展现了唐代开放的国际贸易视野;三是白瓷的兴起,尤其是邢窑的“类雪似冰”的质地,为后世的青花、粉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详细辨析了唐三彩的烧制工艺,以及其在墓志铭和冥器中的重要角色。 宋代,是中国陶瓷审美的极致体现。本书将宋瓷的辉煌归结于文人阶层对“天人合一”哲学的追求。汝窑的“雨过天青”是极致内敛的体现,其釉面“蟹爪纹”的微妙变化,反映了对自然光影的精妙把握。定窑的覆烧技术和刻花、划花工艺的精湛,以及磁州窑民间大写意风格的奔放,共同构成了宋代多元的审美图谱。我们以宋代五大名窑为核心,深入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胎土、釉料和烧成环境如何塑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特征。 元代,蒙古族的统治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技术革新。元青花瓷的出现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本书详述了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的化学特性,以及其在高温下形成的“锡光宝气”的视觉效果。同时,我们探讨了元代景德镇如何通过整合南北方的制瓷资源,最终确立了其“瓷都”的地位。 第三部分:技术的精炼与艺术的繁盛——明清的集大成 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体系的完善,标志着中国制瓷业进入了标准化、集约化的鼎盛时期。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因其浓艳的蓝色和雄浑的气势,被誉为“永宣之雄”。本书着重分析了明代官窑制度对陶瓷生产的规划性影响,以及民间窑场如何通过模仿和创新来适应市场需求。对斗彩工艺的详细梳理,揭示了低温釉上彩技术如何使陶瓷的装饰色彩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彩瓷技术炉火纯青的时代。本书将重点放在釉上彩技术的飞跃上: 1. 粉彩( আখ্যা彩): 探讨了粉彩颜料中引入了玻璃白等组分后,色彩如何变得柔和、富有层次感,并分析了它在描绘山水人物时的写实能力。 2. 珐琅彩: 这种借鉴西方技术并与中国传统工艺结合的“鬼工”,其精细程度达到了微缩绘画的水平,是清宫廷艺术审美的极致体现。 3. 墨彩与塑贴工艺: 简述了这些后期技术如何使陶瓷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进一步增强。 此外,我们还对比了官窑和民窑在造型、胎质和装饰主题上的差异,例如民窑中流行的“行话”纹饰和外销瓷的适应性变化。 第四部分:传统在现代的回响——近现代的挑战与转型 进入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和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手工业构成了巨大冲击。本书探讨了清末民初,民国政府和地方士绅如何尝试通过建立陶瓷学校和工厂,来挽救日渐衰落的传统技艺。 从民国“珠山八友”的创新实践,到当代艺术家们如何从古代的造型和釉色中汲取灵感,进行“再创造”,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中国陶瓷艺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其民族特性,并在当代语境中寻找新的表达语言。探讨了当代陶艺家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对材料、结构和概念的先锋性探索。 结语: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对“精美瓷器”的单纯欣赏,深入理解每一件器物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如“圆融”、“中和”)、社会结构(如“礼制”、“等级”)和审美取向(如“含蓄”、“拙朴”)。通过对中国陶瓷艺术的系统梳理,读者将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数千年不息的内在生命力与创造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收藏了很多关于陶瓷艺术的书籍,但《中国钧瓷工艺》这本书在“文献梳理与对比”这块做得尤为出色,可以说是下足了“笨功夫”。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某些特定工艺特征时,习惯性地引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报告进行交叉验证,这种严谨的态度令人信服。书中对于钧瓷“窑变”这一核心魅力的解析,尤为精彩。它没有满足于简单地归因为“天时地利”,而是结合现代材料学知识,细致分析了氧化铜、氧化铁等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的复杂反应过程,并且还对比了历代文献中对这种现象的描述差异。这种历史与科学对话的方式,让钧瓷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既保留了艺术的想象空间,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对于那些希望系统研究钧瓷烧制机理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可靠的参考框架,其详实的考据和对比分析,让我对“工艺”二字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深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现在很多专业书籍内容是好的,但排版和插图却一塌糊涂,让人阅读体验极差。然而,翻开这本《中国钧瓷工艺》,立刻能感受到出版方的诚意。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细腻,很好地衬托了那些精美图片所呈现的釉面光泽和纹理细节。版式设计疏朗有致,文字区块和图片展示区域划分清晰,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很多关键的工艺步骤图示,都采用了多角度的特写镜头,比如对支钉痕的处理、对釉层厚薄的剖面展示,这些细节的捕捉,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在自家工作室模拟或理解工艺流程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设计精良的艺术品本身,让人爱不释手,愿意反复翻阅和把玩。

评分

坦白说,初捧此书时,我抱着一种“随便翻翻”的心态,毕竟这类专业书籍往往晦涩难懂,但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化学配方或者烧制温度,而是从历史的宏大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制作环节。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似乎对每一个细微的工艺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考证。比如,关于泥料的选取和处理,书中细致描述了不同产地粘土的矿物成分差异如何影响最终的胎体质感,读完后我才明白,原来一块看似普通的泥巴,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学问和匠心。接着,对拉坯、修坯的描述,也突破了传统技法书的平面化表达,加入了许多动态的分析,仿佛能看到艺人手中泥土的翻转与塑形。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深奥的陶瓷原理变得平易近见,实乃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种对艺术品从诞生到成熟的完整脉络梳理,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听得津津有味。作者的文字功底了得,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些老一辈钧瓷艺人的艰辛与执着,读来让人动容。他们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传统,又如何大胆创新,最终让钧瓷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细节的描摹,简直是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釉色变化的那几章,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那些变幻莫测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什么“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那种诗意和科学的结合,让人在理解工艺的同时,也被美学深深折服。而且,书里收录了大量高清晰度的实物图片,无论是器型线条的流畅感,还是釉面肌理的丰富层次,都看得非常清楚,这对于我理解钧瓷的精髓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工艺的记录,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史诗,让我对这门中国独有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代匠心与现代认知的桥梁。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写那些与钧瓷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时,那种对“手艺”的敬畏感跃然纸上。书中记录的那些失传或濒临失传的传统制瓷工具的形制、使用方法,甚至连工匠们在特定气候条件下调整釉料的“经验之谈”,都被尽可能地保留了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匠精神的深切致敬。它让我意识到,钧瓷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稀有的宝光,更在于其中凝结的无数代人的智慧、汗水与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教会了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其思想深度远超一般工艺指南的范畴,实乃一部值得珍藏的文化瑰宝。

评分

第一节 可塑性原料

评分

第一节 坯料制备流程的选择

评分

第五节 拉坯成型法

评分

第三节 注浆坯料的制备

评分

第四章 成型

评分

第四节 手工成型法

评分

杨国政在钧瓷造型及釉色上追求古钧风韵,在河南省2004年首届中国钧瓷展评会上,其作品《钧瓷斗笠碗》、《钧瓷莲花式芬盆》获得钧瓷珍品奖。2005年被钧瓷宣传周展评会聘为专家评委,参展的《钧瓷内蓝外红钵》等5件作品获得钧瓷珍品奖。序

评分

第七章 钧瓷粙和装饰釉

评分

第一节 注浆成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