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荣,男,1948年生于北京,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邯郸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颜料和传统色釉的研究实验工作,1979年调入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1976年在《文物》杂志发表第一篇论文《漫谈我国古代的花釉工艺》,至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有《中国的陶瓷》《中国陶瓷》《民间陶瓷》《龙与中国文化》《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龙之源》《帝国余晖》。
《明清瓷器鉴定》
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此书是耿宝昌先生1981年5月在南京陶瓷鉴定学习班上的讲稿,几经修订补充后正式出版。耿宝昌先生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积累数十年经验,辨别真伪,颇有独到之处。该书对景德镇窑明清瓷器造型分析十分详尽,颇有参考价值。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
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全书共16卷,收集全罔博物馆有确切出土地点记录的瓷器,来源可靠,时代准确,说明文字对其瓷器有不同时代看法的也兼容并蓄,一一作了说明,治学非常严谨。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者珍品大系》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0卷,关于陶瓷的有11卷,可参阅。
2、识窑口
识别窑口即判定陶瓷的产地,其要领是把握陶瓷的工艺特征,胎、釉及修坯和烧成等,不同的产地均有各自的特征。如耀州窑系产品,同是青釉刻、印花产品,但陕西耀州窑底足露胎处均有褐色铁斑,河南地区产品则均为灰白胎;广西容县、滕县窑产品青釉则为铜绿。再如钧窑系产品,山西浑源窑的红斑在碗内多为对称的卜字形,其他窑口的红斑则不规则,而浙江铁J占窑则胎薄坚硬,与其他窑口的疏松的灰白胎有明显区别。还有明、清时的宜钧和广钧十分容易混淆,釉色不好区分,但宜兴窑做工精细,胎质细腻。
总之,把握各窑口的工艺特征,是分辨窑口的关键所在。这方面的参考书目主要是各地区专业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报告,如耀州窑、磁州窑、长沙窑、漳州窑、德化窑、建窑、龙泉窑及南宋官窑,均有正式的发掘报告出版,其资料翔实,可资参考。另有几本图录介绍如下:
《中国古窑址瓷片展览》
该书是故宫博物院精选历年调查古窑址资料,包括13个省44个县(市),时代上迄东汉、下迄元代的500件展品的图录,先后去英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展出,有英文版、日文版和中国香港版三种,是研究、鉴定元以前瓷器窑口的重要资料。尤其是2l世纪50年代采集到的瓷片资料,许多窑址未经正式发掘,便E荡然无存。
………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热爱收藏的民族。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收藏热,概括起来大约有五次:第一次是北宋日寸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民国日寸期;第五次则是当今盛世。收藏对于我们来说,已不仅仅再是捡便宜的快乐、拥有财富的快乐,它还能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追求。收藏,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收藏是一种乐趣,但收藏更是一门学问。收藏需要量力而行,收藏需要戒除贪婪,收藏不能轻信故事。然而,收藏最重要的是知识储备。鉴于此,姚泽民工作室联合中国财富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国财富收藏鉴识讲堂”丛书。当前收藏鉴赏丛书层出不穷,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我们这套丛书在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权威性”,目的就是想帮广大收藏爱好者擦亮慧眼,提供最直接、最实在的帮助。这套丛书的作者,均是目前活跃在收藏鉴定界的权威专家,均是中央电视《鉴宝》。一槌定音j等电视栏目所请的鉴宝专家。他们不仅是收藏家、鉴赏家,更是研究员和学者教授,其著述通俗易懂而又逻辑缜密。不管你是初涉收藏爱好者,还是资深收藏家.都能从这套丛书中汲取知识营养,从而使自己真正享受到收藏的乐趣。
《杨静荣讲古陶瓷》的作者杨静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陶瓷研究专家,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北京逸仙专修学院(原中国大学j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寻宝》《一槌定音》鉴宝专家。
本书对古陶瓷主要品类的鉴定作3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论证,并且兼顾对民国以来陶瓷发展史的梳理,信息量很丰富。由于本书的作者曾在某陶瓷研究所从事仿古陶瓷的研究工作,后又在故宫博物院从事鉴定研究工作长达30余年,故其实战经验非常丰富,而权威性更是不言而喻。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研究者均有极大的帮助。
姚泽民工作室
2013年10月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器物本身形态和工艺的描述上,更着重于挖掘隐藏在这些冰冷器物背后的社会文化信息,真正做到了“见物知人,见物知史”。作者在介绍一件器物时,总能旁征博引,将当时的政治气候、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倾向,乃至于民间的生活习俗都串联起来进行解读。比如,谈到某种特定的青花纹饰时,他会引申到当时的贸易路线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下子就把一个孤立的物件拉回到一个宏大且鲜活的历史场景中。这种“大历史观”的介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让鉴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活,而成为了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探秘过程。它教给我们的,是如何透过表象去洞察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文化脉络。
评分从实操层面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书中对于如何“上手看”的指导非常具体到位,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空泛。它详细描述了在光线下观察釉面光泽的方法,如何通过触摸底足感受胎土的粗糙度与细腻度,甚至连不同年代的“上手感”差异都有细致的文字描述。这些都是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才能总结出来的“秘诀”,但作者却毫不保留地分享了出来。这种注重实践操作的细节描写,对于想要自己动手鉴定或者收藏的朋友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直接、最宝贵的“工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东西的“眼睛”都被打开了,学会了用一种更专业、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接触到的古旧器物,它的指导性强到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对照。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安排得极具逻辑性,完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把所有信息一股脑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鉴赏要点拆分成若干个清晰的模块。从基础的胎釉特点入手,逐步深入到纹饰的演变、款识的辨识,再到不同窑口的风格差异,脉络清晰得像一张精细的地图。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上把握得非常精准,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上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住时代背景对器物美学的影响。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即便是跨越了数百年历史的器物对比,也能做到条理分明,不至于让初学者在浩瀚的瓷器海洋中迷失方向。阅读体验的顺畅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精心设计的编排。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太有亲和力了,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高冷的印象。作者的叙述方式,就像是拉着你坐在一个温暖的茶室里,由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娓娓道来,语气里充满了对藏品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敬畏。他很少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需要用到,也会立刻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或生活化的语言加以解释,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每一个复杂的鉴赏点都能被轻松地“消化”吸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爱好者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讲述某个特定朝代器物特点时,眼中闪烁的光芒,那种由衷的热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任何书本理论都无法替代的。它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引导”你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观察和判断的思维路径,非常高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的古朴感扑面而来,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封面那种深沉的色调搭配着精致的烫金字体,透露出一种内敛的厚重感,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敬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文物图片,色彩还原度非常到位,细节的纹理和光影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些器物的精美绝伦和历史沧桑。这样的用心程度,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可以比拟的。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成了一种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这本身就是对阅读体验极大的加成。可以看出,出版方在物料成本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一本严肃的鉴赏类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了读者能否沉浸式地去欣赏那些微小的工艺痕迹和时代特征。
评分喜欢
评分还不错 帮别人买的
评分还不错 帮别人买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喜欢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