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眼里的中国是怎么样的?《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一书反映的就是一个印度人眼中的中国情况。 在书,作者纳维·库马尔·巴克什认为: “西方的观念是,他们的路径是通往繁荣之巅**的正确路径,每一种模式都必须顺从他们的模式才能*终成功。中国将证明西方的批评是错误的,中国的成功将堵住他们的嘴,这是我的预测。 我们追寻幸福却失去了方位。我们的社会之所以腐败猖獗,我认为是远离理想主义、追随西方的幸福路线造成的,除非我们回归祖先在经典著作中所授的教义,否则幸福、和平与和谐将继续逃离我们。 ……”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 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
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定 海——上海——普陀山——武汉——泰州,这是纳维 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 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 这一切,就是这本《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 国)》。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 、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 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 度不同的文化。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1952年出生于印度,六年级的时候写了**首诗,长大却成为一名工程师,再后来加入商船,在30年的海上生涯中,得以广泛游历世界,阅读和写作也充实了船上的生活。自2009年起至今,先后在中国的数家船厂工作,辗转多个城市,坚持记录在中国的所见所感,文章在印度和中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序言 我敬畏中国的变化1
**章 生活从秀山岛开始
中国我来了
我该吃什么?
定海的商店里没有我想要的东西
我有了自己的公寓
第二章 独自去定海
节俭的人们爱吃肉
印度的神灵与众生
中国会堵住西方人的嘴
定海的聚会和药店
腐败与物质的幸福观
印度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第三章 游上海
中国在修高速公路,印度还在救济穷人
酒店之夜和早餐
上海就像科幻大片
又一次聚会
第四章 普陀山的寺庙
印度选票政治制造着社会分化
在普陀岛吃晚餐
佛教在中国
普济寺
中文和印地语的不同待遇
第五章 在秀山的*后时光
中国比印度*团结
西方人才是真正的外国人
中国人不喜欢吃什么?
我吃虾的经历
去上海工作
第六章 在上海开始新生活
酒店里没有早茶
长兴岛就像柠檬园
公司在陆家嘴聚餐
听巴基斯坦长官赞美中国
打车去世纪大道
印度需要上海这样的城市
第七章 上海无闲人
移民局的效率
上海的豫园和印度的石园
糟糕的世博会印度馆
处世之道
第八章 和妻子一起探索上海
上海到处是花园
我妻子来中国
穿着古怪的现代女人
步行街和购物中心
朝拜上海的寺庙
第九章 两次武汉之行
高速公路和朱家角古镇
古老的印度村庄
出差去武汉
与妻子再游武汉
第十章 告别上海
离开上海去泰州
职业问题
船厂的安全防护
第十一章 在泰州
印度同胞曼诺伊也在高港
高港人的生活
当代中国根植于古老文明
印度官员“藏富有方”
印度教对于社会是乐观的
结语 中国的崛起承载着我的希冀
后记
“漫记”二字,暗示着一种随性而至、信马由缰的记录方式,这让我对书中的文字充满了期待。我喜欢这种不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是注重个体感受和生活细节的表达。一个印度人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必然会带着他独特的文化滤镜。例如,他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奋斗、他们的乐观、他们的坚韧,会有怎样的解读?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中国人民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智慧和韧性?我又不禁想象,他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会不会将中国的历史与印度的历史进行对比?书中会不会出现关于中国哲学、艺术、音乐的片段,以及他如何理解和欣赏这些?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个充满人情味、而非冰冷数据堆砌的中国,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中国。我相信,作者的笔触,会带领我穿越千山万水,感受到中国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漫记”,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随性的魅力,让人想象起作者在旅途中,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的画面。而“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因为这预示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视角。我特别好奇,他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迁,产生怎样的观察和思考?书中是否会描绘出,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传统与现代是如何交织碰撞的?我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他们面对生活时的态度,也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他是否会发现中国人民身上,与印度人民相似或截然不同的特质?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到中国的家庭生活、社会结构,甚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他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观察力,为我们展现一个充满智慧、活力和人情味的中国,一个让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的中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东行漫记”四个字,就带着一股浓浓的旧日情怀,仿佛翻开来就能听到黄包车驶过青石板的轱辘声,或者看到穿着长衫的文人墨客在茶馆里指点江山。加上“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这个副标题,更是吊足了胃口。我一直对外部视角下的中国充满好奇,尤其是一个来自文明古国、文化背景迥异的印度人的观察,想必会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他会如何看待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风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习俗,在他眼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是惊叹于我们的发展,还是解读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特质?书中会不会有对饮食文化的细腻描绘?毕竟美食是连接不同文化的绝佳桥梁。我期待着书中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市井生活、乃至社会变迁的种种记录,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在异邦人的笔下,也许会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想象一下,一位来自恒河之畔的旅人,行走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他的眼神里,会映射出怎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这趟“东行漫记”,想必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深刻的洞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他的脚步,一同去发现和感受。
评分光看书名,就觉得是一次充满探索意味的旅程。我一直觉得,外来者的眼睛,往往比我们自己更尖锐,更能捕捉到我们不曾留意的细节。一个印度人,他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都与我们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无疑会为他对中国的观察带来独特的维度。我很好奇,在他们眼中,中国的城市是怎样的?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还是古老韵味的承载?他对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或者冷漠疏离,会有怎样的评价?书中是否会提到中国现代化的脚步,以及它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我尤其对那些在外国人眼中显得“不可思议”或者“令人费解”的中国现象感到好奇,因为这些往往能引发我们最深刻的反思。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跳出固有的框架,用一种全新的、非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我想,通过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隐藏的真相,听到更多被忽略的声音,最终,也更了解我们自己。
评分对于“东行漫记”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种旅途中的沉思,一种在行进中对世界的观察和体悟。再加上“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这个限定,这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窗口。我很好奇,在作者的眼中,中国社会所展现出的活力与变革,会以怎样的方式被描绘?他会不会对比印度的社会现状,从而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我尤其关心他对中国人民的情感连接、人际交往方式,以及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会有怎样的观察和体会。书中有没有提到,在中国的旅途中,他遇到的那些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物?那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是否会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游记,更能触及到中国人民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追求。这趟“东行漫记”,想必是一次充满发现之旅,我期待着他能带领我,去深入了解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