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莫迪里阿尼传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莫迪里阿尼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乔弗里·梅耶斯 著,周宪 编,吴晓雷 译
图书标签:
  • 莫迪里阿尼
  • 艺术
  • 传记
  • 人物
  • 文化
  • 历史
  • 绘画
  • 20世纪
  • 外国文学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78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256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页数:3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莫迪里阿尼传》分为13个部分,描绘了莫迪里阿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的犹太—意大利人的身份背景和性情;影响他的知识分子;他的艺术传承;与他息息相关的女性;他自我毁灭的原因;他笔下诗歌的含义;独具匠心的雕像、画像和裸体画的重要价值;他死后的传奇,等等。作者努力将莫迪里阿尼及其朋友们尽可能逼真地呈现出来,他们的背景、外貌、性格和各自引人入胜的作品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这部传记旨在通过捕捉这位艺术家的变幻无常,让读者看到那些瑰丽迷人而又出奇的沉静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诞生在莫迪里阿尼那放荡不羁、骚动不安的一生里的。

作者简介

乔弗里·梅耶斯(Jeffrey Meyers),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在世界各地演讲,并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他四十五部关于文学、电影与艺术的书,已被译成十一种语言,包括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温德汉姆·刘易斯、海明威、洛威尔、劳伦斯、康拉德、坡、菲茨杰拉德、埃德蒙·威尔逊、弗洛斯特、鲍嘉、库珀、埃洛尔·弗林和西恩·弗林、萨默塞特·毛姆等人的传记,以及四位印象派画家。最近他被美国艺术文学院授予文学奖项,目前正在撰写萨缪尔·约翰逊的传记。

目录

第一章 里窝那童年,1884-1899
第二章 意大利之旅,1900-1905
第三章 落魄巴黎,1906-1908
第四章 衣衫褴褛的贵族,1906-1908
第五章 转向雕刻,1909-1910
第六章 伪天堂,1911-1912
第七章 犹太人在巴黎,1913
第八章 殖民地的野姑娘,1914-1916
第九章 心灵的眼睛,1915?1916
第十章 西蒙和让娜,1917-1918
第十一章 超越愉悦,1916-1918
第十二章 尼斯之光,1918-1919
第十三章 灵魂的夜半,1920
注释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系列: 马蒂斯传:色彩的革命者与现代艺术的先驱 书籍简介 本传记深入剖析了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位被誉为“20世纪绘画的最后一位大师”的艺术巨匠。他的一生,是与色彩、线条和形式进行不懈对话的历史,也是现代艺术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环。本书不仅梳理了马蒂斯从一名受传统束缚的法学院学生,如何转变为引发艺术界地震的野兽派(Fauvism)领袖的历程,更细致描绘了他如何在毕加索等同侪的挑战下,始终坚持对光线、装饰性与纯粹快乐的追求,最终开创出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 第一部分:学徒与探索(1869-1905):从法律到颜料 马蒂斯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商人家庭,最初的教育路径是法律。然而,一次偶然的疾病休养,使他接触到绘画,如同被点燃的火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本书详细记录了他前往巴黎,进入朱利安学院学习,并师从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的早期经历。莫罗这位象征主义大师,鼓励学生冲破学院派的桎梏,去寻找自己的内在声音,这为马蒂斯后来的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早期的马蒂斯深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影响,尤其是德加和塞尚的结构感。但与塞尚对体积和结构近乎偏执的探索不同,马蒂斯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色彩本身的情感张力。书中详述了他与安德烈·德兰(André Derain)、莫里斯·德·弗拉芒克(Maurice de Vlaminck)等人的友谊与争论,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共同构成了1905年秋天巴黎“秋季沙龙”上那场震惊全场的“野兽派”风暴。 “野兽派”的诞生与宣言 1905年是马蒂斯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他的作品,如《奢华、宁静与享乐》(Luxe, Calme et Volupté)和《戴帽的女子》(La Femme au Chapeau),因其饱和到近乎原始的色彩运用,而被评论家路易·沃克斯(Louis Vauxcelles)蔑称为“野兽”。本书不仅重现了当时的争议场景,更深入分析了“野兽派”的理论核心:色彩不再是模仿自然的工具,而是表达情感和构建画面的独立实体。马蒂斯在那一时期创作的肖像画和风景画,是对传统再现性绘画的有力挑战。 第二部分:中期的成熟与对异域文化的吸收(1906-1917):摩洛哥的诱惑 在野兽派运动短暂爆发后,马蒂斯并未固步自封。他深知,纯粹的色彩爆发需要更深层次的结构支撑和精神内涵。本书随后聚焦于他与毕加索等人的复杂关系,尽管两人风格迥异,但他们互相激发、共同定义了现代主义的边界。 1906年后,马蒂斯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与毕加索一同前往北非和西班牙,特别是摩洛哥之旅,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异域的强烈光线、伊斯兰艺术中图案化的平面处理,以及装饰性的重复,彻底解放了他对空间和深度的处理方式。作品《摩洛哥行纪》(Moroccan Series)和著名的《舞蹈》(La Danse, 1910)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舞蹈》以其简洁的红、绿、蓝三色,和充满生命力的肢体语言,成为了现代艺术中对原始活力与和谐的终极颂歌。 第三部分:尼斯时期的宁静与对装饰的极致追求(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蒂斯移居到法国南部阳光明媚的尼斯。这一时期,他的创作转向了室内静物、东方情调的裸女和宁静的肖像。他不再追求革命性的突破,而是沉浸在对“艺术的慰藉”的探求中。 本书详细分析了他在尼斯创作的《室内静物》(Interieur)系列,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室内装饰元素——地毯、家具、墙纸——的细致描绘。在这里,色彩和图案达到了完美的平衡,画面充满了松弛、慵懒而又精致的享乐主义气息。他成功地将抽象的装饰平面转化为充满内在张力的绘画空间。著名的“奥黛尔·巴勒里娜”肖像系列,也展现了他如何用最少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优雅姿态。 第四部分:晚年的突破:剪纸艺术的辉煌(1940-195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蒂斯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使他无法再进行传统的油画创作。然而,这并未阻碍他艺术生命的燃烧,反而催生了其职业生涯中最具创新性的阶段——剪纸(Papiers Découpés)。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马蒂斯如何将颜料和剪刀视为一体。他让助手为他调配出纯净的颜料,然后将纸张剪成各种有机或几何的形状,再亲手拼贴在墙面上。这一过程被他称为“用剪刀作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蓝色裸女》系列和为罗萨里小教堂(Chapelle du Rosaire de Vence)设计的装饰方案,标志着他艺术探索的最高成就: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的深度和光影效果。 尾声:最后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马蒂斯在尼斯的罗萨里小教堂的设计,这个集大成之作,被他本人称为“我的杰作”。在这里,他将建筑、装饰艺术和绘画融为一体,为生命找到了最终的宁静与和谐。 本书通过详尽的文献考证、对画作背后创作心境的深度挖掘,以及对同时代批评声音的梳理,旨在呈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马蒂斯:一个从不妥协于既有规则,一生都在追求用纯粹的色彩和形式来表达生命之美与欢乐的文化巨人。他的艺术哲学——“我的渴望是找到一种能让所有人都理解的艺术”——至今仍是现代艺术研究中绕不开的核心命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20世纪的艺术发展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莫迪里阿尼无疑是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那种独特而又极具辨识度的风格,总能引起我的共鸣。我迫切地想通过这本传记,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从他出生在意大利,到后来闯荡巴黎,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和机遇?我对他在巴黎的艺术生涯尤其好奇,那个时代,巴黎是无数艺术家梦想的聚集地,他是否在那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否也遇到了欣赏他艺术的人?他的创作,特别是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肖像画,究竟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解读他的艺术语言,剖析他作品中独特的造型和色彩运用,以及这些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我很好奇,他对人体的理解,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是否与当时的社会观念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是否也曾面临过质疑和不被理解?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他在现代艺术史上所占据的独特位置,以及他对后世艺术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一个鲜活的莫迪里阿尼,一个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突破的灵魂。

评分

莫迪里阿尼,这个名字似乎就与“悲情”二字紧密相连。我听过不少关于他早逝、贫困以及情史的故事,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让我对他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也带有一丝惋惜。这本传记,我希望它能将这些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展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他。他与让娜·艾布特恩之间那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无疑是他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如何相遇的?又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他们彼此吸引,又饱受折磨?我希望书中能细腻地描绘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这段感情对莫迪里阿尼创作的影响。他那些充满深情的肖像,是否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他是否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找到了能够慰藉他灵魂的港湾?同时,我也想了解,他所处的那个巴黎的艺术圈,究竟是怎样的存在?那些在他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艺术家朋友们,比如毕加索、布朗库西,他们之间是否有过思想的碰撞,艺术的交流?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那种自由奔放,又暗流涌动的创作环境?我希望从中不仅能看到莫迪里阿尼的个人奋斗,也能瞥见那个时代艺术发展的缩影,以及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套“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系列,我最期待的就是其中关于莫迪里阿尼的那一本。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但光是想到能深入了解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心里就涌动着无数的期待。莫迪里阿尼,一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忧郁而浪漫的气息。他的画作,那些 elongated 的脖颈、深邃的眼神,仿佛直接触及了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什么样的情感纠葛,才能塑造出如此独特而又迷人的艺术风格?他的意大利根源,在巴黎的 bohemian 生活,那些与毕加索、布朗库西等巨匠的交往,是否都在他的画笔下留下了印记?我渴望了解他作为一个人,而非仅仅是画布上的符号。他是否像他的作品一样,带着一种疏离感,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炽热的情感?他对女性的理解,那些带着一丝慵懒和无辜的肖像,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我甚至想知道,他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会感到孤独?是否会被世俗的眼光所困扰?或者,他是否早已沉浸在自己构建的艺术世界里,与尘世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这本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记录他生平的流水账,而是能让我触摸到他内心的脉搏,感受到他艺术灵魂的跳动,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创造力与激情,也夹杂着贫困与挣扎的时代,与莫迪里阿尼一起呼吸,一同感受艺术的魅力。

评分

我对莫迪里阿尼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那标志性的肖像画。那些拉长的脖颈,椭圆形的脸庞,以及空灵的眼神,总能轻易地抓住我的注意力,并引发我无尽的遐想。我知道他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并不被主流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离经叛道。但正是这种特立独行,让他成为了20世纪艺术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名字。我特别想了解,是什么样的哲学思考,什么样的审美追求,让他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他对人体形态的描绘,尤其是对女性身体的刻画,是如此的细腻而又充满力量,却又不像传统艺术那样强调写实,反而带有一种超然的美感。我猜测,这背后一定有他对人性,对生命,对美的深刻洞察。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对线条的运用,色彩的选择,以及构图的考究,是否都蕴含着某种特定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他的工作室,亲眼见证他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概念,那些细腻的情感,一点点地转化为画布上的生命。我也很好奇,他对艺术的理解,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他是否也在不断地探索和突破自己?那些未完成的作品,是否也藏着未被我们解读的秘密?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个全面的视角,去理解莫迪里阿尼艺术的独特性,以及他在现代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

说到莫迪里阿尼,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他那些标志性的、带着一丝忧郁的神情。我一直觉得,他的画作,尤其是人物肖像,不仅仅是简单的形象描绘,更像是一种灵魂的投射。那些拉长的颈部,仿佛承载着过多的情感,那些深邃而又空洞的眼眸,似乎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过往。我特别好奇,他的成长经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否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他的意大利血统,是否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某种痕迹?而他选择在巴黎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进行创作,又对他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内心的世界,探究那些驱动他进行创作的内在力量。他是否曾经历过创作的瓶颈?他如何克服生活的困境,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我对他的艺术理念,他对美的定义,以及他对人生态度的理解都非常感兴趣。书中是否会引用他的日记、信件,或者他身边人的回忆,来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莫迪里阿尼?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他创作了什么,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创作,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挣扎。

评分

好评,非常好的书,好评,非常好的书.

评分

帮别人买的

评分

帮别人买的

评分

老公有一本莫迪里阿尼的画册,这本为为考研论文准备的,他很喜欢!!

评分

好评,非常好的书,好评,非常好的书.

评分

内容不错,印刷质量差点

评分

帮别人买的

评分

好评,非常好的书,好评,非常好的书.

评分

闲时看看,闲时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