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校五四以来的政治史观;
●重述五千年中国政治史;
●中华传统政治治理再思索;
●揭开华夏秩序的面纱;
●理解真正的中国治理之术。
姚中秋先生学史出身,入世弘道,则于经济政治无不博览,厚积而发,乃出大作,以弘扬中华文化、诚可贵也。
——秦晖(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我与姚中秋先生素不相识,只打过两回笔墨官司。他的观点,我三分认同,七分反对。但我赞成重写中国史,也认为需要他这样的一家之言。学术研究的意义,本在争鸣和启智,并无关乎对错。因此,我愿向读者诸君推荐此书。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姚中秋先生的大作借鉴西方社会科学之精神,依据中国古典经史文献,探求传统中国社会的秩序结构,必将对中国学者以新的视角思考中国的历史与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李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序论封建制
第一章 契约性君臣关系
一、君臣关系的性质
二、策名委质
三、策命礼
四、周王继嗣之礼
第二章 契约或血缘
一、继承或者封建
二、宗者,尊也
三、合族之道
四、夫妇之道
第三章 君臣以义而合
一、臣对君的义务
二、君臣权利-义务之相互性
三、忠信伦理
四、弑君正义论
第四章 君臣网络
一、井田制
二、封建等级
三、受限的君权
四、分权结构
第五章 共同体主义
一、基层共同体
二、君臣伙伴关系
三、共同之体
四、君位继嗣之共决
五、横向纽带
第六章 共和
一、谋与共和
二、朝会
三、公侯与大夫之朝
四、国人共和
五、国人共和:大蒐
六、共和与演讲
第七章 天、神、人之间
一、周王之祭与天下
二、社、庙与国
三、吉礼
四、神灵与德行
第八章 礼
一、礼的习惯法性质
二、礼,身之幹也,国之幹也
三、礼、名、器
四、六经皆礼
第九章 礼法之官
一、师、祝与礼法
二、史官与礼法
三、史官与司寇
四、史官与礼法之演进
第十章 礼治
一、礼尚往来
二、第三方强制:刑
三、议事以制
四、权在礼中
五、礼之用,和为贵
第十一章 以兵为刑
一、周代军制
二、以兵为刑
三、战争的仪式化
四、止戈为武
第十二章 天下秩序
一、王政
二、从王政到伯政
三、尊王即尊礼
四、攘夷
五、蛮夷之华夏化
第十三章 君子
一、君子之德
二、君子之艺
三、诗教与言
四、君子威仪
五、智者、贤人与明君
参考文献
读史使人明智,而这本书的题目《华夏治理秩序史(第2卷):封建》就带着一种深邃的学术探究意味。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政治史,必须要有清晰的脉络感和系统性的认识。《华夏治理秩序史》这个总称,本身就奠定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而第二卷聚焦于“封建”,无疑是抓住了中国古代社会权力结构演变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封建时期,尤其是从周朝开始,那种基于血缘、地缘和身份的复杂社会关系,如何与政治权力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分析周朝分封制下的权力边界、责任划分,以及这种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如春秋、战国)的不同表现和演变。它是否能揭示出,为何在长期的分封体系下,中国能够最终走向大一统?是否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使得分散的权力最终能够被整合?我对书中关于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在维持封建秩序中的作用的论述,也充满了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全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中国封建政治的视角,帮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制度性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空白。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政治的深层逻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某一个朝代的了解,而是要看到那些贯穿始终的、具有连续性的秩序原则。而“封建”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恰恰是理解这种秩序演变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分封制度,更是一种复杂的权力分配、社会组织和价值体系的集合。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界定这个“封建”时期的,它是从夏商开始就埋下伏笔,还是主要集中在西周春秋战国?书中是如何解析这种看似松散却又层层相扣的治理网络的?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关于地方权力如何被中央(或者说核心宗室)约束,如何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生态的论述。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到,在这样一种权力结构下,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又体现在哪里。毕竟,任何治理秩序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服务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这种发展,最终体现在人身上。这本书的上下册,暗示着内容的丰富和详尽,这让我对它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
评分天哪,刚收到《华夏治理秩序史(第2卷):封建(上下册)》,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光是这厚重的两卷本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封建,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想象的词汇,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治理逻辑和秩序建构?我一直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深感兴趣,尤其是那种层层递进、血脉与权力交织的独特模式。这本书的书名就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好奇点,它不是泛泛而谈的“古代史”,而是聚焦于“治理秩序”这一核心,并且明确指向了“封建”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从目录上看,似乎涵盖了从周公制礼作乐到秦朝统一前的漫长岁月,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王朝更迭,多少制度变迁,多少思想碰撞?我特别期待书中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宗法制度的运作、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等具体议题的深入分析。希望作者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为我们展现一幅清晰、立体、具有说服力的封建时代治理图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个历史的宝箱,迫不及待地想进去一探究竟,看看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些影响深远的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日中华文明的根基。
评分终于拿到这套《华夏治理秩序史(第2卷):封建(上下册)》了!光是看书名,我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性背后,有哪些深层的制度和文化原因感到着迷。尤其是“封建”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机制的一个绕不开的起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秦朝一统天下之前,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统治者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来维系和管理庞大的疆域和复杂的人口。这其中包括了对诸侯国之间权力关系的分析,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结构,例如宗法制的根基有多牢固,士阶层是如何在封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影响的。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在那些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怎样一套运转的秩序在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结构。
评分收到《华夏治理秩序史(第2卷):封建(上下册)》的那一刻,就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政治制度史充满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对于“封建”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把握中国古代政治演进脉络的关键。这本书的题目就精准地定位了这一核心,并且将之置于“治理秩序”这一宏观框架之下。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读到关于封建时期权力结构是如何层层分解、又如何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论述。例如,书中会如何阐释周朝的封建制度如何与宗法制度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统治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封建秩序又是如何面临挑战,并经历怎样的演变的?我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不同诸侯国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对整个华夏文明秩序形成的深远影响。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何在经历了如此漫长而复杂的封建时期后,中国能够最终走向中央集权的大一统?这本书的上下册,无疑预示着内容的翔实与深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头扎进其中,去探索那个充满智慧与斗争的古代中国治理世界。
评分重新认识历史,真正认识华夏。追根溯源、心怀天下!
评分另外一个视角看古代中国政制
评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历史,别具一格
评分朋友介绍的好书,买来读一读
评分本书中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试图改变从某一偶然的技术革新中去寻找发生产业革命的原因的偏见,而引导人们从现代所有权体系和社会制度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去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本书的观点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很大的兴趣,在新经济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有追随者和仿效者出现。成就了诺斯成为诺奖得主的主因。在中国后引起巨大的反响,是经济学指定的必读书。在某方面,本书试图成为一本革命性的著作,而在另一方面,本书又确实是非常合乎传统的。本书的革命性在于我们发展了一种复杂的分析框架,以用来考察和解释西方世界的兴起这个框架与标准的新古典派经济理论保持一致并互为补充。由于本书的撰写是为了使那些没有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能够看懂(并希望他们感兴趣),因而我们避免运用专业术语,试图尽可能做到明白晓畅,直截了当。本书又是合乎传统的,因为我们以许多前辈的开拓性研究作为依据,这个领域的学者们会欣然看到我们从马克·布洛切、卡洛·西波拉、莫里斯·多布、约翰·内夫、..波斯坦、约瑟夫·熊彼特以及波洛克、梅特兰和斯塔布斯等古典派法律制度的。我们应当强调这是一项解释性研究,一份扩展了的解释性梗概,而不是传统意义的经济史。它提供的既不是标准经济史的详尽无遗的研究,也不是新经济史的准确的经验性的验证。本书的目标在于为欧洲经济史研究提出新的途径,而不是迎合以上哪一种标准形式。它不过是新研究的一项议程。我们特别要感谢以下诸位特别是我们的长期患病的同事史蒂文·彻温,他在发展理论框架方面给予了帮助马丁·沃尔夫把他关于法国财政史的即将成书的手稿借给了我们戴维·赫利海和..波斯坦通读了全书并对本书第二编最初手稿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和批评意见特里·安德森和克莱德·里德不仅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帮助,而且撰写了有益的批评性评论。最后要感谢各大学的许多读者,他们阅读了理论问题部分的初稿。虽然本书无论有什么价值都应由各方共同分享,但是本书的缺点最终则由我们负责。国家科学基金会为这项研究提供了财政资助,才使本书得以完成。基金会对我们的研究一直颇为关怀并给予支持,对此,我们谨致以谢忱。
评分这个不错啊!这个不错啊!
评分看起来是正版,挺好的
评分秋风先生是当今儒家思想代表之一,这套书是他最新的作品,通过梳理华夏治理秩序(政治制度及社会制度)思考当今中国的出路,深入浅出,遣词准确,绝对的耳目一新,值得收藏。
评分秋风从自由主义钻入儒学,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