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校五四以來的政治史觀;
●重述五韆年中國政治史;
●中華傳統政治治理再思索;
●揭開華夏秩序的麵紗;
●理解真正的中國治理之術。
姚中鞦先生學史齣身,入世弘道,則於經濟政治無不博覽,厚積而發,乃齣大作,以弘揚中華文化、誠可貴也。
——秦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我與姚中鞦先生素不相識,隻打過兩迴筆墨官司。他的觀點,我三分認同,七分反對。但我贊成重寫中國史,也認為需要他這樣的一傢之言。學術研究的意義,本在爭鳴和啓智,並無關乎對錯。因此,我願嚮讀者諸君推薦此書。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姚中鞦先生的大作藉鑒西方社會科學之精神,依據中國古典經史文獻,探求傳統中國社會的秩序結構,必將對中國學者以新的視角思考中國的曆史與製度産生重要影響。
——李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序論封建製
第一章 契約性君臣關係
一、君臣關係的性質
二、策名委質
三、策命禮
四、周王繼嗣之禮
第二章 契約或血緣
一、繼承或者封建
二、宗者,尊也
三、閤族之道
四、夫婦之道
第三章 君臣以義而閤
一、臣對君的義務
二、君臣權利-義務之相互性
三、忠信倫理
四、弑君正義論
第四章 君臣網絡
一、井田製
二、封建等級
三、受限的君權
四、分權結構
第五章 共同體主義
一、基層共同體
二、君臣夥伴關係
三、共同之體
四、君位繼嗣之共決
五、橫嚮紐帶
第六章 共和
一、謀與共和
二、朝會
三、公侯與大夫之朝
四、國人共和
五、國人共和:大蒐
六、共和與演講
第七章 天、神、人之間
一、周王之祭與天下
二、社、廟與國
三、吉禮
四、神靈與德行
第八章 禮
一、禮的習慣法性質
二、禮,身之幹也,國之幹也
三、禮、名、器
四、六經皆禮
第九章 禮法之官
一、師、祝與禮法
二、史官與禮法
三、史官與司寇
四、史官與禮法之演進
第十章 禮治
一、禮尚往來
二、第三方強製:刑
三、議事以製
四、權在禮中
五、禮之用,和為貴
第十一章 以兵為刑
一、周代軍製
二、以兵為刑
三、戰爭的儀式化
四、止戈為武
第十二章 天下秩序
一、王政
二、從王政到伯政
三、尊王即尊禮
四、攘夷
五、蠻夷之華夏化
第十三章 君子
一、君子之德
二、君子之藝
三、詩教與言
四、君子威儀
五、智者、賢人與明君
參考文獻
終於拿到這套《華夏治理秩序史(第2捲):封建(上下冊)》瞭!光是看書名,我就覺得內容一定非常紮實。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社會“分久必閤,閤久必分”的規律性背後,有哪些深層的製度和文化原因感到著迷。尤其是“封建”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機製的一個繞不開的起點。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從西周初年周公製禮作樂開始,到秦朝一統天下之前,這一漫長曆史時期內,統治者是如何通過一係列製度設計來維係和管理龐大的疆域和復雜的人口。這其中包括瞭對諸侯國之間權力關係的分析,以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結構,例如宗法製的根基有多牢固,士階層是如何在封建體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發揮影響的。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內心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在那些曆史事件的背後,是怎樣一套運轉的秩序在支撐著整個社會的結構。
評分收到《華夏治理秩序史(第2捲):封建(上下冊)》的那一刻,就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政治製度史充滿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對於“封建”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把握中國古代政治演進脈絡的關鍵。這本書的題目就精準地定位瞭這一核心,並且將之置於“治理秩序”這一宏觀框架之下。我非常期待能夠從書中讀到關於封建時期權力結構是如何層層分解、又如何維持一種相對平衡的論述。例如,書中會如何闡釋周朝的封建製度如何與宗法製度相互配閤,共同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統治體係?在春鞦戰國時期,這種封建秩序又是如何麵臨挑戰,並經曆怎樣的演變的?我渴望瞭解作者是如何分析不同諸侯國之間的權力博弈,以及這種博弈對整個華夏文明秩序形成的深遠影響。它是否能幫助我理解,為何在經曆瞭如此漫長而復雜的封建時期後,中國能夠最終走嚮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這本書的上下冊,無疑預示著內容的翔實與深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頭紮進其中,去探索那個充滿智慧與鬥爭的古代中國治理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填補瞭我一直以來在理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上的一個重要空白。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政治的深層邏輯,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某一個朝代的瞭解,而是要看到那些貫穿始終的、具有連續性的秩序原則。而“封建”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恰恰是理解這種秩序演變的關鍵環節。它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分封製度,更是一種復雜的權力分配、社會組織和價值體係的集閤。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界定這個“封建”時期的,它是從夏商開始就埋下伏筆,還是主要集中在西周春鞦戰國?書中是如何解析這種看似鬆散卻又層層相扣的治理網絡的?我期待能夠從中看到關於地方權力如何被中央(或者說核心宗室)約束,如何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政治生態的論述。同時,我也希望能瞭解到,在這樣一種權力結構下,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的權利和義務又體現在哪裏。畢竟,任何治理秩序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服務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而這種發展,最終體現在人身上。這本書的上下冊,暗示著內容的豐富和詳盡,這讓我對它的學術價值充滿瞭期待。
評分讀史使人明智,而這本書的題目《華夏治理秩序史(第2捲):封建》就帶著一種深邃的學術探究意味。我一直認為,理解中國曆史,尤其是政治史,必須要有清晰的脈絡感和係統性的認識。《華夏治理秩序史》這個總稱,本身就奠定瞭一個宏大的視角,而第二捲聚焦於“封建”,無疑是抓住瞭中國古代社會權力結構演變中的一個關鍵“節點”。封建時期,尤其是從周朝開始,那種基於血緣、地緣和身份的復雜社會關係,如何與政治權力相結閤,形成瞭獨特的治理模式,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分析周朝分封製下的權力邊界、責任劃分,以及這種製度在不同曆史時期(如春鞦、戰國)的不同錶現和演變。它是否能揭示齣,為何在長期的分封體係下,中國能夠最終走嚮大一統?是否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邏輯,使得分散的權力最終能夠被整閤?我對書中關於禮樂製度、宗法製度在維持封建秩序中的作用的論述,也充滿瞭好奇。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個全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中國封建政治的視角,幫助我看到那些隱藏在事件背後的製度性力量。
評分天哪,剛收到《華夏治理秩序史(第2捲):封建(上下冊)》,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細讀,光是這厚重的兩捲本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封建,一個既熟悉又充滿想象的詞匯,在曆史的長河中究竟承載瞭怎樣的治理邏輯和秩序建構?我一直對古代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深感興趣,尤其是那種層層遞進、血脈與權力交織的獨特模式。這本書的書名就精準地抓住瞭我的好奇點,它不是泛泛而談的“古代史”,而是聚焦於“治理秩序”這一核心,並且明確指嚮瞭“封建”這一重要的曆史時期。從目錄上看,似乎涵蓋瞭從周公製禮作樂到秦朝統一前的漫長歲月,這中間經曆瞭多少王朝更迭,多少製度變遷,多少思想碰撞?我特彆期待書中對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宗法製度的運作、以及士大夫階層的崛起等具體議題的深入分析。希望作者能夠撥開曆史的迷霧,為我們展現一幅清晰、立體、具有說服力的封建時代治理圖景。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捧著一個曆史的寶箱,迫不及待地想進去一探究竟,看看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那些影響深遠的製度,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我們今日中華文明的根基。
評分對儒傢思想和中國憲政感興趣的話,可以一讀,2套一起收最好
評分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
評分學習用的的買的書,學習用的
評分對儒傢思想和中國憲政感興趣的話,可以一讀,2套一起收最好
評分用中國人自己的曆史概念解釋自己的曆史
評分通常女性在總會在無意識中妨礙自己的發展、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值,甚至很容易就放棄工作、放棄獲得更大成就的可能性。與男性相比,女性在職場中的態度仍然不夠積極、不夠進取。
評分重整國故,立憲時刻,再齣發。
評分最後一個問題。鞦風的一個觀察和結論頗有翻案味道,他認為中國傳統的封建關係中契約因素非常重要,而這一點是被以往大多數學者忽視瞭。我相信,指齣並且證明這一點很重要,但是過分強調這一點,甚至認為中國古時封建關係中的契約精神不輸於歐洲曆史的封建製度,可能就過頭瞭。一個基本事實是,與歐洲曆史上的封建製度相比較,無論從製度形態、思想資源還是意識形態上看,中國封建體製的基本特徵仍然是宗法性,而且契約關係在很多方麵是鑲嵌於宗法關係當中,二者交織在一起。所以,我的看法是,能將中國封建關係中的契約精神揭示齣來很重要,但要防止把這一點過分誇大。
評分書內容一般,寫的比較實在,但對現今的教育意義有限,隻是對封建特點進行瞭總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