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yclopedia of Science
作者: DK;
ISBN13: 9780756622206
类型: 平装(简装书)
语种: 英语(English)
出版日期: 2006-11-01
出版社: DK Publishing (Dorling Kindersley)
页数: 448
重量(克): 1555
尺寸: 27.5336 x 21.8948 x 2.5908 cm
Supports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一入手就给我一种庄严而古老的感觉,封面设计简约,透露出一种经典学术著作的沉稳。我本是抱着学习基础科学概念的目的来翻阅它的,期望能找到清晰易懂的定义和原理阐述。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对某个特定领域——比如19世纪末期化学实验方法的演变——的深度挖掘,而非提供一个全面的科学概览。比如,在介绍“原子结构”的章节中,我期望看到从卢瑟福到玻尔再到量子力学模型的清晰脉络和关键实验的图示,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详细描绘早期的道尔顿模型及其在特定反应速率计算中的应用,配图也多是手绘的草图而非现代的精确模型图。这使得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颇为吃力,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略显跳跃,仿佛是直接摘录了某位特定学者的个人笔记汇编而成。它在某一个非常细分的历史分支上无疑是权威的,但作为一个泛科学的“百科全书”,它在广度上的覆盖明显不足,很多我日常生活中好奇的基础物理现象,比如光电效应的通俗解释,在这本书里根本找不到任何痕迹,或者需要我自行从极其专业化的数学推导中去反推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部针对专业研究人员的特定主题参考手册,而非面向大众的科学启蒙读物。
评分我花了足足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当代生物技术突破的进展,比如CRISPR-Cas9系统的最新应用,或者关于合成生物学的伦理讨论。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本书的编辑年代似乎停留在了一个相对较早的时期,也许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再版,内容更新得非常缓慢。当我翻到“遗传学”部分时,我找到的更多是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的详细记录,以及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初步发现的描述,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虽然重要,但远非“百科全书”应该呈现的全部内容。更令人困惑的是,在探讨“计算机科学”这个现代科学的基石时,其中引用的例子竟然还停留在真空管和继电器计算机的阶段,对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革命性影响几乎是一笔带过,更别提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萌芽了。这让我不禁怀疑,编纂者是否对“科学”的定义有着极其保守的界定,将重点全部放在了那些已被充分建立和总结的“经典”领域。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了解科学如何日新月异、不断突破边界的读者来说,这本“百科全书”提供的只是一份历史性的快照,而非一个鲜活、动态的知识体系。它缺少了那种跟上时代脉搏的紧迫感和前瞻性。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对不同科学分支的重视程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很明显,那些撰写早期物理学和古典数学章节的作者投入了最多的心血,他们的论述详实、论证严密,语言也相对优美,仿佛是对传统学术的致敬。然而,当我翻到社会科学或应用科学的部分时,那种严谨性便荡然无存了。例如,在描述“心理学”这一充满争议和快速发展的领域时,篇幅竟然比描述如何校准一个早期光学仪器的章节还要短,而且内容充满了上个世纪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对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只字未提,仿佛这些分支根本不属于“科学”的范畴。这种失衡让我感觉这本“百科全书”的视野非常狭隘,它所定义的“科学”范围明显是基于一个特定的、以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和化学)为核心的旧有框架。对于那些希望获得一个全面、多维度的现代科学知识图谱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会给人一种被严重过滤和裁剪过的错觉,缺失了人文与自然交汇地带的许多重要知识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索引系统简直是一场灾难,阅读体验极差。我经常需要查找某个特定的科学术语,比如“熵增定律”,但无论我在主索引里如何交叉比对,找到的条目都指向了非常晦涩难懂的章节,而且这些章节往往是关于热力学史的冗长论述,而非对该定律本身的清晰阐述和现代应用(比如信息论中的应用)。更要命的是,书中的跨章节引用逻辑混乱不堪,A章节提到“参见第42页的图示”,结果42页的内容是关于行星轨道计算的,与A章节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这使得我不得不像侦探一样,在数百页的篇幅中疲于奔命地搜寻零散的信息碎片。此外,很多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被刻意省略,只留下最终结论,这对于试图理解“为什么”的求知者来说是极大的阻碍。我理解百科全书追求简洁,但这种简洁是以牺牲可追溯性和理解深度为代价的。如果一个读者无法通过目录或索引有效地定位到他需要的知识点,那么这本书的“百科”属性就大打折扣了。它更像是一堆未经整理的学术讲义的集合,而不是一个精心构建的知识库。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异常的古板和晦涩,充满了被学术界奉为圭臬的陈词滥调和过时的术语。阅读过程更像是在攻克一篇难度极高的拉丁文文献,而不是在进行轻松愉快的知识获取。例如,描述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时,作者会使用一整段篇幅来铺陈背景和哲学意义,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一个读者凭直觉就能想到的常识,这极大地拖慢了阅读速度。我本以为“百科全书”应该采用清晰、中性、现代的科普语言,确保信息的即时可理解性,但这本书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它似乎在努力展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而不是服务于读者的理解需求。很多关键的术语在首次出现时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定义,而是默认读者已经熟知其背景,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致命的。最终,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查阅其他更现代的、更注重读写体验的资源,才能真正理解这本书中那些被过度修饰的段落到底想表达什么。与其说它是一本知识的载体,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翻译”才能理解的学术史料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