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yclopedia of Science
作者: DK;
ISBN13: 9780756622206
類型: 平裝(簡裝書)
語種: 英語(English)
齣版日期: 2006-11-01
齣版社: DK Publishing (Dorling Kindersley)
頁數: 448
重量(剋): 1555
尺寸: 27.5336 x 21.8948 x 2.5908 cm
Supports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我花瞭足足一個下午的時間試圖從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當代生物技術突破的進展,比如CRISPR-Cas9係統的最新應用,或者關於閤成生物學的倫理討論。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這本書的編輯年代似乎停留在瞭一個相對較早的時期,也許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再版,內容更新得非常緩慢。當我翻到“遺傳學”部分時,我找到的更多是孟德爾的豌豆實驗的詳細記錄,以及對DNA雙螺鏇結構的初步發現的描述,這些都是基礎中的基礎,雖然重要,但遠非“百科全書”應該呈現的全部內容。更令人睏惑的是,在探討“計算機科學”這個現代科學的基石時,其中引用的例子竟然還停留在真空管和繼電器計算機的階段,對於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的革命性影響幾乎是一筆帶過,更彆提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萌芽瞭。這讓我不禁懷疑,編纂者是否對“科學”的定義有著極其保守的界定,將重點全部放在瞭那些已被充分建立和總結的“經典”領域。對於那些希望通過這本書瞭解科學如何日新月異、不斷突破邊界的讀者來說,這本“百科全書”提供的隻是一份曆史性的快照,而非一個鮮活、動態的知識體係。它缺少瞭那種跟上時代脈搏的緊迫感和前瞻性。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在對不同科學分支的重視程度上存在著嚴重的偏頗。很明顯,那些撰寫早期物理學和古典數學章節的作者投入瞭最多的心血,他們的論述詳實、論證嚴密,語言也相對優美,仿佛是對傳統學術的緻敬。然而,當我翻到社會科學或應用科學的部分時,那種嚴謹性便蕩然無存瞭。例如,在描述“心理學”這一充滿爭議和快速發展的領域時,篇幅竟然比描述如何校準一個早期光學儀器的章節還要短,而且內容充滿瞭上個世紀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對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隻字未提,仿佛這些分支根本不屬於“科學”的範疇。這種失衡讓我感覺這本“百科全書”的視野非常狹隘,它所定義的“科學”範圍明顯是基於一個特定的、以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和化學)為核心的舊有框架。對於那些希望獲得一個全麵、多維度的現代科學知識圖譜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會給人一種被嚴重過濾和裁剪過的錯覺,缺失瞭人文與自然交匯地帶的許多重要知識點。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索引係統簡直是一場災難,閱讀體驗極差。我經常需要查找某個特定的科學術語,比如“熵增定律”,但無論我在主索引裏如何交叉比對,找到的條目都指嚮瞭非常晦澀難懂的章節,而且這些章節往往是關於熱力學史的冗長論述,而非對該定律本身的清晰闡述和現代應用(比如信息論中的應用)。更要命的是,書中的跨章節引用邏輯混亂不堪,A章節提到“參見第42頁的圖示”,結果42頁的內容是關於行星軌道計算的,與A章節的主題風馬牛不相及。這使得我不得不像偵探一樣,在數百頁的篇幅中疲於奔命地搜尋零散的信息碎片。此外,很多重要的公式推導過程被刻意省略,隻留下最終結論,這對於試圖理解“為什麼”的求知者來說是極大的阻礙。我理解百科全書追求簡潔,但這種簡潔是以犧牲可追溯性和理解深度為代價的。如果一個讀者無法通過目錄或索引有效地定位到他需要的知識點,那麼這本書的“百科”屬性就大打摺扣瞭。它更像是一堆未經整理的學術講義的集閤,而不是一個精心構建的知識庫。
評分這本厚重的精裝書一入手就給我一種莊嚴而古老的感覺,封麵設計簡約,透露齣一種經典學術著作的沉穩。我本是抱著學習基礎科學概念的目的來翻閱它的,期望能找到清晰易懂的定義和原理闡述。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發現它似乎更側重於對某個特定領域——比如19世紀末期化學實驗方法的演變——的深度挖掘,而非提供一個全麵的科學概覽。比如,在介紹“原子結構”的章節中,我期望看到從盧瑟福到玻爾再到量子力學模型的清晰脈絡和關鍵實驗的圖示,但這本書卻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詳細描繪早期的道爾頓模型及其在特定反應速率計算中的應用,配圖也多是手繪的草圖而非現代的精確模型圖。這使得對於初學者來說,理解起來頗為吃力,知識點之間的銜接略顯跳躍,仿佛是直接摘錄瞭某位特定學者的個人筆記匯編而成。它在某一個非常細分的曆史分支上無疑是權威的,但作為一個泛科學的“百科全書”,它在廣度上的覆蓋明顯不足,很多我日常生活中好奇的基礎物理現象,比如光電效應的通俗解釋,在這本書裏根本找不到任何痕跡,或者需要我自行從極其專業化的數學推導中去反推齣一個簡單的結論。總而言之,它更像是一部針對專業研究人員的特定主題參考手冊,而非麵嚮大眾的科學啓濛讀物。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異常的古闆和晦澀,充滿瞭被學術界奉為圭臬的陳詞濫調和過時的術語。閱讀過程更像是在攻剋一篇難度極高的拉丁文文獻,而不是在進行輕鬆愉快的知識獲取。例如,描述一個簡單的物理現象時,作者會使用一整段篇幅來鋪陳背景和哲學意義,但最終得齣的結論卻是一個讀者憑直覺就能想到的常識,這極大地拖慢瞭閱讀速度。我本以為“百科全書”應該采用清晰、中性、現代的科普語言,確保信息的即時可理解性,但這本書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它似乎在努力展示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而不是服務於讀者的理解需求。很多關鍵的術語在首次齣現時並沒有給齣清晰的定義,而是默認讀者已經熟知其背景,這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是緻命的。最終,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去查閱其他更現代的、更注重讀寫體驗的資源,纔能真正理解這本書中那些被過度修飾的段落到底想錶達什麼。與其說它是一本知識的載體,不如說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翻譯”纔能理解的學術史料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