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石鉴赏与收藏

砚石鉴赏与收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泓 著
图书标签:
  • 砚石
  • 文房四宝
  • 收藏
  • 鉴赏
  • 中国传统文化
  • 工艺美术
  • 石雕
  • 文玩
  • 书房
  • 艺术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337536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82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砚石是华夏文明最绚丽华美的乐章之一。从砚的历史源流来看,文化是贯穿整个砚史的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砚石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使用群体,在砚中注入了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内容。从历代文化名人与砚相依为命、难舍难分的情结中,也可以看出砚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砚石收藏冷中有热
第二章 砚石的历史源流
第三章 砚的种类
第四章 砚石的收藏价值
第五章 砚石的鉴赏
第六章 端砚的文化品位
第七章 端砚石与坑口
第八章 欣赏端砚赏什么
第九章 端砚的收藏要点
第十章 歙砚鉴赏与收藏
第十一章 洮砚鉴赏与收藏
第十二章 澄泥砚鉴赏与收藏
第十三章 红丝砚鉴赏与收藏
第十四章 石城砚鉴赏与收藏
第十五章 松花砚鉴赏与收藏
第十六章 其他砚鉴赏与收藏
第十七章 石砚的收藏方法
第十八章 石砚的保养
第十九章 名人与砚的故事
第二十章 藏家的成功之路
第二十一章 石砚的鉴定和辨伪
第二十二章 石砚的收藏投资
后记

精彩书摘

宋代歙砚石色之多,质地之细,为诸砚之冠。当时的著名文人、学士、书画家,对歙砚无不赞美。如洪景伯、胡仔、苏东坡、欧阳修、周必大、黄山谷等都写了许多赞美歙砚的诗文,指出歙石的各种妙处。此外,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也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在此期间,一些论述歙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等也相继刊印。南宋(1225~1264)歙州知府谢暨每年都向理宗进贡“新安四宝”,即“澄心堂纸、李廷圭墨、汪伯立笔、羊头岭古坑砚”。其中羊头岭,今称羊斗岭,与龙尾山相连,羊头岭古坑砚即龙尾古砚。
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令人赏心悦目。
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方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7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美轮美奂。正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至元年间,婺源县令汪月山为了满足达官显贵的贪欲.曾经“发数都之夫力”去挖掘歙石,结果“石尽山颓,压死数人乃已”。旧坑淹没后,又转往紧足坑挖掘,经年累月,愈挖愈空,结果到了后至元五年(1339年),紧足坑又宣告塌陷。关于这一次坑洞塌崩的情景,元代江光启《送侄济舟售砚序》一文,记之最详:“今至五年十月十八日夜,淹声如惊雷,隔溪房瓦皆震,人惊兽骇;数年前工人告予,紧足石断凿已尽,予不之信,至是果然。六十年两见此事,亦可一慨。”
……
《砚石鉴赏与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砚石爱好者和收藏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的鉴赏与收藏指南。从砚石的起源、历史演变,到不同地域、不同材质的砚石特点,再到具体的鉴赏标准与收藏技巧,本书力求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帮助读者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提升鉴赏能力,并在收藏过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第一部分:砚石的起源与历史 砚石的滥觞: 追溯中国砚石使用的早期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探讨早期砚台的形制、材质及其与书写工具的发展演变。 历代砚石风貌: 详细梳理历代名砚的特色,如魏晋南北朝的朴拙,隋唐的精美,宋代的文雅,元明的实用与创新,以及清代的集大成。重点介绍各时期代表性的砚石材质、工艺和艺术风格。 文人墨客与砚石情缘: 探讨历代文人雅士对砚石的钟爱与品评,分享与砚石相关的诗词、文赋,以及他们在鉴赏和收藏方面的独到见解,展现砚石作为文房清玩的文化内涵。 第二部分:中国主要产地砚石深度解析 本书将重点介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砚石,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 端砚: 产地与地理环境: 详细介绍端砚的原产地——广东省肇庆市的端溪,包括其独特的山脉、水系和地质构造,分析这些地理因素如何孕育出优质的端砚石。 端砚石材: 深入剖析端砚石材的种类,如老坑、坑仔岩、梅花坑、白线岩、水岩等,讲解其形成原因、地质特征、石质特点(如“石眼”、“青花”、“绿如蓝”等)、颜色变化以及不同石材的优劣。 端砚的纹理与色泽: 细致描述各种端砚石材的典型纹理、色泽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来判断石材的优劣和年代。 端砚的雕刻技法与艺术: 介绍端砚传统及现代的雕刻技法,如高浮雕、浅浮雕、阴雕、阳雕、圆雕等,分析不同技法在砚石上的表现效果。同时,将展示历代及当代的著名端砚作品,解析其艺术构思、雕刻水平和审美价值。 歙砚: 产地与石质: 介绍歙砚的主要产地——安徽省歙县,讲解其独特的石质形成过程,如古潭砚、龙尾砚。分析歙砚石材的颜色(如绿色、紫色、黑色、青色等)、细腻程度、涩不拒墨、润不折笔的特点。 歙砚的纹理与雕刻: 重点讲解歙砚独特的“罗纹”、“眉子”、“金星”、“银星”、“玉带”等天然纹理,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纹理来鉴别和欣赏。介绍歙砚的雕刻风格,如追求自然纹理,结合简练的雕刻,以及其在图案上的选择,如山水、人物、花鸟等。 洮砚: 产地与石材: 介绍洮砚的原产地——甘肃省卓尼县,讲解洮砚石材的特点,如其“洮河绿”的独特颜色,石质坚硬细腻,涩而不滞笔,润而能发墨。 洮砚的雕刻与特色: 分析洮砚的雕刻技法,常以写实、夸张的手法表现自然景物,如山水、动物等。强调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石材的天然色彩和纹理来判断其价值。 其他名砚: 易水砚、澄泥砚、松花砚、红丝砚等: 对中国其他重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砚石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产地、石质、工艺和文化价值。 第三部分:砚石鉴赏核心要素 石材本身: 质地: 细腻度、坚硬度、温润感、涩滞感等,以及如何通过手感和声音进行初步判断。 颜色: 各种颜色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以及色彩的搭配与和谐。 纹理: 天然形成的各种纹理(如罗纹、眉子、石眼、金星、青花等)的形态、分布和美学价值。 光泽: 石材的自然光泽,以及抛光后呈现的光泽效果。 工艺与雕刻: 器型: 经典器型(如抄手砚、瓦当砚、风字砚等)的演变与鉴赏,以及现代器型的创新与设计。 雕刻技法: 技法的熟练程度、线条的流畅性、图案的布局与表现力。 刀法: 刀痕的深浅、力度、节奏感,以及是否与石材特性相匹配。 款识与铭文: 历代款识的风格、字体、雕刻工艺,以及铭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实用性与美学价值: 发墨性: 砚石研磨颜料的能力,以及其对墨的溶解度。 贮墨性: 砚台盛墨的能力,以及其对墨的保湿性。 美学价值: 整体的造型、雕刻的艺术性、石材本身的天然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四部分:砚石收藏之道 收藏前的准备: 学习与研究: 强调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性,阅读专业书籍,参观展览,与藏家交流。 市场认知: 了解不同砚石的市场价格,识别常见的仿冒品和作伪手段。 收藏原则: “物有所值”: 关注砚石的材质、工艺、历史文化价值,避免盲目跟风。 “精而少”: 宁愿收藏几件精品,也不要收藏大量平庸之作。 “宁古勿今”与“新中有可取者”: 既要重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砚,也要关注工艺精湛、创意独特的现代砚。 辨伪与鉴定: 材质辨伪: 如何通过石质、颜色、纹理来判断是否为真品。 工艺辨伪: 识别现代工艺对古砚的仿冒,以及对新砚的过度加工。 款识辨伪: 历代款识的真伪鉴别方法。 养护与保养: 日常清洁: 如何正确清洗砚台,避免使用化学清洁剂。 妥善存放: 避免阳光直射、潮湿、高温等环境,选择合适的存放容器。 定期检查: 及时发现和处理砚台可能出现的裂痕、褪色等问题。 收藏的乐趣: 文化传承: 收藏砚石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艺术享受: 欣赏砚石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巧。 交流与拓展: 通过收藏结识同道,拓展人脉,丰富精神世界。 本书特点: 内容全面: 涵盖砚石的历史、产地、鉴赏、收藏等各个方面。 图文并茂: 配备大量高清实物图片,直观展示砚石的材质、纹理和工艺。 深入浅出: 语言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价值参考: 提供实用的收藏建议和市场信息,帮助读者做出明智的判断。 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世界的窗口。希望通过本书,能让更多的读者领略到砚石的独特魅力,并在收藏的道路上收获知识与乐趣。

用户评价

评分

《砚石鉴赏与收藏》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砚石的“艺术性”。作者在书中,不仅仅将砚石视为一种工艺品,更将其提升到了艺术品的层面。他会从多个角度来剖析砚石的艺术价值。首先是“材质的天然美”。作者会详细介绍不同砚石的石质,比如端石的细腻、温润,歙石的坚密、坚硬,洮河石的色彩斑斓,这些天然的质感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其次是“雕刻的工艺美”。书中展示了大量精美的砚石雕刻作品,从浅浮雕到深浮雕,从阴刻到阳刻,作者都做了细致的讲解。他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雕刻风格,比如宋代的古朴、元代的写实、明代的繁复、清代的细腻等等。他还会特别强调,好的雕刻,应该是与石头的纹理和色彩巧妙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一些名家的作品时,不仅展示了作品本身,还会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和艺术理念。这让我觉得,一件好的砚石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书中还提到了“砚铭”的艺术,很多砚石上会刻有文人墨客的书法作品,这些砚铭不仅增加了砚石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其艺术价值。作者会分析不同砚铭的字体、内容和意境,让读者能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砚石的艺术魅力。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砚石的艺术性是多方面的,它融合了天然之美、工艺之美、人文之美,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验。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欣赏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从艺术角度去品味砚石的人。

评分

翻阅《砚石鉴赏与收藏》这本书,我仿佛踏上了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各种砚石的物理特性,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朝代砚石风格演变的那部分。从秦汉的古朴粗犷,到唐宋的精致典雅,再到明清的繁复华丽,每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都在砚石的造型和纹饰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某位皇帝御用的某一方端砚,或者某位文人墨客珍藏的某一块歙石,将历史人物与砚石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原本冰冷的石头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我以前对砚台的认知,可能仅限于“文房四宝”之一,知道是用来磨墨的工具。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砚台早已超越了其使用功能,成为了一种艺术品,一种文化符号,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作者在讲解如何鉴赏砚石时,并没有生硬地罗列标准,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去体会。他会讲到如何从砚石的“眼”来判断其品质,如何通过“眉”和“纹”来欣赏其天然之美,甚至是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石质的细腻程度。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位真正懂砚石、爱砚石的人。他把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茅塞顿开。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给力,高清的图片让每一方砚石的细节都一览无余,无论是石质的纹理,还是雕刻的精美,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我常常对着图片,对照着书中的文字,反复揣摩,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古人的书房,与他们一同品味砚石的韵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砚石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也激起了我深入探索收藏的欲望。

评分

《砚石鉴赏与收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关于“耐心”和“专注”的价值。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而作者在书中,通过对砚石这种“慢”艺术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耐心和专注的力量。他会告诉你,一方好的砚石,是经过了漫长岁月在地壳中形成,又经过了匠人精心的雕琢和打磨,才最终呈现出它的美丽。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极大的耐心。而作为收藏者,要去鉴赏和研究一方砚石,同样需要耐心。你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急于求成,只会让你错失很多细微的美。作者在讲解鉴赏技巧时,也处处体现着“专注”的重要性。他会让你去仔细观察砚石的纹理,去感受它细腻的质感,去体会它深邃的色彩,这些都需要你放下杂念,全身心地投入。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养砚”。这个过程,更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你需要定期地给砚石“上油”,需要小心地清洁,需要细心地存放。这就像是在照顾一位老人,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正是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慢”付出,才能让砚石的光泽越来越温润,包浆越来越醇厚,最终焕发出它最动人的光彩。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时间来沉淀,需要耐心来浇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需要耐心和专注才能获得的成就。

评分

《砚石鉴赏与收藏》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它对砚石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述每一方砚石时,都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深入到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甚至情感。他会讲到一些著名文人与砚石的故事,比如苏东坡的“眉纹砚”,欧阳修的“龙尾砚”,这些故事让冰冷的石头充满了人情味,仿佛能听到古人挥毫泼墨的声音。在鉴赏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砚石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材质的珍稀或工艺的精湛,更在于它与使用者的“缘分”。他鼓励读者去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眼缘”的砚石,那种契合自己审美情趣,能够激发自己创作灵感的砚石。这种“缘分”论,让我觉得收藏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和拥有,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和情感的寄托。书里在介绍不同类型的砚石时,也会探讨它们各自的“性格”。比如端砚的温润细腻,歙砚的清秀雅致,洮河砚的古朴苍劲,这些“性格”的描述,让我觉得每一方砚石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作者在讲解雕刻时,也强调了“因石施艺”的原则,反对过度雕琢,而是倡导让石头本身的纹理和神韵成为雕刻的灵魂。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在我看来,最美的雕刻,应该是与石头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这本书还特别提到了一些关于砚石收藏的“误区”,比如盲目追求名家名款,忽略了砚石本身的品质;或者过度迷信“老坑”,而忽略了新坑中的精品。这些提醒,对于保护初学者免受市场上的不良风气影响,非常有意义。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觉得,收藏砚石,其实是在收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与历史和文化的连接。

评分

第一次阅读《砚石鉴赏与收藏》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气”。很多关于收藏的书籍,往往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不同,作者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步地引导读者走进砚石的世界。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本的问题讲起,比如“什么是砚石?”,“为什么砚石有收藏价值?”,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往往是初学者最容易忽略的。他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把砚石比作大地的精华,把研磨的过程比作与古人对话,这些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更容易理解。书里对各种主要砚材的介绍,比如端砚的“眼”,歙砚的“罗纹”,洮河砚的“绿松纹”,都讲得非常具体,而且会结合图片,让你一目了然。作者会告诉你,为什么端砚的“眼”如此珍贵,它的形成需要怎样的地质条件,以及不同的“眼”又有哪些不同的价值。他还讲到了很多关于砚石保养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清洁、如何存放,这些细节对于一个收藏者来说至关重要。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一块石头也需要“保养”,看了书才知道,正确的保养不仅能延长砚石的寿命,还能让它的光泽和包浆越来越好。而且,这本书在讲到鉴赏方法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性。它会教你如何上手触摸,如何仔细观察,如何侧光去看,甚至是如何通过声音来判断石质的纯净度。这些方法,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让我明白,收藏砚石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从基础做起,慢慢积累经验。它让我不再害怕那些未知,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和信心。

评分

《砚石鉴赏与收藏》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对砚石一无所知的小白,变成了一个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最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在讲解砚石的“收藏”方面,提供了非常系统和实用的指导。他不仅仅是告诉你“要收藏什么”,更是告诉你“如何去收藏”。他会从“收藏的目的”讲起,是出于对文化的热爱,还是投资的考量,不同的目的会影响你的收藏方向和策略。然后,他会详细地分析“收藏的途径”,比如如何通过拍卖会、古玩市场、私人收藏家等渠道去寻找自己心仪的砚石,以及在这些不同渠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作者还特别强调了“风险意识”,他会告诉你,收藏市场也存在着仿冒品和次品,如何通过鉴别技巧来规避这些风险。比如,他会教你如何从石质的“老嫩”来判断其年代,如何从包浆的“自然”程度来辨别其真伪,甚至是如何通过墨痕的“深浅”来判断其使用程度。这些实用的鉴别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保驾护航。书里还涉及了“价格评估”的部分,虽然作者强调了价格会随着市场波动而变化,但他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参考依据,比如材质的稀有度、工艺的复杂程度、名家的作品、保存的完好度等等。这些信息,让我对砚石的市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他鼓励收藏者要保持平常心,不要急于求成,要享受收藏过程中的乐趣,更要尊重和爱护每一方砚石。他认为,真正的收藏,是与藏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收藏不再是一件神秘而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一步步实现的。

评分

《砚石鉴赏与收藏》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收藏”的认知。在此之前,我可能觉得收藏就是买一些价值连城的东西,然后放在家里供起来,或者等待升值。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收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传承”。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传授鉴赏和收藏的技巧,更是在传递一种热爱文化、尊重历史、追求艺术的生活态度。他会鼓励读者,不要仅仅把砚石当作一件商品,而是要把它当作一位知己,一位良师。你要去了解它,去读懂它,去与它产生共鸣。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用砚”的乐趣。他会告诉你,如何将砚石带入你的日常生活,如何在研墨的过程中体验静谧的乐趣,如何在挥毫泼墨时感受与古人对话的意境。这让我觉得,收藏砚石,不仅仅是拥有,更是“使用”,是让这些美好的物品在生活中发挥它们的价值。而且,作者在书中还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他鼓励收藏者,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将自己珍藏的砚石捐赠给博物馆,或者分享给更多的爱好者,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流传下去。这种“取之于文化,用之于文化,归于文化”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深刻。这本书让我觉得,收藏不仅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一种对社会文化负责任的态度。它让我明白了,收藏的意义,在于“分享”,在于“传承”,在于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物质的收藏者,变成了一个精神的传承者。

评分

《砚石鉴赏与收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审美”的培养。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砚石的认知,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名贵”与否,或者“值多少钱”的层面。但作者通过对砚石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砚石内在的、超越物质价值的美。他会引导你欣赏砚石的“质”,比如那种温润如玉的触感,那种细腻如丝的触感,那种在光线下流转的独特光泽。他会让你去感受砚石的“色”,比如端砚独有的石品“眼”,比如歙砚那变化万千的“罗纹”,这些色彩的变化,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赞叹。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会让你去体会砚石的“神”。这种“神”,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是砚石的整体气质,是它所散发出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有些砚石看起来普普通通,却能触动人心,那是因为它们拥有独特的“神韵”。在鉴赏部分,作者特别强调了“全局观”,他会教你如何从整体去把握一方砚石,而不是只盯着其中的某个细节。他会让你去欣赏砚石的造型是否协调,比例是否得当,整体的艺术风格是否统一。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砚石的“断代”技巧,这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作者会从砚石的造型、雕刻风格、石质特点等方面,来判断它大概的年代。这就像在玩一场考古游戏,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且,书中配有大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砚石图片,让我能够直观地对比和学习。通过这些图片,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辨别不同朝代的风格特征,也培养了自己独立的审美判断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积,更是审美的提升。它让我学会了用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眼光,去发现和欣赏美。

评分

《砚石鉴赏与收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砚石的“历史感”。作者在书中,将每一方砚石都视为一件承载着历史的文物。他通过讲述不同时期砚石的演变,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在介绍秦汉时期的砚石时,作者会提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让读者了解到那个时期的人们是如何使用砚石的。而在讲到唐宋时期,作者会重点介绍当时的文化繁荣和文人雅趣,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砚石的造型和工艺。书中对明清时期砚石的介绍,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这些如何体现在砚石的精细雕刻和多样化题材上。让我感到特别有意思的是,作者还会通过砚石的“包浆”来讲述历史。他会告诉你,一块砚石的包浆,是经过了多少年的岁月洗礼,经历了多少人的抚摸和使用,才形成的这种温润的光泽。这种包浆,就像是砚石留下的“年轮”,记录着它的成长和故事。而且,作者还会通过砚石上的“磕碰痕迹”和“磨损情况”,来推测它可能的使用经历,这些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想象空间。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比如古代文人的笔记、诗词歌赋,甚至是宫廷档案,来佐证他对砚石历史的解读。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砚石的书,更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历史画卷。它让我感受到,收藏砚石,不仅仅是拥有一些古老的物品,更是与历史对话,与过去连接。这种深厚的历史感,让我对砚石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砚石鉴赏与收藏》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砚石”这个东西,听起来就挺小众,而且“鉴赏与收藏”四个字,总感觉是那种专家学者才能读懂的书。我一个普通爱好者,会不会看了跟没看一样?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文字吸引了。他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很温和、很亲切的语气,像是老朋友在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从砚石的起源讲起,讲到它在中国文人生活中的地位,那些历史上的轶事,那些关于文房四宝的传说,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古老的文人世界。我仿佛看到了苏轼在月下抚砚,欧阳修在灯前研墨,那种情景,通过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作者在讲到不同地域的砚石时,比如端砚、歙砚、洮河砚等等,也不是生硬地介绍产地和特点,而是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讲那些关于采石、制砚的艰辛与智慧,让每一方砚石都仿佛有了自己的故事和灵魂。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真的把“鉴赏”这个概念讲透了。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好,那个不好”,而是教你如何从材质、工艺、包浆、甚至砚石的“神韵”去体会。他会讲到如何看砚石的石质是否温润细腻,纹理是否自然天成,雕刻是否精美到位,还有那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光泽。这些讲解,配上书中大量的精美图片,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我以前觉得“包浆”就是一层灰,但看了书才知道,那是一种油润的、温润的光泽,是砚石与人、与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书里还提到了很多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砚台,有的朴实无华,有的雕龙画凤,每一件都充满了艺术价值。我突然觉得,收藏砚石不仅仅是拥有物品,更是拥有历史,拥有文化,拥有那些承载着文人情怀的记忆。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砚石的认知,让我从一个懵懂的看客,变成了一个开始尝试去“读懂”砚石的爱好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