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冊隨筆的結構安排頗為巧妙,它並非嚴格按照時間綫索鋪陳,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串聯”的方式,將看似不相關的藝術現象巧妙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比如,一篇關於“綫條與結構”的探討,突然會跳躍到對某種古典音樂形式的分析,然後又迴歸到現代設計理念的形成。這種跨界思維的碰撞,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藝術的本質是相通的,媒介隻是載體。每讀完一個章節,總感覺腦海中建立起瞭一張新的知識網格,以前零散的碎片瞬間找到瞭歸屬。對於那些希望跳齣學院派桎梏,尋求更自由、更廣闊的藝術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
評分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強烈的個人魅力通過文字得到瞭完美的投射。這不是一本冰冷的學術研究報告,而更像是一位資深“鑒賞傢”與你圍爐夜話,娓娓道來他對藝術世界的熱愛、睏惑與敬畏。那些關於色彩心理學和光影哲學的探討,描寫得極其富有畫麵感,仿佛能直接看到顔料在畫布上乾燥、凝固的過程。他的文字裏有一種古典的韻味,但其思想內核卻無比現代和前衛,這種張力使得閱讀過程充滿驚喜。我甚至願意將這本書推薦給完全不懂藝術的朋友,因為它不僅教會你“看”畫,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你“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因為在作者眼中,生活本身就是最宏大的藝術現場。
評分這本關於現代藝術的隨筆集,讀起來簡直像一場沉浸式的精神漫遊。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對藝術史脈絡的梳理清晰可見,尤其是在闡述不同藝術流派之間的對話與張力時,那種深入骨髓的理解讓人拍案叫絕。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對早期現代主義先驅們的評價,作者沒有停留在對作品錶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藝術傢們創作時的心境、時代背景下的掙紮與突破。那種對個體創造力在宏大曆史背景下如何閃光的捕捉,非常到位。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有瞭全新的解讀視角,不再是教科書式的認知,而是一種帶著溫度和深度的對話。它更像是一本藝術傢的“內心獨白”匯編,充滿瞭真誠和對藝術本真的探求,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何為藝術的價值”。
評分書中的“反思錄”部分著實讓我捏瞭一把汗,作者對藝術商業化和過度解讀現象的批判,言辭犀利,毫不留情。他沒有沉溺於對已故大師的盲目贊頌,而是敢於直麵當代藝術界中存在的浮躁和趨同性。這種批判精神,在我看來,比單純的贊美更有價值,它促使讀者——無論是藝術圈內人還是圈外愛好者——停下來問自己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今天所消費的藝術,有多少是真正的創造,又有多少隻是迎閤市場的精緻包裝?他的論述邏輯嚴密,論據紮實,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不禁拍案叫絕。這種清醒的“局外人”視角,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評分最近翻閱這本隨筆,發現作者對於“如何觀看藝術”這件事有著一套非常個人化、近乎偏執的堅持。他的文字節奏感極強,像音樂一樣,時而激昂,時而低迴,完全不像傳統藝術評論那樣闆著臉孔。特彆是在描述幾位重要藝術傢在創作低榖時的狀態時,那種對人性脆弱麵的袒露,讓作品仿佛擁有瞭鮮活的呼吸。我仿佛能聞到畫室裏鬆節油的味道,看到畫布前藝術傢緊鎖的眉頭。這種“代入感”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更妙的是,作者很少使用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而是用生活化的語言,將復雜的藝術哲學問題解構得通俗易懂,讓人在享受文字優美的同時,也能輕鬆地領會到藝術背後的深刻意涵。
評分著有《中國繪畫史》、《中國書法史》、《聽天閣畫談隨筆》、《顧愷之》、《治印叢談》、《聽天閣詩存》、《中國畫院考》、《中國書款之研究》等;1962年在杭州、北京等地舉辦潘天壽畫展,1964年在香港舉辦潘天壽書畫展,1977年在杭州舉辦潘天壽繪畫展覽,1980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潘天壽書畫展。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鬆、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麵靈動 ,引人入勝。
評分潘天壽是我及其喜愛的一位大師。潘天壽(1897—1971),現代畫傢、教育傢。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壽者。浙江寜海人。擅畫花鳥、山水,兼善指畫,亦能書法、詩詞、篆刻。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教於經亨頤、李叔同等人。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後取法石濤、八大,布局奇險,用筆勁挺洗練,境界雄奇壯闊。曾任中國美術傢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錶,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潘天壽(1897年-1971年),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早年自署懶道人、心阿蘭若主持,晚年自署東越頤者、頤翁、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寜海縣冠莊村人。幼年自學書畫篆刻,1915年至1920年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並得經子淵、李叔同指導。1923年至上海,先後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教授。
評分6條
評分……
評分k¥11.00(3.4摺)
評分2條
評分(1U00%好評)
評分(94%好評)
評分指頭作畫j,與毛筆大不相同,有其特點,亦有其缺點。特點在指頭之運墨運綫,具有特殊之性能情趣Y,形成其特殊風格,非毛筆所能替代。故指頭畫,漏機於張文通,創成於高鐵嶺(其佩)N,至今不廢,以此也。其缺點在運用指頭時N,欲粗欲細o,欲濃欲淡,大不如運用毛筆為方便。棄便從難,I有人謂為“好奇”,或P謂為“不近常情”,非無因也。然予作毛筆畫外,間作指頭畫,何哉?為求指筆間,運R用技法之不同,筆情指趣之相異,互為參證y耳。運筆,常也,運指,變也,常中求變以悟常Z,變中求常以悟變,亦係鈍根人之鈍法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