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瀝青路麵施工及驗收規範(GB50092-96)》的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符號、代號;基層;材料;瀝青錶麵處治路麵;瀝青貫入式路麵;熱拌瀝青混閤料路麵;乳化瀝青碎石混閤料路麵;透層、粘層與封層;其他工程;施工質量管理與檢查驗收。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 則2 術語、符號、代號2.1術 語2.2符號及代號
3 基 層4 材 料4.1一般規定4.2道路石油瀝青4.3乳化石油瀝青4.4液體石油瀝青4.5煤瀝青4.6粗集料4.7細集料4.8填 料
5 瀝青錶麵處治路麵5.1一般規定5.2材料規格和用量5.3施工機械5.4施工準備5.5施工方法
6 瀝青貫入式路麵6.1一般規定6.2材料規格和用量6.3施工機械6.4施工準備6.5施工方法
7 熱拌瀝青混閤料路麵7.1一般規定7.2施工準備7.3熱拌瀝青混閤料的配閤比設計7.4熱拌瀝青混閤料的拌製7.5熱拌瀝青混閤料的運輸7.6熱拌瀝青混閤料的攤鋪7.7熱拌瀝青混閤料的壓實及成型7.8接 縫7.9開放交通及其他
8 乳化瀝青碎石混閤料路麵8.1一般規定8.2施工準備8.3乳化瀝青碎石混閤料的配閤比設計8.4乳化瀝青碎石混閤料路麵施工
9 透層、粘層與封層9.1透 層9.2粘 層9.3封 層
10 其他工程10.1一般規定10.2行人道路10.3重型車停車場、公共汽車站10.4水泥混凝土橋麵的瀝青鋪裝10.5路緣石10.6雨水口與檢查井
11 施工質量管理與檢查驗收11.1一般規定11.2施工前的材料與設備檢查11.3鋪築試驗路段11.4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與檢查11.5交工驗收階段的工程質量檢查與驗收11.6工程施工總結
附錄A 瀝青路麵施工的氣候分區附錄B 熱拌瀝青混閤料配閤比設計方法B 1一般規定B 2材料準備B 3礦料配閤比計算B 4馬歇爾試驗B 5水穩定性檢驗B 6高溫穩定性檢驗B 7鋼渣活性檢驗附錄C 材料質量要求附錄D 路用材料規格和用量附錄E 施工質量管理與檢查驗收標準附錄F 瀝青麵層壓實度計算及標準密度的確定方法附錄G 施工質量動態管理的方法附錄H 本規範用詞說明附加說明附: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2.1術語 2.1.1石油瀝青 由石油經蒸餾、吹氧、調和等工藝加工得到的,主要為可溶於二硫化碳的碳氫化閤物的半固體粘稠狀物質。 2.1.2道路石油瀝青 符閤瀝青路麵使用技術標準的瀝青結閤料。 2.1.3重交通道路石油瀝青 符閤為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主乾路等重交通量道路使用,並符閤“重交通道路石油瀝青技術要求”的道路石油瀝青,簡稱重交通道路瀝青。 2.1.4煤瀝青 由煤乾餾得到的煤焦油再經蒸餾加工製成的瀝青。 2.1.5混閤瀝青 不同標號的石油瀝青按一定比例互相摻配,或以煤瀝青與石油瀝青互相摻配而製得的瀝青。 2.1.6乳化瀝青 石油瀝青或煤瀝青與水在乳化劑、穩定劑的作用下經乳化加工製得的均勻的瀝青産品,也稱瀝青乳液。按乳化瀝青的使用方法分為噴灑型(用P錶示)及拌和型(用B錶示)乳化瀝青兩大類。 2.1.7陽離子乳化瀝青 用陽離子乳化劑製得的帶陽電荷(以c錶示)的乳化瀝青。 2.1.8陰離子乳化瀝青 用陰離子乳化劑製得的帶陰電荷(以A錶示)的乳化瀝青。 2.1.9液體石油瀝青 用汽油、煤油、柴油等溶劑將石油瀝青稀釋而成的瀝青産品。 2.1.10改性瀝青 摻加橡膠、樹脂、高分子聚閤物、磨細的橡膠粉或其他填料等外摻劑(改性劑),或采取對瀝青輕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瀝青或瀝青混閤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製成的瀝青結閤料。 2.1.11抗剝離劑 為提高集料與瀝青的粘附性,增強瀝青混閤料抗水損害能力而嚮瀝青或瀝青混閤料中加入的錶麵活化劑或石灰、水泥等填料。 2.1.12瀝青含量 瀝青混閤料中瀝青質量與瀝青混閤料總質量的比例,以百分數錶示。 2.1.13油石比 瀝青混閤料中瀝青質量與礦料質量的比例,以百分數錶示。 2.1.14礦料 用於瀝青混閤料的粗集料、細集料、填料的總稱。 2.1.15粗集料 經加工(軋碎、篩分)而成的粒徑大於2.36mm的碎石、破碎礫石、篩選礫石、礦渣等集料。 2.1.16破碎礫石 由礫石經碎石機破碎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個以上破碎麵的石料。 2.1.17酸性石料 石料化學成分中以矽、鋁等親水性礦物為主,與瀝青粘結性能差,用於瀝青混閤料時易受水的影響造成瀝青膜剝離的石料的統稱,如花崗岩、花崗斑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角閃岩等。 ……
前言/序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瀝青路麵施工及驗收規範(GB50092-96)
《現代城市基礎設施規劃與管理》 本書聚焦於當代城市發展中的核心議題:如何構建、維護和高效管理支撐現代社會運轉的基礎設施體係。 深入探討瞭從宏觀的城市規劃理念到微觀的工程實施細節,以及貫穿始終的運營維護策略。本書旨在為城市規劃師、土木工程師、市政管理者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套全麵、係統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識框架。 第一部分:城市基礎設施的戰略規劃與前瞻設計 本部分首先剖析瞭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基礎設施規劃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內容涵蓋瞭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城市交通、供水、排水、能源網絡中的具體體現。我們詳細闡述瞭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設計原則,探討瞭如何通過多層次、冗餘化的係統布局來抵禦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對城市生命綫的衝擊。 重點章節包括: 1. 城市基礎設施的係統性關聯分析: 探討交通、能源、水務係統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強調係統集成設計的重要性,避免“孤島式”建設帶來的效率損失和資源浪費。 2. 基於大數據的需求預測模型: 介紹如何利用人口流動數據、環境監測數據和曆史使用模式,建立更精準的基礎設施負荷預測模型,為超前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3. 綠色基礎設施與生態優先原則: 詳細論述瞭低影響開發(LID)技術在雨洪管理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將生態廊道、透水鋪裝等“綠色”元素融入傳統灰色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第二部分:工程實施中的技術創新與質量控製 本部分將理論指導轉化為實際操作層麵,重點關注工程建設中的關鍵技術瓶頸與最新的行業標準實踐。內容橫跨多種主要的城市基礎設施領域,強調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Life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的理念。 在道路與交通工程領域, 本書超越傳統路麵結構的要求,深入研究瞭智能交通係統(ITS)的地麵基礎設施對接技術。探討瞭對路基穩定性的無損檢測方法,如地質雷達(GPR)的應用,以及對新型環保路麵材料(如再生骨料、溫拌瀝青混閤料)的性能評估與施工工藝控製。重點在於如何確保在保證交通流量和使用壽命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和對現有交通的乾擾。 在給排水工程方麵, 詳細介紹瞭地下空間利用中管網的敷設技術,包括定嚮鑽穿越、非開挖修復技術(Trenchless Technology)的適用性分析。對於水務係統,闡述瞭智慧水務的傳感器部署標準和數據采集協議,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泵站運行參數來降低能耗。 在市政管廊建設方麵, 提供瞭模塊化預製技術的應用指南,分析瞭不同地質條件下,綜閤管廊的結構安全設計與防火、防腐措施的優化方案。特彆關注瞭管廊內部環境監測係統的集成標準。 質量控製不再局限於最終驗收, 本書提齣瞭貫穿於材料采購、預製加工、現場安裝及隱蔽工程檢查的“四位一體”質量保證體係,引入瞭BIM(建築信息模型)在施工過程中的質量協同管理應用。 第三部分:基礎設施的運營、維護與資産管理 基礎設施的價值體現在其持續的服務能力上。本部分是全書的收官重點,旨在轉變傳統“重建設、輕維護”的觀念。 1. 基於狀態的維護(CBM)策略: 詳細介紹如何利用物聯網技術(IoT)和傳感器網絡,對關鍵基礎設施(如橋梁結構、地下管綫、隧道通風係統)的健康狀態進行實時、連續的監測。講解如何將監測數據轉化為可操作的維護預警信號,指導資源的最優分配。 2. 資産全生命周期管理(APM)框架: 引入國際領先的資産管理標準,探討如何建立統一的資産信息數據庫,實現對基礎設施的財務評估、風險評估和功能性評估的集成。這包括對基礎設施的退役與再利用的經濟性分析。 3. 應急響應與快速修復機製: 針對城市生命綫設施的突發故障,構建瞭快速響應和最小化影響的作業流程。內容涵蓋瞭搶修隊伍的組織、備件庫存管理以及與應急指揮中心的協同機製。 本書的特色: 本書內容緊密結閤我國最新的工程技術規範和國際前沿實踐,強調交叉學科的融閤——即將信息技術、環境科學、材料科學與傳統土木工程深度融閤。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圖錶展示,力求將復雜的工程概念清晰地呈現給讀者,是工程技術人員和城市管理者不可多得的參考寶典。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指導未來城市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