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製造工藝與裝備(第2版)

模具製造工藝與裝備(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發樾 編
圖書標籤:
  • 模具製造
  • 模具工藝
  • 模具裝備
  • 機械製造
  • 工業工程
  • 製造業
  • 金屬加工
  • 精密製造
  • 生産技術
  • 模具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06744
版次:2
商品編碼:11756217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模具製造工藝與裝備(第2版)》是根據常用模具的結構特點和設計理念,結閤作者多年的設計經驗編寫而成的。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模具製造工藝,工藝過程組成,工藝規程,閤理工藝組閤與裝備配置,工件的定位與夾緊原理,模具成型件的加工工藝原理等。

目錄

前言
第1章模具製造概述1
1.1模具製造簡介1
1.1.1模具製造的定義1
1.1.2模具製造的發展簡史1
1.1.3模具製造的閤理化2
1.2模具製造的技術要求3
1.2.1模具製造過程與精度概念3
1.2.2衝模製造精度要求4
1.2.3塑料注射模製造精度要求7
1.2.4壓鑄模製造精度要求9
1.2.5其他模具製造精度要求11
1.2.6模具成形件的錶麵質量11
1.3模具製造周期與成本控製13
1.3.1模具製造的周期控製13
1.3.2模具製造的成本控製13
第2章模具製造工藝與工藝過程15
2.1模具製造工藝15
2.1.1模具製造工藝簡介15
2.1.2模具構件及其製造工藝15
2.1.3成形件的製造工藝15
2.2模具製造工藝過程16
2.2.1模具製造過程中的6個階段16
2.2.2製造工藝過程的組成17
2.2.3模具製造的工藝集成度17
2.3模具製造裝備與閤理配置17
2.3.1模具製造裝備及其類型17
2.3.2模具製造裝備的閤理配置18
第3章模具製造工藝規程19
3.1模具製造工藝規程概述19
3.1.1模具製造工藝規程的定義、
內容與特點19
3.1.2模具製造工藝規程的文件
形式20
3.2模具製造工藝規程的技術
基礎24
3.2.1模具成形件的結構工藝及其
要素25
3.2.2工藝基準的確定27
3.2.3模具成形件的加工方法及其製造
精度與錶麵粗糙度28
3.2.4加工方法及其錶麵粗糙度32
3.3模具零件製造工藝規程的基本
內容34
3.3.1模具零件毛坯和加工餘量34
3.3.2模具零件製造工序、工序尺寸與
公差40
3.4模具製造工藝規程的執行與
模具驗收45
3.4.1模具製造工藝規程的執行45
3.4.2模具驗收47
第4章工件的定位、基準與夾緊50
4.1工件定位與定位基準50
4.1.1工件的定位原理50
4.1.2工件定位基準54
4.2工件定位方式和定位元件56
4.2.1校正、確定安裝於機床上的工件
定位基準56
4.2.2工件安裝於夾具中的定位方式與
元件59
4.3工件定位誤差分析與計算67
4.3.1定位誤差分析67
4.3.2定位誤差計算69
4.4工件的夾緊74
4.4.1夾緊工件的基本要求74
4.4.2夾緊力的確定與分析75
4.4.3夾緊誤差分析79
4.4.4夾緊元件與夾緊機構83
模具製造工藝與裝備目錄第5章模具用夾具91
5.1夾具、夾具的種類與基本
要求91
5.1.1夾具簡介91
5.1.2夾具的種類102
5.1.3夾具的基本要求與作用114
5.2模具製造工藝係統常用
夾具116
5.2.1車削加工工藝係統常用夾具116
5.2.2銑削加工工藝係統常用夾具121
5.2.3電火花加工工藝係統常用
夾具129
5.2.4磨削工藝係統常用夾具136
第6章模具通用零件加工和加工
誤差1516.1概述151
6.2圓柱形零件加工152
6.2.1車削工藝與機床152
6.2.2外圓磨削工藝與機床162
6.2.3圓柱形零件外圓研磨工藝171
6.3套形零件加工176
6.3.1導套及其加工要求177
6.3.2套形零件內孔的切削加工178
6.3.3套形零件內孔研磨與珩磨195
6.4闆件加工199
6.4.1闆件及其加工順序199
6.4.2模具用闆件的刨削加工200
6.4.3模具用闆件的銑削加工201
6.4.4模具用闆件的磨削加工212
6.5圓孔與圓孔孔係加工217
6.5.1圓孔及其技術要求217
6.5.2模闆上孔係的坐標鏜削加工218
6.5.3模闆上孔係的精密磨削219
6.5.4模闆上的深孔加工223
6.6模具通用零件加工工藝
過程228
6.6.1模闆加工工藝過程228
6.6.2導柱與導套加工工藝過程230
第7章仿形與數控銑削235
7.1模具成形件的仿形與數字化
加工235
7.1.1成形件的成形加工235
7.1.2仿形銑削與數字化成形銑削的
特點235
7.2靠模仿形銑削工藝237
7.2.1靠模仿形銑削原理、方式與
工藝條件237
7.2.2仿形靠模、觸頭、刀具和
機床239
7.3數控銑削工藝243
7.3.1數控銑削工藝原理與機床243
7.3.2NC銑削工藝250
7.4計算機數控(CNC)編程258
7.4.1CNC係統與銑削編程坐
標係258
7.4.2數控加工編程259
7.4.3模具專用CAD/CAM係統的
編程準備與進給路徑265
7.4.4常用進給路徑、方式、刀具與
加工範圍設定267
7.4.5模具專用CAD/CAM係統的後
處理程序273
第8章凸、凹模型麵成形磨削
工藝2778.1成形磨削原理與方法277
8.1.1成形磨削原理與應用277
8.1.2成形磨削方法與工藝279
8.1.3成形磨削實例286
8.1.4常用成形磨削機床297
8.2光學麯綫磨削工藝與機床298
8.2.1磨削原理與方法298
8.2.2光麯磨削工藝條件與機床301
8.3數控成形磨削與坐標磨削
工藝302
8.3.1數控成形磨削工藝與機床302
8.3.2坐標磨削工藝與機床303
8.4高硬材料衝模成形件成形
磨削309
8.4.1模具常用高硬度材料309
8.4.2模具常用高硬材料成形件的
成形磨削311
第9章凸、凹模型麵電火花加工
工藝3169.1電火花加工原理與應用316
9.1.1電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316
9.1.2電火花加工工藝係統與特點317
9.2電火花成形加工工藝與
機床318
9.2.1電火花成形加工方式318
9.2.2電火花成形加工工藝322
9.3電火花綫切割工藝與機床328
9.3.1綫切割工藝原理與特點328
9.3.2綫切割工藝與應用331
9.3.3綫切割工藝係統、應用與
機床338
9.4電火花綫切割數控程序
編製347
9.4.1編程原理與規則347
9.4.2CNC綫切割操作與計算機
編程的基礎352
9.4.3計算機編程357
第10章模具裝配原理與工藝
基礎37210.1模具裝配及其技術要求372
10.1.1模具裝配372
10.1.2模具裝配工藝過程372
10.1.3模具裝配的工藝要求372
10.2模具裝配原理與裝配
尺寸鏈373
10.2.1模具裝配原理373
10.2.2裝配尺寸鏈及其計算374
10.2.3塑料注射模裝配及其
尺寸鏈374
10.3模具裝配方法377
10.3.1互換裝配法378
10.3.2分組互換裝配法381
10.3.3修配與調整裝配法381
10.4模具裝配中的定位382
10.4.1模具裝配定位的基本要求382
10.4.2模具裝配常用定位形式與
元件383
10.5模具裝配中的連接與固定384
10.5.1螺紋聯接385
10.5.2過盈連接386
10.5.3粘結連接390
10.6模具裝配與模具標準件394
10.6.1模具標準化及其技術標準的
作用394
10.6.2模具技術標準395
10.6.3模具標準件的應用397
第11章模具裝配工藝399
11.1衝模裝配及其組裝工藝399
11.1.1衝模的典型結構與裝配工藝
要求399
11.1.2衝模裝配單元及其組裝
工藝400
11.2塑料注射模裝配及其組裝
工藝404
11.3模具總裝與調試411
11.3.1衝模總裝與調試411
11.3.2塑料注射模的總裝與調試413
參考文獻417

前言/序言

  前言模具是工業生産中使用極為廣泛的基礎工藝裝配。在汽車、電機、儀錶、電器、電子、通信、傢電和輕工等行業中,大部分零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為適應模具行業快速發展的形勢,中國模具工業協會培訓與教育委員會於2003年組織行業專傢編寫瞭“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教育叢書”,這套叢書包括《模具常用機構設計》《模具結構設計》《模具鉗工工藝》《模具製造工藝與裝備》。
  本套叢書自齣版以來,受到瞭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模具技術在不斷發展,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也不斷湧現,同時,新的國傢標準、行業技術標準也在相繼頒布和實施。為瞭使本套叢書的內容不斷充實和完善,更好地滿足廣大模具設計與製造人員的實際需求,特對其進行瞭修訂。本次修訂刪除瞭很多過時的內容,充實瞭大量現代模具設計、製造方麵的先進技術,並增加瞭很多與模具生産技術緊密結閤的實例。
  《模具製造工藝與裝備》是本套叢書中的一種。在此次修訂中,本書增加瞭模具製造技術要求、模具製造周期與成本控製等內容,完善瞭模具裝配工藝,刪除瞭已經作廢的模具行業標準,更新瞭相關技術標準。本書修訂後的主要內容包括:模具製造概述,模具製造工藝與工藝過程,模具製造工藝與工藝規程,工件的定位、基準與夾緊,模具零件加工用夾具,模具通用零件加工和加工誤差,仿形與數控銑削,凸、凹模型麵成形磨削工藝,凸、凹模型麵電火花加工工藝,模具裝配原理與工藝基礎,模具裝配工藝等。
  本書由許發樾編寫。由於修訂時間倉促,編寫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alt="" />


《現代機械製造技術前沿:數字化與智能化製造係統集成》 圖書簡介 第一部分:緒論與現代製造理念的演進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當代機械製造業所麵臨的關鍵挑戰與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在工業4.0和智能製造浪潮的推動下,傳統的製造模式正經曆著根本性的變革。本書首先從宏觀視角審視瞭全球製造業的格局變遷,聚焦於“數字化轉型”這一核心主題。我們將探討信息技術(IT)與運營技術(OT)的深度融閤如何重塑産品設計、生産控製和供應鏈管理的全過程。 第一章詳細闡述瞭從精益製造、敏捷製造到智能製造的理論發展脈絡,強調瞭以數據為核心驅動力的製造哲學。重點分析瞭“智能工廠”的構成要素,包括物理層、信息層、決策層和應用層的架構設計,為後續的深入技術探討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數字化設計與仿真技術 本部分聚焦於驅動産品快速迭代和優化製造過程的核心工具——數字化設計與仿真技術。 第二章:麵嚮製造的産品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PLM) 詳細介紹現代産品數據管理係統的架構、功能模塊及其在企業中的應用策略。內容涵蓋瞭從概念設計、工程分析、物料清單(BOM)管理到售後服務支持的完整數據鏈條構建。特彆關注如何實現跨部門、跨地域的協同設計與數據共享機製,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産品結構和快速的市場需求變化。 第三章:高性能計算在結構與流體仿真中的應用 本章深入探討瞭先進的計算機輔助工程(CAE)技術。內容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有限元分析(FEA),而是著重於如何利用高性能計算(HPC)平颱,實現對復雜載荷條件、多物理場耦閤問題的精確預測。我們將分析接觸、磨損、疲勞壽命預測等關鍵模塊的求解器原理和建模技巧,並結閤實際工程案例,展示仿真結果如何有效地指導設計優化和工藝參數預調。 第四章:增材製造(AM)的技術原理與工藝優化 增材製造作為顛覆性的製造手段,在本章得到全麵覆蓋。從金屬粉末床熔融(PBF)到定嚮能量沉積(DED),係統介紹瞭主流AM技術的物理過程、材料特性與冶金行為。更重要的是,本書強調瞭增材製造的“工藝-結構-性能”一體化設計思路,探討瞭如何通過優化掃描策略、冷卻速率控製和後處理技術(如熱等靜壓HIP),來改善復雜幾何零件的微觀組織和力學性能,實現從快速原型到功能部件的跨越。 第三部分:智能生産控製與自動化係統 本部分是全書的技術核心,關注如何將數字化設計成果轉化為高效、柔性的實際生産力。 第五章:先進數控係統(CNC)與五軸以上復雜運動控製 深入剖析新一代數控係統的架構,重點講解實時內核、網絡化通信協議(如EtherCAT、TSN)在保證高精度運動同步中的作用。本章詳細分析瞭復雜麯麵加工中的刀位點生成算法,並探討瞭如何利用實時反饋機製,實現對機床誤差(如熱漂移、剛度變化)的在綫補償和閉環控製,從而突破傳統三軸加工的精度和效率瓶頸。 第六章:工業機器人與柔性製造單元(FMS)集成 本章聚焦於機器人技術在離散製造業中的應用深化。內容涵蓋瞭多關節機器人、並聯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Cobots)的運動學、動力學模型。強調瞭如何通過離綫編程(OLP)和虛擬調試技術,快速部署和驗證復雜的機器人工作站,實現從固定式自動化嚮高度柔性化、可重構的製造單元的轉型。 第七章:製造執行係統(MES)與車間級優化 係統闡述瞭製造執行係統(MES)在連接企業資源規劃(ERP)和車間控製層(SCADA/PLC)中的關鍵作用。重點介紹如何利用MES平颱實現對生産資源、工單調度、質量追溯和設備健康狀態的實時監控與管理。本章還引入瞭先進的調度算法(如混閤整數綫性規劃、遺傳算法),展示如何利用這些工具應對多品種、小批量的訂單需求,實現生産節拍的最優化。 第四部分:數據驅動的質量保證與預測性維護 在智能製造環境中,質量控製和設備可靠性不再是事後補救,而是前瞻性的管理。 第八章:機器視覺與傳感器融閤技術 本章詳細介紹瞭用於在綫尺寸測量、缺陷檢測和裝配驗證的高速機器視覺係統。涵蓋瞭從圖像采集、預處理、特徵提取到深度學習模型(CNNs)在復雜錶麵缺陷識彆中的應用。此外,探討瞭如何集成聲學、振動、熱成像等多源傳感器數據,構建更全麵、魯棒的感知係統。 第九章:基於物聯網(IIoT)的設備健康管理(PHM) 這是實現預測性維護的核心技術闆塊。內容聚焦於如何利用IIoT平颱采集設備的運行數據(電流、振動譜、溫度麯綫),並通過時間序列分析和剩餘使用壽命(RUL)預測模型,提前識彆潛在故障。詳細介紹瞭狀態監測(Condition Monitoring)技術的實施步驟、特徵工程的方法,以及如何將維護決策無縫集成到MES和資産管理係統中,以最小化非計劃停機時間。 第十章:數字化孿生(Digital Twin)在生産優化中的應用 本書的收官之章,探討瞭數字化孿生技術作為連接物理實體與虛擬模型的橋梁。詳細剖析瞭“孿生體”的構建流程,包括實時數據同步機製、多尺度模型(從零部件到産綫)的集成與映射。重點展示瞭如何利用數字孿生體進行“What-If”場景模擬、工藝參數的虛擬驗證以及係統性能的實時優化,實現對復雜製造係統的閉環控製與持續改進。 適用對象: 本書麵嚮機械工程、自動化、工業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本科高年級學生、研究生,以及緻力於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工程師、技術管理者和研發人員。通過係統的學習,讀者將能掌握支撐現代高端裝備製造的關鍵理論和前沿實踐工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它在涵蓋瞭傳統模具製造的“三大工藝”(切削、電火花、磨削)的同時,並沒有忽略材料科學在模具製造中的基礎地位。作者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討論模具鋼的選擇、預處理和後續的熱處理對最終壽命和性能的影響,特彆是對新型高耐磨工具鋼的性能衰減麯綫進行瞭詳細對比分析。這種從源頭——材料——來把控工藝的設計理念,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此外,它對自動化上下料和機器人集成在衝壓模具和注塑模具生産綫上的應用場景描述得非常具有前瞻性。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柔性製造係統(FMS)如何應用於小批量、多品種模具生産的案例研究,這直接擊中瞭我們目前麵臨的生産瓶頸。唯一的建議是,書中關於環保和可持續製造的章節可以再稍微擴展一下,例如更詳細地介紹切削液的無害化處理技術,或者模具製造過程中的能耗優化策略,這符閤當下工業綠色發展的趨勢。但即便如此,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的覆蓋麵,已經讓它超越瞭一本普通教材的範疇,更像是一本企業級工藝指導手冊。

評分

我手裏有好幾本同類的專業書籍,大多都是那種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版本,內容陳舊,裏麵的設備圖示看起來就像是從老電影裏截下來的。這次換成《模具製造工藝與裝備(第2版)》後,最大的感受就是“與時俱進”這個詞被完美詮釋瞭。特彆是關於數字化車間和智能製造的章節,讓我眼前一亮。作者沒有停留在傳統的CAD/CAM階段,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將MOM(製造運營管理)係統融入模具生産流程。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機床的運行狀態、刀具磨損情況,甚至是如何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優化排程,減少非計劃停機時間。這對我來說太重要瞭,我們車間現在正處於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急需這種能連接理論與實際生産管理的書籍。相比之下,那些老書裏還停留在討論如何手動調整機床參數的階段,顯得力不從心。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不僅告訴你“怎麼做”模具,更告訴你“怎麼管”模具製造過程,讓整個工藝鏈條變得透明、可追溯。唯一的遺憾是,可能因為篇幅限製,對CAE(計算機輔助工程)在模流分析中的具體高級算法講解略顯簡略,如果能再增加一些關於非綫性材料模型的探討,那就更完美瞭。

評分

這本書,雖然名字聽起來挺硬核的,什麼“模具製造工藝與裝備”,但拿到手後發現,它真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我本來是打算找本工具書來應付工作中的一個新項目,結果一翻開,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給吸引住瞭。他們把復雜的機械原理講得像講故事一樣,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公式堆砌。尤其是在講到先進的五軸聯動加工那部分,圖文並茂,配的那些三維模型簡直清晰得讓人能想象齣刀具在模具型腔裏鏇轉的每一個細節。我記得我過去看過的類似書籍,光是理解一個簡單的側壁銑削操作就要花上好幾個小時,還得對照著笨重的設備說明書。但這本書不一樣,它似乎真的站在我們這些一綫工程師的角度去思考,怎麼能用最直觀的方式把知識傳遞過來。書中對熱流道係統的剖析也特彆到位,從材料選擇到溫度控製麯綫的設定,每一步都有明確的參數參考和案例分析,對於我們這些經常需要處理注塑缺陷的同行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足,或許是某些非常前沿的增材製造(3D打印)在模具領域的應用的深度可以再加強一些,畢竟現在行業發展太快瞭,但就目前的廣度和深度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工具箱裏的必備利器,能實實在在地提升你的實操能力和設計思維。

評分

作為一名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工程師,我對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總是感到畏懼。這本書在專業術語的解釋上做得非常人性化。它沒有用大量的腳注或附錄來堆砌定義,而是巧妙地在首次齣現復雜概念時,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並配上簡潔的流程圖。比如,講解等高綫銑削和光順性時,它直接用瞭一個汽車保險杠的簡化模型作為範例,讓原本抽象的“步進量”和“圓角過渡”變得觸手可及。這種注重視覺化和語境化的錶達方式,讓我的學習麯綫變得異常平滑。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對質量控製和檢測標準的重視。書中專門用瞭一整章來講解如何使用三坐標測量機(CMM)來對復雜麯麵進行檢測,從探頭的校準到數據擬閤算法的選擇,都講解得非常細緻,這對於我們日常的入廠檢驗和成品驗收至關重要。如果非要雞蛋裏挑骨頭,可能在新一代高精度測量設備,比如激光跟蹤儀的應用案例上,可以再多加一些深度介紹,讓讀者對未來的檢測技術有更全麵的瞭解。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導師推薦,本來沒抱太大期望,以為又是那種隻在理論上大談特談,實際操作中根本派不上用場的理論集閤。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真的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那種“先理論後應用”的傳統模式,而是將關鍵的製造難點(比如深腔模具的電火花加工,或者復雜麯麵的拋光工藝)作為切入點,然後反嚮追溯所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裝備原理。這種“問題驅動”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積極地尋找解決某個特定問題的最佳工藝路徑。舉個例子,關於鏡麵拋光技術,書中不僅列齣瞭各種砂紙的目數對應關係,還詳細對比瞭超聲波拋光機和振動拋光機在處理不同幾何形狀時的優劣,甚至連拋光液的選擇和迴收處理都有涉及,這是一種非常精細化和實戰化的教學方法。如果說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那就是書中對特種材料(如陶瓷基復閤材料)模具的加工這一塊涉及較少,那方麵的知識更新可能需要讀者再去查閱最新的期刊文獻。但總體而言,它成功地架起瞭理論與車間實際操作之間的橋梁,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工具書。

評分

寶貝不錯,很喜歡,有需要還來

評分

貨到的快?

評分

還沒有來得及看呢,感覺還不錯吧

評分

貨到的快?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還行

評分

不錯

評分

沒有發票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