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兰东辉 编
图书标签:
  • 宋词
  • 词学
  • 文学鉴赏
  • 宋代文学
  • 古典诗词
  • 文化
  • 艺术
  • 辞典
  • 文学研究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27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45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页数:4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词鉴赏辞典》收录了宋词的大量经典之作,顾及名家的同时兼顾各个词人,有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名家,也有许棐、阮逸女、田为等并不被大家所熟知的词家。本书对每首词都一一作了赏析,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和把握词的意蕴。本书既可作为青少年理想的课外阅读材料,同时也可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的必备读物。

目录

潘闽
酒泉子·长忆观潮
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望海潮·东南形胜
张先
渔家傲·巴子城头青草暮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杜安世
鹤冲天·清明天气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晏几道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李之仅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舒皇
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黄庭坚
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
虞美人·天涯也有江南信
刘奔
清平乐·东风依旧
秦观
鹊桥仙·纤云弄巧
踏莎行·郴州旅社
米芾
水调歌头·中秋
李甲
帝台春·芳草碧色
忆王孙·春词
赵令诗
浣溪沙·水满池塘花满枝
贺铸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行路难·小梅花
惜余春·踏莎行
晁补之
临江仙·谪宦江城无屋买
摸鱼儿·买陂塘
陈师道
清平乐·秋光烛地
张来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疑部彦
苏幕遮·燎沉香
兰陵王·柳阴直
解连环·怨怀无托
阮阅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谢逸
菩萨蛮·暄风迟日春光闹
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晁冲之
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苏库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
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毛滂
蓦山溪·东堂先晓
减字木兰花·曾教风月
摊破浣溪沙·天雨新睛
临江仙·都城元夕
徐俯
卜算子·天生百种愁
王安中
蝶恋花·千古铜台今莫问
点绛唇·岘首亭空
《诗词格律精讲与创作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初学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诗词格律学习与创作实战手册。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不仅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近体诗(律诗、绝句)和古体诗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规则,更提供了大量范例解析和创作技巧指导,帮助读者跨越格律的门槛,真正领略格律之美,并能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创作能力。 --- 第一章 绪论:古典诗词格律的地位与意义 1.1 诗律的源流与发展 本章追溯中国古典诗歌在格律形成前后的历史脉络,从《诗经》的四言到汉魏的乐府、五言古诗,直至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定型。重点探讨了声律学的起源,如陆平原的《切韵》体系对后世格律产生的基础性影响,阐明了格律并非束缚创作的枷锁,而是经过历史检验、凝结了音韵之美的艺术规范。 1.2 区分格律诗与自由体诗 清晰界定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的基本特征。特别指出格律诗的“格”体现在对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韵脚的严格要求上,而自由体诗则在这些方面保有更大的灵活性。通过对比唐代杜甫的律诗与李白的古风,直观展示两种体裁在结构上的差异。 --- 第二章 近体诗格律的基石:平仄与声调的奥秘 2.1 汉字声调的归类与“平”、“仄”的界定 详细解释古代“四声”(平、上、去、入)与现代普通话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对应关系。明确“平”声(一、二声)和“仄”声(三、四声及入声字)在格律中的实际运用。本书采用标准的中古音韵体系进行标注,以确保格律推演的准确性。 2.2 句式结构:五言与七言的基本平仄模式 深入解析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核心体裁的“正格”(标准格式),如“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构造原理。讲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分明”的经验法则,并列出首句入韵、次句不入韵等基本规则。 2.3 调式变化:粘、对、拗的灵活运用 粘法 (连珠式): 讲解相邻两联(尤其颔联与颈联)之间的平仄关系,说明“粘”是保持律诗结构严谨性的核心技巧。 对法 (对仗): 阐述格律诗中对仗的强制性要求,不仅是词性相对,更强调平仄的严格交替(平对仄、仄对平)。 拗救 (变格的艺术): 详细介绍“拗”——即违反常规平仄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救”——使用邻句的平仄来弥补,以保持整体音韵的和谐。例如,如何在第一、三句的末字进行拗救,并举例说明拗救后诗歌依然流畅的范例。 --- 第三章 押韵的系统化研究与实践 3.1 韵部的划分与依据 基于《广韵》和后世的韵书体系,系统介绍古代诗韵的二十余个韵部(如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韵)。讲解如何判断一首诗或一首词所押的韵部,以及不同韵部之间的“通押”现象。 3.2 绝句与律诗的押韵要求 绝句: 明确首句入韵的可能性及要求(仄起首句不入韵、平起首句入韵等)。 律诗: 重点讲解颔联、颈联、尾联必须符合韵脚的规定,并强调律诗“一韵到底”的原则,即不可换韵。 3.3 词韵的特殊性 简要对比词与近体诗在韵脚上的差异,提及词牌对“宽韵”、“窄韵”的具体要求,为后续学习词作打下基础。 --- 第四章 律诗的结构艺术:对仗的精妙设计 4.1 对仗的基本要素:词性、结构与平仄 将对仗分解为三个层面的要求:字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词性对(形容词对形容词)、句法结构对(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4.2 平仄对仗的细化规则 深入讲解“正对”、“流水对”、“拗对”的平仄处理。例如,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满足“仄对平”或“平对仄”的交替规律,并分析格律严谨的对仗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画面感。 4.3 典范解析:杜甫、王维作品中的对仗分析 选取数首公认的律诗名作,逐句剖析其对仗的工整程度,展示如何通过对仗实现“炼字”的效果,并提升诗歌的意境深度。 --- 第五章 创作实战:从格律入门到佳作生成 5.1 创作准备:题材选择与意象捕捉 指导学习者如何将日常观察和深厚学养转化为可入诗的“意象”,避免空泛的抒情。 5.2 绝句的创作步骤:起承转合的布局 以“起、承、转、合”四句为纲,指导如何从第一句的“起势”开始,逐步展开意境,并在第四句完成有力的收束。重点讲解如何控制绝句的平仄,使其朗朗上口。 5.3 律诗的框架搭建:起首、颔联、颈联、结句的递进 提供构建律诗的流程图:确定主题后,首先确立韵脚和平仄格式,然后围绕核心意象展开,重点打磨对仗工整的颔联和颈联,最后以情感饱满的结句收尾。 5.4 创作常见误区与修正 列举初学者常犯的错误,如平仄混淆、粘法错误、强行入典、对仗失衡等,并提供具体的修改建议。 --- 附录 常用韵部速查表 唐宋常见平仄格式一览 常见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平仄属性参考表(中古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很多所谓的“鉴赏”书籍,最后都沦为了书架上的装饰品,但《宋词鉴赏辞典》却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常青树”。它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经常会在工作间隙,随机翻开其中一个章节,选择一首从未留意过的词作进行研读。这种随机的、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恰恰是最符合现代人节奏的。而且,它提供的鉴赏角度非常多元,有时侧重于意象的象征意义,有时侧重于语言的音乐美感,有时又着眼于词人心理的微妙变化。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宋词“包容性”的理解。宋词不再是只有“风花雪月”的代名词,它里面包含了政治的抱负、人生的哲思、友人的情谊,乃至对日常琐事的细腻捕捉。这本书就像一个强大的解码器,让我能够高效地破译出隐藏在优美音韵之下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每读完一首词的鉴赏,我都会有一种知识被“激活”的满足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找来原词再读一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了文学欣赏的层次。

评分

这本《宋词鉴赏辞典》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对宋词心生向往,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入门指导,很多词作的意境和典故总是无法深入理解,读起来总像是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它不像那些高冷的学术专著,堆砌着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娓娓道来的笔触,将每一首词的背景、作者生平、艺术特色,乃至细微的情感波动都剖析得淋漓尽致。比如,读到苏轼那首豪放旷达的词时,我仿佛能跟随他的笔触,一同登临月台,感受那份“把酒问青天”的宇宙情怀;而读到李清照的婉约之作时,那种国破家亡后的物是人非、孤寂凄凉,也真真切切地触动了我的心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解读文本,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寻常的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每一次翻开,都像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千年前的才子佳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领我领略宋词这片璀璨星河的万分之一。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阅读体验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作者的用心程度。对于《宋词鉴赏辞典》这本书,我必须用“匠心独运”来形容。它在处理那些容易引起歧义或存在争议的文本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审慎性,既不固执己见,也不含糊其辞,而是引用多种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一点非常加分。举个例子,对于某些被后人过度解读的宫怨词,它能够回归到当时的社会语境和作者的个人际遇,提供一个更为合理、去浪漫化的解读框架,让人对历史人物和作品保持一种清醒的认知。此外,它在词语注释上做到了详略得当,对于那些常用且简单的词汇不会过多赘述,但对于那些只在特定时代或特定词人作品中出现的生僻词、古今异义词,则给予了详尽的释义,确保阅读过程中的流畅性。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它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对文本本身的尊重和精微的阐释之中,这才是真正能让人沉下心来学习的宝典。

评分

初拿到这本《宋词鉴赏辞典》,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只重考据的工具书,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文字驾驭能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流畅、富有音乐性的行文风格,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对待每一首词的态度,都如同对待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不放过任何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我特别欣赏它在分析格律和用典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既能满足专业读者的求知欲,又不会让初学者感到压力山大。比如,对于一些拗句的处理,它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深入剖析了词人在特定情境下打破常规音律所要达到的情感张力,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人茅塞顿开。而且,装帧设计也透着一股古典雅致的气韵,纸张的质感和排版布局都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把玩,都能感受到一种沉淀的美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宋词的鉴赏绝非简单的“背诵与默写”,而是一场关于审美、历史、哲学的综合体验。我甚至会特意挑选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一壶茶,慢慢品读其中一两首词的鉴赏部分,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宋词的入门读物汗牛充栋,大多是蜻蜓点水,或者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们这些渴望“深潜”的普通读者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的广度令人称赞,几乎涵盖了宋词发展脉络中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从柳永的“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市井气息,到辛弃疾那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爱国情怀,都有独到的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那些“冷门”词人的挖掘和展示也十分到位,让我们看到了宋词园地中那些被忽略的珍贵花朵。我最近在研究“婉约派”的转折点,书中对于周邦彦词风的精妙归纳,让我对“集大成者”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他那种对音律的极致掌控和对细节的打磨,读完之后再回过头去看柳永,便能清晰地察觉到风格上的演变和升华。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让我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补强,感觉自己不再是零散地阅读词句,而是真正开始掌握了一套鉴赏宋词的“方法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