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 (日)小林正美著,王皓月译 齐鲁书社

中国的道教 (日)小林正美著,王皓月译 齐鲁书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道教
  • 中国宗教
  • 宗教文化
  • 小林正美
  • 王皓月
  • 齐鲁书社
  • 文化研究
  • 历史
  • 哲学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千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3387
商品编码:1097873188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的道教

定价:28.00元

作者:(日)小林正美 著,王皓月 译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533323387

字数:240000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目录


總序
凡例
前言
序章 “道教”的構造
一、“道教”的形成
二、“道教”的構造
三、“道教”與天師道
章 神仙道的形成
一、五斗米道
二、太平道
三、葛氏道
四、上清派
第二章 “道教”的形成
節 天師道的形成及其思想
一、“三天”的思想
二、正一盟威之道
三、老子與《老子道德經》
四、三洞說與“道教”
五、四輔說與道士的位階
第二節 教團組織與教徒生活
Ⅰ 教團的舊制度一一治和祭酒的制度
祭酒與道民
Ⅱ 教團的改革
一、祭酒之戒的設置
二、道民的日常道德
三、道士職位的設置
Ⅲ 教團的新制度一一道館(道觀)和出家道士的制度
一、道館的設置
二、道館中道士的生活
三、出家道士的位階制度
第三節 “道教”的世界觀與修道法
Ⅰ 世界觀
一、天上界(神仙的世界)
二、人界
三、三塗(死者的世界)
四、南宫
五、洞天福地
Ⅱ 修道法
一、護身法
二、滅罪法
三、長生法
第三章 “道教”的歷史
一、南朝的“道教”
二、北朝的“道教”
三、隋代的“道教”
四、唐代的“道教”
五、北宋的“道教”
六、南宋和金的“道教”
七、元代的“道教”
八、明清的“道教”
結章 “道教”的作用
注釋
中文版後記
叢書後記

内容提要


《中国的道教书》一书为《道教学译丛》之一。 
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崭新的道教史观,用大量的佐证和详尽的分析否定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一些通说,可以说是道教史上颇具革命性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介绍


小林正美,1943年生,现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1983~1985年度属哈佛大学燕京单社访问学者。


东方古老智慧的源流:中国道教探微 中国道教,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老哲学与宗教体系。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融合了古代的神话传说、民俗信仰以及对宇宙人生奥秘的独特探索,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方智慧。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道教的形成、发展、核心思想、实践方法以及其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立体的道教图景。 一、 道教的滥觞与奠基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直至繁荣的各个阶段。本书将首先考察道教思想的早期萌芽,分析其与原始宗教、萨满教、巫术等早期信仰形式的内在联系。我们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是如何通过《道德经》、《庄子》等经典,奠定了道教哲学思想的基础。这些思想,如“道”的本体论、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逍遥游的人生境界,为后世道教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汉代道教的形成过程。在汉代,随着社会思潮的涌动和民间信仰的活跃,一批早期道教组织,如太平道、五斗米道等,逐渐涌现。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早期道教的组织形态、教义内容以及其社会活动,特别是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如何将黄老思想与民间神祇信仰相结合,形成了更为系统和成熟的宗教体系。同时,我们将探讨汉代方术、神仙方术对早期道教发展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促使道教从哲学思辨转向宗教实践。 二、 道教的核心思想体系 道教的思想体系是其独特性与魅力的关键所在。本书将系统梳理道教的核心思想,阐述其宇宙观、人生观、修养观等方面。 1. “道”的本体与宇宙论 “道”是中国道教最根本的哲学概念,也是其宇宙论的基石。“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所不包的终极实在。本书将深入解读《道德经》中对“道”的阐释,分析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揭示道教如何理解天地万物的起源与演化。我们将探讨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其生命与宇宙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个体生命应顺应自然之道,融入宇宙的宏大秩序之中。 2. 无为而治与道家伦理 “无为而治”是道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原则,也是道教重要的社会思想。“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通过“无为”达到“有为”的理想状态。本书将分析“无为”思想在政治、社会管理以及个人修养中的应用,探讨其如何强调清静、寡欲、不争等品德,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内心的宁静。我们将分析道家伦理如何超越儒家伦理的等级观念,强调平等、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 3. 神仙方术与长生不老 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是道教的重要特征之一。本书将深入探讨道教的神仙信仰,介绍其对不同层次神仙体系的构建,如三清、四御、八仙等。我们将分析道教徒如何通过各种修炼方法,如服食、吐纳、导引、符箓等,以期达到延年益寿、甚至羽化登仙的境界。同时,本书将考察道教与古代养生术、炼丹术的渊源,分析这些实践活动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哲学与对自然力的理解。 4. 阴阳五行与气功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思想深受其影响。本书将阐述阴阳学说如何被道教用来解释宇宙的二元对立与统一,五行学说如何被用于理解世界万物的相生相克与相互转化。我们将重点分析“气”在道教中的核心地位,探讨其作为生命能量、物质基础以及宇宙运行动力的多重含义,并介绍道教的气功理论,如内丹功、外丹功等,分析其通过调息、运气、意念等方式,达到调理身体、疏通经络、沟通天地之气的目的。 三、 道教的实践形态与仪式 道教不仅是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宗教实践。本书将详细介绍道教的各种实践形态与仪式活动。 1. 宫观建筑与道教生活 道教的宫观是其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道士修行生活的重要载体。本书将考察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布局特点,以及其在道教教义和仪式中的象征意义。我们将深入了解道士在宫观中的日常生活,包括晨钟暮鼓、斋戒、诵经、修行等,展现道教徒的清修生活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2. 斋醮科仪与神灵崇拜 斋醮科仪是道教重要的宗教仪式,其目的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唱诵,与神灵沟通,祈福禳灾,超度亡灵。本书将介绍各种常见的道教斋醮仪式,如拜忏、祈禳、度人等,分析其仪式流程、音乐唱诵、服饰道具等,揭示其蕴含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我们将探讨道教的神灵崇拜体系,分析道教如何吸收融合民间信仰中的神祇,并形成庞大而复杂的众神体系。 3. 符箓与丹道修炼 符箓是中国道教特有的法术体系,被认为具有沟通天地、召神劾鬼、驱邪治病的神奇力量。本书将探讨符箓的起源、种类、绘制方法以及其在道教仪式中的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道教的丹道修炼,包括内丹与外丹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其如何通过炼化自身精气神,达到返璞归真、与道合一的境界。 四、 道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与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1. 道教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 本书将分析道教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与儒家、佛家思想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我们将探讨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如何影响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怀,以及其如何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中,如山水画中的空灵意境,诗歌中的飘逸洒脱,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道家色彩。 2. 道教与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和生活指导。本书将考察道教在民间社会的传播与影响,分析其如何与地方神祇、祖先崇拜、节庆习俗等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们将探讨道教在婚丧嫁娶、疾病祈祷、祭祀庆典等方面的作用。 3. 道教对养生保健、医学、科技的影响 道教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探索,也体现在其对养生保健、医学发展方面的贡献。本书将分析道教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如食疗、药膳、导引、气功等,以及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特别是针灸、草药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我们将探讨道教在天文、地理、数学等领域的早期探索,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 4. 道教的传承与现代发展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回顾道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起伏。我们将关注道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包括其在海内外的传播,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回应时代的需求。 通过以上各个维度的深入探讨,本书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深刻的中国道教图景,帮助读者理解这一古老智慧的源流,感受其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初读时,着实让我对道教的理解有了一次彻底的刷新。它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玄学探讨,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历史脉络和思想演变的方式,缓缓展开了道家思想在中国社会深处的根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流派兴衰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那些山野间的隐士与宫观里的方士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求自己的立足点。特别是关于早期符箓派和后来的金元时期全真派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剖析,每一个关键转折点都有充分的史料支撑,绝非空泛的论调。它让我明白,道教绝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不断适应和回应现实需求中自我革新的有机体。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思考那些古代人面对生死、自然和宇宙秩序时的那种哲学困境,这本书恰到好处地提供了一把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钥匙。那种将信仰置于具体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下去考察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一般的学术专著那样给人带来压迫感,反而更像是一次由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带领下的深度文化漫游。我特别喜欢它处理“道教与民间信仰”交叉地带的方式。在很多关于宗教的论述中,精英化的经典往往被放在聚光灯下,而广大的民间实践则被边缘化。然而,这本书却毫不避讳地展示了道教如何深深植根于乡土社会,如何吸收和转化了地方性的神祇崇拜和禳灾祈福的习俗。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考察视角,使得对道教的理解变得立体和全面。每次读到对具体地方道观历史变迁的描述时,我都能想象出那种香火鼎盛、烟雾缭绕的真实场景,它让抽象的“宗教史”立刻有了温度和具体的地理坐标。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著作成功地将一个在许多人心中相对模糊、甚至被标签化的宗教,还原成了一门鲜活、多元的中国本土文化实践。作者对于道教仪轨和经典文本的阐释,没有陷入佶屈聱牙的学术术语泥潭,而是用一种近乎叙事性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些繁复的修炼法门背后的人文关怀。比如,书中对“内丹术”的解析部分,不再仅仅是描述吐纳导引的步骤,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实践如何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寻求生命超越和精神自由的一种独特路径。这种兼具文献学严谨性和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使得即便是对宗教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从中汲取到关于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营养。它让我看到,道教不仅是关于长生不老的迷思,更是一套复杂的、试图调和个体生命与无限宇宙之间矛盾的“技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道教在中国文化主体性塑造中的贡献所给予的肯定和深入分析。长期以来,我们可能习惯于将儒家视为中国社会伦理的唯一基石,但通过这本书,我清晰地认识到,道教在艺术、医学、审美乃至政治哲学层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和基础。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补充材料”,而是与儒家思想相互张力、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复杂底色。尤其是书中对魏晋玄学与道教之间那种微妙的相互作用的梳理,令人拍案叫绝。它不带偏见地展示了道教如何提供了一种与儒家入世哲学相对立的、更具超越性的精神出口,从而保证了中国文化在漫长历史中始终保持着思想上的活力与韧性。这是一部真正能让你对“中国文化”这个宏大命题产生更深刻敬意的作品。

评分

从翻译质量上来说,王皓月先生的译文功力令人称赞。对于这种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古籍引文的文本,翻译的信达雅是极难把握的。我注意到,译者在处理那些道教特有的概念时,往往能找到既能保留原意又不至于让现代读者产生隔阂的中文表达,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古奥的道藏语句的注释和解释,译者处理得非常得当,既照顾了专业读者的需求,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语境。整个阅读过程几乎没有因为语言障碍而产生卡壳的感觉,这对于一本由外文翻译过来的学术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成功标志。可以说,译者的工作使得这部优秀的日文研究成果,能够以如此生动、精准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功不可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