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大曆史。它不是空泛數字、紙上的遷徙路綫,也不僅是農民工的集體群像,而是由一個個生命組成的鮮活的曆史,個人的,傢庭的,傢族的,進而是國傢的曆史,世界的曆史。
--榮獲“國傢記憶2011·緻敬曆史記錄者”年度曆史寫作(媒體)大奬
農民工改變中國,中國農民工的遷徙史,照應著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曆史,它,也是一段世界曆史。
為大時代作證,為農民工立傳--首部全方位關注農民工、闡述當代中國巨變的曆史實錄。
內容簡介
沒有改革開放的曆史機遇,就沒有中國農民工的曆史性流動。30多年前,中國農民開始懷抱夢想,捨棄土地,離開傢園。到城市去,到工廠去,在那裏,血汗可以換來希望……這超過全國總人口十分之一的“遷徙的中國人”,在中國大地上流動瞭30多年,創造一段偉大的曆史;他們用血肉之軀撞開層層壁壘,開闢瞭一個時代;他們以其幾代人的勞碌奔波、廉價勞動力、零福利待遇,帶來瞭一個積貧多時、封閉僵化的國傢經濟騰飛的奇跡。他們改變著自己的命運,也改變瞭整個中國的命運。其負重堅韌的肩膀,是中國崛起的基石。
以社會底層的視角,真實再現瞭30年間中國農民工的生活變遷,並從中探究中國社會巨大改變的底層原動力,很好地詮釋瞭“新聞是明天的曆史,曆史是昨天的新聞”的媒體使命。
內頁插圖
目錄
代序 農民工與中國現代化黃常開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1-1984)
綜述
觀察
第一組 樣本從田裏拔齣腳,變成一個商人
第一篇 溫州永嘉:像老鼠一樣販賣紐扣
第二篇 安徽樅陽:貨郎走天下
第二組 樣本摘衣帽做工人
第三篇 樂清柳市:就算被抓,也要辦廠
第四篇 山東桓颱:揮瓦刀斬窮根
第三組 樣本輸齣勞務,翻越城鄉高牆
第五篇 四川儀隴:農民工“闖京城”
第六篇 廣東電白:“築”夢他鄉
第四組 樣本走天涯,闖世界
第七篇 福州長樂:偷渡美國討生活
第八篇 福建福清:丟掉鋤頭闖東瀛
大事記
第二部 跨一隻腳進城(1984-1988)
綜述
觀察
第一組 樣本農民工造城辦廠,離土不離鄉
第一篇 浙江蒼南:中國第一座農民城
第二篇 江蘇無锡:先上田再上班
第三篇 四川綿陽:小鎮上的“絲妹”
第二組 樣本、城市拓荒者“打工妹”群像
第四篇 深圳蛇口:流水綫上的寂寞青春
第五篇 四川金堂:川妹南下探路
第六篇 黑龍江哈爾濱:離開熱炕頭當保姆
大事記
……
第三部 洪流席捲中國(1989-1999)
第四部 留不下的城迴不瞭的鄉(2000-2008)
第五部 新生代農民工迷失在城市裏的一代(2009-)
精彩書摘
10月5日,國務院發布《全民所有製企業臨時工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臨時工招聘原則以及權益。
《規定》指齣,企業需要臨時工,原則上在城鎮招用;確需從農村招用時,應報經設區的市或相當於設區的市一級的勞動行政部門批準。
從農村招用的臨時工,不轉戶口和糧食關係。臨時工的工資待遇,由用人企業與臨時工本人協商確定。臨時工在企業工作期間,由所在企業負責管理。解除勞動閤同後,來自農村的應當返迴農村;來自城鎮的由當地勞動行政部門辦理待業登記,並負責管理。
1990年3月20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作政府工作報告,稱為瞭減輕社會就業的壓力,嚴格控製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按照國傢政策,提倡和支持發展城鎮集體經濟和閤作經濟,鼓勵和引導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健康發展,發揮它們在發展生産、搞活流通、增加就業方麵的積極作用。
4月,國務院《關於做好勞動就業工作的通知》規定要求“閤理控製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減輕城鎮就業負擔”,對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要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的手段和搞好宣傳教育,實行有效控製.嚴格管理,確定一個時期內城市使用勞動力的規劃,由勞動部門本著從嚴以待精神負責統一審批,並建立臨時務工許可證和就業登記製度,加強對單位用工的監督檢查。對現有計劃外用工,要按照國傢政策做好清退工作,重點清退來自農村的計劃外用工,使他們盡早返迴農村勞動。
5月,國務院發齣《國務院關於做好勞動就業工作的通知》,提齣“對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要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的手段和搞好宣傳教育,實行有效控製,嚴格管理。”
6月11日,《人民日報》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集體所有製企業條例》,適用鄉(鎮)村(居民小組)農民集體興辦的企業,目的是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國傢財政和農民收入。
該條例齣颱背景是城鎮就業壓力太大,農民富餘勞動力搶城鎮待業人員飯碗。
8月26日,《人民日報》報道刊發《深圳特區十年報告》,透露十年間深圳特區安排70萬內地農民工就業,共匯往全國各地的勞務收入高達40多億元,還為內地培養瞭現代管理和熟練操作工人5萬多人。
……
《潮湧:時代巨變下的鄉村迴響》 第一章:告彆泥土的號角 在中國廣袤的鄉村,一縷縷塵土在初升的朝陽中升騰,那是稻田裏辛勤勞作的身影。然而,一股更為強大的力量正在悄然醞釀,它來自遠方,帶著鋼鐵的轟鳴,帶著都市的繁華,更帶著對一個更美好未來的承諾。這股力量,便是中國經濟騰飛的時代浪潮,而它首先喚醒的,是那些肩挑扁擔、腳踏泥濘的農民。 故事的開端,並非宏大的政策宣講,也不是激昂的口號,而是無數個傢庭在簡陋屋簷下,圍坐著一盞昏黃油燈的低語。竈颱邊的母親,臉上刻滿瞭歲月的痕跡,她眼中滿是對兒女未來的期許,但更多的是一種不捨。父親則沉默地望著窗外,手裏的煙火明明滅滅,他知道,那片養育瞭他一生的土地,或許將不再是他唯一的依靠。 “聽說隔壁村的小李,去瞭城裏,一個月能掙好多錢。” “是啊,聽說城裏有大樓,有機器,不用日曬雨淋。” 這些零星的對話,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信息如同野草般在村莊裏蔓延,從鄰裏街坊,到親戚朋友,再到遙遠的集市。那些從城市歸來的親戚,衣著光鮮,談吐之間不經意流露的“新奇”物件,更是增添瞭傳說般的色彩。一個全新的世界,在封閉的鄉村意識中被一點點描摹齣來。 土地,在中國農民的心中,是根,是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依靠。然而,當土地的産齣難以維係一個日益增長的傢庭時,當農閑時節的漫長變得令人焦慮時,當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對現實睏境的掙紮交織在一起時,告彆泥土的決定,便如同一顆飽滿的種子,在心底悄悄埋下。 那個年代,農村的生産力仍然受到諸多限製。一畝三分地,或許能勉強糊口,但想要改善生活,想要供孩子讀書,想要給年邁的父母更好的養老,幾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城市,那個遙遠而又充滿誘惑的符號,象徵著機會、財富和另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們不能一輩子都守著這幾畝地。”年輕的張強,眼神中閃爍著不甘。“城裏機會多,我聽說在那裏,一個月能掙的比我們在傢裏一年還多。” “可是,城裏人生地不熟的,我們懂什麼呀?”張強的母親,語氣中帶著擔憂。 “總會有辦法的。為瞭孩子,為瞭我們自己。”父親拍瞭拍兒子的肩膀,那拍打聲,沉重而又堅定。 告彆,總是伴隨著淚水與不捨。收拾行囊,不是為瞭遠行,而是為瞭一個未知的目的地,一個承諾著改變命運的可能。那些陪伴瞭無數個日夜的農具,那些承載瞭辛勤汗水的土地,都被深深地烙印在離鄉的背影上。離開,意味著一種切割,一種對過往生活的告彆,更是對未來人生的一次豪賭。 離開村莊,如同衝破一張無形的網。那張網,由淳樸的鄉情、熟悉的節奏、不變的風景構成。衝破它,需要勇氣,需要決心,更需要一種對內心深處渴望的忠誠。當第一輛帶著農民工的綠皮火車,轟鳴著駛離瞭沉寂的鄉鎮,當一輛輛滿載希望的汽車,蜿蜒著駛嚮遠方的城市,告彆泥土的號角,已經吹響。它不是終結,而是另一種徵程的開始,一種將鄉村的力量,匯聚到時代洪流中的序章。 第二章:都市叢林的拓荒者 當綠皮火車的車窗外,熟悉的田野漸行漸遠,最終被鋼筋水泥的森林所取代時,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席捲而來。城市,這個在無數次夢境中勾勒齣的模樣,此刻正以其巨大的體量、復雜的人流、刺耳的喧囂,真實地展現在眼前。他們是“外來者”,是“打工的”,是這個高速運轉的都市叢林中最不起眼,卻又最為勤勞的基石。 他們不是帶著資本來的,也不是帶著技術來的,他們帶著的是一雙能吃苦的手,一顆渴望改變的心,以及身上永遠洗不掉的泥土氣息。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中。工地上的腳手架,頂著烈日,冒著寒風,一磚一瓦地堆砌齣摩天大樓,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是誰在幾十層的高空,承受著生命的風險。工廠的車間裏,機器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流水綫上,他們一遍遍重復著枯燥的動作,將零散的零件,變成閃亮的商品,卻很少有人看見,是誰在汗水浸透的工服下,熬過無數個不眠之夜。 “纍不纍?” “纍。” “想不想傢?” “想。” “那為什麼還堅持?” “為瞭傢裏人。” 簡單而又直接的迴答,卻道齣瞭無數個他人的心聲。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最樸實的勞動,交換著微薄的薪水。他們的生活,與城市的繁華形成鮮明的對比。狹小的齣租屋,幾個人擠一張床,一頓飯,常常是簡單的饅頭和鹹菜。周末,當城市裏的人們享受著休閑時光,他們卻可能還在尋找下一份工作,或者隻能在擁擠的公園裏,短暫地喘息。 城市的繁華,對他們而言,既是動力,也是一種無聲的壓力。高聳的建築,亮麗的廣告,琳琅滿目的商品,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們看著那些衣著光鮮的城市居民,看著他們悠閑地逛街,品嘗美食,享受生活,心中難免會湧起一絲羨慕,一絲不甘。 “我們也在為這座城市做貢獻,為什麼就不能像他們一樣,過上好日子?” 這句話,不是抱怨,而是一種對公平的渴望,一種對被看見的期待。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是消費的參與者,是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他們的聲音,卻常常被淹沒在城市的喧囂之中。 最讓他們感到刺痛的,是那種無形的隔閡。戶籍製度,是橫亙在他們與城市生活之間一道無形的牆。當他們生病需要看醫生,當他們的孩子到瞭入學年齡,當他們年老需要養老保障,這些原本屬於城市居民的福利,對他們而言,卻像是一種遙遠的奢望。他們在這個城市裏揮灑汗水,貢獻青春,但他們卻不屬於這個城市。 “我們在這兒乾活,把傢裏的孩子也帶過來,讓他們在這兒上學,行不行?” “不行,沒有城市戶口,學費很貴,而且學校名額有限。” 這種拒絕,如同冰水般澆滅瞭許多傢庭的希望。他們不得不麵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讓孩子留在農村,接受相對落後的教育,還是傾盡所有,支付高昂的學費,隻為給孩子一個在城市裏接受教育的機會? 然而,即使麵臨重重睏難,他們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腳步。他們學會瞭適應,學會瞭堅韌,學會瞭在陌生的環境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法則。他們組建瞭自己的社群,在異鄉找到慰藉;他們互相幫助,在睏境中傳遞溫暖;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一點點地改變著自己的命運,也為這座城市注入瞭新的活力。 他們是都市叢林的拓荒者,用汗水澆灌著這座城市的成長,用堅韌書寫著自己的奮鬥史。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在巨變的洪流中,勇敢地嚮前,不畏風浪,隻為追逐心中的那份光明。他們的身影,是這座城市最真實的底色,他們的故事,是這個時代最動人的篇章。 第三章:傢國情懷的潮汐 當無數個異鄉的漂泊者,在城市的角落裏,用辛勤的汗水,一點點地纍積起對傢庭的承諾,對未來的期盼時,一種更深層次的情感,如同潮汐般,在他們的心中悄然湧動。這不僅僅是個人的奮鬥,更是承載著傢國情懷的時代洪流。 他們並非冷漠的個體,他們的心,始終牽掛著那片生養他們的土地,那座養育他們的村莊。每一年,當熟悉的春節臨近,當思鄉的情緒如同潮水般湧來,他們會義無反顧地踏上歸途。那一刻,城市的喧囂被拋諸腦後,取而代之的是對傢鄉炊煙裊裊的眷戀,是對親人重逢的渴望。 他們帶著城市的印記,也帶著對傢鄉的改變。他們帶迴的,不僅僅是積攢的鈔票,更是新的觀念,新的技術,新的眼界。他們將從城市學到的管理經驗,運用到傢鄉的小作坊;他們將從城市見識到的新事物,帶迴村莊,改變著傢鄉的麵貌。他們是連接城鄉的橋梁,是時代變遷的信使。 “今年我們村裏的閤作社,收入比去年翻瞭一番。” “是啊,小王從城裏迴來,帶著我們學瞭新的種植技術,還幫我們找瞭銷路。” 這些變化,雖然微小,卻點燃瞭傢鄉人的希望。他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看到瞭傢鄉發展的潛力。曾經一心嚮往城市的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份發展的動力,帶迴他們齣發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他們見證瞭祖國的飛速發展。從簡陋的鄉間小路,到寬闊的高速公路;從昏暗的電力供應,到明亮的城市燈火;從落後的通訊方式,到便捷的智能手機。他們是這一係列巨變的親曆者,是受益者,也是參與者。他們的奮鬥,不僅僅是為瞭個人的小傢,更是為瞭這個國傢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 當他們看到國傢在國際舞颱上日益崛起,當他們聽到國傢取得一項項令人振奮的成就時,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們知道,自己的付齣,不僅僅是為瞭個人的幸福,更是為瞭祖國的進步,為瞭民族的復興。他們,是這個偉大時代裏,最普通,卻也最閃耀的一份子。 傢國情懷,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根植於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情感。對於這些背井離鄉的農民工而言,這份情懷,更加深沉而又具體。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為國傢的建設添磚加瓦;他們用自己的貢獻,為傢庭的幸福築牢根基;他們用自己的堅韌,為民族的復興注入力量。 當他們年老,當他們步履蹣跚,他們或許會迴到魂牽夢繞的故鄉。在那裏,他們曾播種希望,也曾收獲成長。他們迴顧過往,看到瞭自己與這個時代的共同脈搏。他們是時代洪流中的一滴水,匯聚起來,便能掀起驚濤駭浪。 《潮湧:時代巨變下的鄉村迴響》,記錄的,便是這樣一場波瀾壯闊的生命史詩。它不是關於宏大的理論,也不是關於遙遠的敘事,而是關於每一個普通人的奮鬥,關於每一個傢庭的期盼,關於中國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最真實,最動人的改變。從告彆泥土的決心,到都市叢林的拓荒,再到傢國情懷的湧動,這是一麯獻給時代的贊歌,是一份屬於普通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