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大历史。它不是空泛数字、纸上的迁徙路线,也不仅是农民工的集体群像,而是由一个个生命组成的鲜活的历史,个人的,家庭的,家族的,进而是国家的历史,世界的历史。
--荣获“国家记忆2011·致敬历史记录者”年度历史写作(媒体)大奖
农民工改变中国,中国农民工的迁徙史,照应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它,也是一段世界历史。
为大时代作证,为农民工立传--首部全方位关注农民工、阐述当代中国巨变的历史实录。
内容简介
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就没有中国农民工的历史性流动。30多年前,中国农民开始怀抱梦想,舍弃土地,离开家园。到城市去,到工厂去,在那里,血汗可以换来希望……这超过全国总人口十分之一的“迁徙的中国人”,在中国大地上流动了30多年,创造一段伟大的历史;他们用血肉之躯撞开层层壁垒,开辟了一个时代;他们以其几代人的劳碌奔波、廉价劳动力、零福利待遇,带来了一个积贫多时、封闭僵化的国家经济腾飞的奇迹。他们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其负重坚韧的肩膀,是中国崛起的基石。
以社会底层的视角,真实再现了30年间中国农民工的生活变迁,并从中探究中国社会巨大改变的底层原动力,很好地诠释了“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的媒体使命。
内页插图
目录
代序 农民工与中国现代化黄常开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农民(1981-1984)
综述
观察
第一组 样本从田里拔出脚,变成一个商人
第一篇 温州永嘉:像老鼠一样贩卖纽扣
第二篇 安徽枞阳:货郎走天下
第二组 样本摘衣帽做工人
第三篇 乐清柳市:就算被抓,也要办厂
第四篇 山东桓台:挥瓦刀斩穷根
第三组 样本输出劳务,翻越城乡高墙
第五篇 四川仪陇:农民工“闯京城”
第六篇 广东电白:“筑”梦他乡
第四组 样本走天涯,闯世界
第七篇 福州长乐:偷渡美国讨生活
第八篇 福建福清:丢掉锄头闯东瀛
大事记
第二部 跨一只脚进城(1984-1988)
综述
观察
第一组 样本农民工造城办厂,离土不离乡
第一篇 浙江苍南: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第二篇 江苏无锡:先上田再上班
第三篇 四川绵阳:小镇上的“丝妹”
第二组 样本、城市拓荒者“打工妹”群像
第四篇 深圳蛇口:流水线上的寂寞青春
第五篇 四川金堂:川妹南下探路
第六篇 黑龙江哈尔滨:离开热炕头当保姆
大事记
……
第三部 洪流席卷中国(1989-1999)
第四部 留不下的城回不了的乡(2000-2008)
第五部 新生代农民工迷失在城市里的一代(2009-)
精彩书摘
10月5日,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临时工招聘原则以及权益。
《规定》指出,企业需要临时工,原则上在城镇招用;确需从农村招用时,应报经设区的市或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的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从农村招用的临时工,不转户口和粮食关系。临时工的工资待遇,由用人企业与临时工本人协商确定。临时工在企业工作期间,由所在企业负责管理。解除劳动合同后,来自农村的应当返回农村;来自城镇的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待业登记,并负责管理。
1990年3月2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作政府工作报告,称为了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严格控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按照国家政策,提倡和支持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发挥它们在发展生产、搞活流通、增加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4月,国务院《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要求“合理控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轻城镇就业负担”,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和搞好宣传教育,实行有效控制.严格管理,确定一个时期内城市使用劳动力的规划,由劳动部门本着从严以待精神负责统一审批,并建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单位用工的监督检查。对现有计划外用工,要按照国家政策做好清退工作,重点清退来自农村的计划外用工,使他们尽早返回农村劳动。
5月,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和搞好宣传教育,实行有效控制,严格管理。”
6月11日,《人民日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适用乡(镇)村(居民小组)农民集体兴办的企业,目的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和农民收入。
该条例出台背景是城镇就业压力太大,农民富余劳动力抢城镇待业人员饭碗。
8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刊发《深圳特区十年报告》,透露十年间深圳特区安排70万内地农民工就业,共汇往全国各地的劳务收入高达40多亿元,还为内地培养了现代管理和熟练操作工人5万多人。
……
《潮涌:时代巨变下的乡村回响》 第一章:告别泥土的号角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一缕缕尘土在初升的朝阳中升腾,那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然而,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正在悄然酝酿,它来自远方,带着钢铁的轰鸣,带着都市的繁华,更带着对一个更美好未来的承诺。这股力量,便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浪潮,而它首先唤醒的,是那些肩挑扁担、脚踏泥泞的农民。 故事的开端,并非宏大的政策宣讲,也不是激昂的口号,而是无数个家庭在简陋屋檐下,围坐着一盏昏黄油灯的低语。灶台边的母亲,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她眼中满是对儿女未来的期许,但更多的是一种不舍。父亲则沉默地望着窗外,手里的烟火明明灭灭,他知道,那片养育了他一生的土地,或许将不再是他唯一的依靠。 “听说隔壁村的小李,去了城里,一个月能挣好多钱。” “是啊,听说城里有大楼,有机器,不用日晒雨淋。” 这些零星的对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信息如同野草般在村庄里蔓延,从邻里街坊,到亲戚朋友,再到遥远的集市。那些从城市归来的亲戚,衣着光鲜,谈吐之间不经意流露的“新奇”物件,更是增添了传说般的色彩。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封闭的乡村意识中被一点点描摹出来。 土地,在中国农民的心中,是根,是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依靠。然而,当土地的产出难以维系一个日益增长的家庭时,当农闲时节的漫长变得令人焦虑时,当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对现实困境的挣扎交织在一起时,告别泥土的决定,便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心底悄悄埋下。 那个年代,农村的生产力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一亩三分地,或许能勉强糊口,但想要改善生活,想要供孩子读书,想要给年迈的父母更好的养老,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城市,那个遥远而又充满诱惑的符号,象征着机会、财富和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们不能一辈子都守着这几亩地。”年轻的张强,眼神中闪烁着不甘。“城里机会多,我听说在那里,一个月能挣的比我们在家里一年还多。” “可是,城里人生地不熟的,我们懂什么呀?”张强的母亲,语气中带着担忧。 “总会有办法的。为了孩子,为了我们自己。”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那拍打声,沉重而又坚定。 告别,总是伴随着泪水与不舍。收拾行囊,不是为了远行,而是为了一个未知的目的地,一个承诺着改变命运的可能。那些陪伴了无数个日夜的农具,那些承载了辛勤汗水的土地,都被深深地烙印在离乡的背影上。离开,意味着一种切割,一种对过往生活的告别,更是对未来人生的一次豪赌。 离开村庄,如同冲破一张无形的网。那张网,由淳朴的乡情、熟悉的节奏、不变的风景构成。冲破它,需要勇气,需要决心,更需要一种对内心深处渴望的忠诚。当第一辆带着农民工的绿皮火车,轰鸣着驶离了沉寂的乡镇,当一辆辆满载希望的汽车,蜿蜒着驶向远方的城市,告别泥土的号角,已经吹响。它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征程的开始,一种将乡村的力量,汇聚到时代洪流中的序章。 第二章:都市丛林的拓荒者 当绿皮火车的车窗外,熟悉的田野渐行渐远,最终被钢筋水泥的森林所取代时,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席卷而来。城市,这个在无数次梦境中勾勒出的模样,此刻正以其巨大的体量、复杂的人流、刺耳的喧嚣,真实地展现在眼前。他们是“外来者”,是“打工的”,是这个高速运转的都市丛林中最不起眼,却又最为勤劳的基石。 他们不是带着资本来的,也不是带着技术来的,他们带着的是一双能吃苦的手,一颗渴望改变的心,以及身上永远洗不掉的泥土气息。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工地上的脚手架,顶着烈日,冒着寒风,一砖一瓦地堆砌出摩天大楼,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是谁在几十层的高空,承受着生命的风险。工厂的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流水线上,他们一遍遍重复着枯燥的动作,将零散的零件,变成闪亮的商品,却很少有人看见,是谁在汗水浸透的工服下,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累不累?” “累。” “想不想家?” “想。” “那为什么还坚持?” “为了家里人。” 简单而又直接的回答,却道出了无数个他人的心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最朴实的劳动,交换着微薄的薪水。他们的生活,与城市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狭小的出租屋,几个人挤一张床,一顿饭,常常是简单的馒头和咸菜。周末,当城市里的人们享受着休闲时光,他们却可能还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或者只能在拥挤的公园里,短暂地喘息。 城市的繁华,对他们而言,既是动力,也是一种无声的压力。高耸的建筑,亮丽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看着那些衣着光鲜的城市居民,看着他们悠闲地逛街,品尝美食,享受生活,心中难免会涌起一丝羡慕,一丝不甘。 “我们也在为这座城市做贡献,为什么就不能像他们一样,过上好日子?” 这句话,不是抱怨,而是一种对公平的渴望,一种对被看见的期待。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是消费的参与者,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他们的声音,却常常被淹没在城市的喧嚣之中。 最让他们感到刺痛的,是那种无形的隔阂。户籍制度,是横亘在他们与城市生活之间一道无形的墙。当他们生病需要看医生,当他们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当他们年老需要养老保障,这些原本属于城市居民的福利,对他们而言,却像是一种遥远的奢望。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挥洒汗水,贡献青春,但他们却不属于这个城市。 “我们在这儿干活,把家里的孩子也带过来,让他们在这儿上学,行不行?” “不行,没有城市户口,学费很贵,而且学校名额有限。” 这种拒绝,如同冰水般浇灭了许多家庭的希望。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让孩子留在农村,接受相对落后的教育,还是倾尽所有,支付高昂的学费,只为给孩子一个在城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他们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他们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坚韧,学会了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他们组建了自己的社群,在异乡找到慰藉;他们互相帮助,在困境中传递温暖;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一点点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是都市丛林的拓荒者,用汗水浇灌着这座城市的成长,用坚韧书写着自己的奋斗史。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在巨变的洪流中,勇敢地向前,不畏风浪,只为追逐心中的那份光明。他们的身影,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底色,他们的故事,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篇章。 第三章:家国情怀的潮汐 当无数个异乡的漂泊者,在城市的角落里,用辛勤的汗水,一点点地累积起对家庭的承诺,对未来的期盼时,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如同潮汐般,在他们的心中悄然涌动。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更是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时代洪流。 他们并非冷漠的个体,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那座养育他们的村庄。每一年,当熟悉的春节临近,当思乡的情绪如同潮水般涌来,他们会义无反顾地踏上归途。那一刻,城市的喧嚣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对家乡炊烟袅袅的眷恋,是对亲人重逢的渴望。 他们带着城市的印记,也带着对家乡的改变。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积攒的钞票,更是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眼界。他们将从城市学到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家乡的小作坊;他们将从城市见识到的新事物,带回村庄,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他们是连接城乡的桥梁,是时代变迁的信使。 “今年我们村里的合作社,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 “是啊,小王从城里回来,带着我们学了新的种植技术,还帮我们找了销路。” 这些变化,虽然微小,却点燃了家乡人的希望。他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潜力。曾经一心向往城市的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份发展的动力,带回他们出发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他们见证了祖国的飞速发展。从简陋的乡间小路,到宽阔的高速公路;从昏暗的电力供应,到明亮的城市灯火;从落后的通讯方式,到便捷的智能手机。他们是这一系列巨变的亲历者,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小家,更是为了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当他们看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崛起,当他们听到国家取得一项项令人振奋的成就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幸福,更是为了祖国的进步,为了民族的复兴。他们,是这个伟大时代里,最普通,却也最闪耀的一份子。 家国情怀,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情感。对于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而言,这份情怀,更加深沉而又具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他们用自己的贡献,为家庭的幸福筑牢根基;他们用自己的坚韧,为民族的复兴注入力量。 当他们年老,当他们步履蹒跚,他们或许会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在那里,他们曾播种希望,也曾收获成长。他们回顾过往,看到了自己与这个时代的共同脉搏。他们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水,汇聚起来,便能掀起惊涛骇浪。 《潮涌:时代巨变下的乡村回响》,记录的,便是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它不是关于宏大的理论,也不是关于遥远的叙事,而是关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关于每一个家庭的期盼,关于中国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最真实,最动人的改变。从告别泥土的决心,到都市丛林的拓荒,再到家国情怀的涌动,这是一曲献给时代的赞歌,是一份属于普通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