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余笔医(套装全2册)

诊余笔医(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明昌 著
图书标签:
  • 医学史
  • 医史
  • 诊疗随笔
  • 清代医学
  • 医家笔记
  • 医疗文化
  • 传统医学
  • 医学文献
  • 养生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035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80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诊余笔医(套装全2册)》分上下两册,洋洋四十五万余言,蔚为大观也。其间有备述前贤经验、考证医史文献、总结临诊治验、运用方药心得、解惑疑难病案、研究医教方略、继承绍派医风、探讨抗癌本草等,用心良苦、真实宝贵、通俗实用。不仅对后生晚学很有指导性,即是老成宿学者也多能参考受益。斯书无愧为其六十年医疗生涯之总结,其学术价值及影响力,曰后尚无可限量也。

作者简介

季明昌,男,1935年7月出生,浙江绍兴人,出身中医世家。1959年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1961年又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师资班,期间参加《金匮要略语译》初稿编写工作。曾任漓渚区中心卫生院院长及党支部书记多年,退居二线后,调绍兴第二医院分院,后被并入绍兴市人民医院,现已退休。原系省医史委员会委员、绍兴市中医学会理事、绍兴县中医学会副会长、市、县科协代表,以及《绍兴中医》杂志、《浙江历代医林人物》、《浙江历代医药著作》、《越医汇讲》等编委。被聘为绍兴卫生学校(现改为医学院)101中医班、绍兴地区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教师。1977年9月参加《浙江省赤脚医生防病治病经验汇编》一书的审稿定稿工作,1981年秋,被聘任为浙江中医学院首届四年制中医专业函授大专班班主任及专职辅导教师,直至毕业。在全国、省、市级杂志发表、交流学术论文40余篇,获市级和县级优秀论文各二篇。曾被绍兴县卫生局聘任为专业技术职称中医中药评审组组长。从事中医工作六十年,秉承“执心以正、立身以诚”的人生准则和“不求个人名利,唯求治病一效”的服务宗旨。《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中国专家人才库》、《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越中名人谱》等均有其传记。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论文篇
(一)张又良治带经验
(二)经方运用举隅
(三)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及其《医药学报》社概况
(四)张景岳外科学术思想初探
(五)《伤寒论》中汗证对八法的运用
(六)俞根初发汗十二法
(七)张又良老中医治疗肝癌验案
(八)先父季立斋治疗麻疹经验
(九)张又良老中医治疗崩漏五法
(十)张仲景治喘辨析
(十一)张又良老中医治疗月经病经验
(十二)张景岳儿科学术思想初探
(十三)谈谈办好中医函授大专班的几点体会

二、临床篇
(一)软坚化蔽护肝汤治肝硬化
(二)乌药在临床运用的点滴经验
(三)宁咳止嗽汤治外感咳嗽有良效
(四)桃红四物汤的临床应用
(五)眩晕治脾六法
(六)猪肉起沉疴
(七)痢疾宜分新久论治
(八)饭醉证一例治验
(九)黑苔一例之感
(十)《内消乳痈汤》治疗早期乳痈42例小结
(十一)频尿遗尿治验一例
(十二)中医门诊医疗中必需把好影响疗效的五个环节
(十三)豢龙汤加减治愈两年鼻衄一例
(十四)治伤汤治疗跌打损伤
(十五)阴户热辣证治验一则
(十六)单凭切脉作唯一诊断值得商讨
(十七)常见病症的用药参考
……
下册

精彩书摘

养肝阴用熟地、首乌、白芍、枸杞子、女贞子、龟版、鳖甲;养肾阴用热地、枸杞子、桑椹、女贞子、龟版、鳖甲;养心阴用龙眼肉、柏子仁,酸枣仁等。养阴生津方剂举例:沙参麦冬饮、益胃汤、一贯煎、六味地黄丸等。
4、温补脾肾法:用于阳虚的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四肢浮肿,下利清谷,五更泄泻,舌大胖嫩,脉象沉迟。常用温脾阳的药物如干姜、肉豆蔻、草果、砂仁、蔻仁;温肾阳的药物如鹿茸、巴戟天、仙灵脾、仙茅、补骨脂、附子、肉桂、菟丝子、肉苁蓉等。
温补脾肾方剂举例:附子理中汤、附子汤、真武汤、参附汤、术附汤、桂附地黄汤、还少丹。
上述的各种治疗方法,有时经常合并使用,临床上应当根据辨证来选用。5、现代研究:北京日坛医院对37例恶性肿瘤恢复期病人单纯用扶正治疗,用扶正二号(生黄芪、补骨脂、菟丝子、当归、鸡血藤、枸杞、陈皮)或扶正四号(生黄芪、黄精、鸡血藤、枸杞、菟丝子、肉苁蓉),治疗后,巨噬细胞吞噬率21例上升,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结核菌素皮试各16例上升。上海华山医院用生地扁豆汤(生地、扁豆、党参、黄芪、龟版)治疗14例恶性肿瘤,2个月后淋巴细胞转化率37.3%上升到56.9%(P/O.01)。北京中医医院用平瘤片(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骨脂)结合清瘤片(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肿节风、藤梨根、山豆根、草河车)治疗41例恶性肿瘤,3-6个月复查,巨噬细胞吞噬率治疗前的平均43.6±1.83%上升到56.7±5.7%(P/O.001)。
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用小白鼠静脉注射碘化血浆蛋白胶体溶液,测定血中廓清速度作为观察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方法,结果发现党参、黄芪、白术及灵芝等有较好的增强吞噬功能的作用,上海中医研究所以粗制胎儿甲种球蛋白作抗原,检测抗体最初出现和最后存在的时间,发现补阳药有抗体形成提前的作用,养阴药有使抗体存在时间延长的作用,说明扶正药物能纠正虚证而造成的免疫功能缺陷。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用抗癌药环磷酰胺引起小白鼠细胞减少症,观察44种补益中药的影响,发现女贞子、山茱萸在防治白细胞减少上有一定作用。黄芪、当归可升高荷瘤动物的血红蛋白,党参可提高外周白细胞数。还发现党参、白术能增强荷瘤动物的体力,丹参、当归能增加体重,补中益气汤能增加血清的清/球蛋白比值,增加清蛋白,延长电泳时间,改善机体的蛋白质代谢。国外报道人参可刺激造血器官,使实验动物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增加,有改善贫血作用,并可减轻放射线照尉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

前言/序言


《诊余笔医(套装全2册)》是一套旨在深入探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书籍。本书籍的作者(此处可替换为实际作者名,若已知)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将传统中医的精髓与现代医学的视角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场系统而深刻的中医知识盛宴。 全书内容概览: 套装共包含两册,每一册都围绕着中医理论的某个重要维度展开,同时又紧密联系临床应用,力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第一册:理法方药之精微探析 本册主要聚焦于中医最核心的“理法方药”体系。 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理论的深度解读 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诠释: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阴阳五行作为中医认识生命现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哲学观。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概念,而是结合现代生理学、病理学知识,阐释阴阳失调如何对应体内生理功能的紊乱,五行生克制化如何体现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例如,书中会以“肝郁化火”为例,详细分析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与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其在五行归属上的体现。 脏腑辨证的精细化研究: 针对心、肝、脾、肺、肾等重要脏腑,本册将逐一进行细致入微的辨证分析。从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常见病症,到其在全身的生理病理联系,都将进行系统梳理。作者会特别强调“情志致病”与脏腑功能的关联,以及“外邪侵袭”对脏腑的直接影响。例如,在讨论脾胃病时,会详细分析脾在运化水谷、统血、固精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因思虑过度、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的脾气虚弱、运化失职的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的多维度审视: 本部分将系统阐述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外伤跌扑、久病体虚等主要致病因素。更重要的是,作者将重点探讨这些致病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的失常,从而形成具体的病机。书中会通过大量临床案例,展示不同的病因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病机,例如“寒湿蕴结”、“湿热互结”等,并分析其内在的传变规律。 第二部分:方剂组方原则与临床应用 君臣佐使的奥妙: 本部分将详细讲解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作者会通过对经典方剂的拆解分析,阐明每味药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如何通过君臣佐使的配合,达到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纠正偏性、协同作用等目的。例如,在分析“桂枝汤”时,会细致讲解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各自的功效,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以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治法的选择与灵活运用: 针对不同的病证,本书将深入探讨补法、泻法、表法、里法、寒法、热法、固涩法、发散法、活血法、理气法等基本治法的选择原则。作者会强调,治法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病证的兼夹、主次、虚实等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书中会提供大量实际案例,说明如何通过调整治法,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经典方剂的临床解析: 本册精选了数十首临床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方剂,对其组方思路、药物配伍、功效主治、加减变化等进行深入剖析。例如,除了“桂枝汤”,还会讲解“四君子汤”、“小柴胡汤”、“逍遥散”、“肾气丸”等,通过这些经典方剂的学习,帮助读者理解中医“法随证变”、“方随证立”的精髓。 第二册:辨证施治的艺术与医案的智慧 本册则将重点放在中医临床实践的“辨证施治”艺术,以及通过医案学习汲取经验。 第一部分: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技巧 四诊(望、闻、问、切)的深度拓展: 本部分将对望、闻、问、切四诊的各项内容进行系统而细致的讲解。不仅会强调望色、闻声、闻气味、问症情、脉象诊察等基础知识,更会深入探讨如何将四诊信息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分析。作者会提供大量图片和文字描述,帮助读者提高望诊能力,例如不同舌苔(薄白苔、黄腻苔、红绛苔等)所代表的病机;也会详细解析不同脉象(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的临床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表里。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的综合运用: 本部分将阐述如何将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有机结合,形成对患者整体的、动态的认识。作者会强调,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准确的辨证是有效治疗的关键。书中会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层层剥茧,最终找到疾病的根本病机。 杂病辨治的难点与重点: 针对中医临床中常见的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杂病,本册将深入探讨其辨证论治的特点和难点。例如,在讨论月经不调时,会分析其与肝、脾、肾、冲任的关系,以及血瘀、血虚、气虚、肝郁等不同病机下的治疗方法;在讨论失眠时,会分析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胆气虚等不同证型的治疗差异。 疑难杂症的辨治思路: 对于一些复杂的、难以辨治的疾病,本书将提供系统性的辨治思路和方法。作者会鼓励读者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注重整体观念,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并强调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医案精选与临床经验的传承 经典医案的深度解析: 本册精选了作者本人或其他名家治疗过的经典医案,对其诊疗过程进行详尽的分析。从患者初诊时的症状、体征,到辨证分论、立法遣方,再到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加减、疾病的转归,都将一一呈现。通过对医案的分析,读者可以直观地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在复杂的病情中抓住主线,如何根据患者的反馈调整治疗方案。 临证经验的分享与总结: 作者将把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感悟融入其中,分享一些独特的治疗体会和用药技巧。这些经验可能包括对某些药物的特殊用法,对某些病证的独到见解,或者在处理突发情况时的应对策略。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和有一定经验的医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医者仁心与人文关怀: 除了纯粹的医学知识,本书也包含了作者对医德、医风的思考,以及对患者人文关怀的强调。书中会穿插一些感人的医患故事,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以及医者在治病救人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仁心仁术。 《诊余笔医(套装全2册)》的价值所在: 理论扎实: 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核心理论,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性强: 大量结合临床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 系统全面: 从宏观的理论体系到微观的用药技巧,内容涵盖中医诊疗的各个方面。 启发思维: 强调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和灵活性,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验传承: 通过医案和经验分享,让读者直接受益于名家的临床智慧。 本书适合中医专业的学生、在职医生,以及对中医养生、中医治疗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本书,将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魅力,掌握中医的精髓,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细节的作品。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就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这份渴望。它通过医者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面对疾病时的心态和困境。我仿佛能听到药铺里此起彼伏的抓药声,闻到院子里弥漫的中药香气,看到医生与病患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这本书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扇打开古代社会生活画卷的窗户,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质感惊艳到了。硬壳封面,纸张厚实得仿佛能闻到油墨的香气,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迹清晰,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我一直对这类带有历史厚重感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当它在视觉上也能带来如此愉悦的体验时,更是爱不释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每次看到都觉得心情舒畅,仿佛能感受到它背后沉甸甸的文化底蕴。

评分

我非常欣赏那些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深奥学问的作者。我最近读到的这本书,恰好就做到了这一点。虽然涉及的是医学领域,但它并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医学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辨证论治”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中医并非简单地对症下药,而是一种 holistic 的、系统性的思考过程,需要深入了解人体的整体状况,才能做出最恰当的判断。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医学,也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角度。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知识体系充满好奇。医学,作为一门关乎生命健康的学问,更是如此。我最近接触到的一本书,就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仅仅罗列病症和药方,而是更侧重于阐述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他自己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以及他是如何运用古人的智慧,结合自己的理解,最终找到解决之道的。这种融汇贯通、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我看来,才是医学真正薪火相传的意义所在。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阅读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医学的书籍,总觉得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回溯古人的智慧能找到一种别样的宁静和启示。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展现医学发展脉络,又带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比如,我最近读到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像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医学概念具象化。书中的叙述者似乎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许多在当时看似寻常,却蕴含着深刻道理的诊疗过程。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亲眼见证了医者仁心与病患之间的每一次互动。

评分

1980年3月,笔者时任成都市药材公司总经理,成都市政府在文化公园举办了物资、花卉展销会,我公司的各类滋补药材,如金银花、牡丹花、芍药花等也参加了展销。一天,我们的展位前来了一位老大娘,开口就要买半斤西洋参。笔者很好奇,就问:“您老买这么多西洋参怎样吃呢?”她说:“泡开水冲洋参茶,打粉做洋参汤圆,还可做洋参炖鸡哩!”会后,笔者在市药材系统16个县级药材公司调查发现,滋补药材销售量大幅增加,而人们购买药材的目的也由治病逐渐向预防、保健转化。于是,笔者遂决定在成都开一家药膳酒楼,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但当时困难重重,无资金、无药膳配方、无药膳烹饪师、无店堂。笔者便组织3个组,分赴北京、广州、敦煌收集药膳配方,并组织青年职工去饮食公司学习烹饪技术,并把成都同仁堂(当时是成药仓库)作为药材基地,还从药材销售款中借了2.8万人民币用来开药膳酒楼。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80年10月1日,这一新型的、从来无人开过的酒楼开业迎客了。

评分

我国历史上,早在2000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行了专门论述,书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食治”、“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之道,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老奉亲书》,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贵不伤其脏腑也。” 现代药膳疗法是在古代“食疗”、“食治”、“食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药膳呢?笔者给它下的定义是:“在中医学和烹饪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经过烹饪加工制作出来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总而言之,药膳可以取得“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效果。

评分

诊余笔医中华药膳纲目》终于与读者见面了,首先要感谢唐码书业(北京)有限公司及华文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广大读者,感谢为笔者提供写作方便的朋友,还要特别感谢热心题词的各级领导、专家教授。

评分

没有想象中的好

评分

非常好的中医临床参考用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从此,“药膳”这个词语,有了新的含义,意为“配有中药的菜肴或食品”。这个含义是笔者的首创。有学者说,“药膳”一词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如《后汉书·列女传》就有“亲调药膳,恩情笃密”的句子,《魏书》有“灵太后亲侍药膳”的语句,《宋史·张观传》中也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为此,笔者特地请教了一些历史学家,他们认为,这个词语不是出现在占代医籍中,而是出现在史籍中,它包含熬药和做饭两个意思,绝不是如今笔者所讲的“药膳”一词的意思。

评分

收起全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