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11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

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11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水稻新品种
  • 品种试验
  • 南方稻区
  • 2011年
  • 国家试验
  • 汇总报告
  • 农业科学
  • 作物育种
  • 水稻育种
  • 稻作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081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91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7
字数:1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11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概述了试验基本情况,着重分析了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性状表现,并对各参试品种逐一做了综合评价。附图、表列出了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AMMI模型分析趋势、产量和主要性状汇总数据、抗性鉴定和米质检测数据,以及分品种在各试验点的产量、生育特性、主要性状表现等详细资料。

目录

第一章 2011年华南早籼A组品种区试
第二章 2011年华南早籼B组品种区试
第三章 2011年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试
第四章 2011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A组品种区试
第五章 2011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B组品种区试
第六章 2011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C组品种区试
第七章 2011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D组品种区试
第八章 2011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E组品种区试
第九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试
第十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试
第十一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A组品种区试
第十二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B组品种区试
第十三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C组品种区试
第十四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D组品种区试
第十五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E组品种区试
第十六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F组品种区试
第十七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A组品种区试
第十八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B组品种区试
第十九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A组品种区试
第二十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B组品种区试
第二十一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试
第二十二章 2011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新品种筛选试验
第二十三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新品种筛选试验
第二十四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新品种筛选试验
第二十五章 2011年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新品种筛选试验
第二十六章 2011年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试
第二十七章 2011年武陵山区中籼新品种筛选试验

精彩书摘

7.成优T16
贵州省铜仁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平均亩产625.25千克,比对照Ⅱ优264增产2.27%,居第10位(4个试点二增二减,分居第30、20、17和7位)。全生育期144.8天,比对照早0.5天。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亩有效穗17.3万,株高115.1厘米,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52.5粒,实粒124.9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9.9克。抗性综合表现:稻瘟病平均综合指数2.6,劣于对照,损失率最高病级3级;纹枯病5级;稻曲病3级。,
该品种产量中等,熟期适宜,中抗稻瘟病,中感纹枯病,稻曲病轻。
8.欣荣优华占
江西先农种业提供。平均亩产622.13千克,比对照Ⅱ优264增产1.76%,居第11位(4个试点二增二减,分居第20、13、12和25位)。全生育期136.8天,比对照早8.5天。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亩有效穗18.6万,株高97.7厘米,穗长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59.9粒,实粒144.2粒,结实率90.5%,千粒重23.7克。抗性综合表现:稻瘟病平均综合指数2.6,劣于对照,损失率最高病级3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0级。
该品种产量中等,熟期适宜,中抗稻瘟病,感纹枯病,未发稻曲病。
9.08正2258A/成恢727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供。平均亩产619.63千克,比对照Ⅱ优264增产1.35%,居第12位(4个试点二增二减,分居第17、18、11和18位)。全生育期139.8天,比对照早5.5天。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亩有效穗18.5万,株高104.4厘米,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35.3粒,实粒121.4粒,结实率89.9%,千粒重29.4克。抗性综合表现:稻瘟病平均综合指数2.3,与对照相当,损失率最高病级1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3级。
该品种产量中等,熟期适宜,抗稻瘟病,感纹枯病,稻曲病轻。
……

前言/序言


《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11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是一部全面、深入、权威的水稻新品种研究与推广领域的学术著作,它详细记录并分析了2011年度在中国南方稻区进行的国家级水稻品种试验结果。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我国水稻育种专家、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广大水稻种植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对于推动水稻生产的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的撰写团队由国内顶尖的水稻育种专家、遗传学家、农艺师以及统计学家组成,他们凭借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新品种进行了系统性的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试验覆盖了南方稻区的主要省份,包括但不限于长江中下游、华南以及西南等地区,这些区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点区域。 在内容结构上,本书遵循科学研究报告的规范,条理清晰,逻辑严谨。首先,它会详尽介绍2011年国家水稻品种试验的整体背景和目标。这包括对当年中国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病虫害压力、资源约束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进行深入剖析,从而阐述开展新品种试验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报告会明确试验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例如,旨在筛选出适应南方稻区气候条件、抗性优良、产量高、品质佳、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并评价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表现。 接着,本书会详细阐述试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者们会详细介绍试验地点的选择标准,例如,选择代表性强、具有典型性的区域,并确保试验点的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等基本农田环境的统一性和可比性。试验品种的来源也会得到说明,涵盖了各省市选送的参试品种,并会对其基本性状(如亲本来源、育成单位等)进行简要介绍。在试验安排上,本书会详细描述小区设计、重复次数、田间管理措施(如播种期、施肥量、病虫害防治方案等)以及数据采集的指标和方法。例如,产量测定会采用科学的抽样和统计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抗病性鉴定会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品质分析则会涵盖米质、食味等关键指标。此外,本书还会对试验中可能遇到的异常情况(如极端天气、病虫害爆发等)的处理原则和措施进行说明,体现了研究的严谨性。 本书的核心内容集中在2011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的详实结果分析。这部分将以海量的实验数据为基础,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呈现和解读。具体而言,报告会逐一列出所有参试品种在不同试验点、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管理条件下的各项表现指标。这些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产量表现: 这是品种评价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本书会展示各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播种期下的平均产量、最高产量以及与对照品种的产量比较。数据会以表格、图表等多种形式呈现,直观地反映品种的增产潜力。同时,还会对产量构成因素(如每穗粒数、千粒重、分蘖数等)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产量形成机制。 抗病性鉴定: 针对南方稻区常见的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南方黑条病等主要病害,本书会提供详细的抗性鉴定结果。鉴定等级将依据国家标准进行划分,并会特别关注那些对主要病害表现出高度抗性的优异品种。此外,对主要害虫(如二化螟、褐飞虱等)的抗性表现也会有所体现。 抗逆性表现: 考虑到南方稻区可能面临的干旱、洪涝、低温、高温等不利气象条件,本书会评估新品种在不同逆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产量稳定性。这有助于筛选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下稳定生产的品种。 生育期特点: 对比不同品种的生育期长短,包括从播种到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成熟等关键生育阶段的日数。这对于指导不同地区、不同茬次的种植安排至关重要。 株型与丰产性: 评估品种的株高、分蘖类型、叶片性状(如叶色、叶片角度)、穗下和穗上分蘖数、结实率等,这些性状直接影响了品种的通风透光条件和群体产量潜力。 品质分析: 对收获的水稻进行细致的品质检测,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食味值等。这些指标是评价水稻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依据。本书会重点突出那些在产量和抗性方面表现优异,同时兼具良好食味品质的品种。 耐肥性与肥料响应: 部分品种会进行耐肥性试验,评估其在高肥水平下的产量潜力以及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产量响应曲线,为精准施肥提供依据。 其他性状: 可能还包括对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抗感性等级,以及对稻飞虱等主要害虫的抗性级别等。 本书的分析部分将是其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作者们不会仅仅罗列数据,而是会通过深入的统计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多层次的解读。这包括: 品种的综合评价: 运用统计学方法,如方差分析、多重比较、GGE双标图等,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分和排序,找出在不同生态区域表现最为稳定且优异的品种。 区域适应性分析: 深入分析不同品种在南方各省市的区域适应性差异,识别出适合特定区域或广大区域推广的品种。 性状相关性分析: 研究产量、抗病性、品质等关键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揭示育种目标的选择策略。例如,分析高产与优质之间是否存在权衡,或者抗病性与产量的关系。 育种策略建议: 基于试验结果,对当前水稻育种的方向、重点以及未来需要克服的育种难点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指出需要加强对某个抗性方面的育种,或者某个区域对高产稳产品种的需求。 品种推广建议: 为农业部门和种植户提供明确的品种推荐列表,并说明推荐理由,指导农民如何选择最适合当地条件的新品种。 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更体现在其对中国水稻产业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对于育种单位而言,本书是了解市场需求、评估自身育种成果、调整育种方向的重要参考;对于科研机构而言,本书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可用于深化理论研究、探索新的育种技术;对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而言,本书是制定年度推广计划、指导农民选种用种的权威指南;而对于广大水稻种植者而言,本书则是一本实用的“选种宝典”,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地块、能带来最大经济效益的新品种。 总而言之,《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11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是一部集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学术专著,它全面记录了2011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的方方面面,为中国水稻育种和生产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有力的理论指导。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水稻产业的持续进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上看,这份《2011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犹如一幅精密的农业科技蓝图。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静心研读的“技术白皮书”。我推测,报告中一定详尽记录了不同试验点在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差异化数据,这对于理解“品种×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一个真正优秀的品种,必须是“环境通用性”和“区域专一性”达到完美平衡的产物。我个人非常看重其中的风险评估部分,即新品种在面对极端天气,例如那一年可能出现的异常洪涝或干旱时,其表现的稳定性如何。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它将科研的严谨性转化为农业生产决策的可靠依据,其影响深远,绝非仅仅是一份年度总结那么简单。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翻开这类官方的、带有大量技术术语的试验报告,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生怕晦涩的专业名词会把我一下子劝退。然而,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智慧农业”的史诗。2011年,对于南方稻区来说,气候条件想必又是复杂多变的一年,这份报告的价值就在于它如何将这种复杂性量化、标准化。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区域适应性”的论述,毕竟,一个在海南表现优异的品种,搬到长江中下游可能就水土不服了。这份报告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不同生态区间的品种表现差异,那对于指导地方农技推广部门进行品种选择将是何等重要!这种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的数据整合,远比零星的新闻报道更能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它承载了国家层面对于保障粮食供给稳定性的宏大战略考量。

评分

每当我看到这些国家级的大型试验报告时,总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意。因为我知道,这份数据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在烈日下,忍受蚊虫叮咬,一丝不苟地测量每一株水稻的株高、抽穗期、病虫害发生率所积累起来的成果。2011年的试验,想必包含了大量对新引进或新创制的杂交水稻组合的严格筛选。我特别想知道,在“优质米”成为市场新追求的背景下,这份报告中关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垩白度”等与口感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如何被评估和排序的。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写给育种家的,它也间接影响着未来几年餐桌上米饭的品质,这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深度,让我对这份资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厚厚的报告册子,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分量。封面上的标题——《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11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就让人联想到无数个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身影,以及那些关于丰收的期盼与挑战。我是一个对农业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尤其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安全问题。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育种专家,但这份报告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过去一年南方稻区水稻育种前沿的绝佳窗口。我设想,这份汇总报告必然涵盖了从试验设计、田间观测记录到最终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它不仅是对科研工作者辛勤付出的一个严肃记录,更像是为未来农业生产提供的一份详尽的“导航图”。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关于不同新品种在抗病性、抗倒伏能力以及米质口感上的细致对比数据,这些数据是衡量一个新品种是否真正具有市场推广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份报告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肃且务实的,没有过多的花哨设计,一切都以数据的清晰呈现为最高准则。我猜想,它内部的结构一定是层层递进的,从宏观的试验区布局到微观的单项性状指标统计,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吸引我的部分往往是那些“结论性”的汇总图表,它们仿佛是无数次田间观察和实验室分析的最终结晶。我好奇2011年南方水稻育种界有哪些突破性的‘黑马’品种横空出世,它们是凭借什么独特的遗传优势脱颖而出,又是被哪些关键的环境因子所制约。这份报告不仅是记录历史,更是为下一轮育种的“靶向性”改良指明了方向,它告诉科研人员,哪些性状组合是当前最亟待解决的瓶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