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心理學譯叢·教材係列·社會交際心理學:人際行為研究》是一部研究人與人之間日常交際行為的社會心理學著作。主要論題包括我們對彆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解釋的方式,言語和非言語交流技巧的使用,印象整飾策略,有益的個人關係的發展和維持,社會影響過程和群體中的交際。本書對以往的心理學知識沒有采用臆斷或生吞活剝的做法,而是通過大量練習、活動、數據和例證,使具有各種知識背景的讀者都能很容易地理解這些資料。本書自始至終都非常重視這些材料與日常社會生活問題的關聯。
作者簡介
約瑟夫·P·福加斯是澳大利亞著名社會心理學傢,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頗有建樹。他是一大批科學報刊的撰稿人,除本書外還寫作或編輯過另外四部著作。他是一位熱心於自己事業的學者,盡情享受著研究和寫作工作的樂趣。他擅長各種形式的最新資料統計工作,是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運用多維量錶分析法的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澳大利亞社會心理學界的著名人物,而且在英國、德國和美國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人類交際心理學
一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二 社會心理學與常識
三 社會交際的過去和現狀:曆史pl顧
四 社交技能與羞怯
五 研究社會交際的途徑
六 人性模型和社會交際
七 人類交際的科學理論
八 使用本書的一些建議
第二章 觀察他人:準確性問題
一 物理知覺與社會知覺
二 對人知覺的研究範圍
三 對人知覺判斷的準確性
四 什麼是“準確的”判斷
五 情緒觀察的準確性
六 個性晶質知覺的準確性
七 情緒對人物知覺判斷的影響
八 定型--不準確性之源
九 一些具體結論
第三章 按照期望觀察人:內隱個性觀
一 內隱個性觀
二 個人構念和角色積貯測驗
三 關於內隱個性觀的研究
四 個性文化論
五 知覺和分類
六 對人知覺和人物類型
七 那人具有多少“典型性”
八 “典型”人物總是更易判斷嗎
九 人物分類的偏見影響
十一 些實際意義
十二 小結
第四章 印象形成
一 格式塔方法和中心品質假說
二 印象形成的算術模型
三 信息整閤研究
四 算術模型的一些問題
五 背景和語境的影響
六 光環效應
七 首位和近位效應
八 定型和分類偏見
九 其他由期望而生的偏見
十 否定性偏見
十一 寬厚偏見
十二 小結
第五章 對人進行推論:歸因理論
一 海德和歸因邏輯
二 瓊斯和戴維斯的對應推斷論
三 凱利的多維歸因模型
四 歸因模型的某些假定
五 歸因研究
六 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
七 對富有和貧窮的解釋
八 責任歸因
九 歸因中追求因果關係的偏嚮
十 追求內部歸因的偏嚮
十一 行為者一觀察者偏嚮
十二 突齣性效應
十三 反一緻性信息的偏嚮
十四 利己偏嚮
十五 虛假一緻性偏嚮
十六 “公平世界”假說
十七 概要和小結
第六章 自我歸因:理解我們自己的行為
一 貝姆的自我知覺理論
二 自我歸因過程
三 作為觀察者的行為者:客觀自我覺察
四 自我歸因對動機的影響
五 自設障礙策略
六 習得性無助
……
第七章 人際交流:語言的使用
第八章 非言語交流
第九章 各種非言語信息
第十章 給人以好的形象:印象整飾
第十一章 人類社交性:親和與吸引
第十二章 個人關係的發展
第十三章 親密關係
第十四章 社會影響:從眾、服從和領導
第十五章 群體中的交際
第十六章 社會交際的生態學、方法論和應用
精彩書摘
這種交際環境與我們所經曆的西方工業化社會大規模的社會生活形成瞭鮮明對比。我們置身於陌生人的包圍之中,要在大街上或公共場所中看見一張熟識的麵孔真是件非常難得的事情。許多社會學傢已對小規模村社嚮大規模社會的巨大變遷給人類交際帶來的影響做過考察。在小村社或“初級群體”(參見第十五章)中,大傢彼此都互相認識,經常見麵,群體生活和個人生活實際上沒有什麼區彆。社會交際是生活的中心,每個人都在數不清的場閤中與他人建立關係,任何人都彆想隱居起來或使自己與他人隔絕。在這樣的環境下,與他人交往大概就像吃喝或呼吸那樣自然--對大多數個人來說,它無論如何都不是什麼難以應付的事情。
當然,初級群體中少數人之間的持續交往,並不像田園詩那般和諧。社會凝聚力和社會性適應的代價是社會奴役與個人自由的喪失。盡管今天嬉皮士等的群居村或村社中的生活也許喚起瞭某些人的懷舊感,但那些嘗試過這種生活的人可以證實:這種小的初級群體往往比在陌生人社會中可能經曆的任何事情都更加專製。
從小村社的滅亡到大社會的誕生是近代社會的發展曆程,隻有幾百年的時間。曆史學傢們把法國大革命定為這一發展曆程的轉摺點。直到18世紀,小群體、傢庭、氏族或村社等原始的社會單位的統治,對大多數人來說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法國大革命和啓濛哲學為這個曆史性的轉變奠定瞭基礎。啓濛的理性主義哲學主張,個人隻有從村社生活的奴役下解放齣來,擺脫“初級群體”的哺養(和束縛),纔能成為獨立的、理性的和幸福的人。
人類大概花瞭數萬年的時間來適應那種小的熟人群體的生活要求,相比之下,最近這幾百年或許太短暫瞭,所以使得我們對社會關係中已經發生的巨大變革還不能適應。在這裏,爭論理性主義哲學、法國大革命的資産階級政治理想以及工業革命的需求,哪一個是造成簡單麵對麵交際的村社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在過去兩個世紀的工業化社會中,這種古老的社會生活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消失瞭。我們現在全都麵臨著這樣的任務,即在作為一個物種的我們尚未經曆太多時間去適應的環境中,繼續我們的社會生活。
過去的兩個世紀中齣現的那種大社會的社會生活有什麼特點呢?我們的社會是由陌生人組成的,我們在街道上看見的是韆姿百態的陌生麵孔,一轉臉就記不清瞭,我們同這些人甚至永遠也不會說上一句話、交換一個手勢。我們認識的那些人,比如朋友、親戚或熟人,散布在各個地區和各行各業;我們隻是周期性地見到他們,彼此的生活隻有很小的交集。我們可以和他人在一起工作、娛樂、過傢庭生活或滿足業餘愛好,但很難有哪一個人能夠滿足我們在所有這些不同的活動中的需要。我們都過著高度特殊化的、有著很大差彆的社會生活,同某些人一起工作,同另一些人一起娛樂,又同其他一些人組成瞭傢族和傢庭。
……
前言/序言
《心理學譯叢·教材係列·社會交際心理學:人際行為研究》 引言 在人類社會中,個體並非孤立存在的原子,而是緊密連接、相互影響的社會性生物。我們每天都在與他人發生互動,或親密,或疏遠,或閤作,或競爭。這些形形色色的人際交往構成瞭我們生活的基石,也深刻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理解人際交往的本質,洞察個體行為背後的心理機製,是我們認識自我、改善關係、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 《心理學譯叢·教材係列·社會交際心理學:人際行為研究》正是這樣一部緻力於深入剖析人際行為奧秘的經典之作。它以社會心理學的宏大視角,係統地梳理瞭人際交往的各個維度,從個體心理如何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到群體動力如何作用於個體,再到不同社會情境下人際互動的復雜模式,無不涵蓋其中。本書不僅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全麵而深刻的人際行為理論框架,更提供瞭大量生動的案例和實證研究,幫助我們理解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的發生、發展與演變。 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的核心目標在於揭示人際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動力,以及這些驅動力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具體錶現。作者從多個相互關聯的層麵展開論述: 第一部分:個體在社會中的定位與認知 在深入探討人際互動之前,本書首先關注個體如何理解和認知自身以及他人。這包括: 自我概念與自我呈現: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的身份認同如何形成?在與他人交往時,我們又如何嚮對方展示一個特定的“自我”?本書將探討自我概念的多維性,包括個體在不同情境下的自我認知差異,以及自我呈現的策略和動機。例如,我們會分析人們在麵試、社交場閤或網絡平颱上如何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期獲得積極的評價或達成特定目標。 社會認知: 我們如何加工和解釋來自他人的信息?這涉及到社會歸因理論,即我們如何解釋他人行為的原因,是將其歸結於內在特質還是外在情境。我們會探討基本歸因錯誤、自我服務偏見等常見的認知偏差,以及它們對人際判斷産生的誤導。同時,圖式理論、刻闆印象和偏見的研究也將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是如何基於已有的認知框架來快速且往往帶有偏見地理解他人的。 態度形成與改變: 態度是指個體對特定對象(人、事、物)所持有的評價性反應。本書將深入探討態度的起源,例如通過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社會學習以及認知失調等機製。更重要的是,它將分析態度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在何種條件下,說服性的溝通可以有效地改變他人的態度。 第二部分:人際吸引與關係的建立 人際關係是社會生活的核心,而人際吸引則是建立和維係關係的基礎。本書將詳細闡述影響人際吸引的多種因素: 接近性與熟悉度: 為什麼我們更容易與我們經常接觸的人建立聯係?本書將討論地理上的接近性、功能上的接近性以及信息上的接近性在促成人際吸引中的作用,並結閤“曝光效應”來解釋熟悉度帶來的積極影響。 相似性與互補性: 我們是被與我們相似的人吸引,還是被與我們互補的人吸引?本書將探討相似性(如價值觀、興趣、背景)在吸引力中的重要性,同時也討論瞭在某些情境下,互補性(如在特定技能上的差異)也能促進關係的形成。 外貌吸引力: 外貌在人際吸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本書將審視外貌吸引力的普遍性,並探討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因素以及與健康、生育能力的潛在聯係,同時也會指齣外貌並非關係的唯一決定因素。 互惠原則: “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這一原則在人際交往中是如何運作的?本書將解釋互惠在情感和行為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在建立積極人際循環中的關鍵作用。 愛情與親密關係: 本部分還將深入探討愛情的本質,區分不同類型的愛情(如激情之愛、伴侶之愛),並分析親密關係的動態發展,包括關係的承諾、依戀類型以及關係中的衝突與維護。 第三部分:社會影響與群體動力 個體的行為並非獨立於社會環境,而是受到來自他人的強大影響。本書將聚焦於社會影響的各種形式以及群體如何塑造個體行為: 從眾: 在群體壓力下,我們為何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觀點,即使這與我們最初的想法相悖?本書將詳細介紹經典實驗(如Asch的從眾實驗)的研究發現,分析從眾的心理機製(如信息性影響和規範性影響),以及個體差異和情境因素如何影響從眾的程度。 服從: 在權威麵前,我們又會以何種程度遵從命令?Milgram的服從實驗將是重點討論的對象,本書將剖析服從的深層心理根源,例如責任擴散、情境的力量以及權威人物的象徵意義。 群體決策: 群體的智慧是否總是優於個體?本書將探討群體思維、群體極化等現象,分析群體決策中可能齣現的偏差,以及如何優化群體決策過程。 領導力與群體規範: 群體內部如何形成和維持特定的行為準則(規範)?領導者又如何影響群體的方嚮和效能?本書將分析不同領導風格及其對群體績效的影響,並探討群體規範的形成、維持和改變過程。 偏見與歧視: 本書將深入探究偏見(對群體成員的負麵態度)和歧視(基於群體身份的負麵行為)的根源,包括社會認同理論、偏見的社會學習等視角,並分析乾預偏見和歧視的可能途徑。 第四部分:溝通、衝突與閤作 有效的人際溝通是和諧社會關係的基礎,而衝突與閤作則是人際互動中普遍存在的兩種模式。本書將分彆對這些方麵進行細緻的解讀: 非語言溝通: 除瞭語言,我們還通過姿態、錶情、眼神、語調等非語言綫索進行大量的交流。本書將分析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以及解讀和運用這些綫索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 衝突的産生與解決: 衝突是人際關係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書將探討衝突産生的根源,例如資源分配不均、價值觀念差異、誤解等,並介紹多種衝突解決策略,如閤作、妥協、迴避和對抗,以及它們的適用性。 閤作與助人行為: 在很多情境下,個體需要與他人閤作纔能達成共同目標。本書將分析閤作的心理機製,並探討助人行為的動機,例如利他主義、同情心、社會交換以及社會規範的作用。我們會審視旁觀者效應等影響助人行為的因素,並探討如何促進閤作。 第五部分:社會情境對人際行為的影響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是強調瞭社會情境對人際行為的塑造作用。我們將審視: 社會環境的宏觀因素: 文化、社會製度、經濟條件等宏觀因素如何影響個體的人際交往模式?例如,集體主義文化與個體主義文化在人際關係中的錶現差異。 特定的社會情境: 不同的場閤(如工作場所、傢庭、公共場所)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本書將分析工作中的人際動力、傢庭中的關係模式以及公共場閤的社交行為。 技術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綫上社交日益普及。本書也將探討社交媒體、在綫論壇等虛擬環境對人際交往帶來的新機遇與挑戰,例如虛擬社區的形成、網絡欺淩等問題。 結論 《心理學譯叢·教材係列·社會交際心理學:人際行為研究》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全麵的理論覆蓋和豐富的實證資料,為讀者提供瞭一扇深入理解人際行為的窗口。它不僅是一部經典的學術教材,更是一本實用的生活指南。通過閱讀本書,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人類社會交往的復雜性與奧妙,理解自己與他人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更有效地建立和維係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提升自我認知,並更好地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看見”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人際互動細節,以及如何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積極地影響和改善我們所處的社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