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抗震
  • 抗震设计
  • 建筑规范
  • GB 50011-2010
  • 结构工程
  • 建筑工程
  • 地震工程
  • 规范标准
  • 建筑安全
  • 工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160000000000
商品编码:11040659781

具体描述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2010-12-1实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是一部在中国境内用于指导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国家标准。该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促进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 适用范围与基本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类民用建筑以及部分工业与构筑物。它规定了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构造措施以及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设计和严格的构造,使建筑在遭遇地震时,能够具备足够的抵抗能力,避免发生整体倒塌,确保人员疏散和救援的时间,并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规范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设防烈度: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历史地震活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将不同地区划定为不同的地震设防烈度区。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相应设防烈度的要求。 经济合理性: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规范也力求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性,避免过度设防造成的浪费。 综合设防: 抗震设计不仅仅是结构构件强度的设计,更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涉及场地选择、建筑平面与竖向布置、结构体系选择、构件设计、连接节点构造以及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等多个方面。 主要内容概述 该规范内容庞杂,涵盖了建筑抗震设计的各个环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基本规定与术语 规范首先定义了抗震设计的相关术语,如地震作用、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规则性、抗震等级、延性、耗能等,为后续内容的理解奠定基础。 地震作用: 规范定义了地震作用为建筑物底部承受的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作用是主要考虑的因素,其影响远大于竖向地震作用。 设防烈度: 根据国家地震部门的规定,确定建筑场地对应的设防烈度。例如,中国将地震烈度分为0.5度至9度,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对应烈度的抗震设防要求。 场地类别: 场地的土层分布、土的性质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放大效应有显著影响。规范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I类、II类、III类、IV类),并据此调整地震作用的计算。 结构规则性: 规则结构通常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而不规则结构则可能在地震中表现出薄弱环节。规范对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的结构提出了相应的限制和加强措施。 二、 地震作用的计算 这是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如何量化地震对建筑产生的力。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规范提供了多种地震作用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复杂程度的结构。 底部剪力法: 适用于场地类别为II类、III类,结构规则性较好、高宽比不大的多层或高层建筑。该方法将地震作用简化为作用在建筑底部的一个总的水平剪力。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适用于场地类别为I类、II类、III类,结构规则性较好、高宽比不大的多层或高层建筑。该方法考虑了结构多自由度的振动特性,通过叠加各个振型的反应谱来计算地震作用。 时程分析法: 适用于场地类别为I类、II类、III类,对结构抗震性能有较高要求,或者结构复杂、不规则,以及场地条件特殊的建筑。该方法通过输入实际的地震波记录,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地震作用的分布: 规范规定了地震作用在结构竖向上的分布规律,以及水平地震作用与竖向地震作用的组合要求。 地震力放大系数: 考虑了结构自振特性和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对不同楼层地震力的计算进行了调整。 三、 结构设计要求 结构设计是实现抗震性能的关键。规范对不同结构体系、构件及连接节点提出了具体要求。 结构体系的选择: 鼓励采用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对不同结构体系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构件设计: 承重构件: 如梁、柱、墙、楼板等,要求满足强度、刚度和延性要求。 连接节点: 梁柱节点、墙柱节点、板柱节点等是结构中重要的受力区域,其构造措施对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至关重要。规范对节点的抗震构造要求极为详尽,例如,梁端纵筋锚固长度、箍筋间距、柱端纵筋锚固、箍筋加密区长度等。 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 钢筋构造: 钢筋的直径、数量、配筋方式、搭接长度、锚固长度等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在地震耗能区域,如梁端、柱端,要求加密箍筋,以提高构件的延性,防止其在地震中发生脆性破坏。 混凝土强度等级: 规范对不同构件以及不同抗震等级的建筑,对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做出了规定。 轴压比: 对于框架柱等受压构件,过大的轴压比会显著降低其延性,因此规范对轴压比进行了限制。 剪力墙的配筋: 剪力墙的边缘构件、暗柱、暗梁等,以及墙体的水平和竖向钢筋配筋要求,以抵抗地震引起的剪力和弯矩。 结构规则性要求: 规范详细规定了平面和竖向规则性的判定标准,以及不规则结构在设计时需要采取的加强措施,例如,对质量和刚度中心偏移较大的建筑,需要进行更精细的计算和构造加强。 四、 抗震设计原则与构造措施 除了构件本身的强度,结构的整体性和耗能能力也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延性设计: 延性是指构件或结构在屈服后,能够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而不立即丧失承载能力的能力。延性设计是现代抗震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允许结构在地震中发生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避免脆性破坏。规范通过钢筋构造、节点构造等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延性。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规范也引入了性能的概念,要求建筑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应能达到相应的性能目标,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 除了主体结构,非结构构件(如幕墙、吊顶、机电设备、管道等)在地震中也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规范对这些构件的连接、支撑、固定等提出了抗震要求。 五、 特殊工程的抗震设计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建筑,如高层建筑、地下建筑、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规范也提供了相应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构造要求。 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和质量的影响,在地震中受到的作用力更大,动力响应也更复杂,因此规范对其结构体系、动力特性分析、风-震效应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在地震中容易发生脆性破坏,规范通过对墙体构造、拉结、构造柱、圈梁等要求,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隔震与减震技术: 规范也提及了隔震和减震等先进的抗震技术,鼓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六、 规范的修订与更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自发布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地震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工程实践的经验积累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2016年版是在2010年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旨在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抗震设防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总结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是一部内容全面、技术严谨的国家标准,它为我国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通过遵循规范的要求,建筑工程师能够设计出更安全、更可靠的建筑,从而有效抵御地震灾害,为构建安全韧性的城市贡献力量。该规范的实施,是保障国家和人民安全的重要举措。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内容组织上,我注意到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标题,并且在章节内部,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小节,并且每一小节都带有编号。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非常容易地定位到自己需要查找的具体条文或规定。即使是对抗震设计不太熟悉的读者,也可以从整体的章节标题入手,对整个规范的框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细节。这种编排方式,大大提高了查阅效率,也为学习和理解规范提供了便利。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整体呈现,给我一种专业、严谨、易于查阅且信息丰富的感受。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从语言风格到内容组织,都体现了其作为国家级规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尽管其中包含大量技术性内容,但其清晰的结构和辅助性的图表,使得学习和应用过程相对顺畅。它是一本值得在案头常备,随时翻阅的实用工具书。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关键的数字和参数,在书中被反复强调或者以醒目的方式标注出来。这通常是规范中最核心、最需要关注的部分。例如,关于地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系数、构件的抗震等级等关键参数,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在相关的条文中,会引用这些参数进行计算或设计。这种设计,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这些关键信息的记忆。

评分

这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的封面设计,可以说是一种简约而不失专业性的体现。整体以白色为底,搭配深邃的蓝色文字,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视觉感受。书名占据了显眼的位置,字体大小适中,清晰易读,没有多余的花哨装饰。封面的留白处理也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反而突显了其作为一本规范性文件的庄重感。我尤其欣赏的是,在书名下方,用小字体标注了“GB 50011-2010”以及“(2016年版)”,这种清晰的标识有助于读者迅速确认书籍的版本和所依据的国家标准,这对于从事建筑设计、施工、审图等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页码标注清晰,并且有详细的目录和索引。当我需要查找某个特定的概念或者条文时,可以通过目录快速定位到章节,再通过索引找到更具体的页面。这种完备的索引体系,对于一本内容庞杂的规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大大提高了查阅的效率,避免了大海捞针式的搜索,让专业人士能够更专注于问题的解决。

评分

在书籍的装订方面,我感觉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翻阅起来,书页都很平整,不会出现脱页的情况。打开时,书脊也能比较好地展平,方便在桌面上阅读。即使是经常翻阅,书本的整体结构也能保持稳定。这种良好的装订质量,对于一本经常需要查阅的工具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保证其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评分

我发现书中在一些技术条文后面,还附带了一些解释性说明或者参考资料的提示。虽然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对于理解条文的背景和意图非常有帮助。它能够帮助读者不仅仅是机械地遵守条文,更能理解条文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考量。这种“点睛之笔”式的补充,使得规范的学习过程更加深入和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感觉非常严谨且准确。在描述一些专业概念和技术要求时,用词都非常考究,力求精确无误。没有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也没有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这对于一本规范性文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精准的语言,保证了规范的可执行性和可理解性,避免了因歧义而产生的误解和错误。我在阅读过程中,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对我来说是新的,但通过上下文和整体的语境,依然能够逐步理解其含义。

评分

我特别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章节,比如关于结构体系的选择、构件抗震性能的要求等方面,规范都提供了详细的图示和表格。这些图表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对文字描述的有力补充,能够更直观地展现设计的要求和标准。比如,在描述不同类型结构的抗震性能时,配以简明的示意图,能够帮助读者快速理解不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和适用范围。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复杂的技术概念变得更容易掌握。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铜版纸,也不是容易手写字的粗糙纸,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摸起来有一种细腻而略带磨砂的触感。这种纸张的触感,配合着略微发黄的内页颜色,让人感觉像是捧着一本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著作,而不是一本刚出炉的新书。这样的选择,无疑增加了阅读的舒适度,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刺眼。而且,文字印刷清晰,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比较宽松,这使得大段的文字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压抑,可以更专注地理解其中的专业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