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偶然》是一部记录时代、触接地气、叱咤商海、禅悟人生的传记文学,在这个浮华喧嚣的年代,作者淡定超然地坚守着他一心向善的执念。请偶然走进《偶然》,收获一份智慧飞跃的妙不可言。
内容简介
《偶然》一书作为李晓东先生的回忆录,记录了他六十余载丰富独特的人生阅历,亦是他对生命感悟的撷英。 作者将一段段人生经历融入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有孩提的顽皮、童年的懵懂,有少年的书生意气、青年的锐意进取,有中年的逐浪商海、佛缘顿悟,更有绵延至今的一心向善。文风采用了“重散文”、“重故事”的新形式,词藻华丽、笔触细腻,读来广博见识、启人心智,激人上进。
书名“偶然”一词浓缩了作者一生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从出生的“赤条条而来”的“无”,到从商取得巨大财富的“有”,再到顿悟向善放下一切的“无”。从无到有再到无,这就是人生——“雾里看花”、“山雨欲来”、“蓦然回首”、“虚空无际”的四重境界。
“偶然”成就了作者在商海的大成功,成就了心中的大爱,成就了睿智的舍得,成就了无私的奉献。这种从商概念与人生启示,在当下更具跨越一般价值观的典范性,尤其对年轻人颇具借鉴意义。全书恰如一句“偶然有时候比必然更精彩!”
作者简介
李晓东,晓空居士,1949年12月出生于河北丰润,与共和国同岁。1953年随父母至湖南长沙居住。1956年入湖南省地质局子弟学校就读。1962年小学毕业,进入长沙市第八中学就读。1968年高中毕业从军,在《西安日报》社担任记者。70年代复员当工人。80年代赴加拿大海外创业。90年代定居香港,同时在上海投资地产。在上海的20年投资中创造了三个商业奇迹:1992年成功置换上海博物馆,以2500万美元一举中的,将古老的上海历史博物馆置换为现代的中汇大厦,成为沪上第一家成功置换的甲级写字楼。1996年投资1.2亿美元,建设黄浦旧区改造项目“太阳都市花园”,成为“沪上棚户区改造的模范”,树立当时地产界的标杆。
2002年开发苏州吴江“太阳湖大花园”项目,该大型别墅社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赢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再度创造销售奇迹。
2008年,主编《中华名家养生精解》一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9年,主编散文集《走进太阳湖》,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2010年事业版图拓展至湖南,将“环境地产”理念升华,首创“公园经济”模式,成为城乡“公园经济”整体运营商。
同年,捐赠1亿元人民币为北京大学建设“学生中心”。
目录
第一章 偶然在本性中起源:童年与少年--不一样的小学
第二章 偶然以道德为承载:天心阁之梦--孙伯捧出荷花恋
第三章 偶然与沧桑为伴:咸嘉湖桑叔--水澜之缘
第四章 偶然遇狂热:峥嵘岁月--中学文革年代
第五章 记者生涯偶然走近佛:博大精深--玄妙无限
第六章 偶然从商:寻找人生从无到有的精彩
第七章 偶然在禅中升华:顿悟开泰--置换上海博物馆
第八章 偶然在善良中大显:
第九章 偶然与动物缘:我的猫朋友--与猫为伍
第十章 偶然缘续北大:教育为本,天下大道公
晓东诗词
后记
精彩书摘
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是一次偶然的被选。天地之大德日生。生命何所 由来,又向何处行去,古往今来,多少仁人睿士、先贤大德都在摸索探寻 如斯终极问题的答案。我虽不能比肩往圣先哲,但是这些永恒的谜一样的 问题总会时不时地引发起我的思考,又往往寻不得明晰的答案。也许在生 命未形成之前,人们都是宇宙洪荒中游弋飘渺的微尘,偶然被上苍的双手 点中,孕育化生,才得以睁开双眼看到这绚烂人世。上苍的这一双手,就 叫做命运。那是生命的真理,需要不断地去探究。从呱呱落地,一声清亮而倔强的啼叫仿佛是对整个世界的宣言,可是 那时的我们分明无知无识,只是不得已地接受着降临人间这个一生中最初 的偶然。而后我们逐渐成长,从手脚并用到站立行走、从牙牙学语到口齿 伶俐、从痴顽度日到拥有了对生活的自以为是的观点、从乐于瞳憬未来到 沉溺于对过去的缅怀与依恋……这时再回想初来乍到这个世界的那个时刻,又恍惚觉得这来临并不见得那么孤寂与清冷,有太多太多偶然与必然交 织的生命脉络,其实与自己原本就息息相关。我们习惯把子子孙孙的延续用“血脉相承”或者“香火续延”这样的 词语来描述,若稍加品味,这其中颇有些深沉的意味在焉。每个人、每个 生命、每个个体的降生都不再是被孤零零地抛置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而 是从最开始,他便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甚至 全世界、全人类都发生关联,一次具有偶然意味的降生所赋予他的不仅仅 是获得了一个会在将来的日子里不断成长的血肉之躯,他还将成为许多在 生命长河当中绵延不绝、几乎难以用语言加以概括的事物的载体,他将在 自己的人生历程中熟识先辈曾经之熟识,领略前人未及之领略,完成父祖 期待之完成。他的所作所为因此并非简单地属于自己,他的所经所历,似 乎在人生之初已经被自己所禀受的一切决定,并将被自己的后来人继而传 承。在这样的替换与赓续中,生命彰显其巨大的庄严与厚重,体现独特的 价值和品性。同样,我的出生虽并无所谓神异,但于我自身而言,仍有些或可一说 的奥妙意趣。在讲述我的人生故事之前,我想,应该先向河北的英雄人物 们深深鞠上一躬。因为我的祖父,他就在河北这片土地上为革命牺牲了生 命。而河北,也曾是很多英烈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热土:李大钊、赵云霄、宋洛曙、董振堂、马本斋、狼牙山五壮士……如果说,视死如归 是革命军人应有的精神,那么,宁死不屈就是燕赵英雄的光荣传统。虽然我从未亲见过我的祖父,但我想,如果我的性格中有着勇敢无畏,有着专诚不懈,有着不怕死、不爱钱这些值得称道的品质的话,那么,一定是源自他的血液。小时候,我最爱听父亲讲述祖父的故事。父亲口中的祖父,是一位秉 性憨厚、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很受乡里乡亲爱戴的长者。生长在黑暗的 旧中国的祖父,为争取中国的光明前途,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英 勇战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祖父少年时,正是辛亥革命如火如荼,在中国大地上燃起了反对清朝 封建统治的民族革命烈火的时候。虽然身在封建余孽根深蒂固的河北,祖 父却在南方各地反对清王朝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潮流中受 到了思想的洗礼,一心要求进步,舍小家别妻儿参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加入党组织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正面斗争当 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时任河北唐山地区工农红军副大队长的他,日夜 奔波忙碌,到处发动群众,组建队伍。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 阵,当时的战友们还送了祖父一个外号——“孤胆英雄”。1928年,我的父亲出生了。也许是因为一出生就被浓浓硝烟包围的关 系,父亲对祖父的记忆也大多来自战场上的战火和拼杀。每次父亲说起祖 父的英雄事迹,总是会扬起他与祖父同样的剑眉,仿佛亲见父亲横刀立马、笑傲风云的英姿那般骄傲。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踏破了中国的国门,抗日战争爆发了。与 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尚未止歇,祖父又投入到了救国保家的民族战争当中。风萧萧,壮士上马奔赴疆场,铿锵杀敌,抛头颅洒热血。晋察冀根据地 成立之后,河北成了当时抗日战争的实际指挥中心,也成了日本侵略者们 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一块心病,祖父与日本侵略者就在这里多次正面交火,激烈鏖战。在一次侦察敌情的行动中,他与战友潜入敌区,在敌军环伺 的险境当中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情报。为了能够为关键情报的传递争取时间,祖父不惜在敌区故意暴露自己,吸引敌军的火力,使得战友在掩护下顺 利地将情报传递了出去,祖父却在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后来被授 予了“革命烈士”的称号。那一年,父亲才刚刚满十岁。后来我选择经商,一次与父亲促膝长谈,父亲特别提及了往事。我说 过,也许是因为出生在炮声隆隆的战争年代的关系,沐浴在战火硝烟当中 成长的父亲从小就是一副硬骨头。那年祖父牺牲后,祖母迫于生存压力而 考虑带着父亲姐弟三人改嫁,然而父亲却不愿和他的两个姐姐一样,做个 寄人篱下的“拖油瓶”,硬是挣脱了祖母的手,留在了唐家庄大伯家。常 年的外侮内乱致使国弱民穷,民不聊生。大伯家也是贫雇农,与当时中国 所有的劳苦大众一样挣扎在生死线上。尤其是在日伪的疯狂掠夺和蹂躏之 下,劳碌终年,靠天吃饭,却连维持生计都难,年复一年,总也翻不过身 来。父亲虽然被大伯视如己出,但是仍然被艰难困苦的生活折腾得焦头烂 额。从抗战开始到解放的整整12年里,唐家庄这一带地区处于敌我拉锯的 状态,日本鬼子、汉奸队、国民党、唐山当地的顽固军,还有共产党领导 的八路军和游击队,这敌、伪、顽、我四股势力在这一带斗争得非常激烈,老百姓受苦难也最深,经常是一个“军头”的部队过来,人们就惊慌地 扶老携幼跑到青纱帐里和外村去躲藏。在父亲的童年记忆里,还深深刻着 日本鬼子烧村子、全村大“跑反”的痛苦往事。所谓“跑反”,就是鬼子 来了,得到消息之后,老百姓不等鬼子进村就跑了;鬼子走了,老百姓又 都回到村子里。那时,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却已经有多次跟随大人们 “跑反”的经历了。这样的磨砺,让父亲有了钢铁般的意志和超凡的心理 素质。1938年夏天的某一日,日军据点里的几个鬼子兵窜到村子里一户姓唐 的大户人家闹事。全家人原本藏在一个柏树林子里,却不幸被鬼子发现了。鬼子们个个张牙舞爪、嗷嗷乱叫,端着枪疯狂冲逼了上来,情况非常危 险。唐氏兄弟几人义愤填膺,奋起与鬼子打斗,结果有两个鬼子被打死,一个被别村人追杀,只有一个鬼子兵逃回据点。于是,据点里的日伪军荷 枪实弹、倾巢出动,附近几个村庄的人们便风风火火地大声嚷着:“快跑 啊,鬼子来了!”一时间,男女老幼就像炸开了锅似的,慌慌张张地全村 大逃亡。P2-4
前言/序言
《暮光迴廊》 序章:尘封的呼唤 古老的钟楼在夜色中投下斑驳的阴影,每一下钟摆的每一次敲击,都像是穿越了漫长时空的回响,轻轻拨动着某个沉睡在意识深处的弦。莉莉丝,一个平凡的图书管理员,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如同被一本厚重的书页压住,日子过得循规蹈矩,却又隐隐期待着某种无法言喻的“例外”。她热爱那些泛黄的书页,迷恋其中承载的无数故事,却未曾想过,自己的人生,即将被卷入一个比任何虚构故事都更加离奇的情节之中。 一切的开端,是一个不起眼的午后。她整理着一堆被遗忘在角落的旧书,指尖触碰到一本没有封面的、触感粗糙的古籍。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她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书页间散落着细碎的、如同星辰般的金色粉末。当她拂去灰尘,书页上赫然显现出一行用她从未见过的古老文字书写的诗句,每一个笔画都仿佛蕴含着古老的能量。那是一种低语,又像是一种呼唤,直抵灵魂深处。 随后,一系列诡异的巧合开始在莉莉丝的生活中上演。她会在最不可能的时间,在最不可能的地点,遇到一些在现实中本不该出现的事物。例如,在某个被遗弃的巷道,她偶然发现了一枚刻着奇异符号的古铜怀表,怀表停止的时间,恰好是她曾做过的某个模糊的梦境中的一个片段;又例如,在一次寻常的散步中,她会不自觉地被引向一处古老的、鲜有人至的废弃剧场,而在剧场深处,她发现了一张褪色的海报,上面描绘的人物,竟然与她梦中反复出现的那个模糊的身影惊人地相似。 这些“偶然”并非孤立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的线索,在莉莉丝的生活中编织出一张无形的网。起初,她试图用理性去解释这一切,将它们归结为巧合,或是自己过度疲惫产生的幻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偶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甚至开始影响到她的日常生活,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安和困惑。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被卷入了一个更大的、更神秘的事件之中,而她,只是其中一个毫不知情的参与者。 第一章:时间的裂缝 莉莉丝的公寓,总是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书卷气,空气中仿佛凝固着无数故事的呼吸。然而,近来,这种安逸被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对劲”所打破。一天晚上,当她煮咖啡时,眼角的余光捕捉到墙壁上的一幅老旧挂钟,它的指针竟然在几秒钟内,诡异地向前跳跃了整整一分钟。她揉了揉眼睛,以为是自己看错了,但当她再次看向时,指针又恢复了正常。 这种微小却令人不安的异常,并非仅此一次。她发现,有时她会莫名其妙地“丢失”一段记忆,仿佛某段时光被生生抽离,只留下空白的间隙。比如,她会发现自己已经完成了某项工作,却完全不记得是如何完成的;或者,她会收到一封邮件,内容却是她不曾写过的,但署名却是她自己。 更令人心悸的是,她开始在一些日常物品上发现来自“过去”的痕迹。在书店里,她偶然翻开一本畅销小说,却在扉页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笔迹,写着她从未写过的话语:“等待,是另一种冒险。”这句话,竟然与她最近脑海中反复萦绕的一个模糊念头不谋而合。 她开始记录下这些“不对劲”的时刻,将它们一一写在笔记本里。起初,她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希望能从中解读出某种逻辑。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似乎毫无章法,随机而不可预测。她甚至在怀疑,是不是自己精神出了问题,导致了这些幻觉。 直到有一天,她在整理一箱祖母留下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日记的字迹娟秀而熟悉,竟然是祖母年轻时的笔迹。日记中记载的,是祖母在某个时期所经历的,与莉莉丝如今所遭遇的种种“巧合”惊人地相似。日记里提到,她曾在一个雨夜,于街角遇见一位自称“时间旅者”的老人,老人交给她一枚古铜怀表,并告诫她,当怀表的指针停止跳动时,便是“时间裂缝”开启的征兆。 莉莉丝的心脏骤然加速。她立刻翻出了那枚她在巷道中发现的古铜怀表。令她震惊的是,怀表的指针,确实静止在某个她无法辨认的时间点。祖母的日记,成为了她解开谜团的第一把钥匙。她开始明白,这些所谓的“巧合”,或许并非巧合,而是某种预兆,某种来自更深层次的“现实”的呼唤。 第二章:低语的古籍 那本无名古籍,在莉莉丝的床头柜上,仿佛一个沉默的守望者。每当夜深人静,当城市的喧嚣渐渐退去,莉莉丝便会被那股莫名的吸引力再次拉向它。她会小心翼翼地捧起它,指尖滑过那些古老的文字,试图从中捕捉一丝信息。 她发现,那些金色粉末并非普通的灰尘,当她用放大镜观察时,会发现它们竟然是细小的、闪烁着微光的符文。当她将这些符文小心地抄录下来,并与祖母日记中的一些模糊的符号进行比对时,她惊恐地发现,两者之间竟然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天晚上,当她对着古籍中的一段晦涩难懂的文字,心神不宁地喃喃自语时,屋内的灯光突然熄灭,四周陷入一片黑暗。就在这片漆黑之中,她清晰地听到了一个低沉而沙哑的声音,仿佛从古籍本身传来,用一种她能听懂却从未听过的语言,缓缓地念出了那段文字。 “当星辰低语,当月影破碎,凡人将窥见时间的裙角。” 莉莉丝惊恐地捂住了嘴,她知道,她并不是幻听。古籍,竟然具有生命,它在回应她! 接下来的日子,莉莉丝将自己封闭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古籍的研究之中。她发现,古籍中记载的,并非普通的故事,而是一种关于“时间”的古老哲学和技艺。它描绘了一种被遗忘的、能够感知和触碰时间维度的方法。而祖母的日记,则像是古籍的某种“译本”,用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记录了她曾经的经历和一些“实践”的痕迹。 她了解到,那些看似随机的“巧合”,其实是“时间裂缝”开启的征兆,而古籍,则是打开裂缝的“钥匙”,或者是某种“导航仪”。每一次“巧合”,都是一次微小的“时间波动”,而她,正处于这些波动的中心。 祖母在日记中提到,她曾通过某种仪式,在特定的时间点,“窥视”过“另一条时间线”。但这种窥视,也带来了巨大的代价,让她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直到最后,她选择了将这份“力量”封存,留给后人,或许是希望后人能够找到更安全、更明智的运用方法。 莉莉丝逐渐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并非偶然,而是某种深刻的“联系”在召唤她。她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古籍中的晦涩含义,去揣摩祖母日记中的提示。她知道,她正站在一个巨大的谜团面前,而这个谜团,关乎着时间,关乎着现实,甚至关乎着她自身存在的意义。 第三章:回响的足迹 随着对古籍和祖母日记的深入研究,莉莉丝发现,她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并非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某种“回响”。她所经历的“时间裂缝”和“巧合”,似乎是来自遥远的过去,或者是不存在的“平行宇宙”中的事件,在某种奇异的物理法则下,在她的现实生活中投下的“影子”。 她开始在城市中寻找那些与祖母日记中记载的地点相吻合的地方。例如,祖母曾提到,在一个被遗忘的古老公园的长椅上,她曾看到过一个长相与她模糊印象中父亲相似的陌生人。莉莉丝也来到了这个公园,坐在了那张同样古老的长椅上。一阵微风吹过,卷起了地上的落叶,在她的脚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漩涡,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她身边瞬间闪过。她抬起头,看到远处,一个穿着她祖母那个年代服饰的男人,正匆匆走过,他的背影,与日记中祖母的描绘,惊人地一致。 她还发现,自己对于某些特定物品,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这些物品在她过去的生活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例如,她在一家古董店里,看到一枚造型独特的胸针,当她触摸到它时,一股强烈的画面感涌入脑海:一位年轻女子,戴着这枚胸针,站在码头,送别一个男人。她知道,这个画面,并非她的记忆,却又如此真实,仿佛是她自己的经历被“传输”过来。 莉莉丝开始意识到,她可能并非是唯一一个能够感知到这些“时间回响”的人。祖母的日记中,也隐晦地提到了“同行者”。她开始在那些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的地点,留意周围的人。她注意到,在一些“巧合”发生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他们的眼神中,似乎也带着一丝与她相似的困惑和探究。 一天,当她在一家昏暗的咖啡馆里,反复看着古籍中的一张星图时,一个坐在她对面的男人,突然开口问道:“你在寻找‘星辰轨迹’吗?” 莉莉丝猛地抬起头。那个男人,脸上带着一丝温和的笑容,他的手中,也拿着一本样式古老、封面模糊的书籍。 “你是……”莉莉丝迟疑地问。 “我是艾萨克。”男人伸出手,“或许,我们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 艾萨克告诉莉莉丝,他也是一个“感知者”,从小就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时空扰动”。他也在研究一本与莉莉丝的古籍类似的书,这本书被称为“时间的回响”。他相信,世间存在着某种“时空锚点”,而他们这些“感知者”,能够通过特定的物品、地点,甚至是一些“异常现象”,来感知到这些锚点所连接的“过去”或“未来”。 艾萨克向莉莉丝展示了他所收集的“线索”:一枚刻着神秘符号的罗盘,一张记录了无数“异常事件”发生时间与地点的地图,以及一些他称之为“时间碎片”的物件,这些物件,似乎承载着某个遥远时空的“记忆”。 莉莉丝意识到,她不再是孤军奋战。她所经历的,是整个“时空网络”的一部分,而她,以及像艾萨克这样的人,都是这个网络中,能够感知到“节点”的“触角”。他们之间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时空”本身,在为他们编织一条相遇的路径,让他们能够共同探索这个充满未知的时间维度。 第四章:裂缝中的低语 莉莉丝和艾萨克,成为了彼此的“向导”。他们开始合作,共同解读古籍和“时间的回响”,试图拼凑出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时空图景”。他们发现,古籍中记载的,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的理论,更像是一份“操作指南”,指导着如何在这种“时间裂缝”中,进行有限的“干预”或“观察”。 艾萨克分享了他的一个经历:他曾在一个“时间裂缝”中,短暂地“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他看到自己站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手里拿着他一直寻找的“失落的罗盘”,而他的身边,站着一位他从未见过的女性。当他描述那位女性的样貌时,莉莉丝的心脏漏跳了一拍,因为那个轮廓,与她脑海中,祖母日记中模糊提到的“引领者”的形象,竟然惊人地吻合。 “或许,”艾萨克低语道,“我们所追寻的,是同一个目标。” 他们开始更加谨慎地利用“时间裂缝”。每一次“裂缝”的开启,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波动,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他们学习如何“锚定”自己,如何在短暂的“闪现”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不被卷入更深层的“时空漩涡”。 他们发现,每一次“裂缝”的出现,都似乎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者“重要节点”有关。例如,一次强烈的“时间波动”,让他们短暂地“窥视”到了几十年前,一场发生在城市广场的集会,而在集会的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身影——祖母,正默默地注视着前方,她的眼神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预知。 莉莉丝越来越确信,祖母并非只是一个偶然的“感知者”,她可能在过去,扮演着一个更加关键的角色,她所留下的日记和古籍,是留给后人的“遗产”,是希望能够有人能够继续她的“事业”,或者,是纠正她曾经犯下的某种“错误”。 在一次深入的“时间观察”中,他们无意间“触碰”到了一个更加古老、更加宏大的“时空节点”。他们“看到”了一片由纯粹能量构成的、无边无际的空间,无数的光点在其中穿梭,而每一个光点,似乎都代表着一条完整的“时间线”。在那个浩瀚的“空间”中,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古老而强大的“意识”,它如同宇宙的呼吸,缓慢而悠远。 “那是……‘时间之源’吗?”莉莉丝喃喃道。 艾萨克点了点头,他的脸上带着一种敬畏:“或许,我们只是在‘时间之河’的下游,看到了几滴水花。而真正的‘河水’,隐藏在更深的维度。” 他们意识到,他们所探索的,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更加宏大和深邃。时间,并非是线性的、单一的,而是由无数条交织的、流动的“时间线”组成的复杂网络。而他们,只是在这个网络中,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节点”,理解自己的“位置”。 第五章:节点与选择 莉莉丝和艾萨克,逐渐掌握了更多关于“时空节点”的规律。他们发现,某些特定的物品,比如祖母留下的古铜怀表,或者是艾萨克手中的“失落的罗盘”,都能够作为“定位器”,帮助他们更精确地捕捉到“时间裂缝”的出现。 他们也开始理解,为何有些“时间裂缝”会以“巧合”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那是因为,在“时空网络”中,不同的“时间线”之间,存在着微弱的“引力”和“共振”。当某种“事件”在一条时间线上发生时,它可能会在另一条时间线上,产生一个微小的“涟漪”,而这个“涟漪”,在某种程度上,会以“巧合”的形式,呈现在“感知者”的面前。 随着探索的深入,他们也开始遇到一些“危险”。并非是物理上的危险,而是“时空”本身的危险。有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的意识,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所“拉扯”,仿佛要被剥离,或者被“融化”到其他的时间线之中。艾萨克曾经有过一次可怕的经历,他在一次“观察”中,差点永远地迷失在某个“时间节点”中,是莉莉丝及时发现了异常,并用她手中的古籍,稳定了“时空波动”,才将他拉了回来。 “我们必须谨慎,”艾萨克说,“每一次的‘窥视’,都可能是一次‘赌博’。我们不能因为好奇,而触碰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禁区’。” 他们开始思考,他们究竟在追寻什么?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是有着更深层的目的?莉莉丝想起了祖母日记中的一句话:“时间自有其轨迹,凡人只需顺流而下,或适时,借力而行。” “借力而行”,这句话给了莉莉丝启发。她意识到,他们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时间”的安排,或许,他们可以通过理解“时空规律”,在某些“节点”上,做出“选择”,从而影响“时间线”的流向。 这并非是改变历史,而是如同在河流中,选择一条流向更平缓的支流,或者,为河流提供一个能够更好地流淌的“渠道”。 在一次深入的“时空观测”中,他们“看到”了一条濒临“断裂”的时间线。在那条时间线上,一个巨大的灾难即将发生,而这个灾难,似乎与某个历史上的“关键选择”失误有关。莉莉丝和艾萨克,通过古籍和罗盘,找到了一条连接着这条“断裂时间线”的“微弱节点”。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尝试”。他们必须在那一瞬间,“注入”一种微弱的“引导力”,让那条时间线,能够通过一个“更优的路径”,避免灾难。他们无法直接干预,只能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为“时间”提供一个“可能性”。 在那个决定性的时刻,莉莉丝握紧了手中的古籍,艾萨克则紧盯着手中的罗盘。他们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时空能量”在他们周围涌动,仿佛整个宇宙都在屏息以待。他们将自己所有的“意识”和“专注力”,都集中在了那个“微弱节点”上。 时间仿佛凝固了。 当一切平息下来后,莉莉丝和艾萨克都感到一阵强烈的疲惫,但同时,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释放感”。他们再次“观测”了那条时间线,发现它已经不再濒临“断裂”,而是朝着一个相对平稳的方向流去。 “我们……成功了吗?”莉莉丝喘着气问。 艾萨克看着手中的罗盘,它的指针,在经历了剧烈的晃动后,终于稳定了下来,指向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方向:“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成功’了,但是,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 尾声:未完的旅程 莉莉丝和艾萨克的旅程,并未因此而结束。他们明白,他们所探索的,只是“时间”的冰山一角。古籍的低语,时间的裂缝,回响的足迹,每一个节点,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未知的挑战。 他们知道,自己将继续在这条神秘的时间之路上探索下去。或许,他们会遇到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感知者”,或许,他们会揭开更多关于“时间之源”的秘密。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将铭记,每一次的“偶然”,都可能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节点”,每一次的“选择”,都可能改变“时间的轨迹”。 莉莉丝将手中的古籍合上,它的封面依然模糊,但她知道,这本书,已经成为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远方的地平线,在黎明的曙光中,散发着柔和的光芒,预示着,新的旅程,即将开始。时间,仍在流淌,而他们,也将在时间的洪流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