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禮運注》和《中庸注》這兩部分,我更關注康有為的“注”是如何與他的政治實踐相結閤的。康有為不是一位純粹的書齋學者,他是一位身體力行的改革傢。《禮運》中所描繪的“大同”理想,以及《中庸》所倡導的“中和”境界,在他看來,是否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一種路徑?他會不會在《禮運》的“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齣於身也,不必為己”等話語中,找到關於公有製或集體主義的早期思想,並以此來對抗他所批判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弊端?而在《中庸注》中,我期待他能夠論述如何在政治改革中避免極端和動蕩,如何在保持國傢統一和穩定的前提下,穩步推進變革。他會不會從“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警示中,吸取教訓,警惕激進改革可能帶來的風險?通過對這些經典的“注”,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康有為的改革理念,以及他如何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來構建一個更強大、更進步的中國。
評分拿到這本《康有為學術著作選》的瞬間,我的思緒就被拉迴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康有為,這位戊戌變法的靈魂人物,他的學術思想,與他的政治活動緊密相連。我尤其對他在《孟子微》中對“仁政”思想的解讀感到好奇。孟子的“仁政”是基於“性善”論的,強調統治者應以德服人,關心民生。康有為在經曆甲午戰爭的慘敗後,對中國的命運有著怎樣的思考?他是否會在孟子的“仁政”中,尋找一種能夠凝聚民心、抵禦外侮的力量?他是否會認為,“仁政”是實現國傢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又或者,他會以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孟子的“仁政”是否足以應對現代國傢麵臨的復雜挑戰?我期待他在《禮運注》和《中庸注》中,能夠展現齣他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如何將這些智慧與西方的政治理念相結閤,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方案。這不僅僅是對經典的解讀,更是對中國未來的探索。
評分讀康有為的著作,總有一種穿越曆史的聲音在耳畔迴響。這本《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的齣現,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感受這位思想巨匠的學術魅力。我特彆關注他在《孟子微》中對“民本”思想的闡發。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古代中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為後世的政治實踐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持。康有為身處一個君主專製搖搖欲墜的時代,他是否會進一步挖掘孟子思想中的民主萌芽,甚至將其與西方的民主思想聯係起來?他提齣的“微”,是否意味著他對孟子思想的某種“揚棄”或“發展”,以便更有效地服務於他所倡導的立憲君主製?在我看來,一個時代的思想傢,往往會對前人的經典進行再創造,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康有為對《孟子》的“微”釋,必定是他對當時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和對未來道路的探索。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本身就極具價值,讓我渴望一窺其究竟,看看他如何用古代的智慧照亮當下的睏境。
評分這本《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終於拿到手瞭,康有為的名字總讓人聯想到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以及他對中國思想史的深遠影響。我一直對康氏的學術思想,尤其是他對儒傢經典的重新解讀,抱有極大的興趣。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孟子微》。孟子其人,其學,自不必說,在中國哲學史上地位崇高,其思想博大精深,曆來是學者研究的重點。康有為的“微”字,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深入探究、細緻辨析的學術態度。我期待他能像剝繭抽絲一般,揭示齣《孟子》中那些不為人注意卻至關重要的思想脈絡,或者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闡發孟子“性善”等核心命題的深刻內涵。他會不會注意到孟子思想的局限性,或者在批判中繼承,找齣其與時代精神的契閤之處?抑或是,他會通過“微”字,找到孟子思想體係中那些隱藏的邏輯漏洞,加以糾正?這種對經典的“微觀”審視,往往最能體現一個學者的真功力,也最能激發讀者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康有為究竟是如何“微”釋孟子的,他提齣的觀點是否會顛覆我以往對孟子思想的認知,抑或是為我打開一扇理解孟子思想的新窗口。
評分這套《康有為學術著作選》中收錄的《禮運注》和《中庸注》,同樣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禮運》,它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認為是理想社會的大綱。《禮運》的“大道之行也”一段,更是流傳韆古,成為無數人心中的嚮往。然而,《禮運》原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解讀空間,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學者都有各自的理解。康有為對此進行“注”,我想他定然是想藉此梳理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理想,並以此為基礎,來論證他的變法維新思想的閤理性。他的“注”,會不會與以往的解讀有顯著的不同?他會不會嘗試在《禮運》中尋找現代社會發展的理論依據,或者通過對古代理想的重塑,來呼喚當下社會的變革?我對他在《中庸注》中的錶現也同樣充滿期待。《中庸》的思想,講究“中庸之道”,如何在“過”與“不及”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不偏不倚中實現卓越,這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康有為這位激進的改革傢,會如何理解和闡釋“中庸”?他是否會認為,在那個急需變革的年代,“中庸”是一種保守的力量,還是他會從中提煉齣一種更具彈性和適應性的智慧,來指導他的改革實踐?這種對經典文本的深入研究,必然會摺射齣康有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個人的政治抱負和哲學思考。
評分官爵富量貝在人,謂之淌來;道德行義在我,謂之自得。淌來者足以驕妻妾,自得者可以輕公卿。君子所以修天爵,而人爵從之。
評分事親有隱而無犯,事君有犯而無隱,事師無犯無隱,聖人不易之論也。古之所謂犯者,以己所見而陳之於君,不以犯上馬犯也;後世所謂犯者,處卑位而言非其職,徒以沽名之心,務行其說,直前詆訐,無益於世。愚以謂若能以事師之道事君,無隱則不敢逢君之惡,無犯則不忍暴君之失。諫可行言可聽,膏澤可下於民,不亦美歟?
評分代人購買,似乎不錯
評分總體來說還好,還是可以看看的。
評分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舜、蹠之徒自此分。捨生取義,固不可得;見利思義,聖人亦取之。殆哉!不可言況可為乎?孟子答梁惠王之言至矣。
評分囤書。
評分《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時期曆史的極好的輔助材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瞭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評分本書主要是康有為對孟子、禮記、中庸等書所作的注解,作者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晚年彆署天遊化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齣身於士宦傢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傢。近代著名政治傢、思想傢、社會改革傢、書法傢和學者,信奉孔子儒傢學說,並緻力於將儒傢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著有《康子篇》、《新學僞經考》等。小時康有為最早的教師是他的祖父康贊修。他十八歲時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學者硃次琦為師。康贊修、硃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學,因此,康有為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鄙棄所謂漢學傢的煩瑣考據,企圖開闢新的治學道路。學習一段理學之後,他對理學也不贊成瞭。因為理學“僅言孔子修已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他二十二歲那年離開硃次琦,一個人到西樵山白雲洞讀書,讀瞭不少經世緻用的書,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同年他遊瞭一次香港,使他大開眼界。以後他又閱讀《海國圖誌》、《瀛環誌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為講西學之基矣”。這一年是康有為從中學轉為西學的重要開端。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迴歸時經過上海,進一步接觸到瞭資本主義的事物,並收集瞭不少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製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經過學習,康有為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製度,比中國的封建製度先進。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的腐敗,使年輕的康有為胸中燃起瞭救國之火;西方的強盛,使他立誌要嚮西方學習,藉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1888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當年9月,他上書光緒帝,痛陳祖國的危亡,批判因循守舊,要求變法維新,提齣瞭“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性的主張。1891年,康有為迴到廣東,開辦萬木草堂學館,聚徒講學,並為變法運動創造理論。先後寫瞭《新學僞經考》和《孔子改製考》兩部著作,這兩部書都是在尊孔名義下寫成的。前一部書把封建主義者曆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某些經典宣布為僞造的文獻;後一部書把本來偏於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滿懷進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觀念的人。康有為的這些看法,雖都不科學,但他的改革精神卻在知識界産生瞭強烈的震動和反響,而對封建頑固守舊分子構成瞭很大的威脅,因而這兩部書被他們視為異端邪說。1894年,康有為開始編《人類公理》一書,這本書經多次修補,後來定名為《大同書》發錶。《大同書》描繪瞭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提齣大同社會將是無私産、無階級、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人間樂園。這當然是荒謬的,因為“康有為寫瞭《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康有為從此登上瞭中國曆史的舞颱。物流很快,贊一個!
評分很好的書值得推薦啊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