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精装修订版) | 作者 | 贾雷德戴蒙德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765393 | 出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数 | 360000 | 页码 | 493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各族群间的生活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对于现代人类、国家间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史学家往往存而不论,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许多大家熟悉以及想当然的答案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远古时期,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诚然,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重要的是,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就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 正是这样的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不断扩张,人们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 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与戴蒙德的其他两部著作《崩溃》、《第三种黑猩猩》一起堪称为“人类大历史”。本书在2005年国外原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新增“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一章。 |
| 作者简介 | |
|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以生物学开始其科学生涯,进而研究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曾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员基金及全国地理学会伯尔奖。在《发现》、《博物学》、《自然》和《地理》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
| 目录 | |
| 前言耶利的问题 历史进程的地区差异 部分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章走上起跑线 公元前11000年前各个大陆发生了些什么 第二章历史的自然实验 地理因素是怎样塑造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社会的 第三章卡哈马卡的冲突 为什么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没有俘虏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第四章农民的力量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根源 第五章历史上的穷与富 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种田还是不种田 粮食生产传播的原因 第七章怎样识别杏仁 古代作物的无意识的发展 第八章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 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族群未能驯化植物 第九章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为什么大多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没有得到驯化 第十章辽阔的天空与偏斜的轴线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不同 第三部分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 第十一章牲畜的致命礼物 病菌的演化 第十二章蓝图和借用字母 文字的演变 第十三章需要之母 技术的演进 第十四章从平等主义到盗贼统治 政府和宗教的演变 第四部分在5章中环游世界 第十五章耶利的族人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历史 第十六章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 东亚的历史 第十七章驶向波利尼西亚的快艇 南岛人扩张的历史 第十八章两个半球的碰撞 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 第十九章非洲是怎样成为黑人的非洲的 非洲的历史 后记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 |
| 编辑推荐 | |
| ★荣获美国普利策奖、英国科普书奖、洛杉矶时报书奖作品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比尔·盖茨特别推荐作品 ★2000-2009年度日本受欢迎的50本书之首 ★《中国图书商报》评“30年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之一 ★入选2015年度年中历史类好书榜 ★入选2014年度百道网中国好书榜Top100 |
| 文摘 | |
| |
| 序言 | |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议题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审视“现在”的框架。书中对“病菌”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当我们谈论殖民征服时,往往只看到枪炮和钢铁的威力,却忽略了那些看不见的生物武器——天花、麻疹等,是如何轻易地摧毁了美洲原住民社会的基础。这种对传染病历史作用的强调,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补充,也让我反思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面对新的或复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时,依然是如此脆弱。这本书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非坦途,自然环境和生物因素始终是决定性力量之一,我们对这些力量的敬畏之心不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减弱。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对“偶然性”在人类历史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揭示。我们总倾向于将成功的文明归功于其统治者的英明决策或文化上的“优越性”,但戴蒙德的论证强有力地指出,很多时候,历史的走向并非源于文化或智力的较量,而是源于“起跑线”的不公。比如欧亚大陆的地理轴线是东西向的,这使得气候带和可驯化物种得以相对容易地向更广阔的区域扩散;而美洲和非洲的轴线多为南北向,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和畜牧业的传播速度。这种对地理决定论的细致推演,让人对历史上的许多冲突和征服,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甚至略带悲凉的理解——那不是简单的“强权即公理”,而是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生态优势的集中爆发。这种冷静而理性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坦白说,我有些担心它会变成枯燥的学术论文堆砌,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远超我的预期。他深谙如何将复杂的生态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特别是关于农业起源的那几章,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详细描绘了新月沃地如何因为拥有那些“完美”的野生祖先作物和牲畜,而率先实现了定居和剩余物资的积累。那种描述如同身临其境,你仿佛能感受到早期农民在驯化野草和野猪过程中所经历的漫长而艰辛的试验与错误。这种叙事上的生动性,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对历史背景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紧跟作者的思路,理解技术和制度变革背后的生物学基础。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我必须承认,全书的论证体系相当复杂,充满了对不同地区案例的交叉对比,初读时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绪,尤其是在涉及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早期人类迁徙路径的讨论时,信息密度非常高。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那些跨学科的知识点。然而,一旦你坚持下来,并构建起作者所搭建的那个宏大模型,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力的解释工具,用以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出现和分化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少有偏见的认知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彻底的颠覆性,它迫使你放弃许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转而从更客观、更基础的自然科学角度去看待人类的历史长河。
评分这部作品的格局之宏大,着实令人惊叹。它不像我读过的许多历史著作那样,仅仅聚焦于某个特定国家或文明的兴衰,而是将时间线拉伸到数万年的尺度,试图回答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会如此参差不齐?作者没有将答案局限于种族优劣的陈词滥调,而是极其严谨地从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的分布入手,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我尤其欣赏那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方法,他让你看到,最初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理差异,是如何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塑造了不同大陆上文明的命运。读完后,你会对世界地图上的政治边界和文化差异产生一种全新的、近乎宿命论般的理解,明白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其实都深植于脚下的土地和历史的偶然性之中。这种宏观叙事的能力,在当代非虚构写作中是极为罕见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历史的全新透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