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證求索集

中醫臨證求索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習明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臨證
  • 方劑
  • 醫案
  • 臨床經驗
  • 傳統醫學
  • 診斷
  • 治療
  • 病例分析
  • 中醫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衛生齣版社
ISBN:9787117162357
版次:1
商品編碼:1108741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9
字數:3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醫臨證求索集》由內科病證、婦科病證、兒科病證、外科病證、雜病五部分組成。內容豐富,取材於診療實錄,臨床實踐與中醫的整體觀念互相印證,理法方藥一綫貫通,既內涵深邃,又深入淺齣,用簡練的文字準確地錶達瞭復雜多變的疑、難、重、危病證及其辨治,辨證獨到,令人耳目一新。一病一議,夾敘夾論,流暢自然,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白習明,男,漢族,1936年4月齣生於四川射洪。齣身世醫之傢,綿陽市名中醫。幼讀四書、五經,古漢語基礎紮實。23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師資專業,並留校任教,從事教學和醫療工作,後又任教於綿陽中醫學校(現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和教育工作,善於思索,屢起沉屙,擅於治療疑、難、重、危、怪病證,學驗俱富。臨證追求辨證與辨病相結閤,傷寒與溫病相結閤,古方與時方相結閤,內、婦、兒、外各科相結閤,四診與現代檢查手段相結閤,取長補短,不存門戶之見,求真務實,不斷創新,深得群眾愛戴。

目錄

捲首語
內科病證
咳嗽咽痛(肺炎)
陽虛咳嗽
鼕溫(一)
鼕溫(二)
盛夏寒濕(重感冒)
濕溫轉寒濕
寒濕
震顫
肩頸強痛
風溫誤汗
風溫夾濕(一)
風溫夾濕(二)
少陽喜嘔
寒濕緻呆
寒濕緻癲
濕鬱三焦
濕溫流連氣分
氣血(營)兩燔
濕溫緻呆
濕邪盤踞膜原
濕溫兼氣陷
春溫(一)
春溫(二)
春溫食復
暑溫
裏結陽明應下失下
暑溫咯血
濕熱結胸(一)
濕熱結胸(二)
痰濕結胸
戰汗
大頭瘟
伏暑救逆
伏暑
氣滯腰痛
濕熱腰痛
眩暈(一)
眩暈(二)
眩暈(三·梅尼埃綜閤徵)
耳聾
不寐
鬱證(一)
鬱證(二)
鬱證(三)
癲狂(一)
癲狂(二)
癲狂(三)
癲癇(外傷性)
百閤病(癔癥、夜遊)
中風
口僻(麵癱)
噎膈(食管炎)
噎膈(食管癌)
咽痛
喉痹
梅核氣(慢性咽炎)
吐血便血
……

婦科病證
兒科病證
外科病證
雜病

精彩書摘

風溫夾濕(一)
劉某,女,66歲,居民,住綿陽市魏城,1987年2月27日初診。老人子女眾多,外實內虛。其婿迎之於綿,欣賞電子燈會,感而發病,以頭身疼痛,惡寒發熱,汗齣而熱不解住進某醫院。醫以重感論治,延之數日不減,輾轉於數醫之手,始浼於明。明診得脈數微弦,寒熱往來如瘧,午後尤甚,汗齣熱解,既而又作,頭痛身重,口渴喜飲,反酸欲嘔,苔白而厚。此濕濁內阻,邪在膜原,法當疏利透達,方擬達原飲加減:
青蒿10g草果仁7g檳榔12g知母10g厚樸12g甘草2g白芍12g黃芩10g白芥子10g鬱金12g藿香12g佩蘭10g一劑水煎,分六次,日四夜二服。
28日復診,寒熱往來次數減半,口不甚渴,自覺熱退,他覺膚熱微汗,胸悶脅脹,大便溏,苔黃而厚膩。濕熱交蒸之象已露,法擬利濕清熱,方遣甘露消毒丹加味:
木通10g石菖蒲4g薄荷10g滑石10g綿茵陳10g射乾10g藿香15g浙貝母5g連翹15g白蔻6g檳榔10g草果仁8g二劑水煎,每劑分六次,日三服。
3月2日三診,寒熱已罷,但肢節煩疼,兩腳膝以下微腫,苔黃。三焦膜原已暢,而經絡關節之濕未除。法當宣通內外,分消上下,方與拈痛湯:
羌活10g防風15g升麻3g豬苓6g澤瀉15g綿茵陳12g黃芩10g葛根20g蒼術10g白術10g苦參10g知母10g甘草3g 一劑水煎服。
3月3日四診,肢節煩疼雖解,但膝以下浮腫有增,捫之不溫,背部仍疼,苔黃不退,脈來沉細。此為濕熱已去,陽亦衰微,當捨苔從脈,易轍改弦,擬五積散水煎,少少與之。
3月5日五診,其證如前,有增無減,熱去濕存而背痛,陽氣衰微而腳痛且冷,僅賴五積散之辛,不足以溫經通陽,書韆金小續命湯與之。
3月7日六診,脈不甚沉,略見有力,下肢腫消過半,冷亦隨之而減,苔微黃而潤,似有陽迴之兆。藥既中病,無妨循法再進,書參附湯閤人參敗毒散,水煎服。
……

前言/序言


《中醫臨證求索集》:一本融匯古今,探尋中醫臨床智慧的著作 本書並非泛泛而談的理論堆砌,而是一部飽含深情的臨床實踐筆記,更是一次對中醫臨證之道的深度求索。它凝聚瞭作者多年沉浸於中醫臨床一綫的寶貴經驗,旨在為廣大中醫同道,特彆是青年醫師,提供一份觸手可及的臨床指引,助其在辨證論治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篇章結構與核心內容: 全書圍繞“求索”二字展開,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循序漸進地揭示中醫臨證的奧秘。 捲一: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的基石 本捲著重闡述瞭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作者深入剖析瞭“望、聞、問、切”四診閤參的要義,強調瞭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嚴謹的邏輯推理,探尋病證的本質。書中大量引用經典醫案,通過對不同病癥的分析,展現瞭如何從紛繁復雜的癥狀中抽絲剝繭,直指病機,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特彆是在“問診”部分,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巧妙的提問,獲取患者的真實病情信息,以及如何辨彆虛實、寒熱、錶裏、陰陽等關鍵病理要素。對於望診,則深入講解瞭麵色、舌象、神態等細微之處所蘊含的疾病信息。聞診則不局限於聲響,更包含瞭氣味等方麵的辨彆。 捲二:遣方用藥——方劑配伍的藝術 本捲聚焦於方劑的配伍與化裁,是臨證用藥的實踐指南。作者在介紹經典方劑的基礎上,更側重於分析方劑的配伍原理,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以及如何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書中選取瞭大量臨床常用方劑,詳細講解瞭其主治、用法、用量,以及在不同病情下的變化。作者特彆強調瞭“藥少而不傷,藥多而有偏”的用藥原則,反對濫用藥物,倡導精簡有效的配伍。此外,還對一些藥物的藥性、炮製、配伍禁忌等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幫助讀者更準確地把握用藥的尺度。書中也探討瞭中藥的煎煮方法和服藥時間等細節,這些看似微小的環節,往往對療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捲三:辨證施治——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本捲是全書的重頭戲,將前兩捲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直接應用於臨床實踐。作者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臨床案例,生動地展示瞭如何將辨證與用藥有機結閤,最終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這些案例涵蓋瞭內科、婦科、兒科等多個領域,病種豐富,診療過程詳細,從初診到復診,從病情變化到療效評估,都有詳實的記錄。作者在分析案例時,不僅講解瞭當時的治療思路和方藥選擇,更會迴顧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提供更優的診療方案。本捲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臨床思維模式,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捲四:醫道求索——中醫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本捲超越瞭單純的醫術層麵,更深入探討瞭中醫的哲學思想、醫學倫理以及醫者應有的情懷。作者結閤自身行醫感悟,闡述瞭“醫者仁心”的深刻內涵,強調瞭醫患溝通的重要性,以及醫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具備的同理心和責任感。本捲也對中醫的未來發展提齣瞭自己的見解,呼籲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讓中醫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作者認為,真正的中醫不僅是技藝精湛的實踐者,更應是富有智慧的思想者和富有擔當的教育者。 本書的價值與特色: 貼近臨床,實用性強: 本書所有內容均來源於真實的臨床實踐,避免瞭空泛的理論,直擊臨床痛點,為讀者提供瞭可以直接藉鑒和應用的知識。 案例豐富,條理清晰: 大量的經典和作者親曆醫案,配閤清晰的邏輯結構,使復雜的醫學理論變得易於理解和掌握。 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 既有對中醫理論的深入闡釋,更有對臨床應用的詳實指導,幫助讀者打通理論與實踐的任督二脈。 強調思維,啓迪智慧: 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注重引導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培養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人文關懷,醫德並重: 在傳授醫術的同時,也著力於塑造醫者的品德情操,體現瞭中醫“仁術”的精髓。 閱讀對象: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醫臨床感興趣的人士閱讀,特彆是: 在校中醫學生: 作為臨床學習的輔助教材,幫助理解書本知識,為未來的臨床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初涉中醫臨床的青年醫師: 提供寶貴的臨證經驗和指導,幫助其快速成長,少走彎路。 有一定臨床經驗的中醫師: 能夠從中獲得新的啓發,拓展臨床思路,提升診療水平。 對中醫養生、健康調理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中醫的健康理念和簡單的調理方法。 《中醫臨證求索集》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在臨床道路上的探索與分享,是一份真誠的邀請,邀您一同走進中醫的宏大世界,共同領略其博大精深的臨床智慧,並在實踐中不斷求索,臻於至善。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二段評價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中醫臨證求索集》這本書,我有些忐忑。我本身學中醫不久,基礎理論還算紮實,但一提到臨床實踐,就感覺腦子裏一片混沌,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這一塊空白。它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滿滿的實戰乾貨。作者通過對一個個復雜病案的剖析,展現瞭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脾胃病”那一章節,作者詳細闡述瞭不同濕邪、熱邪、寒邪侵襲脾胃時,其臨床錶現的差異以及相應的治療思路。他會舉齣幾個相似的病癥,但用藥卻截然不同,讓你深刻理解到“同病異治”的道理。而且,書中不僅關注瞭主證,還深入探討瞭兼證、夾雜證的辨彆,這對於臨床上遇到各種疑難雜癥時,提供瞭非常重要的思路。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許多疾病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書本上的定義,而是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

評分

第一段評價 《中醫臨證求索集》這本書,我最近纔剛翻瞭幾頁,但已經深深吸引瞭我。它並沒有像很多教科書那樣,把枯燥的理論知識一股腦地堆砌,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充滿實踐性的方式,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中醫的臨床世界。書中對一個個典型病例的分析,真是如同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讓我看到瞭中醫診斷的嚴謹和治療的巧妙。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刨根問底的精神,他不僅僅是告訴你“怎麼治”,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麼治”。對於每一個用藥、每一個針灸的穴位選擇,都有詳盡的解釋,而且還會追溯到其背後的經典理論,比如《傷寒論》或《金匱要略》中的相關條文。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一個方子,而是在領略一套完整的思維體係。書中提到的很多臨證經驗,比如如何辨彆舌苔的細微差彆,如何通過望診捕捉到身體發齣的早期信號,這些都是我在課堂上難以接觸到的寶貴財富。讀這本書,感覺自己就像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身邊學習,受益匪淺。

評分

第四段評價 我是一個對中醫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嘗試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中醫臨證求索集》給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臨床筆記”或者“經驗集錦”。作者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分享他幾十年行醫的所思所想。書中的案例並非都是一帆風順的,有時也會遇到治療上的瓶頸,作者會坦誠地描述自己的睏惑,以及如何通過不斷學習、反思,最終找到突破口。這種“求索”的過程,正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它沒有迴避中醫的難點和爭議,反而鼓勵讀者去探索、去質疑。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調整”和“變通”的論述,告誡我們不能死守古籍,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這本書,讓我對中醫的理解,從“知其然”邁嚮瞭“知其所以然”,也讓我看到瞭成為一名優秀中醫的道路,是多麼充滿挑戰,又是多麼富有成就感。

評分

第五段評價 《中醫臨證求索集》的閱讀體驗,可以用“沉浸式”來形容。一旦翻開,就很難停下來。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能讓你親眼看到病人,親耳聽到病人的訴說,甚至能感受到他診脈時的那種專注。他不僅僅是羅列方藥,而是將中醫的“望聞問切”融匯貫通,體現在每一個診斷的細節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每個病例時,那種抽絲剝繭的邏輯推理。他會從宏觀的整體齣發,再到微觀的局部,一點點地辨彆病因、病機,然後纔能給齣最恰當的治療方案。書中還會穿插一些經典的醫案,但並非照搬,而是結閤現代的臨床實際,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和拓展。這讓我看到瞭中醫的傳承和發展,是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進步的。這本書,就像一座寶藏,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挖齣新的金子。它不僅提升瞭我的理論認知,更激發瞭我深入鑽研中醫臨床的強烈願望。

評分

第三段評價 《中醫臨證求索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和“實”。這裏的“真”是指作者對待中醫的態度,他不是在做學術研究,而是在踐行自己的醫道,將畢生的臨床經驗毫無保留地呈現齣來。那些案例,都是真實發生的,那些方藥,都是經過臨床檢驗的。讀起來感覺非常接地氣,沒有絲毫的浮誇。而“實”則體現在其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上。書中不僅涵蓋瞭內科、婦科、兒科等多個科室的常見病、多發病,還觸及瞭一些比較疑難的雜癥。作者在論述每個病例時,都會詳細交代病史、癥見、脈象、舌象,以及最終的診斷和治療方案,並附以後續的療效反饋。這種完整的呈現方式,對於我們這些臨床新手來說,實在是太有價值瞭。它讓我明白,中醫的臨床,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精妙,也讓我看到瞭理論與實踐之間,需要怎樣一座橋梁纔能順利連接。

評分

3月3日四診,肢節煩疼雖解,但膝以下浮腫有增,捫之不溫,背部仍疼,苔黃不退,脈來沉細。此為濕熱已去,陽亦衰微,當捨苔從脈,易轍改弦,擬五積散水煎,少少與之。青蒿10g草果仁7g檳榔12g知母10g厚樸12g甘草2g白芍12g黃芩10g白芥子10g鬱金12g藿香12g佩蘭10g一劑水煎,分六次,日四夜二服。

評分

木通10g石菖蒲4g薄荷10g滑石10g綿茵陳10g射乾10g藿香15g浙貝母5g連翹15g白蔻6g檳榔10g草果仁8g二劑水煎,每劑分六次,日三服。

評分

胰髒的生理功能與脾相近,但不相同,二者的關係如同一對孿生兄弟,脾主統攝血液,胰主統攝津液,脾為血液生化之源,胰為津液生化之源;胰主調和,主統攝,主通利,主滋養,在體為脂肪,在竅為咽,在誌為疑,喜溫,喜甘。

評分

難得的一本醫案!醫傢的實事求是行醫、著書的態度值得同仁們藉鑒,貴有真實!大量中醫醫療個案和經方時方的使用很有參考價值。.

評分

28日復診,寒熱往來次數減半,口不甚渴,自覺熱退,他覺膚熱微汗,胸悶脅脹,大便溏,苔黃而厚膩。濕熱交蒸之象已露,法擬利濕清熱,方遣甘露消毒丹加味:

評分

(5)在體為脂肪:胰髒維持體內糖、脂肪的代謝,將食物化生、吸收,保持體內有豐富的脂肪及糖分,以貯藏和調節體內必需的熱能供求量。主要體現在葡萄類物質的化生及統攝作用,阻斷糖分的流失,以維持脂肪的活性;脂肪的活性強,利於體內濕熱之氣的散發,脂肪的密閉性,可抵禦風寒外襲進入體內;如果髒腑功能失常,體內津液得不到控製,而挾帶糖分等營養物質外流,則齣現脂肪鬆軟無力,體內熱量減少而畏寒怕冷、肢體酸楚無力等一係列病癥。

評分

木通10g石菖蒲4g薄荷10g滑石10g綿茵陳10g射乾10g藿香15g浙貝母5g連翹15g白蔻6g檳榔10g草果仁8g二劑水煎,每劑分六次,日三服。

評分

傢傳底蘊,善於總結,啓迪思維,該書文筆內容具豐,是近來浮躁的齣版界少有的。先生齣身世醫之傢,幼習四書五經,古文功底紮實,少承傢傳,繼則博采諸子百傢,相信大傢讀後定會耳目一新,從中受益,如真實踐者,更有如飲甘泉,酣暢之感,如此則是末學的欣慰。

評分

3月2日三診,寒熱已罷,但肢節煩疼,兩腳膝以下微腫,苔黃。三焦膜原已暢,而經絡關節之濕未除。法當宣通內外,分消上下,方與拈痛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