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食品卫生
  • 理化检验
  • 国家标准
  • 食品安全
  • 检验方法
  • 化学成分
  • 标准规范
  • GB
  • 食品工业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9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11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7
字数:10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3)》规定了食品中抗坏血酸的分光光度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的测定。本标准不适用于脱氢型抗坏血酸的测定。

内页插图

目录

GB/T 5009.159-2003 食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的测定
GB/T 5009.160-2003 水果中单甲脒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61-2003 动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62-2008 动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63-2003 动物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组分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GB/T 5009.164-2003 大米中丁草胺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65-2003 粮食中2,4-滴丁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66-2003 食品包装用树脂及其制品的预试验
GB/T 5009.167-2003 饮用天然矿泉水中氟、氯、溴离子和硝酸根、硫酸根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GB/T 5009.168-2003 食品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测定
GB/T 5009.169-2003 食品中牛磺酸的测定
GB/T 5009.170-2003 保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
GB/T 5009.171-2003 保健食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GB/T 5009.172-2003 大豆、花生、豆油、花生油中氟乐灵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73-2003 梨果类、柑桔类水果中噻螨酮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74-2003 花生、大豆中异丙甲草胺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75-2003 粮食和蔬菜中2,4-滴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76-2003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77-2003 大米中敌稗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78-2003 食品包装材料中甲醛的测定
GB/T 5009.179-2003 火腿中三甲胺氮的测定
GB/T 5009.180-2003 稻谷、花生仁中恶草酮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81 2003 猪油中丙二醛的测定
GB/T 5009.182-2003 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
GB/T 5009.183-2003 植物蛋白饮料中脲酶的定性测定
GB/T 5009.184-2003 粮食、蔬菜中噻嗪酮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85-2003 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
GB/T 5009.186-2003 乳酸菌饮料中脲酶的定性测定
GB/T 5009.188-2003 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的测定
GB/T 5009.189-2003 银耳中米酵菌酸的测定
GB/T 5009.190-2006 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含量的测定
GB/T 5009.191-2006 食品中氯丙醇含量的测定
GB/T 5009.192-2003 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93-2003 保健食品中脱氢表雄甾酮(DHEA)的测定
GB/T 5009.194-2003 保健食品中免疫球蛋白IgG的测定
GB/T 5009.195-2003 保健食品中吡啶甲酸铬含量的测定
GB/T 5009.196-2003 保健食品中肌醇的测定
GB/T 5009.197-2003 保健食品中盐酸硫胺素、盐酸吡哆醇、烟酸、烟酰胺和咖啡因的测定
GB/T 5009.198-2003 贝类 记忆丧失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的测定
GB/T 5009.199-2003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GB/T 5009.200-2003 小麦中野燕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01-2003 梨中烯唑醇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
GB/T 5009.203-2003 植物纤维类食品容器卫生标准中蒸发残渣的分析方法
GB/T 5009.204-2005 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
GB/T 5009.205-2007 食品中二噁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的测定
GB/T 5009.206-2007 鲜河豚鱼中河豚毒素的测定
GB/T 5009.207-2008 糙米中50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08-2008 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测定
GB/T 5009.209-2008 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GB/T 5009.210-2008 食品中泛酸的测定
GB/T 5009.211-2008 食品中叶酸的测定
GB/T 5009.212-2008 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GB/T 5009.213-2008 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GB/T 5009.215-2008 食品中有机锡含量的测定
GB/T 5009.218-2008 水果和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19-2008 粮谷中矮壮素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20-2008 粮谷中敌菌灵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21-2008 粮谷中敌草快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22-2008 红曲类产品中桔青霉素的测定

前言/序言


探索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3)》之外的广阔领域 作为食品安全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3)》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检测食品中特定化学成分、残留物以及营养素含量的权威标准和技术规范。然而,食品卫生的范畴远不止于此。要构建一个全面、立体、高效的食品安全保障网络,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那些与《理化部分(3)》标准互补、支撑和延伸的知识体系。 以下将详细介绍那些不包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3)》中所涵盖的,但对于理解和实践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其他图书领域。 --- 一、 微生物学检验与控制:隐藏在食物中的隐形威胁 《理化部分(3)》主要关注的是化学和物理层面的指标,例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的定量分析、维生素含量测定等。然而,食品安全中最常见、最直接的危害往往来自于微生物污染。因此,专门针对微生物控制的文献构成了食品安全知识体系的另一大支柱。 相关的图书领域包括: 1.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汇编(非理化部分)》: 这类书籍详细规定了如何从食品基质中分离、培养、鉴定致病菌和指示菌的方法。这包括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特定病原体的检测流程,以及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方法。这些操作涉及复杂的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技术、生化鉴定试验和分子生物学(如PCR)技术的应用,这些内容远超《理化部分(3)》的范畴。 2. 《食品微生物控制与风险管理》: 此类书籍侧重于过程控制而非终产品检测。它深入探讨了微生物在食品加工链条中(从原料采购到最终消费)的生长动力学、存活特性,以及如何通过热处理(巴氏杀菌、灭菌)、冷链管理、水活度控制、pH值调控等工程手段来有效抑制微生物。这涉及热力学、生物工程学和过程工程学的知识。 3. 《食品保藏技术与防腐剂应用指南》: 虽然《理化部分(3)》可能涉及特定防腐剂(如山梨酸钾)的残留检测,但专业的保藏技术书籍会更侧重于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防腐剂、抗氧化剂,以及新型保藏技术(如气调包装、高静水压技术等)的机理和效果评估,这是对化学残留分析的补充。 --- 二、 食品毒理学与风险评估:探究危害的源头与剂量效应 仅仅知道食品中含有某种物质的量(如重金属或农药残留)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理解这个剂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毒理学和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决策的核心理论支撑。 相关的图书领域包括: 1. 《基础食品毒理学原理》: 此类书籍专注于化学物质、天然毒素(如生物碱、霉菌毒素)或添加剂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它解释了毒性机制(如细胞毒性、基因毒性、致癌性),并介绍了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与解读。这属于生物化学和药理学范畴。 2. 《食品污染物风险评估方法论》: 这本专业的书籍会详细阐述如何从暴露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和毒性终点(Toxicity Endpoints)出发,计算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急性参考剂量(ARfD)等关键安全指标。它涉及复杂的统计学模型、概率论在不确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构建暴露模型。这与《理化部分(3)》中给出的检测限和标准值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怎么测”,后者是“测出来后意味着什么”。 3. 《天然毒素与有害代谢产物专著》: 例如专门针对黄曲霉毒素或海洋生物毒素(如河豚毒素)的专著。这些内容涉及复杂的生物合成途径、在不同食品基质中的积累特性,以及快速筛选和确证方法的开发,这些内容往往分散在各个专业领域,不集中于通用的理化检验方法书中。 --- 三、 食品加工工程与过程控制:从源头确保安全 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的加工工艺设计。许多安全隐患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非简单的原料携带。 相关的图书领域包括: 1. 《食品热加工工程学》: 探讨如何利用热力学原理设计杀菌曲线(如F值计算)、优化热交换效率,确保在保证食品品质的同时,有效灭活微生物。这涉及到传热学、流体力学在食品设备(如杀菌锅、换热器)中的应用。 2. 《食品包装材料与迁移风险控制》: 包装材料是食品接触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化部分(3)》可能会涉及特定包装材料(如塑料)的特定单体迁移量测定方法,但专门的包装学书籍会更全面地介绍高分子材料化学、阻隔性能(氧气、水蒸气渗透率)、印刷油墨、粘合剂的化学成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食品体系(酸性、油脂性)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以防止有害物质迁移。 3. 《HACCP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手册》: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全球公认的风险管理体系。相关书籍详细阐述了危害识别、确定CCP(关键控制点)、建立监测和纠正措施的全过程。这是一种管理哲学和系统工程方法,与具体的理化测试方法(如滴定、比色法)属于不同的知识体系层级。 --- 四、 食品营养学与品质鉴定:超越卫生指标的价值体现 食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无害”,还在于其“有益”和“符合预期品质”。 相关的图书领域包括: 1. 《食品营养成分检验方法详解》: 虽然《理化部分(3)》可能涵盖部分营养素的测定(如某些维生素),但专业的营养成分检验书籍会更侧重于蛋白质的真实含量测定(如凯氏定氮法、氨基酸分析)、脂肪的组分分析(如脂肪酸组成分析,涉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膳食纤维的复杂提取和测定(如酶解重量法)等。这些技术往往比简单的理化指标测定更为复杂和精细。 2. 《食品风味化学与感官评价》: 食品的接受度依赖于其风味和口感。这类书籍研究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如美拉德反应、脂质氧化),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如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感官评价部分则详细说明了如何培训专业的品评小组,使用统计学方法对颜色、气味、质地进行量化描述和排序测试,这是纯粹的理化分析无法替代的领域。 --- 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3)》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的基石之一,聚焦于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化学和物理参数的“如何测定”。然而,食品安全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它需要 微生物控制的生物学知识、毒理学和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加工工程学的应用实践,以及营养与感官评价的品质保证。因此,上述提及的各个领域,共同构成了远超《理化部分(3)》标准范畴的、完整且严谨的食品安全知识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采用了那种传统的、略显严肃的蓝色调,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官方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我当时在书店里翻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吸引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权威”和“严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人员,但作为一名对食品质量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我还是想了解一下国家层面是如何界定和检验食品中的各种理化指标的。这本书的目录结构非常清晰,章节划分得井井有条,从引言到各种具体的检验流程,每一步都有详细的编号和注释。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它对特定污染物,比如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描述,那部分内容写得极其详尽,引用的标准号都清晰可见,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尽管技术术语有点多,需要反复对照才能完全理解,但这正体现了它作为国家标准的专业性。整体来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露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气息,适合需要深入研究和严格执行标准的专业人士使用。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承载了国家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的决心和细致入微的管理理念。阅读它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标准”二字的重量。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和公式的堆砌,更是无数专家学者经过反复验证、论证后形成的共识,是保护公众健康的一道坚实屏障。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食品基质(比如乳制品、油脂、淀粉类)的检验差异进行了专门的区分和说明,这显示出制定者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例如,对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和水分含量高的食品,其前处理和测定方法显然需要量身定制,书中对此都有明确的区分和优化方案。这种针对性的描述,极大地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我而言,这本厚重的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百科全书,其信息密度极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和吸收。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关于食品检验方法的书籍,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那种近乎苛刻的“实操性”。它不像是一本理论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被分解得非常细致,仿佛手把手地在教你如何操作精密仪器。我尝试对照书中的某个关于酸价测定的步骤进行思考,发现它对试剂的纯度要求、滴定的终点判断,乃至环境温湿度的控制都有明确的规定,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可靠。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国家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必备的“圣经”,里面夹杂的大量图表和流程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实验流程的难度。虽然我对某些化学反应的原理还需查阅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但就其作为标准操作规程的定位而言,它的执行指导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度精确的质量控制环境中。它所描述的每一个检测流程,都体现了一种“零误差”的追求。比如,在描述某种特定成分的定量分析时,它会详细说明如何进行校准曲线的绘制,对线性回归的拟合度要求达到了小数点后多位,这对于需要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的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这本书的内容是“硬核”的,它要求使用者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有扎实的实验技能和对仪器维护的深刻理解。它不是读来消遣的书籍,而是需要被反复研读、在实验台上被翻得卷边的工具书。每一个技术名词的背后,都连接着复杂的科学原理和严格的监管体系,阅读它,就是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一次深度对话。

评分

从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风格是典型的官方出版物风格,简洁、实用至上,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性元素。字体选择偏向于宋体和黑体,保证了在强光下或长时间阅读时的清晰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关键的公式推导或者特殊仪器要求部分,往往会配有非常精炼的图示,虽然图画风格略显朴素,但其功能性极强,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要点。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国际标准或国内相关法规时的标注方式,非常规范,使得读者可以方便地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法律依据。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高度服务于其内容的功能性,摒弃了一切花哨的元素,让读者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术细节的学习和应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