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史学文库”是大象出版社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合作推出的一套大型历史丛书。该史学文库收集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以往发表的文章,基本上吧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呈现给广大读者。该丛书既有中国古代史,也有中国近现代史;既有对某一个学术问题的前沿性论述,也有对自己学术生涯的一个总结。
拿到《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宏大的选题所吸引。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农业在这片土地上承载了太多文明的荣辱兴衰。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地区农业模式差异性的探讨。比如,南方水田农业和北方旱作农业在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作物选择上存在的根本性区别,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各地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特征。书中能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景,让我们看到江南的精耕细作与东北的粗放经营,在中原的农牧交错地带,以及西南的立体农业,各自有着怎样的独特面貌和环境适应性?我期望作者能够跳出单一的“农耕文明”视角,而是展现中国农业多样性的魅力。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触及一些更为宏观的议题,例如,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如小冰期)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王朝兴衰所带来的冲击。
评分《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对我这样对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模式充满好奇的人来说。我非常想了解书中会如何描绘古代农业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联系。例如,土地制度的变迁,如井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等,是如何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又如何引发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冲突?书中是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如税收记录、土地买卖契约、甚至是民间歌谣,来展现这些制度性变革对普通农民生活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实际影响?此外,我个人也对古代农业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感兴趣。农业的繁荣与否,对古代王朝的财政收入、社会稳定乃至对外关系(如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影响)等方面,究竟有多大的决定性作用?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农业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运行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环境因素如何在其中扮演着潜移默化但至关重要的推手。
评分在阅读《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之前,我最大的好奇点在于作者将如何处理“农”与“环”这两大看似独立又紧密相连的领域。农史往往侧重于生产技术、制度变迁、粮食产量等,而环境史则关注气候、地貌、生态系统的变化。我希望本书能够真正地将二者融为一体,不是简单地在叙述农史时提及环境因素,也不是在讨论环境时顺带说一句农业,而是要深入挖掘两者之间动态的、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例如,古代大规模的开垦、围湖造田等行为,在短期内可能增加了粮食供给,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求,但长远来看,又可能导致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恶果。书中是否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黄河流域的变迁与沿岸农业开发的关联,或者南方丘陵地区的梯田农业如何适应复杂地形并影响当地的水文状况,来生动地展示这种互动?此外,我个人也对古代农民的生态智慧非常感兴趣,他们如何在与自然共生的过程中,发展出适应性强的耕作方式和利用自然的精妙方法?书中对这些智慧的呈现,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一本新书,名为《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粗略一看,感觉内容会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古至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比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它们在改变地形、造福农业的同时,又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另外,书中关于古代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比如水稻、小麦、粟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分布和优势,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经济原因,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引用大量的史料,如出土文献、碑刻、地方志等,来支撑其论点,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同时,书中对不同朝代农业技术进步的梳理,例如耕作工具的革新、肥料的使用、灌溉技术的改进等,也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过程,以及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与当时的自然条件相适应或相互塑造的。最后,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较为冷门但同样重要的方面,例如边疆地区的农业开发,以及草原、森林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农业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的独特影响。
评分我选择《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这本书,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农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的兴趣。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土地,如何对待自然,又是如何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业文明?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古代的祭祀习俗、节气农谚,以及民间关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这些是否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和谐共生的追求?书中对于古代水土治理的案例,例如对河流的疏导、对山林的保护或开发,以及对土壤肥力的维持,是否能够揭示出古人朴素而智慧的生态伦理?此外,我也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农业生产活动对中国古代景观的塑造。那些延绵千年的梯田、纵横交错的灌溉渠、以及被改造过的河道和湿地,它们不仅是农业的产物,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或抗争留下的独特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份古老而深邃的农耕智慧,以及它与这片土地上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之间,所谱写的千古绝唱。
评分封面很好,书很新,很精美
评分封面很好,书很新,很精美
评分绝大部分时间可算“海晏河清”,梁朝虽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大约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梁武帝忽发奇想,在长春殿召集群臣开学术研讨会,主题居然是讨论宇宙模型!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算绝无仅有之事。 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面,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现,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盖天仪”之名,在中国传统天学仪器中从未见过。但“盖天”是《周髀算经》中盖天学说的专有名词,《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长春殿讲义“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颇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证,证明《周髀算经》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来自印度的。故“盖天仪”当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仪器。事实上,整个同泰寺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盖天仪”,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个巨型礼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导师近几年的新作,环境史研究。京东太不地到了,刚收到就降价10块!
评分封面很好,书很新,很精美
评分之前看过作者的相关研究,买本论文集来集中看看
评分之前看过作者的相关研究,买本论文集来集中看看
评分绝大部分时间可算“海晏河清”,梁朝虽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大约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梁武帝忽发奇想,在长春殿召集群臣开学术研讨会,主题居然是讨论宇宙模型!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算绝无仅有之事。 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面,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现,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盖天仪”之名,在中国传统天学仪器中从未见过。但“盖天”是《周髀算经》中盖天学说的专有名词,《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长春殿讲义“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颇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证,证明《周髀算经》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来自印度的。故“盖天仪”当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仪器。事实上,整个同泰寺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盖天仪”,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个巨型礼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封面很好,书很新,很精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