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

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星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农史
  • 农业史
  • 环境史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生态史
  • 人地关系
  • 土地制度
  • 农业生态
  • 社会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29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1130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字数:4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郑大史学文库”是大象出版社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合作推出的一套大型历史丛书。该史学文库收集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以往发表的文章,基本上吧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呈现给广大读者。该丛书既有中国古代史,也有中国近现代史;既有对某一个学术问题的前沿性论述,也有对自己学术生涯的一个总结。

内容简介

  《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汇集了笔者研究中国农业史和环境史方面的部分论文28篇。内容包括太行山地区与粟作农业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关于耦耕问题的探讨、中国古代中耕简论、洪水传说与大禹治水略论、《吕氏春秋》与农业灾害探析、《齐民要术》与商品生产探析、《齐民要术》与大豆种植及加工技术、刘淳《农病》探析等。

目录

农业史研究
太行山地区与粟作农业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
关于耦耕问题的探讨
中国古代中耕简论
试论中国牛车、马车的本土起源
洪水传说与大禹治水略论
《吕氏春秋》与农业灾害探析
《齐民要术》与商品生产探析
《齐民要术》与大豆种植及加工技术
刘淳《农病》探析
风能在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利用
中国古代花卉饮食考略
略论农业考古学在中国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环境史研究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夏小正》与夏代生态环境研究
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略论生态环境对先秦水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灾害救助
《考工记》与临淄齐国都城的相关探讨
《说文解字·风部》对风的认识
1213年“汴京大疫”辨析
明代黄河水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略论吴其溶的治淮方略
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
黄河与中国科技文明
中国古代生物质能源的类型和利用略论
略论中国古代的海溢灾害
后记

精彩书摘

  二、《齐民要术》中的大豆种植技术  中国大豆种植技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1.对大豆品种、特征的认识  对农作物品种及其特征的认识,利于作物种子的提纯、复壮、繁育。《诗经.鲁颂》有“植菽麦”,《管子·地员》有“其种大菽,细菽”,《吕氏春秋.审时》中有“大菽则圆,小菽则博以芳”,《广志》载“大豆:有黄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长,有杨豆,叶可食”。说明对大豆不同品种已有一定的认识。《齐民要术》则明确指出:“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种”,“黄高丽豆、黑高丽豆、燕豆、豍豆,大豆类也”。这种明确认识对大豆品种的选择、繁殖、保纯及其产量、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奠定了大豆品种分类的科学基础。  2.时令的把握与播种数量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农作物环境因素、季节时令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在很早时就已知道栽培农作物必须与季节时令相结合。《尚书·尧典》说:“食哉,唯时。”《汉书‘食货志》记有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使关中民宜种宿麦,令无后时。”《四民月令》载:“正月可种豍豆,二月可种大豆,三月,昏,参夕,杏花盛,桑树赤,可种大豆,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汜胜之书》指出:“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贾思勰更为强调农时,指出:“以时及泽为上策”,不仅注重季节时令,而且还认为应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增加或减少播种量,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齐民要术》:“春大豆,次植谷之后。二月中旬为上时(一亩用子八升);三月上旬为中时(用子一斗);四月上旬为下时(用子一斗二升),岁宜晚者,五六月亦得,然稍晚稍加种子。”因为时令晚,影响豆的分蘖,增加种子可争取较多植株。多分枝而增产。  3.播种方法  在播种方法上北魏时期有点播、条播和撒播三种。《齐民要术》比较三种播种方法的优劣,强调大豆播种“必须耧下”。播种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全苗,获得全苗需有充足的墒情。由于大豆豆性强,“种欲深故,豆性强,苗深则及泽”,故耧播最适宜。显而易见,这种“必须耧下”的大豆播种方法,是依据大豆有较强的扎根深的特性,而深扎根则易“及泽”,可获得较好的墒情,这就有利于出苗。这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适合大豆的生长特点的。  ……
好的,下面是为您创作的一篇关于虚构图书的详细介绍。 图书名称: 《星火燎原:现代中国工业化的早期探索与社会变迁 (1895-1937)》 --- 图书简介 《星火燎原:现代中国工业化的早期探索与社会变迁 (1895-1937)》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甲午战后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1895-1937年)的这段关键历史时期,中国在追赶世界工业化浪潮中所经历的复杂、曲折而又充满活力的早期工业化进程。这一阶段不仅是中国近代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国家治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的熔炉。 第一部分:萌芽与张力——洋务遗产与民族资本的崛起 本书首先追溯了洋务运动留下的工业基础,重点考察了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资本主义在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政治动荡中的艰难起步。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官办、商办和官商合办企业的数量增长,更着重于分析这些早期工业部门的地域分布(如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和东北地区)、行业特征(纺织、面粉、轻工业为主)以及它们所面临的先天性困境——资本的稀缺性、技术的依赖性以及来自外国列强的压制性竞争。 一个核心的论点是:尽管外部压力空前巨大,但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标志着一种新型的社会力量的出现,他们开始以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现代化诉求,挑战传统的士绅阶层结构,并对国家政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书中通过对早期企业家群体的个案研究,揭示了他们复杂的身份认同——既是追求利润的现代商人,又是背负救国使命的知识精英。 第二部分:技术引介与人力资本的重塑 工业化不仅仅是机器的堆砌,更是知识与人才的重新配置。本卷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西方工业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科学理念如何被引入中国。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引进”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适应性改造”。例如,外国机器如何在缺乏配套工业基础的环境下被本土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进行“去中心化”的修改,以适应本土的原料条件和维修能力。 同时,本书将“人”的要素置于核心地位。我们考察了近代职业教育、新式学堂(特别是实业学堂)如何为新兴工业输送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从上海的纺织厂车间到唐山开滦煤矿的井下,早期产业工人的形成过程充满了艰辛。他们的劳动纪律、技能的习得路径,以及他们与资本家之间从雇佣关系到阶级意识的萌发,构成了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 第三部分:城市化进程与空间重构 工业化的早期探索,是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剧烈重构同步发生的。本书将“工厂”视为重塑城市景观的关键节点。以上海、天津、武汉等新兴工业城市为例,我们探讨了租界与华界、传统里弄与新型工商业区之间如何相互渗透、冲突与融合。工厂的建立不仅带来了人口的涌入,也催生了新的社会空间——如工人聚居区、同业公所、现代银行与商业街区。 环境史的视角也被引入,尽管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环境运动,但早期的工业污染问题,如煤烟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河流的工业废水排放,已经开始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产生可见的冲击。这种城市化是野蛮生长的,它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环境隐患。 第四部分:政局动荡下的发展困境与韧性 1895年至1937年间,中国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的剧烈政治转型,包括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混战乃至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本书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衡量这些政治事件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在军阀混战时期,地方割据和路税的壁垒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方保护主义抬头,使得民族资本的扩张受制于地方权力结构。而在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黄金十年”,尽管国家层面力图推行现代化的财政金融政策和基础建设(如铁路、公路),但其发展始终面临着两大结构性制约:一是外国资本的持续挤压,二是民族资本的长期积累不足。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农业基础的滞后以及持续的内部分裂,使得早期工业化的“星火”难以真正“燎原”成一片广阔的火焰。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多维度考察早期工业化历史的叙事,强调其内在的复杂性、地方的差异性以及行动者的主体性。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现代性在中国特定历史土壤上艰难生长的社会图景。通过对这个阶段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化路径的独特性与历史的偶然性。 --- 关键词: 早期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技术转移、城市社会史、晚清新政、民国经济、人力资本、空间重构。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宏大的选题所吸引。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农业在这片土地上承载了太多文明的荣辱兴衰。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地区农业模式差异性的探讨。比如,南方水田农业和北方旱作农业在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作物选择上存在的根本性区别,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各地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特征。书中能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景,让我们看到江南的精耕细作与东北的粗放经营,在中原的农牧交错地带,以及西南的立体农业,各自有着怎样的独特面貌和环境适应性?我期望作者能够跳出单一的“农耕文明”视角,而是展现中国农业多样性的魅力。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触及一些更为宏观的议题,例如,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如小冰期)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王朝兴衰所带来的冲击。

评分

《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对我这样对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模式充满好奇的人来说。我非常想了解书中会如何描绘古代农业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联系。例如,土地制度的变迁,如井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等,是如何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又如何引发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冲突?书中是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如税收记录、土地买卖契约、甚至是民间歌谣,来展现这些制度性变革对普通农民生活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实际影响?此外,我个人也对古代农业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感兴趣。农业的繁荣与否,对古代王朝的财政收入、社会稳定乃至对外关系(如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影响)等方面,究竟有多大的决定性作用?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农业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运行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环境因素如何在其中扮演着潜移默化但至关重要的推手。

评分

在阅读《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之前,我最大的好奇点在于作者将如何处理“农”与“环”这两大看似独立又紧密相连的领域。农史往往侧重于生产技术、制度变迁、粮食产量等,而环境史则关注气候、地貌、生态系统的变化。我希望本书能够真正地将二者融为一体,不是简单地在叙述农史时提及环境因素,也不是在讨论环境时顺带说一句农业,而是要深入挖掘两者之间动态的、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例如,古代大规模的开垦、围湖造田等行为,在短期内可能增加了粮食供给,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求,但长远来看,又可能导致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恶果。书中是否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黄河流域的变迁与沿岸农业开发的关联,或者南方丘陵地区的梯田农业如何适应复杂地形并影响当地的水文状况,来生动地展示这种互动?此外,我个人也对古代农民的生态智慧非常感兴趣,他们如何在与自然共生的过程中,发展出适应性强的耕作方式和利用自然的精妙方法?书中对这些智慧的呈现,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评分

这次偶然翻到一本新书,名为《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粗略一看,感觉内容会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古至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比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它们在改变地形、造福农业的同时,又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另外,书中关于古代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比如水稻、小麦、粟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分布和优势,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经济原因,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引用大量的史料,如出土文献、碑刻、地方志等,来支撑其论点,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同时,书中对不同朝代农业技术进步的梳理,例如耕作工具的革新、肥料的使用、灌溉技术的改进等,也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过程,以及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与当时的自然条件相适应或相互塑造的。最后,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较为冷门但同样重要的方面,例如边疆地区的农业开发,以及草原、森林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农业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的独特影响。

评分

我选择《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这本书,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农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的兴趣。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土地,如何对待自然,又是如何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业文明?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古代的祭祀习俗、节气农谚,以及民间关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这些是否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和谐共生的追求?书中对于古代水土治理的案例,例如对河流的疏导、对山林的保护或开发,以及对土壤肥力的维持,是否能够揭示出古人朴素而智慧的生态伦理?此外,我也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农业生产活动对中国古代景观的塑造。那些延绵千年的梯田、纵横交错的灌溉渠、以及被改造过的河道和湿地,它们不仅是农业的产物,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或抗争留下的独特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份古老而深邃的农耕智慧,以及它与这片土地上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之间,所谱写的千古绝唱。

评分

封面很好,书很新,很精美

评分

封面很好,书很新,很精美

评分

绝大部分时间可算“海晏河清”,梁朝虽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大约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梁武帝忽发奇想,在长春殿召集群臣开学术研讨会,主题居然是讨论宇宙模型!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算绝无仅有之事。   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面,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现,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盖天仪”之名,在中国传统天学仪器中从未见过。但“盖天”是《周髀算经》中盖天学说的专有名词,《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长春殿讲义“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颇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证,证明《周髀算经》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来自印度的。故“盖天仪”当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仪器。事实上,整个同泰寺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盖天仪”,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个巨型礼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

导师近几年的新作,环境史研究。京东太不地到了,刚收到就降价10块!

评分

封面很好,书很新,很精美

评分

之前看过作者的相关研究,买本论文集来集中看看

评分

之前看过作者的相关研究,买本论文集来集中看看

评分

绝大部分时间可算“海晏河清”,梁朝虽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大约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梁武帝忽发奇想,在长春殿召集群臣开学术研讨会,主题居然是讨论宇宙模型!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算绝无仅有之事。   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面,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现,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盖天仪”之名,在中国传统天学仪器中从未见过。但“盖天”是《周髀算经》中盖天学说的专有名词,《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长春殿讲义“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颇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证,证明《周髀算经》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来自印度的。故“盖天仪”当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仪器。事实上,整个同泰寺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盖天仪”,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个巨型礼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

封面很好,书很新,很精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