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4303-2008代替GB 4303-1984):船用救生衣 [Marine Iifejacke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4303-2008代替GB 4303-1984):船用救生衣 [Marine Iifejacke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船用救生衣
  • 救生设备
  • 船舶安全
  • 国家标准
  • GB 4303-2008
  • GB 4303-1984
  • 海洋工程
  • 水上安全
  • 应急设备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661356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271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arine Iifejacke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4303-2008代替GB 4303-1984):船用救生衣》规定了船用救生衣(以下简称救生衣)的分类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及贮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4303-2008代替GB 4303-1984):船用救生衣》适用于船舶及海上设施用的成人救生衣的设计、制造与验收。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分类和标记
5 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成人基准试验装备要求
A.1 通则
A.2 材料
A.3 加工质量
A.4 浮力的要求和调整
船舶操纵与安全技术指南 引言 本指南汇集了当代船舶操纵、航行安全、应急响应及相关法规体系的综合知识,旨在为海事专业人士、航运管理人员以及船舶操作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参考手册。随着全球航运业的飞速发展和对海洋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船舶操作的复杂性与对安全标准的遵从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内容严格聚焦于船舶的日常运行、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以及支撑这些操作的工程原理和管理规范,致力于提升航行安全水平和操作效率。 第一部分:船舶操纵基础理论与实践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影响船舶运动的关键物理学原理及其在实际航行中的应用。 第一章 船舶静力学与动力学基础 详细阐述了船舶的稳性理论,包括初稳度高度(GM)、倾覆力矩与复原力矩的计算,以及在不同载况下(空载、满载、燃油消耗)船舶稳性状态的评估方法。动力学部分重点解析了船舶在水介质中的运动特性,包括前进、转向、横摇、纵摇等运动模式的数学模型和简化分析,为理解船舶响应外部作用力(如风、流、波浪)的机制奠定基础。特别关注了船舶对舵力和螺旋桨推力的动态响应分析。 第二章 操舵原理与操纵性能 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船舵(如平衡舵、半平衡舵、高效舵)的工作原理、构造及其对船舶转向性能的影响。深入分析了船舶转向力矩的形成过程、回转性能参数的测定(如初转向周期、稳定回转直径)。讨论了不同船型(如集装箱船、油轮、散货船)在不同航速下的操纵特性差异,强调了对船艉流(Squat Effect)和侧向力(Side Force)的考量。 第三章 船舶动力装置与推进系统 本章聚焦于船舶动力系统的选择、运行及维护对操纵性的影响。详细描述了不同推进系统(如固定螺距螺旋桨、可调螺距螺旋桨、喷水推进系统)的特性。阐述了如何通过控制主机转速和螺旋桨桨距来精确调控船舶的航速和推力方向。此外,探讨了侧推装置(Thrusters)在低速操纵和靠泊作业中的关键作用及其操作规程。 第四章 航行与操纵技术 系统梳理了安全操纵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系泊、离泊、狭水道航行、防碰避让等核心操作技术。针对复杂的港口和锚地作业,提供了基于实际案例的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特别强调了在能见度不良或恶劣海况下,如何通过合理的操纵来保持船舶的受控状态。 第二部分:海事安全、导航与应急响应 本部分侧重于现代船舶运营所需遵循的安全规范、导航技术的应用以及危机管理体系。 第五章 现代导航系统集成与应用 全面介绍了全球航行系统(GNSS,如GPS, GLONASS)在船舶定位中的精度与可靠性。深入解析了雷达、ARPA(自动识别系统)的原理、使用技巧及其在防碰撞中的应用。讨论了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的规范操作、数据管理和系统故障时的应急切换流程,确保导航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第六章 船舶防碰撞规则与避让策略 详细解读了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的各项条款,特别是关于航行状态、能见度、不同类型船舶间的让路和优先权规定。结合雷达和AIS数据,构建了基于规则和预见性的避碰决策模型,强调了“及早、清晰、果断”的避让原则。 第七章 海上应急与消防管理 本章是船舶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系统介绍了船舶火灾的预防、侦测与灭火技术,涵盖了不同等级火灾的扑救程序和器材使用。同时,深入探讨了船舶失火、触礁、搁浅、主机失效、人员落海等典型险情的应急响应流程。内容包括应急组织架构、损害管制的基本原则、稳性恶化时的应对措施,以及国际搜救(SAR)体系的协作机制。 第八章 海上安保与环境管理 涵盖了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 Code)的实施要求,包括安全计划的制定与演练、人员身份识别及可疑活动的报告程序。环境管理部分侧重于防止海洋污染,详细阐述了油污应急计划(SOPEP/SMPEP)的编制要点、防范泄漏的措施,以及压载水管理和生活污水、垃圾的合规排放要求。 第三部分:船舶管理与法规环境 本部分关注支撑船舶安全运行的管理体系和法律框架。 第九章 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与规范体系 梳理了对船舶设计、建造、运营影响深远的主要IMO公约,如《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MARPOL)、《国际防止船舶污染海洋污染公约》(STCW)等的核心要求。重点分析了这些公约对船舶设备配置、船员适任标准及文件记录的影响。 第十章 船舶安全管理体系(ISM Code)实施 全面介绍了《国际安全管理规则》(ISM Code)的结构和目标。阐述了如何建立、实施和维护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方针的制定、作业程序的标准化、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流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将人为失误降至最低。 结论 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是现代海事专业人员理解和驾驭复杂船舶系统的工具。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读者将能够更有效地执行日常航行任务,并在突发事件中做出专业、合规的决策,确保人员、船舶和海洋环境的安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称得上是一种对“精确”的极致追求。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沙发上放松阅读的书,更像是需要放在工作台旁边,随时查阅和对照的工具书。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冷静、客观,没有任何修饰或引导性的词汇,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指令或者一个定义,直截了当。我尝试用它来设计一个模拟救生演习的方案,发现书中的每一个规定,无论是关于收纳、穿戴时间,还是对视觉标识的要求,都直接对应着实际操作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当我试图去寻找一些关于“最佳穿着技巧”或“快速反应流程”的软性指导时,发现这本书基本没有涉及,它只关注“合规性”。这反而凸显了它的核心地位——它是裁决者,是衡量一切是否合格的最终标尺。对于负责采购和验收装备的部门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它把所有模糊地带都用数字和测试方法固定死了。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国标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体系的完备性。它几乎涵盖了从原材料筛选到最终产品报废的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关键环节。与其他专业书籍不同,它没有过多地探讨理论基础,而是将理论结果直接转化为可执行的规范。例如,关于救生衣的适穿人群范围的划分,以及对不同吨位船只配置数量的规定,逻辑链条严丝合缝,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海上运输安全的宏观掌控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气胀式和泡沫式的性能对比章节,那种基于大量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比任何营销宣传都要来得可信。这本书的排版虽然略显传统,但其索引和术语对照部分的详尽程度,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使得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定位到所需条款,这种对用户便利性的“暗中关怀”,是老牌国家标准特有的风范。

评分

这份文件给予我的震撼,主要来源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责任感。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一个更酷的救生衣”的书,而是关于“如何确保一个在最坏情况下仍能救命的救生衣”的法律和技术基石。我仔细研究了其中关于耐腐蚀性和抗冲击性的部分,那些对金属部件和塑料外壳的抗老化要求,细致到让人不得不佩服起草者对海洋环境恶劣程度的深刻理解。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远洋船舶在风暴中颠簸的画面,每一个参数的设定,都仿佛凝聚着过去无数次海上事故的教训。它像一部沉默的“安全宪法”,虽然枯燥,但它保障了我们对“生命权”的最低期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严肃、沉重且极具教育意义的,它将抽象的“安全”概念,具象化为一套不可妥协的工程标准。

评分

作为一个对船舶安全规范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惊喜地发现,这份标准相较于我过去接触的一些国际规范,在某些细节处理上体现了我们国家特有的工程哲学。比如,它对极端海况下的人体工程学要求,描述得相当务实,没有过度理想化救援场景。我花了相当时间比对了旧版和新版的变化,那份修订说明简直就是一部小型技术演变史,清晰地展示了材料科学和人体动力学是如何影响强制标准的。书中大量的图表,特别是那些剖面图和受力分析图,绘制得极其精细,每一个铆接点、每一条缝线的强度要求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正是保障海上生命安全的基础。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对市面上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奇特的救生装置产生了更审慎的态度——标准之下,形式永远要服务于功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量化的“安全底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挺“复古”的,带着一股子老牌国标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年代感。拿到手上,首先被那种特有的纸张质感吸引,略微粗糙,但装订却出奇地扎实,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但翻开目录,结构却异常清晰,条理分明。那些专业术语,虽然是船用安全领域的术语,但通过合理的章节划分和图文的配合,倒也算得上是循序渐进。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材料耐久性和浮力维持时间的那几个章节,书中对不同使用环境下的测试标准描述得非常详尽,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参数,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安全考量。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更多的是阐述了“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深层次的逻辑支撑,对于一个真正想了解救生衣设计原理的人来说,价值巨大。这本书更像是工程师和质检人员的案头必备,而不是普通航海爱好者的床头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