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极具盛名且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时期统治者的居所。作为极具盛名的皇家宫苑,故宫的神秘感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自开园起便游客如织,它就是北京城里热闹的景点,但同时故宫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孤寂,那就是故宫内那些不曾或是极少为人所注意的美。一座园林,所承载的岂只是表面的浮华,从明承祖朱棣迁居北平到清末封建社会崩塌,故宫,兴过,衰过,这期间的故事,透过亭台楼阁、湖光山色,在一砖一瓦、一水一木中慢慢与后人说。李少白、魏慧玲所著的《是而不见的故宫》似清风,推开厚重的历史大门,拂过这座皇家宫苑历史的天空,将万千悲喜一一展现。 全书将李少白先生的精美摄影作品,配以摄影家视觉发现和心得感受、历史故事和趣闻的文字介绍。读者不仅能从图片中直观感受到故宫不曾或不常看到的美景,*能从字里行间与摄影家进行对话,同时历史故事和趣闻的讲述*增添本书可读性和趣味性,让你不只看到现在的故宫,还能穿越古今,感悟故宫的历史古韵。本书*后附录的游览线路,也使得本书*具实用性。
李少白,1942年出生于重庆市,曾就读北京体育学院足球专业,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多年专攻长城和故宮摄影。曾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等杂志的编委,现任“中央民族大学一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及有关院校摄影系客座教授。 摄影作品集:《李少白摄影作品选》,l988年;《神秘的紫禁城》,1993年;《伟大的长城》,1995年;《走近故宫》,1997年;《中国长城之*一司马台长城》,l999年;《长城野韵》,2003年;《看不见的故宮》,2003年;《看不见的长城》,2004年;《原味故宫》,2005年;《走近长城》,2006年;《摄影家的门槛》,2008年;《提问李少白》,2009年;《长城记》,2010年;《紫禁城记》,2010年;《长城》,2010年;《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20lO年;《李少白讲摄影:不放过一切光线》,201O年;《教名家李少白摄影》,201O年;《紫禁城》,2010年。 摄影展览:“神秘的紫禁城”,1992年,北京;长城和故宮摄影作品分别多次在德国、日本、爱沙尼亚、瑞士、美国等**展出。 魏慧玲,北京人,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余年,曾就职于人民邮电出版社,任《中国集邮》杂志、《信息与家庭育儿》杂志、《新风范》杂志**编辑。
**章 营造之奇——无与伦比的宫殿群
壹 统领中轴 坐拥天下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贰 皇家神威 气势如虹
太和门广场
叁 天地合一 阴阳交汇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肆 勤政亲贤 八代寝宫
养心殿
第二章 皇家生活——皇帝的饮食起居
壹 天得一清 听政御门
乾清门
贰 导和怡泰 一方胜境
畅音阁大戏台
叁 藏汉合璧 密宗佛堂
雨花阁
肆 藏龙之地 太子雅居
南三所
伍 乾隆归政 千叟盛宴
皇极殿
第三章 风花雪月——故宫婉约的诗境
壹 风光绮丽赏心乐景
御花园 乾隆花园 慈宁宫花园 建福宫西花园
贰 后宫禁苑 佳丽香闺
钟粹宫 承乾宫 储秀宫 景福宫 景仁宫
叁 宫中四季 *胜皇都
春花 夏雨 秋色 冬雪
第四章 三殿三阁——故宫的风雅之地
三殿三阁往来皆鸿儒
保和殿 文华殿 武英殿 文渊阁 体仁阁 东阁
第五章视而不见——美在寻常之间
壹 红墙宫里四重门
午门 神武门 东华门 西华门
贰 蜿蜒迂回绕宫城
内金水河 故宫护城河
叁 远看近观皆入画
故宫角楼
肆 耀眼的一片红黄
宫色
附录
故宫开放时间与门票
服务设施
游览须知
交通指南
读完《是而不见的故宫》,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画面,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作者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赞叹,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将故宫的静谧与庄严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对光影的描写所吸引,那种在清晨时分,金色的阳光洒满太和殿广场的壮丽景象,抑或是在黄昏时分,残阳如血,为整个宫殿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都让我心生无限遐想。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作者还深入剖析了故宫中那些无声的“语言”。那些宫墙上的刻痕,那些门上的兽面纹饰,甚至那些散落在庭院中的石狮子,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向读者诉说着它们所经历的岁月沧桑。我不再仅仅将故宫视为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命体,它有着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情感。书中对一些宫殿建筑的设计理念,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深刻的解读,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是而不见”的哲学意味,恰恰在于作者引导我们去体会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含义,去感受那些超越物质的灵魂。
评分《是而不见的故宫》这本书,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极大的好奇心去翻阅的。故宫,这个宏伟的皇家宫殿群,在我心中一直以来都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传说与帝王家的故事。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书页之间时,我发现它提供的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几乎是带有探险家精神的笔触,带领我重新审视了这座古老宫殿的每一个角落。他不仅仅是描绘那些金碧辉煌的建筑,更是深入挖掘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比如,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隐藏的精巧机关,那些看似寻常的瓦砾下沉淀的往事,甚至是那些被无数脚步踩踏得光滑的地砖,都在作者的笔下活了起来。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宫檐的回响,感受到阳光穿透雕花窗棂的温度,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檀香气息。书中所提及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礼仪、帝王的生活琐事,更是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了更为立体和生动的认识。那种“是而不见”的感觉,恰恰体现在作者如何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微小而重要的存在,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故宫形象。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它就藏匿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聆听。
评分《是而不见的故宫》,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而读完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故宫的历史事件或建筑特色,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去解读故宫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是通过对一扇宫门的观察,来引申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对和谐的追求。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到微观细节中的手法,让我眼前一亮。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参观故宫时的走马观花,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多少宝贵的瞬间和信息。作者引导我关注那些被轻易忽略的元素,例如不同颜色瓦片的含义,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细微差别,甚至是一些角落里看似无关紧要的摆设。这些“是而不见”的元素,却共同构成了故宫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博学而耐心的老师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了解,来自于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体悟,而非浅尝辄止的浏览。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对故宫的了解,更是一种对“观察”方式的重塑。《是而不见的故宫》,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超能力,他能够轻易地穿透表面,触及事物的核心。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故宫的书,可以写得如此引人入胜,甚至带有一丝悬疑的味道。作者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用他独特的观察和推理,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例如,他会对一些建筑的朝向提出疑问,然后通过对古代天文、地理知识的解读,来解释其背后的深意。这种“是而不见”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好奇。我仿佛也变成了一个侦探,跟着作者一起去解开故宫的秘密。书中所探讨的一些关于古代帝王权谋、宫廷生活的场景,更是充满了戏剧性,让我不禁感叹历史的复杂和人性的幽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故宫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解读历史的书。它让我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些“看不见”的精彩,便会一一呈现在你的眼前。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故宫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故宫就是宏伟的建筑,辉煌的历史,但《是而不见的故宫》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加柔软、更加人性的故宫。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堆砌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辞藻,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充满感情的笔调,讲述着那些关于故宫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故事。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想象自己是那个在宫墙内行走过的普通人,是那个在御花园里嬉戏的皇子,甚至是那个在后宫中默默无闻的宫女。书中关于一些宫廷内部的生活细节,例如后宫女子的日常起居,御膳的制作流程,甚至是宫中太监的辛酸经历,都让我感到无比的真实和动容。这些细节,虽然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恰恰是它们,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有血有肉的故宫。作者巧妙地运用“是而不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官方记载所忽略的,但却真实存在过的生命痕迹。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厚重感,并不只在于那些伟大的事件,更在于无数普通人的点滴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