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而不见的故宫

是而不见的故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少白魏慧玲 编
图书标签:
  • 故宫
  • 历史
  • 文化
  • 建筑
  • 文物
  • 摄影
  • 艺术
  • 北京
  • 紫禁城
  • 中国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
ISBN:9787200119299
商品编码:1112088230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是而不见的故宫
  • 作者:李少白//魏慧玲
  • 定价:98
  • 出版社:北京
  • ISBN号:978720011929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3-01
  • 印刷时间:2016-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57
  • 字数:29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极具盛名且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时期统治者的居所。作为极具盛名的皇家宫苑,故宫的神秘感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自开园起便游客如织,它就是北京城里热闹的景点,但同时故宫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孤寂,那就是故宫内那些不曾或是极少为人所注意的美。一座园林,所承载的岂只是表面的浮华,从明承祖朱棣迁居北平到清末封建社会崩塌,故宫,兴过,衰过,这期间的故事,透过亭台楼阁、湖光山色,在一砖一瓦、一水一木中慢慢与后人说。李少白、魏慧玲所著的《是而不见的故宫》似清风,推开厚重的历史大门,拂过这座皇家宫苑历史的天空,将万千悲喜一一展现。 全书将李少白先生的精美摄影作品,配以摄影家视觉发现和心得感受、历史故事和趣闻的文字介绍。读者不仅能从图片中直观感受到故宫不曾或不常看到的美景,*能从字里行间与摄影家进行对话,同时历史故事和趣闻的讲述*增添本书可读性和趣味性,让你不只看到现在的故宫,还能穿越古今,感悟故宫的历史古韵。本书*后附录的游览线路,也使得本书*具实用性。

作者简介

李少白,1942年出生于重庆市,曾就读北京体育学院足球专业,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多年专攻长城和故宮摄影。曾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等杂志的编委,现任“中央民族大学一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及有关院校摄影系客座教授。 摄影作品集:《李少白摄影作品选》,l988年;《神秘的紫禁城》,1993年;《伟大的长城》,1995年;《走近故宫》,1997年;《中国长城之*一司马台长城》,l999年;《长城野韵》,2003年;《看不见的故宮》,2003年;《看不见的长城》,2004年;《原味故宫》,2005年;《走近长城》,2006年;《摄影家的门槛》,2008年;《提问李少白》,2009年;《长城记》,2010年;《紫禁城记》,2010年;《长城》,2010年;《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20lO年;《李少白讲摄影:不放过一切光线》,201O年;《教名家李少白摄影》,201O年;《紫禁城》,2010年。 摄影展览:“神秘的紫禁城”,1992年,北京;长城和故宮摄影作品分别多次在德国、日本、爱沙尼亚、瑞士、美国等**展出。 魏慧玲,北京人,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余年,曾就职于人民邮电出版社,任《中国集邮》杂志、《信息与家庭育儿》杂志、《新风范》杂志**编辑。

目录

**章 营造之奇——无与伦比的宫殿群
壹 统领中轴 坐拥天下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贰 皇家神威 气势如虹
太和门广场
叁 天地合一 阴阳交汇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肆 勤政亲贤 八代寝宫
养心殿
第二章 皇家生活——皇帝的饮食起居
壹 天得一清 听政御门
乾清门
贰 导和怡泰 一方胜境
畅音阁大戏台
叁 藏汉合璧 密宗佛堂
雨花阁
肆 藏龙之地 太子雅居
南三所
伍 乾隆归政 千叟盛宴
皇极殿
第三章 风花雪月——故宫婉约的诗境
壹 风光绮丽赏心乐景
御花园 乾隆花园 慈宁宫花园 建福宫西花园
贰 后宫禁苑 佳丽香闺
钟粹宫 承乾宫 储秀宫 景福宫 景仁宫
叁 宫中四季 *胜皇都
春花 夏雨 秋色 冬雪
第四章 三殿三阁——故宫的风雅之地
三殿三阁往来皆鸿儒
保和殿 文华殿 武英殿 文渊阁 体仁阁 东阁
第五章视而不见——美在寻常之间
壹 红墙宫里四重门
午门 神武门 东华门 西华门
贰 蜿蜒迂回绕宫城
内金水河 故宫护城河
叁 远看近观皆入画
故宫角楼
肆 耀眼的一片红黄
宫色
附录
故宫开放时间与门票
服务设施
游览须知
交通指南


《故宫的另一面:未曾言说的故事与视角》 故宫,这座紫禁城,雄踞于北京的心脏地带,是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亿万游人摩肩接踵,只为一窥其宏伟建筑,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然而,在那些金碧辉煌的殿宇、雕龙画栋的回廊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番景象?《故宫的另一面:未曾言说的故事与视角》便是一本旨在拨开历史迷雾,深入探索紫禁城深层肌理的书籍。它并非简单罗列史实,更非照搬既有的认知,而是试图从一个更为细腻、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座古老宫殿的过去与现在。 本书的撰写,并非基于对某一本具体书籍内容的转述,而是以对故宫历史、建筑、文化、宫廷生活以及与其相关艺术等领域的广泛研究为基础。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呈现一个更立体、更具生命力的故宫,一个跳脱出宏大叙事,回归到人性的温度,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生儿育女、悲欢离合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视野,才是构成故宫真正灵魂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褪去帝王的荣光,看见普通人的呼吸 当我们谈论故宫,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皇帝的宝座、太后的垂帘、宫女的叹息。然而,紫禁城远不止于此。在这里,同样有辛勤劳作的工匠,有默默奉献的太监,有肩负家国使命的官员,还有在宫墙内成长的孩童。他们是构成这座庞大宫殿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辛酸,他们的喜悦,共同绘制了故宫不同于史书记载的真实图景。 匠心独运的无名氏: 故宫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处雕刻,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本书将尝试追溯那些不曾留下姓名的工匠,他们的技艺如何代代相传?他们在大兴土木时,心中又怀揣着怎样的梦想?从建筑的结构细节,到装饰的精美纹样,我们将尝试解读这些“沉默的语言”,理解它们背后的工艺传承与时代审美。例如,琉璃瓦的烧制技艺,木材的选择与处理,榫卯结构的精妙设计,甚至是墙体色彩的选择,背后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技术考量。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建筑材料的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它们在古代中国哲学和风水观念中的象征意义。 宫廷的“另一半”: 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阉割了身体,却在宫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是皇帝的耳目,是后宫的助手,是各种杂事的执行者。他们的命运,与紫禁城紧密相连。本书将试图还原他们在宫廷中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的等级森严,他们的生存法则,他们的情感寄托,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人际关系。我们将探索他们在日常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例如负责洒扫、传达旨意、照料起居,甚至在某些时期,他们还在宫廷政治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皇家之外的烟火气: 孩童的嬉笑,仆妇的忙碌,宫女的琐事,这些在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恰恰是构成故宫生活肌理的元素。本书将努力捕捉这些“生活化的瞬间”,通过对宫廷日常规矩、宴饮礼仪、甚至节庆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那个时代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们会探讨宫廷教育的方式,皇子皇女们的成长环境,以及他们在严格的礼法束缚下,如何展现出童真的一面。同时,也会关注那些为宫廷提供服务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辛勤付出,构成了这座巨大皇权机器正常运转的基石。 第二部分:穿越时光的审视:建筑与空间的故事 故宫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它的“正面”。本书将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些建筑承载的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 建筑的“背面”与“侧影”: 我们熟知的中轴线、三大殿,但那些角落里的耳房、偏殿,甚至不为人知的地下通道,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本书将深入探索故宫的建筑空间,从宏观的布局到微观的细节,尝试解读那些不常被关注的建筑元素。我们将探讨那些用于储藏、办公、居住的辅助性建筑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它们如何与核心建筑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宫廷体系。例如,研究其防御体系,如城墙、角楼、护城河的作用,以及宫墙内部的防火、排水系统等。 “修旧如旧”背后的挑战与智慧: 历经数百年风雨,故宫的修复工作从未停止。每一次的修缮,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当今的努力。本书将关注故宫的修复历史,探讨在材料、工艺、审美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座古老建筑。我们将探讨古代的修缮记录,分析不同朝代对宫殿建筑的改造和增建,以及现代修复技术在材料科学、结构加固、防腐蚀等方面的应用。 从“禁地”到“乐园”的身份转变: 故宫从过去戒备森严的皇家禁地,到如今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其身份的转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本书将梳理这一过程,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故宫的开放程度、展示内容以及公众认知是如何变化的。我们将回顾故宫从皇家宫殿到博物院的转型过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第三部分:遗失的“回响”:文化、艺术与生活细节 故宫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的熔炉,艺术的殿堂。本书将试图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文化细节,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艺术创作与生活场景。 宫廷的“娱乐场”与“艺术工坊”: 除了正式的祭祀典礼,宫廷中的娱乐活动也多种多样。戏曲、音乐、绘画、书法,以及各种游戏,都曾是宫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尝试还原这些“鲜活”的场景,展现宫廷中艺术的勃勃生机。我们将探讨宫廷戏班的组成与表演,宫廷画院的运作模式,以及那些为皇家服务的著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灵感与生活经历。 “锦衣玉食”下的日常: 皇家的饮食起居,从器皿到菜肴,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将从饮食、服饰、器用等角度,展现宫廷生活的精细与讲究,以及其中折射出的时代特色与审美情趣。例如,详细介绍宫廷宴饮的流程、菜品的种类和烹饪方法,以及不同等级的官员和宫廷人员在饮食上的差异。同时,也会探讨宫廷服饰的规制、材质、款式,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等级和身份。 “宫闱秘事”的另一面: 历史的记载,往往是经过筛选和加工的。在那些权力斗争、爱恨情仇的背后,是否还有被掩盖的真相?本书并非专注于猎奇,而是试图从更客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审视宫廷中的人际关系,情感纠葛,以及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小人物”的命运。我们将审视那些流传于民间,或在史料碎片中显现的,关于宫廷成员之间的真实互动,而非仅限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 第四部分:现代视角下的故宫:传承与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故宫的意义和功能也在不断拓展。本书将以现代的视角,审视故宫的价值,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科技赋能下的故宫新体验: 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为故宫的展示和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本书将探讨科技如何让故宫“活”起来,让更多人有机会跨越时空的限制,深入了解这座古老宫殿。例如,研究故宫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三维建模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导览和教育方面的潜力。 故宫的“文化输出”与国际交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本书将探讨故宫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向世界传递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将关注故宫的海外展览,与其他国际知名博物馆的合作项目,以及它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流量”背后的思考: 故宫的火爆,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书将思考在“网红”故宫的背后,如何平衡商业化与文化传承,如何在吸引更多关注的同时,不失其历史的庄重与文化的内涵。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内容创新,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如何引导公众更深入地理解故宫的文化价值,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个打卡地。 《故宫的另一面:未曾言说的故事与视角》并非一本简单地讲述“另类”故事的书,它更是一种探索精神的体现。我们相信,故宫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宏伟的建筑和厚重的历史,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无数鲜活的生命,无数动人的故事。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故宫,感受这座古老宫殿的脉搏,聆听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却又真实存在的,关于“是”与“不见”的无数回响。这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故宫,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动人的故宫。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是而不见的故宫》,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画面,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作者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赞叹,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将故宫的静谧与庄严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对光影的描写所吸引,那种在清晨时分,金色的阳光洒满太和殿广场的壮丽景象,抑或是在黄昏时分,残阳如血,为整个宫殿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都让我心生无限遐想。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作者还深入剖析了故宫中那些无声的“语言”。那些宫墙上的刻痕,那些门上的兽面纹饰,甚至那些散落在庭院中的石狮子,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向读者诉说着它们所经历的岁月沧桑。我不再仅仅将故宫视为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命体,它有着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情感。书中对一些宫殿建筑的设计理念,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深刻的解读,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是而不见”的哲学意味,恰恰在于作者引导我们去体会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含义,去感受那些超越物质的灵魂。

评分

《是而不见的故宫》这本书,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极大的好奇心去翻阅的。故宫,这个宏伟的皇家宫殿群,在我心中一直以来都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传说与帝王家的故事。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书页之间时,我发现它提供的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几乎是带有探险家精神的笔触,带领我重新审视了这座古老宫殿的每一个角落。他不仅仅是描绘那些金碧辉煌的建筑,更是深入挖掘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比如,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隐藏的精巧机关,那些看似寻常的瓦砾下沉淀的往事,甚至是那些被无数脚步踩踏得光滑的地砖,都在作者的笔下活了起来。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宫檐的回响,感受到阳光穿透雕花窗棂的温度,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檀香气息。书中所提及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礼仪、帝王的生活琐事,更是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了更为立体和生动的认识。那种“是而不见”的感觉,恰恰体现在作者如何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微小而重要的存在,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故宫形象。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它就藏匿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聆听。

评分

《是而不见的故宫》,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而读完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故宫的历史事件或建筑特色,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去解读故宫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是通过对一扇宫门的观察,来引申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对和谐的追求。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到微观细节中的手法,让我眼前一亮。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参观故宫时的走马观花,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多少宝贵的瞬间和信息。作者引导我关注那些被轻易忽略的元素,例如不同颜色瓦片的含义,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细微差别,甚至是一些角落里看似无关紧要的摆设。这些“是而不见”的元素,却共同构成了故宫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博学而耐心的老师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了解,来自于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体悟,而非浅尝辄止的浏览。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对故宫的了解,更是一种对“观察”方式的重塑。《是而不见的故宫》,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超能力,他能够轻易地穿透表面,触及事物的核心。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故宫的书,可以写得如此引人入胜,甚至带有一丝悬疑的味道。作者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用他独特的观察和推理,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例如,他会对一些建筑的朝向提出疑问,然后通过对古代天文、地理知识的解读,来解释其背后的深意。这种“是而不见”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好奇。我仿佛也变成了一个侦探,跟着作者一起去解开故宫的秘密。书中所探讨的一些关于古代帝王权谋、宫廷生活的场景,更是充满了戏剧性,让我不禁感叹历史的复杂和人性的幽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故宫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解读历史的书。它让我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些“看不见”的精彩,便会一一呈现在你的眼前。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故宫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故宫就是宏伟的建筑,辉煌的历史,但《是而不见的故宫》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加柔软、更加人性的故宫。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堆砌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辞藻,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充满感情的笔调,讲述着那些关于故宫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故事。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想象自己是那个在宫墙内行走过的普通人,是那个在御花园里嬉戏的皇子,甚至是那个在后宫中默默无闻的宫女。书中关于一些宫廷内部的生活细节,例如后宫女子的日常起居,御膳的制作流程,甚至是宫中太监的辛酸经历,都让我感到无比的真实和动容。这些细节,虽然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恰恰是它们,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有血有肉的故宫。作者巧妙地运用“是而不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官方记载所忽略的,但却真实存在过的生命痕迹。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厚重感,并不只在于那些伟大的事件,更在于无数普通人的点滴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