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極具盛名且保存相對完好的明清時期統治者的居所。作為極具盛名的皇傢宮苑,故宮的神秘感一直吸引著人們探尋的目光,自開園起便遊客如織,它就是北京城裏熱鬧的景點,但同時故宮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孤寂,那就是故宮內那些不曾或是極少為人所注意的美。一座園林,所承載的豈隻是錶麵的浮華,從明承祖硃棣遷居北平到清末封建社會崩塌,故宮,興過,衰過,這期間的故事,透過亭颱樓閣、湖光山色,在一磚一瓦、一水一木中慢慢與後人說。李少白、魏慧玲所著的《是而不見的故宮》似清風,推開厚重的曆史大門,拂過這座皇傢宮苑曆史的天空,將萬韆悲喜一一展現。 全書將李少白先生的精美攝影作品,配以攝影傢視覺發現和心得感受、曆史故事和趣聞的文字介紹。讀者不僅能從圖片中直觀感受到故宮不曾或不常看到的美景,*能從字裏行間與攝影傢進行對話,同時曆史故事和趣聞的講述*增添本書可讀性和趣味性,讓你不隻看到現在的故宮,還能穿越古今,感悟故宮的曆史古韻。本書*後附錄的遊覽綫路,也使得本書*具實用性。
李少白,1942年齣生於重慶市,曾就讀北京體育學院足球專業,畢業於北京郵電學院無綫電技術專業。多年專攻長城和故宮攝影。曾任《大眾攝影》、《中國攝影》、《攝影與攝像》等雜誌的編委,現任“中央民族大學一現代圖像藝術學院”及有關院校攝影係客座教授。 攝影作品集:《李少白攝影作品選》,l988年;《神秘的紫禁城》,1993年;《偉大的長城》,1995年;《走近故宮》,1997年;《中國長城之*一司馬颱長城》,l999年;《長城野韻》,2003年;《看不見的故宮》,2003年;《看不見的長城》,2004年;《原味故宮》,2005年;《走近長城》,2006年;《攝影傢的門檻》,2008年;《提問李少白》,2009年;《長城記》,2010年;《紫禁城記》,2010年;《長城》,2010年;《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産》,20lO年;《李少白講攝影:不放過一切光綫》,201O年;《教名傢李少白攝影》,201O年;《紫禁城》,2010年。 攝影展覽:“神秘的紫禁城”,1992年,北京;長城和故宮攝影作品分彆多次在德國、日本、愛沙尼亞、瑞士、美國等**展齣。 魏慧玲,北京人,從事新聞齣版工作20餘年,曾就職於人民郵電齣版社,任《中國集郵》雜誌、《信息與傢庭育兒》雜誌、《新風範》雜誌**編輯。
**章 營造之奇——無與倫比的宮殿群
壹 統領中軸 坐擁天下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貳 皇傢神威 氣勢如虹
太和門廣場
叁 天地閤一 陰陽交匯
乾清宮 交泰殿 坤寜宮
肆 勤政親賢 八代寢宮
養心殿
第二章 皇傢生活——皇帝的飲食起居
壹 天得一清 聽政禦門
乾清門
貳 導和怡泰 一方勝境
暢音閣大戲颱
叁 藏漢閤璧 密宗佛堂
雨花閣
肆 藏龍之地 太子雅居
南三所
伍 乾隆歸政 韆叟盛宴
皇極殿
第三章 風花雪月——故宮婉約的詩境
壹 風光綺麗賞心樂景
禦花園 乾隆花園 慈寜宮花園 建福宮西花園
貳 後宮禁苑 佳麗香閨
鍾粹宮 承乾宮 儲秀宮 景福宮 景仁宮
叁 宮中四季 *勝皇都
春花 夏雨 鞦色 鼕雪
第四章 三殿三閣——故宮的風雅之地
三殿三閣往來皆鴻儒
保和殿 文華殿 武英殿 文淵閣 體仁閣 東閣
第五章視而不見——美在尋常之間
壹 紅牆宮裏四重門
午門 神武門 東華門 西華門
貳 蜿蜒迂迴繞宮城
內金水河 故宮護城河
叁 遠看近觀皆入畫
故宮角樓
肆 耀眼的一片紅黃
宮色
附錄
故宮開放時間與門票
服務設施
遊覽須知
交通指南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對故宮的瞭解,更是一種對“觀察”方式的重塑。《是而不見的故宮》,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能夠洞察事物本質的超能力,他能夠輕易地穿透錶麵,觸及事物的核心。我從未想過,一本關於故宮的書,可以寫得如此引人入勝,甚至帶有一絲懸疑的味道。作者常常會提齣一些問題,然後用他獨特的觀察和推理,給齣令人信服的答案。例如,他會對一些建築的朝嚮提齣疑問,然後通過對古代天文、地理知識的解讀,來解釋其背後的深意。這種“是而不見”的寫作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和好奇。我仿佛也變成瞭一個偵探,跟著作者一起去解開故宮的秘密。書中所探討的一些關於古代帝王權謀、宮廷生活的場景,更是充滿瞭戲劇性,讓我不禁感嘆曆史的復雜和人性的幽深。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故宮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觀察世界、如何解讀曆史的書。它讓我明白,生活中處處有學問,隻要你用心去觀察,去體會,那些“看不見”的精彩,便會一一呈現在你的眼前。
評分《是而不見的故宮》這本書,我原本是抱著一種極大的好奇心去翻閱的。故宮,這個宏偉的皇傢宮殿群,在我心中一直以來都承載著無數的曆史傳說與帝王傢的故事。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在書頁之間時,我發現它提供的遠不止於此。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幾乎是帶有探險傢精神的筆觸,帶領我重新審視瞭這座古老宮殿的每一個角落。他不僅僅是描繪那些金碧輝煌的建築,更是深入挖掘那些被時間洪流衝刷得模糊不清的細節。比如,那些不起眼的角落裏隱藏的精巧機關,那些看似尋常的瓦礫下沉澱的往事,甚至是那些被無數腳步踩踏得光滑的地磚,都在作者的筆下活瞭起來。我仿佛能聽到風吹過宮簷的迴響,感受到陽光穿透雕花窗欞的溫度,甚至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的檀香氣息。書中所提及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宮廷禮儀、帝王的生活瑣事,更是讓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産生瞭更為立體和生動的認識。那種“是而不見”的感覺,恰恰體現在作者如何捕捉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微小而重要的存在,從而構建齣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故宮形象。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隻有教科書上的冰冷文字,它就藏匿在那些被忽視的細節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聆聽。
評分《是而不見的故宮》,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而讀完之後,我深切地體會到瞭其中的奧妙。作者並不是簡單地羅列故宮的曆史事件或建築特色,而是通過一種獨特的觀察方式,去解讀故宮背後那些“看不見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內涵。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描寫,是通過對一扇宮門的觀察,來引申齣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對和諧的追求。這種將宏大敘事融入到微觀細節中的手法,讓我眼前一亮。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去參觀故宮時的走馬觀花,意識到自己錯過瞭多少寶貴的瞬間和信息。作者引導我關注那些被輕易忽略的元素,例如不同顔色瓦片的含義,不同朝代建築風格的細微差彆,甚至是一些角落裏看似無關緊要的擺設。這些“是而不見”的元素,卻共同構成瞭故宮深厚的文化底蘊。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跟一位博學而耐心的老師對話,他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發現。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瞭解,來自於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體悟,而非淺嘗輒止的瀏覽。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可以說是顛覆瞭我過去對故宮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故宮就是宏偉的建築,輝煌的曆史,但《是而不見的故宮》卻嚮我展示瞭一個更加柔軟、更加人性的故宮。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堆砌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辭藻,而是用一種平實而充滿感情的筆調,講述著那些關於故宮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故事。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其中,想象自己是那個在宮牆內行走過的普通人,是那個在禦花園裏嬉戲的皇子,甚至是那個在後宮中默默無聞的宮女。書中關於一些宮廷內部的生活細節,例如後宮女子的日常起居,禦膳的製作流程,甚至是宮中太監的辛酸經曆,都讓我感到無比的真實和動容。這些細節,雖然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顯得微不足道,但恰恰是它們,構建瞭一個完整而有血有肉的故宮。作者巧妙地運用“是而不見”的視角,讓我看到瞭那些被官方記載所忽略的,但卻真實存在過的生命痕跡。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的厚重感,並不隻在於那些偉大的事件,更在於無數普通人的點滴生活。
評分讀完《是而不見的故宮》,我腦海中湧現齣無數的畫麵,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幻旅程。作者的文字功底著實令人贊嘆,他用一種詩意的語言,將故宮的靜謐與莊嚴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被書中對光影的描寫所吸引,那種在清晨時分,金色的陽光灑滿太和殿廣場的壯麗景象,抑或是在黃昏時分,殘陽如血,為整個宮殿披上一層神秘的麵紗,都讓我心生無限遐想。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作者還深入剖析瞭故宮中那些無聲的“語言”。那些宮牆上的刻痕,那些門上的獸麵紋飾,甚至那些散落在庭院中的石獅子,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嚮讀者訴說著它們所經曆的歲月滄桑。我不再僅僅將故宮視為一個旅遊景點,而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生命體,它有著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情感。書中對一些宮殿建築的設計理念,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都有著深刻的解讀,這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建築藝術和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那種“是而不見”的哲學意味,恰恰在於作者引導我們去體會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含義,去感受那些超越物質的靈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