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大國之路:中國的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

通往大國之路:中國的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永年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
  • 曆史
  • 文明復興
  • 知識重建
  • 大國崛起
  • 文化
  • 社會發展
  • 政治
  • 經濟
  • 國際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53952
版次:1
商品編碼:1112394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1-0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學術研究的窠臼,高等教育的異化,道德解體的憂患,基礎理論的蒼白,知識範式的僵化……作者坦率理智地指齣當前中國知識界和知識分子的軟肋和缺陷,點明瞭中國知識分子必須正視的嚴峻現實:忽視軟實力的建設,難以成為真正的大國;缺乏知識體係的文明,復興之路更為艱難。擺脫思維的“被殖民”,脫去權力和利益的枷鎖,用中國自己的話語認識和解釋自己,讓教育和研究迴歸本義,培養身心健全的公民和思維成熟的知識人,尋求中華文明真正的復興。《通往大國之路:中國的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與作者前一本力作《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互為呼應,成為當代中國人最需要看的書之一。

  《通往大國之路:中國的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作者鄭永年教授是國際上中國問題領域的專傢,在國際範圍內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他是新加坡國傢首席智庫,並為中國政府高層倚重,多次為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層演講和獻策,其思想和觀點是當今中國最有價值的政見之一。他注重實證研究,兼顧理論建構,以其明晰而又理性的話語,解釋中國。  鄭永年教授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是新加坡《聯閤早報》最受關注的專欄作傢之一,香港《信報》的專欄作傢,也是《參考消息》轉載率高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傢,長期以來,在海內外媒體、政界、學界和大眾中擁有人數眾多的讀者。  通往大國的道路上,中國走到瞭關鍵一步。  硬實力已經得到全球矚目,軟實力將如何建設?  隻有在知識上扮演有力角色,中國纔能成為真正的大國。  強大文明的核心是強大的知識體係。  中國能否從思想殖民、權力和利益的束縛中解放齣來。  創造自己的知識體係,完成文明的復興?

內容簡介

  《通往大國之路:中國的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是鄭永年教授的最新作品集,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麵係統錶述瞭作者對於中國軟實力的深刻思考。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國門大開,中外之間交往越來越多,但是中國和世界之間對很多問題的看法的分歧則越來越大。中國缺少一個能夠嚮外在世界解釋自己的知識體係。長期以來,中國知識界的各個階層和群體,一直在藉用他人的概念和理論來解釋自己,結果不僅不能解釋自己,反而麯解瞭自己。這需要知識分子也即知識的生産者思考西方的知識體係是如何産生的,我們自己如何能夠生産自己的知識體係。從更高層次來說,任何一個文明的核心就是知識體係,也就是說,中國文明復興的關鍵就是中國知識體係的創造。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集子關切的是中國的文化軟力量問題。

作者簡介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鄭永年(1962—),浙江省餘姚人。中國政治、社會問題與國際關係專傢,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中國研究雜誌》(國際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東亞政策》主編,羅特裏奇齣版社《中國政策叢書》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曆任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係助教、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後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剋阿瑟基金會和美國麥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基金的資助。其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主要研究興趣和領域包括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地區安全;中國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傢製度和社會轉型;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中國政治與中央地方關係。

精彩書評

  鄭永年研究中國問題是一種實證研究,他關心的是事實,而不是結果。對於好的,他會錶揚,對於不好的,他的批評也很給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王江雨

  

  很早就看鄭先生的文章,特彆是在一些國際性的論壇上,經常看到鄭先生的一些關於中國問題的專欄文章。寫得非常的持平、公允、中正。

  ——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 王魯湘

  

  鄭永年教授屬於客觀持中的政治學者,長期研究政黨問題,我與他有過長談,感覺他內心希望能用循循善誘的方式推動國內的當權者推動政改。

  ——獨立政經評論員金心異

  

  看過中國跌宕和徘徊,經過苦苦思索和試驗,鄭永年找到瞭自己理解中國的方式:接受今天的中國,把現存製度當作一種現象來瞭解和解釋。

  ——《南風窗》2011年7月第14期

目錄

齣版說明001

一、中國嚮世界解釋自己,為什麼都是錯的001

1.中國還不能迴答“中國是誰” 001

2.西方“認識”中國的目的就是要“改造”中國003

3.“看著蘋果(西方)來論述橘子(中國)” 004

4.用西方價值觀否定中國傳統,使中國無法認識自己006

5.中國人麯解自己,是中西方相互“誤解”的重要原因007

6.首要的任務是中國人自己要瞭解自己010

二、知識體係是最強的軟力量013

1.沒有知識體係,就沒有國際話語權013

2.思維和思想的“被殖民”:中國為什麼沒有自己的知識體係015

3.中國知識體係的未來:如何開始建設中國自己的知識體係019

4.中國“走齣去”的現實途徑023

三、知識的力量:知識體係、知識分子與權力027

1.知識就是權力:知識分子可通過創造知識獲得權力027

2.“知識就是力量”:中國知識分子有責任學會解釋世界 029

3.西方知識分子的權力來自解釋現實的能力033

4.中國傳統知識體係、知識分子與權力037

5.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與權力042

6.簡單的結論047

四、知識、力量與責任:中國的知識群體嚮何處去049

1.中國社會意識形態,已進入危機的“百花齊放”時代?049

2.中國社會階層及其思想狀況051

3.知識、權力和責任:經驗和教訓062

4.如何建立一個負責任的知識體係069

五、中國能否為世界提供另一個文化選擇077

1.中國能否為這個世界提供另一個文化選擇077

2.文化創新的三個“解放”086

3.新的文化選擇093

六、國際話語權:一種重要的軟力量097

1.中國在國際事務中還沒有話語權097

2.中國必須提升國際話語權100

3.中國話語權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101

4.中國的話語體係建設105

七、中國意識形態的當代轉型

――從傳統意識形態到社會意識形態109

1.新全球主義心態從何而來110

2.意識形態何以迅速變革112

3.政治秩序不斷擴容114

4.國傢建構與執政黨之間的張力115

5.社會意識形態的崛起117

八、中國社會到瞭道德重建的時候瞭119

1.道德解體與中國人的生存危機119

2.道德解體的根源:是市場還是政治125

3.如何重建中國社會道德體係131

九、在“知”和“行”之間:智庫的角色137

1.政策研究者的“知”與“行” 137

2.政策研究者的職責140

十、知識創新與中國高等教育改革143

1.高等教育管理體製問題145

2.高等教育的人纔培養問題151

3.高等教育的知識創新體製155

十一、知識體係與中國教育哲學161

1.為什麼要談教育哲學問題161

2.中國教育界和知識界:除瞭專業主義,什麼都不缺164

3.中國傳統教育哲學與知識創新167

4.中國近現代教育哲學174

5.教育哲學的未來――專業主義l 76

十二、知識分子的使命是解釋中國而不是改造中國181

1.先問“中國從哪裏來” 181

2.“彆人有批評我的自由” 183

3.解釋比改造更重要184

4.最大的敵人是昨天的自己186

十三、與經濟相比,當代中國文化其實很蒼白 189

1.當代中國的文化現狀189

2.停止對中國模式的好壞之爭190

3.文化創新要完成三個解放 192

4.嘗試用“共和國傢”去解釋中國193

十四、中國從曆史到現在,從來不缺少公共知識分子這一群體195

1.知識分子與公共知識分子: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195

2.“中國模式”與知識體係198

十五、中國知識分子改造世界的心太急201

1.一個國傢的發展,不是靠政治傢,而是靠專業人纔204

2.新加坡教育係統的主要責任是培養熟練工人206

3.研究中國問題,還是離中國遠一點好207

4.我不認同季羨林所講“21世紀是東方文明的世紀” 208

5.樂觀看待“後李光耀時代” 210

十六、儒學:能成為中國軟力量的核心嗎213

1.儒學與現代國傢建設213

2.東亞的儒傢特性216

3.文明競爭與儒學的未來225

十七、開放的知識體係與開放的社會――鄭永年教授訪談錄231

1.把握好價值與事實之間的關係232

2.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是知識體係封閉的心理根源二強6

3.社會科學的開放性與知識的創造性241

4.知識上的被殖民與觀念更新247

5.剋服學術的依附性250

6.地方政府應該在製度創新上更有作為254

7.保衛社會的意義256

8.不是土地的城市化,而應當是人的城市化260

精彩書摘

  你看到的可以是一個很糟糕的社會,也可以是一個改造得更好的社會。

  “看著蘋果(西方)來認識橘子(中國)”是西方學者的一個普遍趨勢。西方學者用蘋果來衡量橘子,也希望中國這個橘子能夠演變成為蘋果。

  學者和社會現象之間的關係,就類似於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醫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術為病人看病。如果醫生看不好病,他(她)隻能反思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術,而不能說病人的病“生錯瞭”。那麼看不好“病”怎麼辦?需要的是修正所學的概念和理論,因為“病”作為一個客觀的事物存在著。而對很多西方學者和中國學者來說,如果他們的理論解釋不瞭現實,就說“現實”錯瞭。

  為什麼中國沒有大師級學者?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國沒有培養大師的製度設計。中國的製度設計是用來控製知識發展的,而不是用來推動知識發展的。

  知識就是知識,不是為政治服務的,如果知識産生瞭政治和社會影響力,那隻是副産品。

  ……

前言/序言


通往大國之路:中國的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 引言 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民族的興衰更迭,文明的起落沉浮,無不與知識的傳承、創新和運用息息相關。在人類文明的長捲中,中華文明以其悠久的曆史、獨特的文化和深厚的底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在近代以來風雲變幻的世界格局中,中國經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通往大國之路:中國的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這一主題,深刻地揭示瞭中國在汲取曆史智慧、重塑知識體係、激發文明活力,並最終邁嚮國傢強盛的宏大進程。 本書並非對某一個特定曆史時期或事件的孤立敘述,而是一次對中國如何在一係列深刻的社會轉型中,通過係統的知識重建,為文明的復興奠定堅實基礎,並最終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度探索。它關注的不是單純的政治或經濟成就,而是隱藏在這些錶象之下的,更為根本性的力量——知識的再發現、再認識、再創造,以及這些知識如何滋養並重塑一個古老文明的內在精神,從而引領國傢走嚮世界舞颱的中心。 第一部分:曆史的迴響——古老智慧的再審視 每一個民族的未來,都深深地根植於其曆史的沃土。對於中國而言,五韆年的文明史,不僅是輝煌成就的記錄,更是寶貴經驗與深刻教訓的集閤。在邁嚮現代化的徵途中,中國並沒有簡單地否定或拋棄過往,而是開啓瞭一場對自身傳統知識體係的深刻審視和再認識。 這一部分將深入探討,中國如何從儒傢思想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理解其“民本”思想如何演變為當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如何重新挖掘道傢哲學中“道法自然”的辯證思想,並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找到其現代啓示;如何從墨傢“兼愛非攻”的普世情懷中,理解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和平發展觀。這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書中將通過對諸子百傢的思想遺産進行辨析,揭示其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的生命力,以及如何被重新解讀和運用,成為知識重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本書也會關注中國在科學技術、天文曆法、醫藥學、建築藝術等領域的古代成就。這些成就並非零散的發現,而是構成瞭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係。我們將探討,在近代西方科學技術衝擊之下,這些傳統知識是如何被邊緣化,又如何在新的曆史時期被重新發掘其價值,並與其他知識體係融閤,為中國自主創新提供獨特的視角和方法論。這其中,對中國古代哲學、倫理、政治、軍事思想等非科學知識的再審視,也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知識體係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第二部分:知識的重塑——現代知識體係的構建 “知識重建”是本書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中國在學習藉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同時,積極構建一套既符閤世界發展趨勢,又具有中國自身特色的現代知識體係。這既包括對西方科學、技術、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知識的吸收和消化,更包括對這些知識進行中國化、本土化的再創造。 這一部分將重點分析,中國如何通過教育改革、學術研究、科學普及等多種途徑,係統性地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西方的現代知識。從近代以來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到新中國成立後對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探索,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對全球前沿科學技術的學習和趕超,都體現瞭中國在知識體係構建上的不懈努力。 本書將深入剖析,中國在構建自身知識體係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例如,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主體性,避免知識的單嚮度模仿;如何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融閤;如何將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解決中國發展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具有中國智慧的解決方案。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將聚焦中國在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從“兩彈一星”的自主研製,到航天科技、高鐵技術、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的飛速發展,這些成就不僅是技術上的飛躍,更是知識體係創新和重塑的生動例證。它們證明瞭中國有能力在世界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並為人類知識寶庫做齣貢獻。 第三部分:文明的復興——文化自信的迴歸與勃興 “文明復興”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富強,更是精神層麵的覺醒和文化自信的迴歸。在知識重建的強大推動下,中華文明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內在復興。 這一部分將闡述,中國如何通過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以及對現代文明成果的吸收,重塑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從國傢層麵提齣的“文化自信”戰略,到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創新,再到中國文化在國際舞颱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都標誌著中華文明正在迎來新的輝煌。 本書將探討,中國如何將知識重建的成果融入到文化創新之中。例如,將古代哲學思想與現代藝術相結閤,創作齣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産品;將傳統文學藝術與現代傳播技術相結閤,讓經典煥發新的生機;將中醫養生理論與現代健康理念相結閤,推動健康中國建設。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中國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角色轉變。從過去的被動接受者,到如今的積極貢獻者,中國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嚮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文化交融,還是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積極作用,都體現瞭中國作為世界文明重要成員的擔當。 第四部分:大國之路——知識與文明的融閤驅動 “通往大國之路”最終指嚮的是中國作為全球重要力量的崛起。而這條道路,正是建立在堅實的知識基礎和勃發的文明活力之上。 這一部分將整閤前三部分的論述,深入分析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如何相互促進,共同驅動中國走嚮大國之路。我們將探討,當一個國傢擁有瞭獨立自主的知識體係,並重塑瞭強大的文化自信時,它將具備哪些獨特的優勢和能力,來應對全球性的挑戰,並在國際舞颱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書將分析,中國在外交政策、經濟發展模式、科技創新戰略、社會治理方式等方麵的獨特性,正是其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的必然結果。例如,中國提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是對中國傳統“天下大同”思想的傳承,也是對當代國際關係挑戰的迴應,是其知識體係和文明理念融閤的生動體現。 同時,本書也將審視中國在走嚮大國過程中可能麵臨的挑戰和問題。如何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保持社會公平與和諧?如何在維護國傢利益的同時,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如何在科技創新中,平衡效率與倫理?這些問題都要求中國以更加成熟、更加智慧的知識和文明力量來解答。 結論 “通往大國之路:中國的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曆程,它不僅是中國現代化的宏大敘事,更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篇章。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一進程的深度解析,揭示知識作為文明的引擎,如何驅動國傢力量的崛起;文明作為民族的靈魂,如何為國傢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理解這條道路,就是理解中國如何從曆史的深處走來,又將如何走嚮更加輝煌的未來,並在世界文明的舞颱上,書寫屬於自己的嶄新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拿到手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但直到最近我纔真正靜下心來,沉浸其中。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的曆史發展,特彆是那些塑造瞭當下中國格局的知識體係和思想變革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分量感,這通常意味著作者投入瞭大量的心血和研究。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那些曾經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理論是如何被構建、被傳播,又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最終演變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它是不是能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在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知識分子們所經曆的思考、掙紮和探索?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國會選擇不同的知識路徑,又是什麼樣的內在邏輯驅動瞭這些選擇。讀到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一場場思想的交鋒,一次次觀念的洗禮,最終匯聚成一股股洪流,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它不隻是關於過去的記錄,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深刻反思,因為它所講述的“重建”與“復興”,至今仍在我們身邊迴響。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我感覺像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庫。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種莫名的親近感,同時也對它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到睏惑。這本書的名字就非常有吸引力,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文明光輝,以及它們如何經曆起伏,又如何努力重新煥發活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文明復興”這個宏大的概念,與具體的“知識重建”聯係起來的。它會不會去探討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糟粕”的傳統思想,在新的時代語境下,是否可能被賦予新的生命?我又期待它能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在那些關鍵的曆史節點,有哪些重要的知識體係被引入、被改造,又有哪些本土的智慧被重新發現和發揚。我想象著作者可能在書中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其中既有對西方思想的深刻藉鑒,也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有種找到“根”的感覺,它或許能解答我內心深處關於文化身份和民族精神的一些疑問。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就被它提齣的“大國之路”這個概念所吸引。在我看來,“大國”的崛起絕不僅僅是經濟和軍事上的強大,更重要的是其內在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深度。這本書似乎就在嘗試探討,支撐一個國傢走嚮強大的,究竟是怎樣的知識基礎和文明特質。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挖掘中國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通過吸收、消化和創新知識,來完成自我提升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在科學、哲學、藝術等領域,中國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又保持自身獨特性,並最終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知識體係的。我更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文明復興”的,它是否意味著一種文化自覺的迴歸,還是一種麵嚮未來的創新?它是否會觸及到我們對於自身文明的評價體係,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文化自信?這本書給我一種預感,它將是一次深入中國曆史肌理的探索,一次對中國文明生命力的深刻解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究竟能為我們揭示什麼。

評分

這本《通往大國之路:中國的知識重建和文明復興》,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分量。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真正強大,不僅僅體現在物質層麵,更在於其精神內核和思想力量。這本書似乎就是在探討,中國是如何通過對知識的重新構建,以及對自身文明的喚醒,一步步走嚮今天的地位。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讀“知識重建”的,它是否意味著對傳統知識的揚棄與繼承,還是對現代知識的藉鑒與創新?我更關注的是,這個過程是如何與“文明復興”聯係在一起的,這種復興又將指嚮何方?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種全局性的視野,讓我看到中國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如何應對外部挑戰,內部革新,並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自覺。它會不會去分析那些影響深遠的思想傢和他們的理論,或者揭示那些推動社會變革的關鍵知識節點?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深入的解讀,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這個古老文明,如何在新的時代煥發齣勃勃生機,並且走嚮世界舞颱的中心。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它的名字讓我産生瞭一些期待,但也有點猶豫。我一直關注著中國的發展,也對“中國模式”的討論非常感興趣,但“知識重建”這個詞對我來說,似乎有點抽象。我擔心它會是一本偏嚮學術研究、語言晦澀的書,但翻開目錄之後,我被裏麵的章節標題所吸引,它們似乎暗示著一種宏大的敘事和深刻的洞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梳理中國在近代以來,是如何在各種思想的衝擊和融閤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它是不是能解釋,為什麼中國在某些領域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而在另一些領域又麵臨著挑戰?我尤其希望它能探討,這種“知識重建”的過程,是如何與“文明復興”緊密相連的。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理論與鮮活的曆史事件相結閤,來描繪中國走嚮強大之路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清晰的脈絡感,讓我能夠理解,中國曾經走過的道路,以及它未來可能的方嚮。

評分

!!!!!!!!!那人打牌啊你啊哈嘍可

評分

內容不錯,書有點薄價有點高,但值得買。

評分

不錯喲

評分

書寫的不錯,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作者水平還是很高的,值得花時間認真閱讀。

評分

整體感覺很好,質量很好

評分

25、書是源泉——高爾基說:“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評分

8、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

評分

書是正版的 偶爾看瞭鄭永年教授的幾本書感覺還不錯 很多觀點還算相對中肯 不像國內沒有氣節和良知的磚傢 就買瞭全套的 剛開始看

評分

30、書是營養品——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