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

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啓華 著
圖書標籤:
  • 巴黎和會
  • 中國外交
  • 一戰後
  • 凡爾賽和約
  • 外交史
  • 近代史
  • 曆史
  • 政治
  • 國際關係
  • 二十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933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1175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近世中國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頁數:404
正文語種:3300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是民國外交史資深學者唐啓華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之際,奉獻給讀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檔案,尤其是從“駐比利時使館保存檔案”發現的《陸總長在和會專電》,即巴黎和會中國代錶團收發電原件,重建巴黎和會中國外交曆史,對“北京政府對和會有無準備”“山東交涉失利與親日派之關聯”“如何看待中國在和會外交的失敗”等問題做齣瞭新的闡釋。

作者簡介

唐啓華,男,1955年齣生於颱灣基隆。颱灣曆史學傢。颱中東海大學曆史學係學士、碩士,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關係史係博士,曾任颱灣政治大學曆史學係特聘教授,現任東海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颱灣的民國外交史研究權威,專長中英外交史、近代中國外交史、中國與國際聯盟。著有《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等。

目錄

緒 論/1
第一章 歐戰期間中國對和會的籌備/11
  第一節 袁世凱時期的籌備和會(一)
      ——保和會準備會/14
  第二節 袁世凱時期的籌備和會(二)/39
  第三節 1916~1918年的籌備和議/56
  第四節 和議籌備機構/82
  本章小結/95
第二章 歐戰停火後的和會籌備/97
  第一節 與各國接洽/99
  第二節 陸徵祥的抉擇/118
  第三節 巴黎和會訓令/138
  第四節 中國代錶團的組建/148
  本章小結/160
第三章 和會外交/163
  第一節 山東問題/165
  第二節 其他問題/205
  第三節 中國代錶團內爭/221
  第四節 研究係與巴黎和會/244
  本章小結/277
第四章 拒簽和約/281
  第一節 拒簽和約,5月/285
  第二節 拒簽和約,6月/307
第五章 拒簽之後/331
  第一節 山東問題善後/333
  第二節 和會尾聲/358
結 論/367
徵引書目索引/381

前言/序言

緒  論

本書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的和會外交(1914~1920)。
1914一戰爆發迄今已一百年,世界各地有許多學術會議及反省紀念活動。一戰形成的國際政治格局,以及東亞權力架構,一直影響到今天。在一戰殘酷的帝國主義(Imperialism)爭霸中,新興的威爾遜主義(Wilsonianism)與列寜主義(Leninism)各自提齣理想主義的新外交理念,競爭建構新世界秩序的道德製高點;日本則標舉大亞細亞主義(Pan-Asianism),意欲領導亞洲排除歐美霸權。中國興起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與前四者都有密切的互動與閤作競爭關係,共同構成1920年代以來東亞外交的深層結構。研究百年來的中國外交,需要總結曆史經驗與教訓,突破過時政治宣傳與觀念的束縛,除瞭注意發揚民族主義的一麵外,還應觀照到其他國際麵嚮,進而能提齣對全球有吸引力的新的世界秩序構想。
1919年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原因之一即與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及其引發的五四運動密切相關。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過去學術研究不多,卻早有定論:北洋政府親日賣國,對日藉款締約換文,自甘喪權,種下外交失敗的根源;擔任代錶團團長的陸徵祥對和會沒有準備,對外懦弱,又無力整飭代錶團秩序;雖有顧維鈞、王正廷等外交官的優異錶現,但和會仍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交給日本,而北洋政府居然還訓令代錶簽約;好在國內爆發五四運動,人民堅持“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促使三個親日賣國賊辭職下颱,也讓代錶團拒簽和約,得以稍挽國權。
過去這種曆史敘事結構中,民族主義及革命史觀色彩太重,遮蔽瞭許多史實。百年來國人的印象就是:凡主張簽約的就是親日賣國,主張拒簽的就是愛國,基本上無法對巴黎和會中國外交進行客觀學術研究。近年雖有學者指齣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上有不少成就,但基本的詮釋架構仍無多大變化;至今許多基本的史實沒能弄清楚,不注意其他國傢的觀點及國際局勢,也沒注意到一些爭議的國際法理依據。基本上,過去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是被當成國內政治史發展的背景看待,而不是作為外交史進行研究。
隨著近年中國外交檔案逐漸被廣泛使用,而外國檔案及研究成果取得較容易,同時革命史觀也在發生變化,對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進行學術研究的條件日益成熟,主要問題在於民族主義觀點仍然強勢。
從史料說起
過去研究巴黎和會依據的北洋檔案,主要是被學界廣泛使用的《秘笈錄存》。此書係1920年代吳笈孫將徐世昌任內總統府秘書廳歸檔的電報編纂而成,輯錄有關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大部分重要文件,1927年書稿粗具規模卻中止瞭,未及發刊。編輯附注稱:“以外交關係,於原電中有傷及友邦感情之語及揭明某國某人似有不便者……多所刪易。如發刊在若乾年後,事過境遷,屆時應撿原稿擇選補入。”惟此書於1984年齣版時並未做增補工作。《秘笈錄存》保存許多當時收發電報,甚有史料價值,但是因為是編輯過的史料,經過特定目的之檢選與刪改,在凸顯部分史實的同時,也遮蔽瞭許多真相,使用時要小心,最好能與原檔做比對。
有關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一手史料,主要是北洋外交部的檔案。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有部分收藏,其中一部分已經齣版。然而,第二曆史檔案館庋藏之巴黎和會相關檔案,近年隨該館之北洋檔案封庫,無法使用,而近期數字化又處理不到這類檔案,筆者隻能等待日後有機會時再參閱。
收藏於颱北南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的《外交檔案》(1861~1928),則是目前最重要的史料來源。其中檔案號為03-37的《巴黎和會檔》是與和會相關的文件,但該檔主要隻有代錶團會議錄、和會期間在巴黎收到各國外文公文部分(應是原件,有陸徵祥、王正廷等人的閱後簽字),其他都是雜件,缺少最重要的收發電。反倒是在03-13《駐比使館保存檔案》中有1918年10月至1919年3月外交部及陸徵祥的收發電,應係和會期間外交部與代錶團之收發電檔,但是並不完全。
近年《外交檔案》03-13《駐比使館保存檔案》增添瞭新的重要內容。1983年3月颱北“外交部”將駐比利時使館檔案141捲共37函,轉移給近史所檔案館,經該館整編掃描後,於2007年末提供在綫影像閱覽。這一批新檔案包括許多與巴黎和會及陸徵祥相關的機密檔案,其中03-13-067-069《陸總長在和會專電》,應是巴黎和會中國代錶團收發電原件,許多收電後有閱看者(如王正廷、顧維鈞、施肇基、魏宸組等)簽字,少部分有陸徵祥的批示及秘書之處理狀況記錄,十分珍貴。03-13-071-01《總長室和議事收發電》,是1919年1~12月北京外交部代理總長陳籙的收發電,即外交部和會收發電。這兩個近年開放的珍貴檔案,相當完整地呈現瞭巴黎和會當時的外交情境。
為何這兩份重要檔案不在外交部的《巴黎和會檔》,而在《駐比使館保存檔案》?《陸總長在和會專電》放在比利時使館可以理解,因為巴黎和會期間負責代錶團檔案管理的是魏宸組,即當時之駐比利時公使;加以陸徵祥、王正廷於1919年9月10日簽署完對奧和約後,代錶團解散,後續事務由顧維鈞負責,1920年6月後由魏宸組接手,因此該批檔案保存於駐比使館有一定的閤理性。但是由和會期間收到的外文公文原檔放在《巴黎和會檔》觀之,《陸總長在和會專電》很有可能也曾帶迴北京,後來纔移至歐洲。
然而,《總長室和議事收發電》絕對應該存放在外交部,在03-33《中日關係檔》、03-38《國際聯閤會檔》中,都有巴黎和會時期相關檔案的抄件,顯示《總長室和議事收發電》原來是在外交部的,為何後來會存放在布魯塞爾駐比利時使館?筆者認為閤理的猜測是,1920年初陸徵祥迴到北京後,即整理瞭部分機密檔案,8月陸氏辭去外交總長職,次年8月偕夫人赴瑞士養病,這批檔案(甚至與《陸總長在和會專電》一起)可能即在此時隨陸氏帶到瑞士,1922年6月陸氏受任為駐瑞士公使後,就放在駐瑞士使館。1927年5月陸氏辭駐瑞士公使職,送夫人歸葬布魯塞爾,10月入天主教修道院,觀禮者有駐比公使王景岐,或許陸徵祥即將該批檔案托給王氏,存放在比利時使館。這一批新近開放的檔案中,有許多陸徵祥不希望被彆人看到的文電,巴黎和會期間列強在華競爭激烈,與中國黨派政爭及南北之爭互相牽引,北京政府內部政策多次變化,加以發生五四運動,國人民族意識強烈,許多外交機密無法說清楚,而囿於當時的國內環境也無法講道理,陸徵祥隻能把這批檔案藏起來。
此外,《外交檔案》之03-12《駐美使館保存檔案》收有1918年底至1919年初,顧維鈞與北京外交部往來電文,翔實地呈現當時顧氏與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及國務卿藍辛(Robert Lansing)等的接洽談論過程,對於理解當時中國外交轉嚮“聯美製日”,有極大的參考價值。03-33《中日關係檔》中的巴黎和會與山東問題部分則已經印刷齣版,使用很方便。
過去研究成果
中國學界主要相關研究成果,有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王蕓生在1930年代初編寫該書第7捲第70章“巴黎和會”時,引用不少《外交檔案》中的密電,其中(原批)部分,現在已看不到。另外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成書於1936年春,其中第六章專論巴黎和會,寫作相當嚴謹。這兩本書奠定瞭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史研究的基礎,後來的著作基本上都延續它們的基調。
近年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有:項立嶺《中美關係史上的一次麯摺——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復旦大學齣版社,1993);應俊豪《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中心的研究》(颱北:政治大學曆史係,2001);徐國琦著、馬建標譯《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傢認同與國際化》(上海三聯書店,2008);川島真著、田建國譯《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大學齣版社,2012);馬建標《衝破舊秩序:中國對帝國主義國際體係的反應(1912~1922)》(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3)等。學位論文主要有:廖敏淑《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中興大學曆史係碩士論文,1998);祝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策略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等。
英文方麵近年主要研究成果有:Zhang Yongjin,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1918-1920:The Middle Kingdom at the Periphery,主要使用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的外交檔案,以及英文史料及成果,相當完整地敘述瞭巴黎和會的中日山東問題爭奪曆程,是筆者所見最翔實的學術研究成果。Bruce A.Elleman,Wilson and China:A Revised History of the Shandong Question,Armonk( N.Y.; London,M.E.Sharpe,2002),對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19年巴黎和會背叛中國的說法提齣修正,認為美國並沒有背叛中國,蘇聯沒有平等對華。Xu Guoqi,China and the Great War:China’s Pursuit of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Cambridge( U.K.;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使用大量中英文史料,從國際關係史的視角考察歐戰與中國的關係,在國際學界廣受好評。
日本方麵,近年主要專書是川島真《中國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大學齣版會,2004),其中第二部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山東問題之解決”,主要使用03-33《中日關係檔》與03-37《巴黎和會檔》,討論巴黎和會與山東問題,尤其是4月30日至6月28日間,中國對簽字或不簽字的決策過程。
基本上,2000年以前的研究未能使用《中日關係史料——巴黎和會與山東問題》一書,而2008年以前的研究未能使用《外交檔案》03-13《駐比使館保存檔案》新整理公開的部分。本書主要使用上述新史料,輔以英日文史料及研究成果,希望經百年沉澱後,能比較平心靜氣地還原曆史真相,擺脫先入為主刻闆印象的扭麯,理解陸徵祥等外交官苦心孤詣的外交努力成果。
《遠東烽煙:百年風雲中的中國外交》 一、 曆史洪流中的中國:從屈辱到覺醒 本書並非僅聚焦於某一次具體的國際會議,而是將視角拉迴更廣闊的曆史長河,描繪在百年風雲變幻中,中國外交如何從被動的屈辱走嚮自主的覺醒。我們將穿越清末民初那個積貧積弱、列強環伺的時代,深入探究中國為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這其中,不僅僅是外部壓力,更有內部的衰敗與變革。從鴉片戰爭的屈辱,到甲午海戰的慘痛,再到庚子國變的悲愴,每一次失敗都像一把尖刀,刺痛著中華民族的神經。 然而,曆史的進程並非隻有沉淪。我們也將追溯那些暗流湧動的變革力量。知識分子的救亡圖存思潮,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以及近代實業傢的經濟抗爭,都在為中國的未來摸索道路。外交,作為國傢意誌在國際舞颱上的體現,也在這股變革浪潮中悄然醞釀。我們將考察晚清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官員嘗試學習西方技術和製度,但受製於封建體製和外力壓迫,其外交努力往往步履維艱。辛亥革命的爆發,雖然推翻瞭帝製,但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和列強乾涉,使得中國的外交環境依然嚴峻。 本書的核心在於梳理中國外交在這一時期如何從“被動應對”轉嚮“主動塑造”。我們將通過分析一係列關鍵的曆史事件和外交人物,展現中國外交官們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如何為爭取國傢主權和民族利益而奔走呼號,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和智慧,在夾縫中求生存,在睏境中尋齣路。這其中,既有被迫接受不平等條約的無奈,也有在列強爭奪中尋求平衡的策略,更有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對國傢命運的深刻反思和對外交未來的初步探索。 二、 帝國主義的陰影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20世紀初,世界格局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劇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雖然給歐洲列強帶來瞭沉重打擊,但也為遠東的中國提供瞭喘息之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瞭列強對中國的態度。本書將深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外交産生的深遠影響。在歐洲戰場鏖戰正酣之際,日本趁機在中國攫取瞭大量權益,簽訂瞭“二十一條”,這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又一次沉重的打擊。然而,也正是在這種壓力下,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反日情緒高漲,為日後中國外交的轉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書將詳細剖析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邊倒”外交策略。在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陣營的較量中,中國為何選擇加入協約國,其背後的考量是什麼?我們不僅僅關注官方的外交辭令,更深入探究社會各界對此的態度,包括知識分子的辯論、商界的利益考量,以及普通民眾的情緒。參戰並非僅僅是派遣勞工和軍隊,更重要的是中國希望藉此機會改變國際地位,收迴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爭取與列強平等的地位。 然而,曆史的諷刺在於,當戰爭結束,中國滿懷希望地走嚮戰後國際舞颱時,卻發現自己依然是列強博弈的棋子。本書將著重描繪在戰勝國代錶的身份下,中國所麵臨的現實睏境。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做齣瞭貢獻,中國在戰後利益的分配上,依然未能擺脫被犧牲的命運。這種巨大的落差,直接點燃瞭中國人民的怒火,催生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不僅僅是一場學生運動,更是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總爆發,是對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強烈抗議,也是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一次深刻探索。本書將不僅僅是羅列事件,而是要還原當時中國知識界、學生界、工人階級的思想激蕩,解析他們為何會發齣“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呐喊,這種呐喊背後所蘊含的,是對國傢主權、民族尊嚴以及外交自主性的不懈追求。 三、 民族復興之路:外交的探索與掙紮 《遠東烽煙:百年風雲中的中國外交》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記述,更在於對中國外交思想和實踐的深入剖析。在經曆瞭無數次的外交挫摺和民族屈辱後,中國的外交傢們開始深刻反思。我們將在書中探討,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和外交官員是如何在學習西方外交理論和實踐的同時,試圖結閤中國的國情,走齣一條適閤自身發展的道路。 本書將重點關注中國在戰後一係列外交活動中的努力和掙紮。在國際聯盟的建立過程中,中國積極爭取參與,希望藉此平颱提升國際地位,維護國傢主權。然而,現實往往是骨感的,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聲音依然微弱,所能爭取到的權益也十分有限。每一次的外交努力,都伴隨著巨大的犧牲和長久的抗爭。 我們還將考察中國在處理與鄰國關係,以及與其他大國關係時所采取的策略。在日俄爭奪中國東北的背景下,中國外交如何在列強之間周鏇,試圖維護領土完整和國傢安全?在英美等國與日本的勢力較量中,中國又如何尋求國際支持,抵製日本的侵略擴張?這些復雜的博弈,都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得以展現。 本書的敘事將側重於展現中國外交人員的智慧、勇氣和堅韌。他們可能身處海外,麵對著強大的壓力和誘惑;他們可能在國內,承受著巨大的誤解和非議。但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他們都肩負著國傢的希望,為民族的未來而努力。我們將通過還原他們的外交活動、思想碰撞和個人經曆,展現中國外交在艱難歲月中,是如何一點點積纍經驗,提升能力,為最終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傢富強奠定基礎。 《遠東烽煙:百年風雲中的中國外交》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曆史畫捲,展現中國在風雲激蕩的百年間,如何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外交探索與掙紮,一步步走嚮民族復興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外交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民族覺醒、國傢成長和人民奮鬥的史詩。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史的復雜性,以及中國在國際舞颱上所經曆的艱辛與輝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極佳,它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一個看似枯燥的曆史事件,處理得生動而富有啓發性。作者在梳理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的關係時,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沮喪的真相,而是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深入探究瞭導緻這些結果的深層原因。我尤其贊賞作者對當時中國外交官們所麵臨壓力的細緻描述,他們身處異國他鄉,麵對著強大的對手和國內的質疑,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卻依然在為國傢爭取一綫生機。書中關於“弱國無外交”這一現實的呈現,既有曆史的必然性,也有對個體努力的肯定。此外,作者在探討巴黎和會對中國近代社會思想産生的長遠影響時,也展現瞭其深刻的洞察力。這本書讓我不僅僅看到瞭曆史的錶象,更能觸及到曆史的肌理,理解那些曆史事件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又如何影響瞭中國民族性格的形成。它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書,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像許多曆史著作那樣,一開始就拋齣大量事實和論斷,而是先營造齣一種沉浸式的閱讀氛圍,讓讀者逐漸進入那個特定的曆史場景。他在描述巴黎和會期間的國際政治博弈時,采用瞭如同懸疑小說般的筆觸,將不同國傢代錶的算計、妥協、以及幕後交易描繪得淋灕盡緻。對於中國代錶團的處境,作者則著重於從情感和心理層麵進行刻畫,展現瞭他們內心的掙紮、失落以及依然頑強的希望。這種將宏觀曆史事件與微觀人物情感相結閤的寫作方式,使得這本書既有史學研究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書中對許多曆史細節的挖掘,比如一些不為人知的會議片段、私人之間的通信往來等,都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外交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它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在曆史的洪流中,每一個看似微小的選擇,都可能匯聚成改變國傢命運的巨浪。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中國近代屈辱與抗爭的深刻注解,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

坦白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巴黎和會的瞭解僅限於教科書上關於“外交的失敗”和“山東問題”的簡單介紹。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它以極其詳盡的筆觸,揭示瞭這場曆史事件背後更為復雜和深刻的層麵。作者在剖析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處境時,不僅關注瞭具體的國際政治因素,還對當時中國國內的政治生態、輿論環境,甚至包括知識分子的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被書中對於中國代錶團與國內各方勢力之間溝通與博弈的描述深深吸引,它展現瞭在信息不發達、政治不穩定的環境下,如何進行一場幾乎不可能成功的國傢級談判。書中對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思想震蕩和情感煎熬的刻畫,更是讓我感同身受。他們既有救亡圖存的強烈願望,又麵臨著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的進程並非簡單的因果鏈條,而是無數個體在復雜環境中做齣艱難選擇的結果。它讓我們看到瞭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無奈,也看到瞭他們身上閃耀著的人性光輝。

評分

這本書我讀完瞭,感覺真的非常棒!雖然書名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但它並沒有止步於簡單地講述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而是通過極為細緻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解讀,將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外交官乃至普通民眾的心路曆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作者對巴黎和會前後的國際形勢有著宏觀的把握,同時又深入到每一次會議、每一份電報、甚至每一封個人信函之中,捕捉那些在宏大敘事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我尤其被其中關於中國代錶團內部不同聲音的描述所打動,它展現瞭當時復雜的人性、政治派係鬥爭以及在民族危難麵前的艱難抉擇。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能夠感受到中國在強國環伺下的無奈與掙紮,也能體會到外交官們在國際舞颱上為瞭國傢利益所付齣的艱辛努力。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刻畫也十分到位,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中國近代外交史深邃的審視,引發瞭我對國傢命運和民族擔當的深刻思考。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相當獨特,它並非采用傳統的按時間綫索展開的綫性敘事,而是巧妙地將事件、人物、思想以及當時的社會情緒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立體而生動的曆史畫捲。作者在分析巴黎和會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時,運用瞭大量來自不同來源的史料,包括官方文件、私人迴憶錄、報刊雜誌等,並對其進行瞭嚴謹的考證和批判性分析。這種紮實的學理基礎,使得書中的觀點既有說服力,又不失新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外交”這個主題時,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和思想語境中。他不僅僅關注條約簽訂、領土分割這些硬性的外交成果,更深入地挖掘瞭中國知識界在這一時期對國傢齣路的探索,對國際秩序的認知,以及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書中對戰後國際格局的分析也頗具洞察力,揭示瞭西方列強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以及中國在其中扮演的弱勢角色。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更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去理解那個時代中國人的集體焦慮與不屈抗爭。

評分

還不錯,真好好好好好啊紅啊煎熬

評分

對曆史有新的認識

評分

1圖書信息

評分

齣版時間2014年07月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要慢慢看哦!

評分

還沒看,包裝好,便宜。

評分

OK

評分

OK

評分

不錯的書。這是民國外交史**學者唐啓華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之際,奉獻給讀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檔案,尤其是從“駐比利時使館保存檔案”發現的《陸總長在和會專電》,即巴黎和會中國代錶團收發電原件,重建巴黎和會中國外交曆史,對“北京政府對和會有無準備”“山東交涉失利與親日派之關聯”“如何看待中國在和會外交的失敗”等問題做齣瞭新的闡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