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核心的感受,是一种深沉的怀旧与对“瞬间永恒”的敬畏。它没有配带冗长的小说式导读,文字内容极其克制,这反而将所有的表达权力完全交还给了照片本身。这种极简的文字处理,反而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它迫使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空白。我看着那些眼神坚毅的孩童,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庞,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艰辛,更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生命韧性。这些照片,它们是“时间切片”,是活生生的历史注脚,它们不贩卖廉价的煽情,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真实,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流逝与承载。每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提醒着我们,我们今天的日常,终有一天也会成为某人翻阅的“老照片”。这种哲学层面的触动,才是它真正无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对视觉艺术有着基础了解的普通读者,我不得不提及本书在技术层面的处理。在修复老照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清晰度下降、色彩失真等问题。但是,在这本《老照片(17 珍藏版)》中,我几乎没有看到任何粗暴的数码“美颜”痕迹。它的高分辨率扫描和印刷技术,很好地保留了老照片原有的颗粒感和那种特有的“旧世界”的质地。那种略微的模糊和色调的偏差,都被视为历史的一部分而被尊重和保留。这种对“原真性”的坚持,才是收藏级的作品应该具备的态度。它拒绝了为了迎合现代审美而进行的过度美化,反而让那些瑕疵成为了见证历史的有力证据。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与艺术情怀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在同类出版物中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信服。我愿意花时间去“辨认”而不是“观看”,去“解读”而不是“浏览”。
评分我通常阅读书籍会非常注重它的结构逻辑和脉络的清晰度。对于影集这类作品,我更看重的是它是否构建了一种有效的“观看路径”。《老照片(17 珍藏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遵循着某种无形的编年史或者主题递进关系,使得读者的心绪能够平稳地过渡。例如,从早期的户外劳动场景,过渡到后期的室内聚会画面,这种节奏的把控,避免了视觉疲劳,也让观者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变迁的轨迹。而且,我发现即便是同一主题下的多张照片,它们之间的对比和呼应也处理得十分巧妙,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或者对话。这绝不是随机的拼凑,背后一定有一位对历史和摄影艺术都有着深刻理解的编辑在掌舵。这种高水准的策展能力,让每一张照片都找到了它在整体叙事中最恰当的位置,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思想的深度。我甚至在想,如果将这套书作为研究特定时期社会风貌的辅助材料,其参考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略带泛黄的质感,仿佛真的能闻到时光沉淀下来的味道。我拿到这本《老照片(17 珍藏版)》时,那种小心翼翼的触感,就如同捧着一件易碎的艺术品。内页的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珍藏版”这个定位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但仅仅是翻阅的这个过程,就已经成了一种享受。特别是那些边缘的细微磨损处理,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良。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克制与留白,没有将每一页都塞得满满当当,而是给予了照片足够的呼吸空间,让观看者的目光可以自然地流淌,沉浸其中。这种对“留白”的艺术理解,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格调,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影集,更像是一件可以摆在家中欣赏的工艺品。我期待着接下来能有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热茶,慢慢地去解锁这些凝固的瞬间,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完成了对“珍藏”二字的绝妙诠释。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老照片”这类主题的书籍是抱有一种既期待又略带警惕的心态的。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未经筛选、内容平庸的合集。然而,当我开始浏览这本《老照片(17 珍藏版)》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气息和强烈的叙事感,瞬间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给我的感觉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片段,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默片,每一帧画面都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那种光影的捕捉、人物神态的瞬间定格,都体现了摄影师高超的技艺和敏锐的洞察力。我注意到,即便是那些看似寻常的家庭场景,也流淌着那个特定年代特有的生活哲学和社会风貌。这不仅仅是“历史资料”,而是“活生生的记忆”。这种震撼力,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它迫使我去思考,在那些模糊的背景和斑驳的色彩背后,究竟承载了多少未被言说的辛酸与喜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读者内在的同理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日常的重量。
评分书以20年前的照片为界。当然也可以说以前的照片都可以叫做老照片,但我们今天探讨的基本以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限,也就是1949年之前的照片。
评分刚到新林院4号,什么家具都没有,木床和沙发都是会木工的父亲和关师傅做的,母亲为沙发缝制了白色沙发套,并镶上红边。被褥和棉袄也是母亲亲手赶制,还为全家每人编织了毛衣。母亲毛衣织得好是有名的,她可以一边与人谈话或看书,一边织毛衣,并织出许多花样。父亲说,1937年离开北平时,有一套很漂亮的沙发及家具,以及他写的几十本日记,寄放在城里一位朋友家,这次回清华后,一打听,已全部丢失了,尤其是父亲难得写下的那些珍贵的日记,尤其可惜!
评分收藏早期照相馆的老照片,最重要的是要看照相馆的历史、特色、印章和商标,此外还有照片的材质———是蛋白还是银盐。如果是特殊材质就更有价值了,价格也相应地高。此外,是否为原装裱,有无被摄者题跋签名等等,也是影响其价格的因素。
评分终于买全了一套,慢慢看吧,这书不错
评分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老照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评分回到清华园的第一天,厨师老关就来家了,他住后院西边的一间小屋。关师傅会做各种好吃的菜,尤其面食做得好,还会做木工,我们几个孩子非常喜欢他。关师傅在我家一直工作到解放后。母亲说是因为他发现得了肺结核,才不得不离开的。又过了几年,听母亲说关师傅因肺结核去世了,我们孩子们都很伤感!那几年,关师傅真是顶了我们家的“半边天”。
评分不错的书,值得收藏,没事拿出来翻翻,仿佛又回到从前。
评分池莉的文学天赋很快显露出来。读高中时,她的作文经常被贴在学校的墙报上,经常被当作范文讲解甚至流传到其他学校。在冶金专科学校读大二时,池莉在《武钢文艺》上发表了她的诗歌处女作。1982年,25岁的池莉在市文联主办的《芳草》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月儿好》,故事委婉动人,文字如清风明月,有一种传统的、乡土的、质朴的美。小说发表后立即被《小说选刊》及国内多种文学选本选载,并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介绍到国外。从此池莉一发不可收,作品不断问世,她努力通过注视生活的一个层面及一系列人物升降沉浮,来探摸整个社会的脉搏。
评分摄影术在1839年由法国人正式发明后没有几年便传入中国。而中国大规模的摄影活动则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开始,所以1850年到1911年之间拍摄印制的照片是中国第一批老照片,虽然由于摄影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其间拍摄的作品主要是人的肖像,风景、民俗较少。早期很多是玻璃湿版所印蛋白照片,一般经过手工上色。看清晰度不高,但因为这批照片存量少,因此成为国内和国际收藏人士首先追逐的珍品。如EBAY 拍卖网上一张1870年左右的前门蛋白照片(24X16CM)卖到了305美元;上面提到的2004年嘉德春拍,有关上海和武汉风情的36张照片集,估价8000—9000元,只所以成交价达到了93500元,每张近3000元,就是因为是蛋白照片,印制早的缘故;而2005华辰秋拍中,一套(五张)1870年左右上海的晚清记实蛋白照片(25X21CM左右),由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人威廉.桑德斯所开的森泰像馆所拍摄(虽然华辰公司并不知道,标为佚名),成交价达到了41800元,平均价每张8000元,可谓一路攀升。在中国的古董市场中,蛋白照片十分少见,尤其是一些风景、民俗照。右边耆英照片,由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所拍,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照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