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027-2011·代替QB/T 1027-1991):檀香803 [Sandela]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027-2011·代替QB/T 1027-1991):檀香803 [Sandel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轻工行业标准
  • QB/T 1027-2011
  • 檀香803
  • Sandela
  • 香精香料
  • 标准规范
  • 化学工业
  • 质量控制
  • 技术标准
  • QB/T 1027-1991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76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andel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027-2011·代替QB/T 1027-1991):檀香803》规定了檀香803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027-2011·代替QB/T 1027-1991):檀香803》适用于对以愈创木酚等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檀香803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塑料薄膜热封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编号:QB/T 1027-2011 标准名称: 塑料薄膜热封性能试验方法 替代标准: QB/T 1027-1991 标准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 发布时间: 2011 年 生效时间: 2011 年 --- 概述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测定塑料薄膜及其复合材料热封性能的试验方法,主要涵盖了热封强度和热封密封性的测试。塑料薄膜作为包装材料在食品、医药、日化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热封性能直接关系到包装的完整性、内容物的保鲜效果和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测试方法对于指导生产、控制质量以及评估新材料的应用至关重要。 本标准是替代原 QB/T 1027-1991 版本的行业标准,在新版本中,依据行业技术发展和试验需求的提高,对原标准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使其更贴合现代包装工业的实际需求。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经热封工艺处理的塑料薄膜和由塑料薄膜与其他材料(如铝箔、纸张等)构成的复合软包装材料的热封性能评价。这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PET)、聚氯乙烯(PVC)及其共挤、共聚、层压等不同结构的热封层。 本标准涉及的测试对象是经过热封合的两个或多个试样表面层,用于评估在特定热封参数下形成的封口结合的牢固程度和密封完整性。 试验目的与意义 热封是软包装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一个合格的热封口必须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承受后续的运输、储存和开启过程中的拉伸、冲击和摩擦,同时还必须具有优异的气密性或水密性,以防止内容物泄漏或外界污染物的侵入。 1. 热封强度测试: 用于量化热封口能够承受的拉伸载荷。这是评估热封质量最直接的指标,直接影响包装的开启性能和在包装线上发生破裂的风险。 2. 热封密封性测试: 用于验证热封层是否形成无缺陷的连续阻隔层,是评估保鲜性能和防止内容物泄漏的核心指标。 通过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批次、不同工艺参数、不同材料组合的热封效果进行客观、可比的量化评价,为优化热封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和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方法概述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两种核心试验方法:热封强度试验和热封密封性试验。 一、 热封强度试验方法 热封强度试验通常采用拉伸试验机进行,模拟包装在受力下的行为。 1. 试样准备: 试样应从热封好的卷材或制成的包装袋上裁切,确保热封线位于试样中央,且与试样边缘平行。 试样宽度和长度需要符合标准规定的尺寸要求(具体尺寸参照标准正文要求),以确保夹持和受力均匀。 裁切时应避免对热封区域造成二次损伤或影响其原始结构。 2. 试验步骤: 将制备好的试样安装在拉伸试验机的夹具上,确保热封线与拉伸方向垂直。 夹具应可靠地夹持试样,不发生滑移或夹具损坏试样的情况。 设定拉伸速度。速度的选择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标准中会明确规定推荐或允许的速率范围。 开始拉伸,记录试样从开始受力到热封层完全分离或试样断裂时所记录的力值。 记录的最大载荷即为热封强度。 3. 结果判定: 记录在试验过程中,是热封层本身开裂(失效在热封线处)还是基材先于热封层断裂。理想情况下,包装应在热封区域以外的基材处先断裂(称为“基材断裂”),这表明热封强度已超过材料本身的强度极限。 计算平均热封强度,并根据标准对特定应用的要求判断是否合格。 二、 热封密封性试验方法 密封性试验的目的是检测热封线中是否存在微小的孔隙或未完全熔接的缺陷。标准中可能涉及多种密封性测试方法,常见且重要的包括: 1. 气泡法(水下检漏法): 原理: 利用气体在压力下逸出微小孔隙的原理。 步骤: 将热封好的样品(或制成气密小袋)浸入水中,然后在一定时间内对袋内充入一定压力的气体(通常是空气或惰性气体)。 判定: 观察试样在水下是否有气泡持续逸出。持续的气泡产生即表明存在泄漏点。 适用性: 适用于检测热封缺陷较大的情况。 2. 压力衰减法(漏气率测试): 原理: 测量密封包装内部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率。 步骤: 将样品充入指定压力气体,置于密闭容器内,记录一定时间后内部压力的下降量。 判定: 压力的下降速率与标准规定的允许泄漏率进行比较。该方法精度较高,能检测出微小的泄漏。 3. 染料渗透法(针对某些特定结构): 原理: 利用有色液体(染料)在压力差作用下穿过微小缺陷的特性。 步骤: 将样品置于染料溶液中,施加压力或真空,然后检查样品外部是否有染料渗透。 试验仪器要求 本标准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1. 拉伸试验机: 必须具备精确的力值传感器、恒定的拉伸速度控制能力,并能记录全程的力-伸长曲线。 2. 热封试验机: 用于制备热封试样的设备,需具备对温度、压力和时间参数的精确控制和显示功能,确保制备的热封样品具有一致性。 3. 密封性测试设备: 如气泡测试槽、真空衰减测试仪等,需满足相应的检定要求。 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 1. 重复性与再现性: 标准对试验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有明确要求。同一操作者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批次材料进行多次试验,结果应保持高度一致性。 2. 记录内容: 试验报告必须详细记录所使用的材料批号、热封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时间)、试样数量、测试方法、原始数据、计算结果以及最终的合格/不合格判定。 3. 判定依据: 最终对热封性能的评价,需结合产品的具体要求。例如,用于真空包装或高湿环境下包装的产品,对热封强度和密封性的要求会远高于一般用途的包装。 标准修订说明(对比 QB/T 1027-1991) 本 2011 年版本是对 1991 年原标准的重大更新。修订的重点在于: 适应新材料: 适应当前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多层共挤、纳米复合等新型包装材料的热封特性。 提高精度: 引入了更先进的测试设备要求和更严格的试样制备规范,以减少人为误差。 细化密封性测试: 针对现代包装对微泄漏的零容忍要求,对气泡法和压力衰减法等密封性测试的细则进行了补充和优化。 本标准为我国轻工包装行业规范热封质量控制提供了权威的技术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个人图书馆,很多旧版的工具书和标准图集都显得有些过时了,这次偶然发现了这本,感觉像是淘到了一件老宝贝。它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现代标准化的结合,非常奇妙。光是看封面上那个“代替”的字样,就勾起了我对过去行业规范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从1991年的版本到2011年的修订,中间这二十年间,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标准迭代究竟经历了哪些关键性的变化?这种技术标准的演进,本身就是一部微观的工业发展史。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些变革的脉络,而不是仅仅罗列最新的参数,那样就太枯燥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对比分析,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当前规范制定的时代背景和科学依据。

评分

说实话,我买很多技术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晦涩难懂的“黑话”堆砌。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将复杂概念用清晰、逻辑严密的结构呈现出来的作品。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似乎非常规整,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直指核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描述。这种清晰的架构,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检索和应用标准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内容组织得当,即使是面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条款,也能让人迅速抓住重点。我希望它在理论阐述之后,能有大量的实例支撑,最好是附带一些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或者常见错误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实用价值,而不仅仅是躺在书架上做摆设。

评分

作为一名行业观察者,我关注的往往是标准背后的“话语权”和行业发展方向。一本轻工行业的标准,往往折射出一个领域在质量控制、安全规范以及未来趋势上的集体共识。我很好奇,这个“檀香803 [Sandela]”这个特定的名称,在行业内到底代表着一个怎样的地位?是某种标杆性的原料、特定的工艺流程,还是一个成品分类的代号?如果书中能对这个术语的定义和演变进行更深入的背景介绍,哪怕只是在引言部分简略提及,都会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深度。很多时候,标准名称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行业历史信息,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这样的解读视角,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能触及“为什么是这样”的根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封面选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字体排版也十分考究,正文部分采用了经典的宋体,但在标题和重要术语的地方巧妙地使用了加粗的黑体,阅读起来层次分明,眼睛不容易疲劳。尤其是中间穿插的那些插图和示意图,线条流畅,比例精准,看得出绘制者对细节的关注。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具体内容,但光是翻阅的这最初的印象,就觉得这是一本制作精良、值得收藏的专业书籍。它散发着一种老派的工匠精神,让人不禁对其中蕴含的知识抱有更高的期待。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严谨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选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像很多印刷品那样使用那种反光的铜版纸,而是选择了哑光或半哑光的纸张,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无疑是一种保护。同时,页边距的留白设计也相当合理,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标注重点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数字化时代,实体书籍的阅读体验变得尤为重要,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匹配这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结构严谨、论述充分、逻辑自洽。毕竟,一本优秀的专业标准书,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可靠、权威的参考框架,而不是一次性的快速浏览读物。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实体书,本身就是对专业精神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