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羅馬帝國的懷古手冊:羅馬帝國傾頹現實的親曆者、拜占庭帝國帝王私庫度支官和應訴官——佐西莫斯,流傳至今的惟一作品;
★碩果僅存的非“正統”羅馬史記:經過後世基督教史學傢的正統化過濾,作為一名非基督徒,佐西莫斯筆下的羅馬史記具有毋庸置疑的史料價值。
《羅馬新史》共六捲,其中有部分散失。佐西莫斯在書中圍繞兩個主要問題展開論述:羅馬帝國已經衰落;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針對後者,佐西莫斯更是明確錶示:在他看來,元首政治和傳統信仰的衰弱,正是國傢走嚮衰敗的原因。
佐西莫斯此立意,也正是新史的最大價值之所在:即,與其他經過後來成為閤法性的史學傢的“過濾”、“刪選”而保留下來的史學作品相比,《新史》也讓後人得以更真切地瞭解所謂羅馬帝國末年的觀點。
[東羅馬] 佐西莫斯:大約生活於公元5世紀後半葉的拜占庭帝國,他是傳統宗教的捍衛者,非基督徒,官至帝王私庫度支官及應訴官。其所著《羅馬新史》在著名文獻學傢、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弗提烏編寫的《文獻大全》中被評價為“雖簡潔洗練,但富有錶現;雖純潔無瑕,但不失光彩”。
第一捲 1
戴剋裏先之前的羅馬帝國史(約公元前6世紀末—約公元280年)
希臘人簡史——亞曆山大東徵——權貴政治垮颱,屋大維成為惟一統治者——蠻族開始侵襲羅馬帝國——帕爾米拉人歐達納圖斯和澤諾庇亞的興起與覆滅——普羅布斯稱帝,對蠻族作戰取得重大勝利——托勒麥斯發動叛亂
第二捲 40
君士坦提烏斯一世至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之間的帝國史(公元305年—354年)
君士坦提烏斯、馬剋西米安·伽勒利烏斯、塞維魯、馬剋西米努斯四帝共治——君士坦丁與馬剋森提烏斯、李锡尼之間的內戰——君士坦丁的統治——君士坦丁諸子之亂——君士坦提烏斯與馬格嫩提烏斯之間爆發內戰
第三捲 75
皇帝尤利安的生平(公元355年—364年)
尤利安任愷撒,戰勝日耳曼人——尤利安與君士坦提烏斯之間的內戰——尤利安遠徵波斯——尤利安死後羅馬軍隊從波斯倉促撤退
第四捲 103
皇帝卓維安駕崩後至提奧多西一世駕崩之間的帝國史(公元365年—395年)
普羅柯比的叛亂——匈奴人抵達歐洲,斯基泰人大舉進入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在亞得裏亞那堡全軍覆滅——皇帝提奧多西再度統一羅馬帝國
第五捲 141
提奧多西一世駕崩至西部皇帝奧諾裏烏斯拒絕蠻王阿拉裏剋的和約請求(公元396年—410年)
帝國分成東西兩部,魯菲努斯和斯提利庫把持大權——宦官尤特羅庇烏斯取代魯菲努斯的地位,不久後被殺——阿拉裏剋率蠻族侵入意大利,圍睏羅馬城並在取得大量戰利品後撤退而去
第六捲 180
高盧僭主君士坦丁父子的曆史迴顧,阿拉裏剋決心第二次包圍羅馬城(公元410年)
專名、人名對照錶 189
譯後記 201
第一捲
I 1 就在梅伽洛波利斯(Megalopolis)的波利庇烏斯(Polybius)打算將其身處年代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的時候,他認為,據實書寫下羅馬人在建城之後的六百年裏不間斷地同周圍民族進行戰爭,而在那段時間裏他們卻未締造起一個地域廣袤的帝國,他這麼寫是閤乎體統的。羅馬人那時徵服瞭意大利的一隅,而當漢尼拔(Hannibal)前來侵襲,他們在坎尼(Cannae)落敗之後,又失去瞭這片土地,甚至還生生地目睹著敵人進逼到自己的城下。然而就在經曆上述事件之後,他們的事業取得瞭此番好運,以至於在區區五十三年的歲月裏,他們不僅君臨意大利和整個阿非利加(Africa),而且同樣徵服瞭西邊的西班牙。即便這樣,他們依舊被拓展疆域的欲望驅使著,從而越過瞭伊奧尼安海(Ionian),徵服瞭希臘,毀滅瞭馬其頓(Macedonia),還俘虜瞭後者的王並把他帶迴羅馬。
2 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將上述全部的進程僅僅歸因於人的力量,而應當抑或歸因於難以抗拒的命運,抑或齣於天體的運動,抑或齣於眷顧著我們一舉一動的神明的意誌——當這些舉動是齣自正義的時候。上述這些以一係列因果事件左右著未來之事,因此它們必將呈現齣特定的模式,而這就讓智者揭示齣,人事的安排取決於某種神聖的天意。其結果便是: 當我們靈魂旺盛的時候,我們就繁榮昌盛;反之,當靈魂匱乏占主導之時,我們就會衰落到如現在一樣的情形。而我將通過事實本身來印證我的話。
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是震撼,但這種震撼並非源於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源於作者那近乎偏執的史料駕馭能力。他對待一手文獻的態度,與其說是解讀,不如說是“對話”。書中對於某些關鍵曆史事件的描述,采用瞭多重證據交叉比對的方法,特彆是他引述瞭大量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碳十四測年和DNA分析)新近發掘齣的碑文殘片和遺骸記錄,這些材料的引入,直接挑戰瞭流傳已久的君士坦丁堡文獻的權威性。這種嚴謹性帶來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消耗腦力的,它要求讀者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去辨彆史料的偏嚮性和局限性。我個人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人物動機時的那種審慎態度,他從不急於給齣道德評判,而是將人物放置於其所處的復雜社會網絡中進行分析,展現瞭權力、宗教信仰與個人野心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頂級的學術偵探報告,證據鏈條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到令人難以置信,它讓曆史不再是故事,而是一門需要精密推導的學科。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說實話,一開始讓我有些不適應。它不像那些暢銷的曆史讀物那樣,用清晰的綫性時間軸把所有事件串聯起來,而是更傾嚮於主題式的、跳躍式的探討。作者似乎更關心的是“結構”而非“事件”。比如,他會用整整一個部分來探討“公共浴場的社會功能及其對階級融閤的影響”,然後再跳到“遠距離貿易網絡對城市消費文化的反哺作用”。這種結構安排使得閱讀過程像是在攀登一座多層的知識金字塔,你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的層麵之間進行切換和聯想。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敘事邏輯,你會發現作者構建瞭一個異常豐滿、多維度的世界觀。它成功地將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乃至文化人類學的觀察點融為一爐,展現齣一種高度的綜閤性。那些關於城市規劃、供水係統維護成本的討論,雖然看起來非常“技術性”,卻精準地反映瞭一個龐大帝國在維持其復雜機器運轉時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潛在的脆弱性。
評分對於非專業曆史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可能稍高,因為它對讀者已經具備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要求,它不會浪費篇幅去解釋那些耳熟能詳的基本概念。然而,一旦跨過最初的適應期,它帶來的迴報是巨大的。作者對於信息密度的處理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水平。每隔幾頁,你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概念框架或一個等待被挑戰的傳統論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全書收尾處提齣的那個關於“地方性認同如何在帝國體係瓦解後迅速填補真空”的理論模型。這個模型沒有給齣確切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指導讀者如何看待後來的曆史演變。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梳理,更像是對未來曆史研究範式的一次預演。整本書散發著一種“厚重感”,不是因為頁數多,而是因為每一頁的內容都承載瞭巨大的信息量和深入的思辨,讓人讀完後,必須放下一段時間,讓那些交織的綫索在腦海中沉澱、重組,纔能真正消化其全貌。
評分這部新近齣版的史學巨著,以其宏大敘事和細緻入微的考據,徹底顛覆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傳統認知。作者似乎並未滿足於對經典史料的簡單復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長期被主流史學所忽略的邊疆民族的口述傳統與考古發現。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塵土飛揚的集市,耳畔是不同語言的交織,目睹瞭權力結構在不同文化碰撞中産生的微妙裂痕。書中對行政體係運作機製的剖析尤為精妙,它不再將帝國描繪成一個僵硬的、自上而下的鐵闆一塊,而是展現瞭地方精英如何巧妙地利用中央的政策工具為自身謀利,形成瞭一種充滿張力的共生關係。特彆是關於稅賦和土地兼並的章節,作者通過對比不同行省的統計數據,揭示瞭財富分配不均是如何一步步蠶食掉帝國穩定性的根基,這種對微觀經濟動因的關注,使得宏大的曆史敘事第一次擁有瞭令人信服的“體溫”。它強迫我重新審視那些教科書上被美化或簡單化的“黃金時代”,那些光鮮亮麗的背後,是無數底層民眾的掙紮與被遺忘的故事。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與我過去閱讀的大部分曆史著作截然不同。它帶著一種近乎文學化的冷峻與疏離感。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使用煽情的詞匯,而是用精確、剋製的語言來描繪那些曾經的輝煌與最終的衰落。特彆是對軍事失敗或政治陰謀的描述,他總是采用一種近乎冷酷的客觀視角,如同在觀察一個精密的機械如何因為一個微小的零件鬆動而逐漸失靈。這種筆觸反而營造齣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劇感——那種源自宿命論的、無可挽迴的重量。書中有一段關於邊境防禦工事如何從象徵國傢力量的圖騰,逐漸淪為地方軍閥割據的地理標誌的描述,文字簡短,卻充滿瞭對時間流逝和權力消散的深刻洞察。這本書更像是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人類文明在鼎盛期是如何種下自我毀滅的種子,風格上,它更接近於一種對“逝去之美”的精確解剖,而非簡單的緬懷。
評分兩部影片同樣是成功於劇本的精巧,將錯蹤復雜的綫鎖玩弄得讓人拍案叫絕,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在各種偶然性和必然性中交織在一起,演齣一場酷炫的故事。就算某個路人甲級彆的人物,身上都帶著一股酷勁,更不要說斯汀、維尼·瓊斯、傑森·斯坦森、德·托羅這樣的天生的個性演員。能將眾多人物的個性特點展示得如此淋灕盡緻,不得不佩服導演刻畫角色的深厚功力。不過相較老煙槍的皆大歡喜,SNATCH的黑色氣質要更濃重一些。老煙槍裏四個不入流的小混混更多的是幸運,不用齣手就從眾多危險中全身而退,還撿到瞭不小的便宜;SNATCH中的地下拳擊經濟人土耳其就沒那麼好運,四指弗蘭剋,鋼牙東尼,閃彈鮑裏斯,錶哥艾維,錘頭托普乃至他身後的眾多手下都是狠角色,殺人放火碎屍滅跡都是傢常便飯,一句話說錯可能就變成瞭喂豬飼料。英國美國俄羅斯黑幫齊上陣,三個黑人兄弟代錶非洲也友情參與,連做生意時看起來很和氣的吉普賽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好在土爾其也是道上摸爬滾打瞭好多年,倒也能從容應對,全場沒個正型的吉普賽人最後也讓人颳目相看。不過最後的懸念在於土耳其得到瞭鑽石卻自動將自己推到火山口,對倫敦深惡痛絕的艾維會不會再迴來?
評分在這部用希臘語撰寫的史書中,佐西莫斯一開始就錶明瞭自己的寫作目的,即打算走一條和曆史學傢波利庇烏斯截然相反的道路,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他纔為自己的著作冠上“新”這個詞。前人波利庇烏斯生活在羅馬人君臨意大利及地中海的時代,為記下羅馬人是如何走嚮繁榮昌盛的,因而曾撰寫通史四十捲。到瞭佐西莫斯生活的年代,昔日的所謂繁華早已散去,帝國宇內蠻族肆虐、戰亂不息,傳統的信仰又遭到瞭顛覆,用他的話說“羅馬帝國逐漸走嚮衰敗而成瞭蠻族的巢穴”。於是他的寫作意圖轉而變成瞭記下羅馬人是如何在短暫的時間裏走嚮衰落的:“因為,正如波利庇烏斯告訴過我們,羅馬人是如何在短暫的時間內締造起一座廣袤的帝國,而我則在於嚮世人展示他們是如何因自己的醜惡行徑終讓它在同樣短暫的時間裏毀滅殆盡的。”
評分佐西莫斯(Ζω'σιμοζ;拉丁語名: Zosimus)大約生活於公元5世紀後半葉的拜占庭帝國,後人除去知道他是傳統宗教的捍衛者,且又官至帝王私庫度支官及應訴官(comes etexadvocatus fisci,其中comes fisci,也有人譯作“聖庫伯爵”),彆的信息就無從知曉瞭。他僅有一部基本完整的曆史著作《羅馬新史》(也譯成《新曆史》)流傳至今,所述者為上起奧古斯都時代下至公元410年的羅馬帝國的曆史。即便是這麼一部齣自非基督徒作傢之手的作品,後來的著名文獻學傢、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弗提烏在編寫的《文獻大全》裏仍對它作齣瞭如此的評價,稱之“雖簡潔洗練,但富有錶現;雖純潔無瑕,但不失光彩”。這樣的評語直至1814年首度齣版英文譯本時,還印在瞭扉頁後麵作為贊語。
評分佐西莫斯一開頭就用整整一段文字錶明瞭自己的觀點。在對波利庇烏斯的通史進行再簡單不過的概述之後,他便立即提齣:“上述這些以一係列因果事件左右著未來之事,因此它們必將呈現齣特定的模式,而這就讓智者揭示齣,人事的安排取決於某種神聖的天意。當我們靈魂旺盛的時候,我們就繁榮昌盛;反之,當靈魂匱乏占主導之時,我們就會衰落到如現在一樣的情形。而我將通過事實本身來印證我的話。”這句統領全文的頗有些神秘的話曾被人拿來用以證明佐西莫斯是斯多葛主義者或更確切的是新柏拉圖主義者,因為我們確實在普羅提諾的《九章集》裏找到過類似的提法:“萬物都有星辰的預示,萬物都是根據原因産生的,但因果關係有兩類;有些事情是由靈魂産生的,有些事物是由靈魂周圍的其他原因産生的。” 當然,佐西莫斯這樣的錶述也許是對前人已有概念的替代,譬如撒路斯特在史學名著《喀提林陰謀》開篇裏提齣的“崇高的德行”:“事實上,財富方麵和相貌方麵的榮耀是會變化而非永恒的,隻有崇高的德行纔是真正永存於世的。”。因而此處所謂靈魂旺盛和靈魂匱乏,從後麵他注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關係來看其實質內容大概就是古代曆史學傢常會關注到的個體層麵上美德的擁有或喪失。
評分還行,還沒看完,繼續
評分第一捲
評分盡管拉丁語是帝國的官方語言,但希臘語是帝國的最主要的語言之一,尤其是在帝國的東部省份。甚至在羅馬城,希臘語也成為瞭教育用語和上流社會的語言。希臘語是基督教,科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常用語言。
評分聖奧古斯丁
評分不錯的書。《羅馬新史》共六捲,其中有部分散失。佐西莫斯在書中圍繞兩個主要問題展開論述:羅馬帝國已經衰落;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針對後者,佐西莫斯更是明確錶示:在他看來,元首政治和傳統信仰的衰弱,正是國傢走嚮衰敗的原因。佐西莫斯此立意,也正是新史的最大價值之所在:即,與其他經過後來成為閤法性的史學傢的“過濾”、“刪選”而保留下來的史學作品相比,《新史》也讓後人得以更真切地瞭解所謂羅馬帝國末年的觀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