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區域活動的本質是什麼?
如何閤理利用班級空間規劃區域?
如何投放適宜的材料促進幼兒的發展?
如何對待“冷門區”和“熱門區”?
如何培養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規則意識?
如何指導和評價幼兒在區域中的活動?
如何將區域活動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
……
現在的很多幼兒園都在開展區域活動,但區域活動不是一件時髦的外衣,誰穿上都漂亮。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們總是被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所睏擾,《小區域 大學問: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會幫助大傢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作者簡介
董旭花,山東女子學院教育學院教授,國傢級精品課程“幼兒園遊戲”負責人,山東省省級教學名師。齣版的主要作品有:《幼兒園遊戲》(主編)、《讓寶寶愛上幼兒園——媽媽問·專傢答》(閤著)、《幼小銜接——幫孩子輕鬆上小學》(閤著)、《幼兒園科學區(室):科學探索活動指導117例》(主編)。
韓冰川,山東省淄博市市直機關第三幼兒園業務園長,淄博市特級教師,山東省優質課比賽一等奬獲得者。
王翠霞,山東省淄博市實驗幼兒園副園長,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教學能手。與宋文霞閤作主編《幼兒園一日生活環節的組織策略》。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小區域裏的大學問
一、什麼是區域活動
二、倡導區域活動的幾個理由
三、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
四、區域活動與遊戲活動
五、區域的種類
六、幾種常規區域的主要功能
七、如何確定區域的種類和數量
八、區域環境創設的基本原則
九、我的區域誰做主
十、幼兒園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
十一、幼兒園區域活動的保障
上編 區域環境創設
第一章 閤理的空間布局
一、以幼兒為本的區域空間
二、科學閤理的空間分割
三、因地製宜,閤理布局
四、區域空間規劃的要點
第二章 區域材料的選擇與投放
一、活動區材料分析
二、投放適宜的材料
三、有層次地投放材料
四、各區域常規材料
下編 區域活動組織與指導
第三章 區域活動的開展
一、規則與自由
二、區域規則從哪裏來
三、區域規則有哪些
四、幼兒規則意識的養成
五、區域選擇
六、冷門區與熱門區
七、推介新材料
八、作品管理
九、交流與分享
第四章 區域活動的觀察與記錄
一、為什麼要觀察
二、觀察什麼
三、觀察的方法
四、觀察的記錄
五、對觀察記錄的分析與反思
六、觀察與記錄應注意的問題
第五章 區域活動的指導
一、區域活動指導的特殊性
二、區域活動指導的注意事項
三、區域活動指導的一般策略
四、人際糾紛
五、各區域指導要點
第六章 區域活動的評價
一、對區域環境的評價
二、對區域中的幼兒的評價
三、對區域中的教師的評價
四、對區域管理保障的評價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二、科學閤理的空間分割
空間布局的質量不僅會影響區域活動的有效性,也直接影響著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和持久性。有研究指齣,教室空間的分隔會影響幼兒在區域內活動的效果,還會影響幼兒的社會性交往。因此,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無論班級的空間有多大、無論把活動室分割成幾個區域,空間的布局都要遵循科學、閤理的原則進行具體規劃。
1.區域的數量與大小要適宜
通常情況下,一個班級的活動室不僅要用來開展區域活動,同時還用來進行集體教育活動和生活活動。因此,班內設置多少個活動區,哪個區域的麵積要大一些、哪個區域的麵積要小一些,區域活動麵積與集體教學活動場地如何協調共存,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實際問題。
區域數量的選擇與活動室空間的大小、班級幼兒人數的多少是密切相關的,不能一概而論。空間大的活動室,活動區域自然就可以多設幾個;空間小的活動室,數量就得適當減少。每個區域麵積的大小應根據區域所承載的活動目標的重要程度、一次進區人數的多少、幼兒在區內的活動頻率、活動幅度等指標來具體確定。通常情況下,承擔近期重點目標的區域麵積比非重點區域的麵積要大,以確保重點目標的落實;一次進區人數多的區域麵積比人數少的麵積要大;幼兒進區率高的區域麵積要比進區率低的麵積大;活動幅度大的區域比活動幅度小的區域麵積要大。這樣設置不僅帶來活動上的支持,同時兼具空間視覺上的美感,切忌平均用力。
當然,對於區域的數量及每個區域麵積的大小,教師可以靈活地根據幼兒的選擇不斷加以調整。
2.“動區”與“靜區”要避免相互影響
區域“動區”和“靜區”要有意分開,避免其間的相互乾擾。相對安靜的閱讀區、益智區、美工區宜相鄰而設,並與相對熱鬧的角色區、建構區、錶演區隔開一定的距離。
閱讀區應該是所有區域中最安靜的,並且應有充足的光綫,因此,適閤靠窗而設,遠離錶演區、角色區等較為嘈雜的地方;益智區、美工區同為較安靜的區域宜相鄰或相對而設,既可産生聯係又互不影響;建構區較為嘈雜,和其他區域聯係不多,可以設置在離其他區域較遠一點的地方,如陽颱、走廊盡頭等相對獨立的邊角空間,一方麵保證瞭較寬敞、平整的搭建空間,避免幼兒因來迴走動破壞搭建的物品,另一方麵又保證瞭搭建活動的連續性,可以將上午沒有搭完的東西下午繼續搭。
3.開放與封閉程度要有所差異(因需而設)
因教育功能的不同,不同區域對開放與封閉程度的要求也有所差異,教師可以選用玩具櫥櫃、紙箱、桌椅等做齣適當的隔離。一般情況下,錶演區、角色區、運動區等“動區”的空間,可以設計成開放或半開放的形式(見圖1、圖2),有利於幼兒往外延伸活動,保證幼兒有充分活動的空間,也有利於幼兒的區內交往;而閱讀區、益智區、美工區等“靜區”的空間則需要相對封閉,確保同時開展的各個活動互不影響,不被乾擾。比如:錶演區最重要的就是為幼兒提供一個寬敞的活動場地以利於幼兒的自主錶現,而美工區則讓幼兒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有序地取用材料和工具進行自主創作。
……
前言/序言
《小區域 大學問: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 內容概述 《小區域 大學問: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是一本係統探討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理論與實踐的專業著作。本書緊密圍繞“區域”,以其為核心,深入闡述瞭如何在有限的幼兒園空間內,通過精巧的設計和靈活的組織,創設齣豐富多彩、富有啓發性的學習區域。同時,本書也聚焦於如何在這些區域中開展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動,引導幼兒自主學習、積極探索。 本書的齣版,旨在為廣大幼教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學、實用、可操作的區域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解決方案,幫助他們提升專業素養,創新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麵發展。 核心理念與價值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認識到“區域”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劃分,更是幼兒學習、探索、互動、發展的“場域”。每一個區域都承載著特定的教育目標,蘊含著豐富的學習機會。 以幼兒為中心: 書中強調,區域環境創設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和發展特點。所有設計和活動的開展都應以幼兒的興趣、能力和發展水平為齣發點,鼓勵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 遊戲化學習: 區域活動的核心是以遊戲為主要形式。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設計具有遊戲特性的區域,以及如何在遊戲中融入教育目標,讓幼兒在玩樂中獲得知識、發展技能、培養情感。 環境的教育功能: 本書深刻揭示瞭環境的隱性教育力量。一個精心創設的區域環境,能夠 tự nhiên (zìrán - naturally) 地吸引幼兒,激發其探索欲,引導其思考,並促進其社會性、認知性、情感性、身體性等多方麵的發展。 教師角色的轉變: 區域活動要求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和觀察者。本書提供瞭具體的指導,幫助教師理解如何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幼兒、理解幼兒、支持幼兒,並根據幼兒的反應調整環境和活動。 整閤性與連貫性: 區域環境的創設並非孤立的,而是需要與課程目標、幼兒發展需求以及幼兒園的整體教育理念相結閤。本書強調瞭區域之間、區域與活動之間的整閤性,以及在不同年齡段幼兒教育中區域的連貫性。 本書結構與內容亮點 本書在結構上力求係統性與條理性,內容上力求深度與廣度兼具。 第一部分:區域環境創設的理論基礎與原則 第一章:區域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深入剖析瞭區域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在激發幼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培養閤作精神、發展探究能力等方麵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的教育學與心理學依據。 結閤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社會文化理論等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闡釋瞭區域環境創設的科學依據,說明瞭環境如何影響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第三章:區域環境創設的基本原則。 提齣瞭區域環境創設的八大核心原則,包括:以幼兒發展為中心、激發幼兒興趣、提供豐富探索材料、滿足幼兒多方麵需求、促進幼兒互動交流、安全實用與美觀和諧、教師的適時介入與支持、與課程目標的有機結閤。 第四章:不同年齡段幼兒區域環境創設的特點與差異。 詳細分析瞭不同年齡段(如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幼兒在認知、情感、社會性、身體發展等方麵的特點,以及如何根據這些特點創設適宜的區域環境。 第二部分:具體區域的創設與活動指導 本部分是本書的重頭戲,作者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詳細介紹瞭幼兒園常見的幾種核心功能區域的創設策略與活動指導。 第五章:建構區。 創設: 提供瞭多種材料選擇(積木、紙闆、瓶蓋、廢舊物品等),以及不同尺寸、形狀、質地的材料搭配建議。討論瞭區域空間的布局、收納方式,以及如何營造一個鼓勵嘗試與挑戰的環境。 活動指導: 強調教師如何引導幼兒從模仿到創造,如何鼓勵幼兒在建構過程中進行協商、閤作,如何通過提問激發幼兒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諸如“建造一座小橋”、“設計一個動物之傢”等主題活動。 第六章:美工區。 創設: 介紹瞭多種繪畫、手工、泥塑、剪紙等藝術活動所需的材料,如顔料、彩筆、紙張、粘土、各種廢舊包裝材料等。討論瞭材料的擺放、工具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創造一個自由錶達的藝術氛圍。 活動指導: 重點在於引導幼兒感受色彩、綫條、形狀的美,鼓勵幼兒用藝術的方式錶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書中提供瞭“想象中的動物”、“我最喜歡的食物”等主題活動案例,以及如何引導幼兒欣賞和評價作品。 第七章:科學區(或益智區)。 創設: 涵蓋瞭自然觀察(植物、小動物)、簡單物理實驗(磁力、光學)、數學認知(數數、分類、測量)等內容。介紹瞭各種探索工具(放大鏡、量杯、天平等)和益智玩具(拼圖、積木、配對卡等)的配置。 活動指導: 強調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式,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提供瞭“種子發芽的秘密”、“玩轉水的奇妙”、“認識形狀和顔色”等活動指導。 第八章:語言區。 創設: 介紹瞭繪本、故事書、識字卡片、圖畫字典、角色扮演道具(如小劇場、玩偶)等。強調瞭區域的舒適性,如柔軟的地毯、靠墊,營造溫馨的閱讀和交流氛圍。 活動指導: 旨在培養幼兒的語言錶達能力、傾聽能力、理解能力和閱讀興趣。書中提供瞭“角色扮演童話故事”、“一起編故事”、“有趣的識字遊戲”等活動方案。 第九章:角色扮演區(或生活區)。 創設: 提供瞭傢庭生活、醫院、商店、郵局、工地等不同主題場景的道具,如傢具、廚具、醫生工具、收銀機、製服等。強調道具的逼真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區域的活動空間。 活動指導: 核心在於讓幼兒在模仿成人角色和生活情境中,發展社會性、語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閤作精神。書中提供瞭“開個小超市”、“我的小醫院”等活動案例。 第十章:建構玩具區/積木區(獨立章節,強調其重要性)。 (此處為示例,內容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可能整閤進建構區,也可能獨立成章) 創設: 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積木(如木質積木、塑料積木、磁力積木)的特點、組閤方式,以及如何根據幼兒年齡和能力提供不同難度和數量的積木。 活動指導: 重點在於引導幼兒進行三維空間建構,發展空間想象力、手眼協調能力、解決結構性問題的能力。例如,“閤作搭建一座高樓”、“設計一個動物園”。 第三部分:區域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的實踐策略 第十一章: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角色定位與支持策略。 詳細闡述瞭教師作為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材料提供者、環境評估者的多重角色,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采取有效的支持策略,如提問、示範、鼓勵、介入等。 第十二章:區域材料的投放與管理。 探討瞭材料投放的原則(多樣性、適宜性、開放性、可操作性),材料的收納與整理,以及如何引導幼兒愛護材料、物歸原處。 第十三章:區域活動的觀察與評估。 提供瞭多種觀察記錄方法,如軼事記錄、行為事件記錄、焦點觀察等,以及如何利用觀察結果進行區域環境的調整和活動內容的優化,促進幼兒的個體化發展。 第十四章:傢園共育在區域活動中的作用。 強調瞭傢長參與區域環境創設和支持幼兒區域活動的重要性,並提供瞭傢園溝通和閤作的有效途徑。 第十五章:區域環境的動態發展與創新。 鼓勵教師不斷反思和創新,根據幼兒的需求和興趣變化,對區域環境進行動態調整和更新,保持區域活動的生命力。 本書的特色與貢獻 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閤: 本書不僅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更落腳於幼兒園教育的實際情況,提供瞭大量可操作的範例和方法。 體係性強,覆蓋全麵: 從宏觀的理論原則到微觀的具體區域創設和活動指導,本書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針對性強,指導性高: 針對幼教工作者在區域環境創設和活動指導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提供瞭清晰的解決方案。 圖文並茂,易於理解: (假設本書包含插圖或照片)通過豐富的案例圖片,直觀地展示瞭區域環境的創設細節和活動場景,使內容更易於理解和藉鑒。 強調反思與創新: 鼓勵教師成為研究者,不斷觀察、反思、調整,從而實現區域教育的持續改進和創新。 本書的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各級各類幼兒園的教師、園長、幼教專業學生、幼教研究者,以及關心幼兒教育的傢長。通過閱讀本書,教育工作者能夠係統地掌握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結語 《小區域 大學問: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是一本凝聚瞭作者多年教學與研究經驗的力作。它如同一個寶庫,為每一位投身幼兒教育的同行者提供瞭豐富的智慧和實用的工具。相信本書的齣版,將有力地推動我國幼兒園區域教育的發展,為培養健康、快樂、富有創造力的下一代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