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都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但往往因为其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然而,在阅读了这本书的“孔子传”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甚至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钱穆先生以其大家风范,将孔子一生波澜壮阔的经历,以及他所创立的学说,用一种极为清晰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并没有回避孔子思想中可能存在的争议之处,而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使得他的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严谨。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充满了人文关怀。钱穆先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孔子作为一个“人”的深刻理解。他描绘了孔子的喜怒哀乐,他的坚持与挫折,他的理想与现实。这种细腻而真实的笔触,让孔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一位充满智慧、有血有肉的伟大灵魂。阅读这本书,仿佛是与一位智者在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到这套“钱穆先生全集”时,是被其精装的封面所吸引,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翻开“孔子传”的部分,我发现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欲罢不能。钱穆先生的笔力雄厚,他对于孔子生平的梳理,不仅有条不紊,而且能够抓住关键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将孔子的一生置于历史的洪流中,让我们看到他的思想是如何在那个变革的时代中萌芽、发展并最终产生深远影响的。 我尤其欣赏钱穆先生对孔子思想精髓的提炼。他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将“仁”、“礼”、“中庸”等核心概念,与孔子的具体言行紧密结合,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读到书中关于孔子对“礼”的阐释时,我深受启发。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深,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评分最近有幸阅读了钱穆先生的“孔子传”,这真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为对孔子的认识已经足够,但钱穆先生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鲜活的孔子。他不仅仅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圣人,更是一位在时代洪流中探索、挣扎、并最终确立自己思想体系的伟大思想家。钱穆先生的叙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他将孔子的生平事迹与他的思想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能够从历史的纵深处去理解孔子思想的形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于孔子教育理念的阐释,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了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其“诲人不倦”的态度,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容易陷入碎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系统性的思考和深度地钻研。孔子强调的“学思结合”,以及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乃至我们自身的学习方式,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关于智慧、关于教育、关于人生选择的深度对话。
评分最近有幸拜读了钱穆先生关于孔子的著作,虽说是一本“孔子传”,但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于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传记式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涤荡,对孔子及其思想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钱穆先生的文笔沉稳而富有力量,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将孔子置于那个时代的宏大背景下,细致地剖析了春秋战国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是如何孕育出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先生在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孔子的尊重与敬仰,同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见。 我尤其被先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所吸引。他并非将孔子的教育看作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通过对《论语》等经典文本的细致梳理,钱穆先生勾勒出了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以及其对弟子品格塑造的重视。读到此处,我深感现代教育在某些方面是否过于注重技能和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完善的培养。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的本质,以及教育对于一个民族、一个文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评分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古老的典籍读起来像是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领会其意境。偶然间得知有钱穆先生的著作,尤其是这本“孔子传”,便满怀期待地入手了。读完之后,我不得不说,钱穆先生的学识和洞察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将孔子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分析了孔子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钱穆先生对于孔子“天命观”的解读。他并没有将其简单化,而是深入探讨了孔子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面对命运的安排,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从中汲取力量。这种对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担当的思考,在当下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同时,先生的文字也极富感染力,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跟随钱穆先生的笔触,去领略孔子的思想世界。
评分钱穆先生的书值得一读,装帧非常精美!好!
评分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30日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钱穆居北平八年,授课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并在清华、北师大兼课,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台湾大学等各大学。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1949年秋,出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夜校)院长。1950年秋,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因办学有成,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学期结束,耶鲁大学特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西亚大学,前往讲学。 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赴台。次年,迁入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之素书楼,同年,膺选“中研院”院士。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谢世后,家人将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归家。钱穆,这位为弘扬中国文化奋斗终身的一代国学大师,于1990年8月30日上午9时许在台北杭州南路新寓所平静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享年96岁,魂归于祖国母亲温暖的沃土中。1992年1月,钱夫人捧先生灵灰归葬于太湖西山之俞家渡石皮山。钱夫人及二三门人搜集、整理的一千七百万言之《钱宾四先生全集》三编(甲编:学术思想,乙编:史学,丙编:文化人生及其他杂著)五十四巨册,1998年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全部出版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 钱穆送别侄子钱伟长(右一)留学美国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评分所以这一本《孔子传》只能算是信史,胜人处不在他的文学性。作者满心的崇拜之情,可他并不敢把这感情写进字句里,以免失去传记的客观。甚至孔夫子去世之前的各种心理现象,钱先生都不太想写进书里。相比这下,《史记。孔子世家》读来要痛快许多。《孔子世家》成文较早,那时夫子还未被神化,所以史迁行文无所顾忌,爱憎流于笔端,所以孔夫子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其生教人景仰,其死令人唏嘘。
评分质量很好的书,很赞。快递给力。
评分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长有你有我大家一起来,很好的宝贝。
评分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评分包装简单,书稍微有点脏,满减优惠,叠加优惠券更划算,低至二折,划算的不要不要的。
评分这几年最优惠的一次,赞!
评分出版时间:2013-01-0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