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这本书时,我的感觉是略微有些晦涩和挑战性的,因为它需要读者暂时搁置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忆,转而关注那些形而上的概念。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在拆解历史学家们的工具箱,展示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方法论”其实是如何被时间、文化和政治议程所塑造的。尤其是在讨论“史料的有效性”那一部分时,我被书中列举的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以往我总认为,越是官方的、保存完好的文献,其价值就越高,但作者通过细致的分析表明,那些被边缘化、被“遗忘”的碎片化信息,往往能提供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这种对历史“厚度”的挖掘,不是在找寻被隐藏的真相,而是在揭示“被选择”的真相背后的逻辑。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自己过去接收到的历史教育,每一次重构都伴随着一种微妙的、既兴奋又不安的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研究的迷宫,最终指向的不是终点,而是迷宫的设计图本身。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于“时间观念”的探讨。我们总以为时间是客观流逝的,但作者通过引入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视角,揭示了“时间如何被书写”才是关键。例如,不同文明对“过去”和“未来”的感知差异,直接决定了他们如何组织和阐述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这种对“时间框架”的拆解,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它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流动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不再执着于非黑即白的因果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反向工程”的工具,让你能够逆向追溯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历史结论是如何被一层层地“构建”出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充满了学者的那种特有的锐气和批判精神。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提供的思想回报是巨大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议题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和克制,他没有陷入简单的指责或浪漫化的怀旧,而是冷静地剖析了构成历史理解的各个“开关”是如何被拨动的。书中对于“进步史观”的批判尤其精彩,作者巧妙地指出,将历史视为一条单向度、必然走向光明的直线,实际上是一种对复杂性和偶然性的粗暴简化。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许多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集体记忆,都建立在这个过于简化的线性模型之上。读完后,我不再轻易相信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倾向于去寻找那些支离破碎、充满矛盾的“侧注”,因为真正的历史往往就藏匿于那些主流叙事不愿提及的角落里。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挑战了我许多根深蒂固的认知习惯。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觉得“知识增加了”的书,而是让你开始质疑“什么是知识”的书。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穿透力,他善于用犀利的论证揭开历史研究中常见的自说自话和循环论证。书中关于“记忆与遗忘”关系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遗忘并非简单的缺失,而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性的历史操作。哪些东西被刻意地排除在官方记载之外,这些排除的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历史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潜文本”。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警惕那些过于完美、过于一致的历史版本,因为它们往往是付出巨大代价才得以维持的“共识”。它真正培养的是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一种对“被告知的历史”永不满足的好奇心。
评分这本名为《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的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背后的那些不易察觉的基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剥去了蒙在眼睛上的几层纱布,开始真正审视那些我们从未质疑过的“事实”。作者并没有像传统史学那样忙于考证某个事件的真伪,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结构——那些决定了我们如何“知道”历史的思维框架和认识论基础。例如,书中对“客观性”这一概念的解构,就令人耳目一新。我们总认为历史应该尽可能还原过去的面貌,但这本书尖锐地指出,这种“还原”本身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受到当代视角和权力关系的深刻影响。它迫使我反思,我所接受的历史知识,究竟是基于坚实的证据链,还是基于一套被社会默许的、已经固化的叙事体系?这种由内而外的颠覆感,远比单纯纠正一个历史细节来得震撼。这本书与其说是历史学的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历史”的哲学指南,它教你如何提问,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
评分六 非类比验证的问题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布莱德雷(Francis HerbertBradIey,1846—1924),又译布拉德雷,是英国唯心论派(或称新黑格尔学派)最著名、最有原创性的代表。1846年1月3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西南克拉彭的一个牧师家庭。1865年进牛津大学,1870年任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员,并保持这一身份到逝世。
评分布莱德雷(Francis HerbertBradIey,1846—1924),又译布拉德雷,是英国唯心论派(或称新黑格尔学派)最著名、最有原创性的代表。1846年1月3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西南克拉彭的一个牧师家庭。1865年进牛津大学,1870年任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员,并保持这一身份到逝世。
评分适合一口气读完
评分如沃尔什所说,历史哲学在英国学术界一直不是什么热门的话题。布莱德雷《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在1874年的问世,并没有吸引与他同时代的学者们的注意力。60年后,直到1930年代,柯林武德在他的遗稿《历史的观念》中两次论及布莱德雷及其历史哲学思想(即第四编“科学历史学”的开头,以及第五编“后论”中“历史的想象”一节)。他认为布莱德雷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论反思,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原则上已经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扭转了思考的路向。换句话说,就是开创了沃尔什所谓“批判的历史哲学”的新范式。《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是布莱德雷发表的第一部著作。从思想特征上看,它是英国唯心论在历史哲学上的应用。英国唯心论,亦称为新黑格尔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它主要活跃在19世纪后期,代表人物起自格林(T.H.Green,1836-1882),主要的后继者有鲍桑葵、布莱德雷等人,柯林武德(Collingwood)、奥克肖特(Oakeshott)承其余绪。布莱德雷是英国唯心论这一学术脉络中在世时即享有盛名的哲学家。如柯林武德在《自传》中对这一“格林学派”的评论,他们的思想影响主要还是在学院之外,在牛津园里,与对立的另一派“实在论”比较而言,并没有显露出更强的声势。此后,整个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几乎可以说都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主导的天下。对于英国唯心论的研究兴趣,只是到20世纪晚期才渐成气候,出现了专门的研究团体和刊物、丛书;从相关的研究论著里面可以看出,不少研究者其实是由对柯林武德和奥克肖特的兴趣,开始回溯这一唯心论的学术传统脉络的。
评分服务态度好!
评分感觉还可以吧,马马虎虎的
评分五 历史的推论与自然界的一致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