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经学教科书》有两大优点:一是作者没有或较少学派的偏见。刘师培出身于古文经学世家,仪征刘氏几代人研究《左传》名声很高;但时代不同,刘师培学过西学,接受了现代学术的洗礼,成见比较少,而具开放的态度。刘书的另一优点是特别简明,每一课只有四五百字,却能把重要的内容、主要的意思说清楚。在这部未完成的教科书里最具分量的部分,在于疏解“易经”的篇章。作者不但会通汉懦之象数、宋儒之义理和清代易学重镇焦循之说,更能以那个年代极罕见的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的眼光来看待玄之又玄的易学,真不负“开风气”之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刘师培的经学史研究很少门户之见。作为近代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当然是站在古文经学的角度研究经学史的,然而他叉不以古文经学的观点自限,而是认为『大约古今说经之书,每书皆有可取处,要在以已意为折衷耳』,显示了较为开放的心态。
——陈居渊
写作这本教科书的刘师培,与其说是作为经古文学的传人,不如说是为经学『去魅』的先锋。在其笔下,经典的形成,孔予的作为,历代传经的曲折,学者的分殊,都只是普通的历史现象,而不再构成任何神秘的精神依归。
——章可
将皮、刘两家书(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加以对比阅读,或者对于了解经学史有些方便。
——周予同
目录
序例
上编
第一课 经学总述
第二课 经字之定义
第三课 古代之《六经》
第四课 西周之《六经》
第五课 孔子定《六经》
第六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上)
第七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下)
第八课 尊崇《六经》之原因
第九课 两汉《易》学之传授
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第十一课 两汉《诗》学之传授
第十二课 两汉《春秋》学之传授
第十三课 两汉《礼》学之传授
第十四课 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
第十五课 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
第十六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
第十七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
第十八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
第十九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
第二十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
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二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十三课 宋元明之《易》学
第二十四课 宋元明之《书》学
第二十五课 宋元明之《诗》学
第二十六课 宋元明之《春秋》学
第二十七课 宋元明之《礼》学
第二十八课 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九课 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三十课 近儒之《易》学
第三十一课 近儒之《书》学
第三十二课 近儒之《诗》学
第三十三课 近儒之《春秋》学
第三十四课 近儒之《礼》学
第三十五课 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三十六课 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下编
后记
精彩书摘
西汉之初,传《论语》者有三家。鲁人所传者为《鲁论》,即今所行篇目是也。龚奋、夏侯建、夏侯胜、韦贤、萧望之并传之。齐人所传者为《齐论》,别有《问王》《知道》二篇章句,颇多于《鲁论》。王吉、宋畸、贡禹、五鹿充宗、庸谭并传之,惟王阳以之名家。《古论语》出孔壁中,有两《子张》篇,篇次不与《齐》《鲁》同。孔安国为之传,马融为之注。张禹受《鲁论》于夏侯建,又从王吉等受《齐论》,删《问王》《知道》二篇,而所作章句最盛行。至后汉时,包咸、周氏并为章句,列于学官。郑玄亦授《鲁论》,复参考《齐论》《古论》为之作注。本《汉书,儒林传》《艺文志》《后汉书·儒林传》《经典释文·叙录》及《汉学师承记》。而何休亦注《论语》,多用《齐论》之说。戴望《论语注序》。此汉代《论语》传授之大略也。
《孟子》当文帝时,曾立博士之官。后废。注《孟子》者,始自扬雄。后汉之时,程曾、高诱、刘熙俱注《孟子》,惟赵岐作《孟子章句》并作《题词》,至今仍存。用《经典释文·叙录》及焦循《孟子正义·赵岐序》疏中。然未尝尊《孟子》为一经也。赵岐等注《孟子》,犹严君平注《老子》,高诱注《淮南子》耳。
……
前言/序言
经学教科书:溯源、流变与现代回响 本书旨在梳理中国传统经学思想的源远流长,深入剖析其历史演变脉络,并探究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经学图景,助其理解中华文化之根基,洞察传统智慧之光辉。 第一编:经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本编追溯经学思想的滥觞,从先秦诸子百家对“经”的初步理解谈起。我们将重点考察孔子及其弟子的贡献,阐释《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何以成为后世尊崇的“经”,以及“六经”在早期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经”的早期概念: 探究“经”字在先秦时期的多重含义,包括“常道”、“典籍”、“准绳”等,并分析其如何逐渐与特定的重要文献相联系。 孔子及其“述而不作”: 详细论述孔子对前代文献的整理、阐释与传承,重点分析其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方面的学问造诣,以及他如何奠定经学研究的基础。 “六经”的确立与早期诠释: 介绍“六经”作为儒家核心经典的形成过程,分析早期儒家学者(如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对“六经”的解读与发挥,以及他们如何构建初步的经学体系。 汉代经学独尊与“五经”体系的形成: 深入剖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重点阐述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与“三统论”如何巩固儒家经典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详细介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经典化过程,以及各个经典在汉代学术中的地位和主要研究流派。 汉代经学的注释体系: 考察汉代学者在经学研究中形成的庞大而精深的注释体系,分析《毛诗》、《尚书》传、《仪礼》郑注、《周易》王弼注、《春秋》杜预注等重要注释的特点与成就,以及它们对后世经学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 经师与学官制度: 论述汉代以太学、官学为主导的经师与学官制度,分析其在经学传播、人才培养、学术规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学术的面貌。 第二编:经学的深化与流变(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本编将目光转向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经学从汉代成熟体系向更深层次探索与多元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佛道思想的传入与融合,玄学的兴起,以及统一王朝的建立,都对经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魏晋玄学的冲击与经学应对: 分析魏晋玄学对传统经学价值体系的挑战,探讨当时学者如何在继承经学传统的同时,融入新的哲学观念,如“名教”、“自然”等,并寻求经学思想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佛道思想的传入与经学融合: 详细梳理佛教、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它们与儒家经学的相互影响。探讨佛道思想如何在概念、方法、义理上启发经学研究,以及儒家学者如何回应佛道挑战,重塑经学价值。 隋唐经学的新整合与编纂: 介绍隋唐时期统一王朝对经学教育与研究的重视,重点分析《五经正义》的编纂工程。阐释《五经正义》如何整合历代经学成果,确立官方认可的经学解读,以及其在规范经学学术、统一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 经学与其他学术的互动: 考察唐代史学、文学、法律等领域与经学的密切联系,分析经学如何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导。 佛教对中国思想的深远影响: 尽管本书重点是经学,但不可避免要提及佛教传入后对中国思想带来的巨大冲击与融合。我们将简要分析佛教般若思想、中观、唯识等学说在中国士人心目中激起的涟漪,以及其如何与儒家经学在观念和方法上产生交锋与借鉴。例如,佛教对“空”、“无”的探讨,促使儒家学者重新审视“有”与“无”、“体”与“用”等问题。 第三编:经学的成熟与宋明理学 本编聚焦宋明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宋明理学以“重振儒学”为号召,将经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潮。 北宋理学的兴起与主要代表人物: 详细介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分析他们如何继承与发展孔孟之道,如何将《易》、《中庸》、《大学》等经典置于核心地位,并提出“天理”、“太极”、“气”、“心”等关键概念。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 重点阐述朱熹的经学思想,分析其“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主张,以及他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释与阐发(“四书章句集注”)如何成为后世数百年官方推崇的标准教科书。 陆王心学的异军突起: 介绍陆九渊、王阳明等心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分析其“心即理”、“致良知”等核心观点,及其与程朱理学的异同,并探讨心学对经学解释方式的创新。 宋明理学对经学的贡献: 深入分析宋明理学在经学研究中对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的系统建构,以及其如何将经学从单纯的文献考据提升到哲学高度。 经学与政治、社会的互动: 论述宋明理学如何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和教育体系,分析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塑造士人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编:经学的衰落与晚清的变革 本编将目光转向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探讨经学在传统社会结构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转型与重塑。 明清经学的主流倾向: 介绍明清时期经学研究的特点,如对汉学、宋学的继承与争论,以及考据学派的兴起。 考据学派的崛起与贡献: 重点分析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等考据学家的学术成就,阐释其“求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古籍的精审考订,纠正前代传注之误,恢复经文原貌。 晚清的时代困境与经学危机: 分析晚清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包括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的社会动荡以及传统政治经济制度的危机。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经学在应对时代挑战方面的局限性。 经学向“国学”的转型: 介绍晚清民国时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传统的经学研究与其他学术领域进行整合,形成“国学”的概念。分析这一转型如何试图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以应对西学东渐的冲击。 经学教育的变革: 论述晚清新政和民国初年,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对传统经学教育带来的冲击,以及经学如何在新的教育体系中寻找定位。 第五编:经学的现代价值与当代回响 本编将视角转向现代,深入探讨经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如何以现代的视角去理解和传承经学智慧。 经学在现代思想史中的地位: 回顾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主导地位,分析其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经学智慧的当代解读: 探讨经学中蕴含的关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治理、政治智慧等方面的思想,如何能够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启示。例如,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孝道、忠诚等伦理观念,以及“民本”思想等。 经学与文化自信: 论述经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经学研究的创新路径: 探讨以现代学术方法和跨学科视角研究经学的可能性,如结合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发掘经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经学传承与教育的未来: 思考如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有效传承经学知识,以及如何让经学智慧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 经学与世界文明的对话: 探讨经学思想与西方哲学、东方其他文明思想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其在全球化时代所能贡献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编写,力求客观公正,既尊重经学传统,也关注其历史局限性;既挖掘其深刻内涵,也审视其现代意义。通过对经学历史的梳理与现代价值的探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根基,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智慧的价值,并从中汲取力量,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沉的思考,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