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不僅在知識層麵豐富瞭我,更在精神層麵觸動瞭我。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經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流派,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瞭民國時期學術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骨。這本書的語言生動形象,敘述流暢自然,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閱讀。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一步步走進古老而深邃的經學世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傳統文化價值的挖掘和闡釋,它們不僅具有曆史意義,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啓示作用。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民國學術文化的一次重要梳理和推廣,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那個時代的智慧,並從中汲取養分。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對民國學術感興趣的朋友,相信你們也會和我一樣,在這本書中找到共鳴和收獲。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都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厚重感,這是許多現代齣版物難以比擬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透露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感,非常吸引我。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學術文化懷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個時代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轉摺點,湧現齣瞭許多值得我們今天去迴味和學習的寶貴財富。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承諾瞭“經學教科書”的定位,這讓我對其中可能涵蓋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測,這本書或許能帶領我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去感受當時學者們治學的風貌,瞭解他們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如何繼承和發展古老的經學思想,又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做齣自己的探索。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當時一些重要經學傢的思想進行深入的解析,他們的治學方法,他們對經典的理解,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學問融入到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承中。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那個時代學術遺産的一次重要梳理和呈現,我非常願意花時間去品讀它,去挖掘其中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設計也頗具匠心,讓我感受到瞭齣版方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排版疏朗有緻,讀起來一點也不費眼。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一些民國時期珍貴的曆史圖片,這些圖片不僅為文字增添瞭視覺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們是那個時代的生動注腳,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風土人情和學術氛圍。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學者的人物肖像,他們眼神中的光芒,似乎還在訴說著當年的學術爭鳴和思想碰撞。這些圖片與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構建瞭一個立體的、鮮活的民國學術文化圖景。通過這些視覺元素,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充滿求知欲和創造力的年代,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齣現,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它用一種更為人性化、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將我們帶迴到那個充滿魅力的時代。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內心充滿瞭敬意和感動。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經學”這一門學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民國時期知識分子那種嚴謹治學、勇於探索的精神風貌。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他們依然能夠潛心研究,傳承古學,並試圖將其與時代的需求相結閤,這種精神是多麼寶貴。書中對於一些經典著作的解讀,以及對於不同學派觀點的梳理,都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學養和客觀公正的態度。我從中看到瞭學術研究的艱辛與樂趣,也看到瞭知識傳承的責任與使命。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憂國憂民,他們的學術抱負,他們的為人師錶。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聯想到自己所處的時代,思考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繼承和發揚這份寶貴的學術精神,如何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煥發光彩。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一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博學而溫和的長者,用清晰而富有條理的語言,引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智慧的殿堂。雖然我本人並非經學領域的專傢,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卻讓我感到十分親切,沒有晦澀難懂的術語,也沒有過於枯燥的說理。相反,它更像是在講故事,將那些深奧的經典思想,通過生動的例證和深入淺齣的闡釋,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重要概念的梳理,它們不僅解釋瞭“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以及“如何”去理解。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非常適閤像我這樣希望在業餘時間拓展知識邊界的讀者。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治學之道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拳拳之心。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引領,它讓我看到瞭經學所蘊含的深邃智慧,以及它對於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人生所能提供的獨特視角。
評分清劉師培(1884-1919)撰。師培曾執教於北京大學,專講經史,撰有講義多種,門人輯人《劉申叔先生遺書》,此書為其中的一部。書共二冊,每冊三十六課。每課四、五百字,共約三萬六韆字左右。第一冊講經學源流,包括經學總述,經字之定義,古代之六經,西周之六經,孔子定六經,孔子弟子之傳經上下(附《孔子傳經錶》),尊祟六經之原因。以下按時代把經學分為兩漢、三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近儒四派,每派之下,首《易》學、次《禮》學、次《詩》學、次《春鞦》學、次《禮》學、次《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附),次《孝經》(《爾雅》附),各述承傳授受、經學傢及著作。第二冊專題講述《易經》,謂《易經》一書,所該之學最廣。非僅空言,實古代緻用之學。講義分《易經》總義、封名、封名釋義、《易》封之作用、釋三《易》、釋《周易》之旨,論《易》有三義。釋彖辭、爻辭、易象、十翼、筮法、互體、卦變、比例以及《易經》與文字、數學、科學、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禮典的關係等。第一冊簡要介紹經學的源流、衍變、發展、流派,謂治經學者當參考古訓,不知古訓則經義不明。兩漢經學,有分文古文之分,今文多屬齊學,古文多屬魯學。今文傢言多以經術飾吏治,又詳於禮製,喜言災異五行;古文傢言詳於訓詁,窮聲音文字之原,今文、古文各有偏長。三國南北朝時期,說經之書分北學、南學二派:北儒學崇實際,喜以漢儒之訓說經,或直質寡文;南儒學尚浮誇,多以魏晉之注說經,故新義日齣。唐人作義疏,黜北學而崇南學,故漢訓多亡。宋明說經之書喜言空理,不遵古訓,或以史事說經,或以義理說經,雖不免武斷穿鑿,亦多自得之言。近儒(清儒)說經,崇尚漢學,吳中學派掇拾故籍,詁訓昭明。徽州學派(即皖派)詳於名物典章,又好學深思。常州學派宣究徽言大義,或推經緻用。師培亦推重漢學,謂漢儒去古末遠,說有所本,故漢學明則經訪亦明,欲明漢學,當治近儒說經之書,因為漢學相當於六經之譯。而近儒又為漢儒之譯,其說《易》,推重焦氏之學,故第二冊解《易》多用焦氏之說,以發明《易》例為主。此書在清末與皮锡瑞的《經學曆史》為當時兩部僅有的兩部經學史專著,師培之書為講義,較皮書簡略而偏於古文學派,見解與皮氏時相對立。
評分劉師培的著作,就是物流太慢瞭,等瞭好久
評分經學專業必讀書,感受民國學者風範
評分經學學不好,文學也學不好
評分非常不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好的,不能再好瞭
評分《民國學術文化名著:經學教科書》有兩大優點:一是作者沒有或較少學派的偏見。劉師培齣身於古文經學世傢,儀徵劉氏幾代人研究《左傳》名聲很高;但時代不同,劉師培學過西學,接受瞭現代學術的洗禮,成見比較少,而具開放的態度。劉書的另一優點是特彆簡明,每一課隻有四五百字,卻能把重要的內容、主要的意思說清楚。在這部未完成的教科書裏最具分量的部分,在於疏解“易經”的篇章。作者不但會通漢懦之象數、宋儒之義理和清代易學重鎮焦循之說,更能以那個年代極罕見的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的眼光來看待玄之又玄的易學,真不負“開風氣”之名。
評分具備一定語言能力的同誌可以看一下
評分紙張很差,膠訂,封麵容易脫落,一摺就起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