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理解灵魂就是理解诸神:最终,灵魂学等同于神学。城邦及其诸神能够成为心智的家,就此而言,它们可以成为哲学的家。这如何可能?在何种程度上可能?城邦如何并在何种程度上能“将心智作为助手”?这些问题更多显示在雅典异方人的行动中,而非言辞中。《法义》的戏剧而非论证,才是柏拉图的神学。
——潘戈
内容简介
《法义》以神开篇,这在柏拉图的对话中仅有,卷十还专门探讨了“神学”,为不虔敬之罪制定了法律。不过,在制定这一法律前,柏拉图先拟制了整部《法义》中“高贵和好的序曲”,也是长的法律序曲,其目的在于驳斥诗人的三个“神学”观点:诸神不存在,或存在却不关心人类,或关心人类但可用献祭和祈祷求情。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前言
路易斯城邦诸神及其超越
潘戈《法义》中的政治与宗教
潘戈《法义》中的宗教政治灵魂学
尤尼斯基本宗教信仰和虔敬态度的构建
卡罗内 恶的起因和根源
维特克不宽容之福
普兰尼克心智的运动
梅修《法义》卷十中的劝谕与强制
精彩书摘
因此,机运决定了万物的起源。一旦机运决定这一切东西,如元素和物理定律,那么,人们就可以说,“宇宙”自行稳步运行着。那就是人们所谓的自然:这个宇宙系统的作品。这个包含诸元素和定律的系统,产生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分子、行星、有机物、植物、动物,最终是人类。机运及其后裔自然创造了这一切事物。而人类一旦存在,人们就开始独立制作东西。那就是技艺。人类制作了工具和茅屋,建立了朋友、家庭、氏族,最后还有政治共同体。这一切都是人工制作的。最重要的是,人类创造了诸神。诸神本身是人类技艺的产物。诸神是造出来让人信仰的。无论人类创造诸神的目的是安慰自己还是威吓其他每个人,诸神都是人类技艺的产物。要不是人类的创造,诸神不会存在。
大体可以说,这就是雅典异方人列举的深邃的无神论。这个论证的前提很清楚:首要的是机运,其次是无机的自然——诸元素和物理定律。其他一切东西都源于这些事物。还会有其他什么东西呢?
雅典异方人列举的另一种伟大选择是灵魂。他问,“在这幅图景中,灵魂的位置在哪里?”(892a)。根据深邃的无神论,灵魂似乎是物质的产物(因此也是机运的产物)。灵魂只是诸多概念之一,是DNA或荷尔蒙之类的产物。这正是雅典异方人要挑战的观点。他试图证明,事实上,灵魂是首要的,在万物中最早(892c)。结果表明,对于他论证诸神存在且不仅仅是人类的发明,这一证明至关重要。
此刻,我们已行至雅典异方人的论证最艰深的部分(参892d-899c)。这个最艰深的部分涉及运动。雅典异方人从一个很稳靠的前提切入:显而易见,一些事物运动,另一些则静止。尽管诸如前苏格拉底的帕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激烈争论过这点,但看起来,这一看法是个适宜的起点。随后,雅典异方人考虑了运动的事物。他列举的十种运动,不需要分别考虑,但看起来确实合理。
……
前言/序言
在太阳直射大地最久、阳气最盛的夏至日,三位来自不同城邦的老人漫步在前往宙斯神社的林荫大道上。他们边走边讨论政制和礼法,虽然路途遥远、天气炎热,但引人人胜(圣)的话题,让他们倍感惬意,忘却了年迈和艰辛。他们的谈话始于“神”:“神还是某个人”,可归为制定礼法的起因?柏拉图的《法义》由此开启了立法的征程,在神人之间摇摇曳曳。
《法义》以神开篇,这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绝无仅有,卷十还专门探讨了“神学”,为不虔敬之罪制定了法律。不过,在制定这一法律前,柏拉图先拟制了整部《法义》中“最高贵和最好的序曲”,也是最长的法律序曲,其目的在于驳斥诗人的三个“神学”观点:诸神不存在,或存在却不关心人类,或关心人类但可用献祭和祈祷求情。《法义》开篇就谈到神,为什么直到卷十才真正开始讨论“神学”呢?要弄清“神学”在《法义》中的位置,必须先考虑卷九和卷十一这前后两卷。卷九的主题是刑法,涉及的罪行包括抢劫庙宇、颠覆政制、叛变城邦、盗窃、杀人、伤害等等,最后一个话题是殴打父母,这些罪行主要由血气驱动。
《哲学史中的神话与理性》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神话思维与理性思辨之间复杂而持续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塑造了不同哲学流派的形成与演进。作者以宏大的视野,从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的宇宙论神话叙事,到柏拉图对“善”的理念世界的追溯,再到亚里士多德对形式与质料的精微分析,直至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融合,以及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勃兴,层层剥茧,揭示了神话如何成为哲学思考的沃土,同时又如何被理性所挑战、改造乃至超越。 本书并非简单梳理哲学家的生平与著作,而是聚焦于他们作品中那些与神话、信仰、神性以及人类终极关怀相关的观念,考察这些观念如何与理性主义的探求相互激荡,形成哲学史上一系列经典的议题。作者关注的不仅仅是哲学家的理论构建,更是他们构建理论时的精神脉络与思想资源。 第一部分:神话的种子与哲学的黎明 开篇追溯至古希腊荷马与赫西俄德的神谱,分析了早期神话叙事中蕴含的宇宙起源、神祇秩序以及人类命运的观念。作者认为,这些神话并非仅仅是原始的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早期观察世界、解释现象的“集体想象”,其中潜藏着对秩序、起源和意义的朴素探求。 随后,笔锋转向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等。作者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试图用“逻各斯”(Logos)来取代传统的神话解释,寻找构成万物的“本原”(Arche)。例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赫拉克利特的“火”与“生成”。这些“本原”的提出,标志着哲学从“神话思维”向“理性思辨”的初步转变,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神话的影子,例如“无限者”的某种混沌与神秘感,赫拉克利特的“火”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超越经验的象征意义。 第二部分:柏拉图的理念与神圣的回响 本书将相当大的篇幅献给了柏拉图。作者并非简单重复《理想国》或《会饮篇》的论证,而是着重分析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理念”的性质。作者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尤其是“至善”的理念,虽然以理性概括的方式呈现,但其本质上承载着一种超越性的、近似于神圣的地位。这种“至善”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和目的,是灵魂趋向的终点。 作者深入探讨了柏拉图在对话录中,如何运用神话(如厄尔的灵魂复活神话、普罗泰戈拉的普罗米修斯神话)来辅助说明其抽象的哲学理论。这些神话并非是简单的寓言,而是柏拉图试图通过故事性的叙述,触及理性难以完全把握的领域,例如灵魂的不朽、知识的获得过程、以及对神圣秩序的敬畏。作者强调,柏拉图对“神”(Theos)的理解,以及他对“善”的最高推崇,显示了其哲学思想中神话思维的深层根基。他试图在纯粹理性的框架下,重新阐释并提升古老的神话智慧,赋予其哲学意义。 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的秩序与神圣的动力 紧随柏拉图之后,本书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加关注经验世界中的形式与质料。然而,作者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不动之动者”(Unmoved Mover)的概念,虽然是纯粹理性的哲学建构,但其作为宇宙万物的最终动力,却带有明显的“神圣”色彩。 本书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如何将“不动之动者”定义为“纯粹的现实性”、“最高的形式”以及“沉思自身”的存在。这种存在并非创造者,而是吸引者,是万物追求的目标。这种对终极动力的哲学阐释,实际上是对古老宇宙神话中“宇宙之心”或“宇宙之灵”概念的理性化继承与升华。亚里士多德通过精密的逻辑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情”、“纯粹”的神性概念,但其吸引力和终极关怀的意味,仍然与人类早期对神圣的敬畏息息相关。 第四部分:神学与哲学的融合:理性与信仰的辩证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视角转向了中世纪,探讨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融合。作者详细分析了奥古斯丁如何将柏拉图主义的理念论与基督教的上帝观相结合,以及阿奎那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来构建其神学体系。 这一阶段的讨论,重点在于神学与哲学之间的互动与张力。一方面,哲学的理性工具被用来阐释和辩护信仰;另一方面,神学的神圣启示又为哲学思考提供了超越性的维度和最终的依据。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努力调和古老的神话叙事(以基督教启示的形式)与理性思辨的成果,试图构建一个能够解释宇宙、人生乃至上帝的宏大叙事。他们对上帝的理性论证,如“五路证明”,虽然是以逻辑为手段,但其指向的却是一个信仰的客体,这本身就体现了理性与神圣之间复杂的纠缠。 第五部分:启蒙时代的理性之光与神话的余晖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了近代启蒙运动。作者分析了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他们对数学、逻辑的重视,以及对清晰、明确的理性的推崇。在这一时期,传统的神话解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论、自然规律以及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 然而,作者并不认为神话思维从此彻底消失。他指出,即使在最严谨的理性主义者那里,也常常流露出对某种终极秩序、理性之美的向往,甚至是对“上帝”的某种抽象概念的保留。同时,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思潮,对情感、直觉以及自然的赞美,又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度理性化的反思,其中蕴含着对超越纯粹理性的、更具神秘色彩的体验的追寻。 结论: 《哲学史中的神话与理性》通过对西方哲学发展脉络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神话思维作为哲学思考的早期形态,如何为理性探索奠定了基础,又如何在哲学演进的各个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如对超越性、终极意义的探求,或对某种宏大叙事的需求)与理性思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本书强调,理解西方哲学的核心议题,离不开对其背后神话思维的根源及其与理性辩证关系的深刻洞察。它表明,尽管理性主义不断发展,但人类对意义、秩序和超越的追寻,使得神话的某些内在冲动,在哲学史上从未真正消逝,而是以更深邃、更抽象的方式,持续地激发着人类的思考。 本书适合对西方哲学史、思想史有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深入理解哲学与其根源性思维方式之间关系的学者。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史的阅读视角,强调了思想的内在连贯性与演化轨迹,以及神话与理性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永恒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