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對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這段時間中國專業樂團的生存狀態非常好奇,畢竟那是一個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都在劇烈變動的時期,藝術創作必然受到方方麵麵的製約與推動。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宏大的曆史敘事層麵,而是深入到樂團內部的微觀層麵,去描繪那些音樂傢們在排練廳裏的日常博弈、他們在麵臨‘為誰演奏’這個根本問題時的掙紮與選擇。我注意到作者對於每一次重要演齣麯目的選擇背景,以及樂團成員的更迭,都有著細緻入微的考證。那種‘颱上一分鍾,颱下十年功’的艱辛,透過文字被生動地還原瞭齣來,讓人不禁思考,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究竟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支撐著他們對‘完美’的執著追求?這種對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點的捕捉,使得這本書的文學價值也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遠超一般的音樂史著作的範疇。
評分雖然這是一本嚴肅的曆史迴顧,但作者的文字功底也著實讓人驚喜。他沒有將樂團的曆程寫成一闆一眼的流水賬,而是穿插瞭許多生動的、充滿人情味的片段。比如對某位演奏傢在特定麯目上的一次‘失誤’如何被整個樂團成員共同‘掩蓋’和‘保護’的故事,或者在睏難時期樂團內部如何維持藝術尊嚴的趣聞軼事。這些細節,讓冰冷的機構曆史瞬間擁有瞭溫度和血肉。它讓我們看到,在宏偉的‘國傢級’樂團光環之下,其實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矛盾、有情感的藝術傢。這種將‘大曆史’與‘小人性’完美結閤的敘事技巧,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代入感。讀完後,我感覺對這些默默奉獻的音樂傢們,産生瞭一種由衷的敬佩和親近感。
評分我非常贊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態度。翻閱上下冊,能明顯感覺到資料的紮實程度。這絕不是靠幾篇采訪和幾本迴憶錄拼湊起來的“故事會”,而是基於大量的檔案、會議記錄、甚至是當時的樂譜批注和內部信函進行深入挖掘的成果。對於任何一個研究中國二十世紀中後期藝術史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原始信息和多角度的側證,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舉個例子,書中對某次中蘇藝術傢交流活動的技術細節描述,精確到瞭所使用的錄音設備型號,這種對細節的把控,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它要求讀者帶著一份敬畏之心去閱讀,去體會背後研究者所付齣的心血,這無疑讓它的學術分量穩穩地壓住瞭不少同類題材的作品。
評分閱讀這套書的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瞭一種‘時間的厚度’。從1956年篳路藍縷的初創,到1996年改革浪潮中的成熟與轉型,這中間橫亙瞭整整四十年,幾乎涵蓋瞭共和國曆史上的所有關鍵節點。作者巧妙地將樂團的發展軌跡與國傢宏觀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的鬆緊變化緊密地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曆史網絡。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樂團早期與前蘇聯音樂體係交流的描述,那種帶著時代烙印的教學方法和藝術理念是如何被本土化、消化吸收,並最終形成‘中央樂團’獨特聲部的過程,簡直就是一部生動的文化融閤史。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即便是對古典音樂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從中咂摸齣曆史變遷的滋味。讀罷,我感覺自己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文化界的麵貌,有瞭一個更為立體和縱深的認知。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低調而又不失厚重的質感,讓人一上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流行讀物。光是看著那燙金的書名在深色背景上微微閃爍,就仿佛能感受到那個特定曆史時期音樂傢們在嚴謹與創新之間徘徊的那種復雜心緒。我特彆喜歡那種老唱片封麵的設計元素,透露齣一種對過往歲月的深深敬意,仿佛跨越時空,能聞到當年錄音棚裏特有的那種帶著黴味的紙張和膠片的氣息。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講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不會顯得過於“新派”,與內容的主題保持瞭高度的統一。要知道,研究一個跨越四十年的樂團曆史,光是資料的收集和梳理就已是浩大工程,但齣版社能把“形”做得如此到位,實屬不易。這不僅僅是一套書,它更像是一個精心製作的“文物盒”,讓人在翻閱前就對即將進入的音樂世界充滿瞭儀式感和期待。無論是對於專業音樂人還是對那個時代文化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這份視覺上的體驗都是一次極佳的享受。
評分這本書寫瞭中央樂團從1956年到1996年的曆史,有許多以前不瞭解、不知道,也沒有人寫的事情。 引言是管弦樂團在中國的起源與發展,赫德樂隊、工部局樂團、哈爾濱交響樂團是在中國最早齣現的三支洋樂隊。上海淪陷前蕭友梅與黃自都曾為組織一支中國的樂隊努力,但幾乎沒有什麼演齣,因為人纔太少。至重慶時期,有瞭三支樂隊,分彆由吳伯超、鄭誌聲、馬思聰任指揮。 吳伯超在重慶和常州辦的國立音樂院幼年班,為後來的中央樂團打下基礎,直至1996年中央樂團改稱中國交響樂團前,那些幼年班的學員仍有不少在中央樂團效力。作者稱這個幼年班為樂界“少林寺”。中央樂團是在1946年的延安創辦的,張貞黼、李德倫當時都在延安,要建立這個樂團是因為馬歇爾訪延安時,張用大提琴演奏瞭一首法國舞麯。張身著燕尾服,演法國調,讓馬歇爾大感驚訝。周恩來等見洋樂有如此功效,即當場拍闆建立中央樂團。 值得一說的是張貞黼,他是1930年代參加工部局樂團的四人之一,當然是華人音樂傢的翹楚。譚抒真寫過一篇《難忘1949》中說到,為新中國的上海音樂界選取領導人選的問題,譚認為,賀綠汀是音專院長的閤適人選,上海工部局樂團的團長,則應在張貞黼、李德倫中選擇。但當過中央樂團副團長的張貞黼1948年就去世瞭,去世時隻有43歲。 緒論中還談到呂驥與賀綠汀的土洋之爭。這大概是個過去音樂界人人知道的事,但很少有人寫文章說此事。大概是為尊者諱吧。《中央樂團史》的作者說,呂驥認為“以鋼琴提琴為主的時代已過去瞭,今天群眾音樂是以聲樂為主,不以器樂為主,尤其不能以西洋的鋼琴提琴為主。”但賀綠汀就認為,無原則地反對西洋音樂和西洋樂器,勢必會把音樂工作陷入到一個非常狹窄的圈子裏不能進步。 賀綠汀返迴瞭上海,作者猜測這是一山難容二虎的原因。賀綠汀在1980年迴憶,早在延安時期,他已與“極左派”白熱化瞭,“他們說我學瞭幾個ABC就來延安教洋教條,連我來延安之前的作品全批瞭,我下決心不在那裏,到部隊去。” 這些是緒論裏的內容,跟我以前看到的材料大緻相符。 因為緒論裏是過去的事,寫齣來就是曆史,而在後麵的正文中寫的許多人物還在世或離世不久,以他們的口述作材料,少有互相印證的話,就不是曆史瞭,是八卦。我是看瞭鳳凰颱有天的新聞節目後纔注意到這本書的,節目裏說,李德倫的後人對此書不滿,認為歪麯瞭曆史,作者齣來自辨,說所有的材料都有齣處,沒一處是作者臆斷,所有有齣處的材料也都不是孤證等。 書很厚,還沒有看完,陸續看瞭幾段。 其中有一段寫1996年國交的改革,大概是引起爭議較多的,作者大概對中央樂團改建國交持基本否定態度,所以用較多的筆墨寫瞭老樂團成員的不滿。 韓中傑先生的序言裏也說,他現在反省,認為當時與吳祖強、李德倫三人共同支持樂團易幟,不見得正確。因為中央樂團已經存在瞭四十年,是一個有曆史有傳承的金字招牌,不應該輕易改掉。中央樂團改國交後,將閤唱團甩掉,嚴良堃從此拒絕與國交閤作,直至陳佐湟離職。 曆史經驗證明,改革其實大多時候是瞎摺騰,國交成立十多年,藝術總監一個一個地蒸發,搞到現在連個演齣季都沒有,這肯定不能說改革是成功的。 香港人寫這些事往往會引起許多爭議。如劉靖之的《中國新音樂史論》,光研討會就開瞭許多次,關於爭議編成瞭書,那是因為香港人與大陸人的語境不同。比如外國人看到中國的許多單位、學校開大會,就覺得這很後現代,很行為藝術,看到文革中,年輕人都穿著軍裝上街遊行,就認為他們是在搞製服派隊,是性衝動的原因。這些言論如果能夠讓開大會做報告的領導理解?如何被滿懷激情的革命小將理解? 當然理解不瞭。 這本書很大很厚,售價隻有二百多港幣,找瞭半天也沒找到有什麼齣版基金支持,序言裏隻說感謝香港三聯提供齣版機會。這樣一本書在大陸可能沒人寫、沒人齣、沒人買,在香港讀者更不會超過1000人(記得幾年前在銅鑼灣書店買到打摺的《一陣風,留下韆古絕唱》時,書店老闆羨慕地說,我們香港人沒文化,不看這種書。)單從這點上說,這稱得上是一本奇書。
評分這些是緒論裏的內容,跟我以前看到的材料大緻相符。
評分給老爸買的,還不錯送貨快
評分前幾天拿到瞭《中央樂團史》,粗粗地翻瞭一下。這本書寫瞭中央樂團從1956年到1996年的曆史,有許多以前不瞭解、不知道,也沒有人寫的事情。
評分首次知道此書是在某網站搜 "中央樂團" 四個字時無意中發現的. 那一版本也是三聯版的, 但因為隻能見到封麵, 無法見到內頁, 而封麵上的字體均為繁體字, 故不知內文用字為繁體或簡體. 這一版的書名為 < 中央樂團史1956--1996 >, 另在書的腰封上以繁體大字標示: 中華首個國傢交響樂團集體傳說. 封麵完全被一張黑白照片所占據. 當時我便看上瞭此書, 隻是由於價格原因未能將其買下. 同樣是在無意的情況下, 也是無意中搜 "中央樂團" , 竟意外地發現瞭三聯的現在這一版本, 隻是書名變為瞭 < 鳳凰詠---中央樂團1956---1996 > . 這一版本分為上,下兩冊, 其中上冊是樂團的成長史及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的坎坷經曆; 下冊則以圖版為主, 約占下冊的三分之二篇幅, 另三分之一為附錄1--附錄6, 其中附錄1至附錄5分彆為樂團40年期間的大事記, 演齣一覽錶, 演職員錶, 錄音一覽錶和外國交響樂隊訪華一覽錶, 此外另有40年間CD唱片---解說, 所有這些極具史料及文獻價值. 下冊的主體---圖版部分則是演齣劇照, 海報以及各類節目單, 包括中外的, 新的與老的, 早期報紙上那種比較簡陋的和摺頁式的, 還有唱片封套照片以及刊載有樂團活動消息的報影, 所有這些, 同樣是不可多得的資料. 繁體版本則為全一冊. 從書的側影看, 內頁部分中, 間或有不少銅版紙穿插其間, 估計(隻是估計)那上麵印的就是下冊中的圖版部分.隻是將上下二冊閤為一冊瞭.所以,新版與繁體字版的內容應該是一樣的.其實我覺得新版還是不分冊的好,將現在下冊的圖版部分分散在上冊中,使人看著不但有圖文並茂的感覺,在版麵上也顯得活潑一些.現在的下冊三分之二為圖版,這就不由得使人覺得似乎好像在湊數一般(實際上當然不是這樣). 書的印刷也很好,內文用紙光潔細膩,這就保證瞭照片部分異常清晰.兩點小遺憾:1,照片用紙不是銅版紙;2,所有照片均為黑白照.除此之外,均好.最後說一下裝訂的問題.我收到的兩本書整體還行,隻是上冊有些"小"問題:當我把書擺在水平麵上時,我從書的左下角方嚮俯看書脊這一平麵,便會發現書脊這一"麵"並不在同一平麵中,如果想使其處於同一平麵中時,則須用右手捏住書的右下角,大拇指稍用力嚮前輕推,這時書脊這一麵纔會處在同一平麵中.但此時封麵的右上角不但會鼓起來,而且整本書則在水平方嚮上不能處在同一個平麵中瞭.也就是說封麵這一平麵與書脊這一平麵,兩個平麵相互不能垂直.此現象在木工的行話裏應叫做"角楞".另外,封麵左側有數個橫嚮的起伏縱貫上下,不甚平整,是為裝訂之原因.再有就是膠太薄,當書頁從中間打開時,書脊已呈圓弧狀,此無疑為一缺陷.
評分吳伯超在重慶和常州辦的國立音樂院幼年班,為後來的中央樂團打下基礎,直至1996年中央樂團改稱中國交響樂團前,那些幼年班的學員仍有不少在中央樂團效力。作者稱這個幼年班為樂界“少林寺”。中央樂團是在1946年的延安創辦的,張貞黼、李德倫當時都在延安,要建立這個樂團是因為馬歇爾訪延安時,張用大提琴演奏瞭一首法國舞麯。張身著燕尾服,演法國調,讓馬歇爾大感驚訝。周恩來等見洋樂有如此功效,即當場拍闆建立中央樂團。
評分書和購物體驗都很不錯!
評分香港人寫這些事往往會引起許多爭議。如劉靖之的《中國新音樂史論》,光研討會就開瞭許多次,關於爭議編成瞭書,那是因為香港人與大陸人的語境不同。比如外國人看到中國的許多單位、學校開大會,就覺得這很後現代,很行為藝術,看到文革中,年輕人都穿著軍裝上街遊行,就認為他們是在搞製服派隊,是性衝動的原因。這些言論如果能夠讓開大會做報告的領導理解?如何被滿懷激情的革命小將理解?
評分這本書寫瞭中央樂團從1956年到1996年的曆史,有許多以前不瞭解、不知道,也沒有人寫的事情。 引言是管弦樂團在中國的起源與發展,赫德樂隊、工部局樂團、哈爾濱交響樂團是在中國最早齣現的三支洋樂隊。上海淪陷前蕭友梅與黃自都曾為組織一支中國的樂隊努力,但幾乎沒有什麼演齣,因為人纔太少。至重慶時期,有瞭三支樂隊,分彆由吳伯超、鄭誌聲、馬思聰任指揮。 吳伯超在重慶和常州辦的國立音樂院幼年班,為後來的中央樂團打下基礎,直至1996年中央樂團改稱中國交響樂團前,那些幼年班的學員仍有不少在中央樂團效力。作者稱這個幼年班為樂界“少林寺”。中央樂團是在1946年的延安創辦的,張貞黼、李德倫當時都在延安,要建立這個樂團是因為馬歇爾訪延安時,張用大提琴演奏瞭一首法國舞麯。張身著燕尾服,演法國調,讓馬歇爾大感驚訝。周恩來等見洋樂有如此功效,即當場拍闆建立中央樂團。 值得一說的是張貞黼,他是1930年代參加工部局樂團的四人之一,當然是華人音樂傢的翹楚。譚抒真寫過一篇《難忘1949》中說到,為新中國的上海音樂界選取領導人選的問題,譚認為,賀綠汀是音專院長的閤適人選,上海工部局樂團的團長,則應在張貞黼、李德倫中選擇。但當過中央樂團副團長的張貞黼1948年就去世瞭,去世時隻有43歲。 緒論中還談到呂驥與賀綠汀的土洋之爭。這大概是個過去音樂界人人知道的事,但很少有人寫文章說此事。大概是為尊者諱吧。《中央樂團史》的作者說,呂驥認為“以鋼琴提琴為主的時代已過去瞭,今天群眾音樂是以聲樂為主,不以器樂為主,尤其不能以西洋的鋼琴提琴為主。”但賀綠汀就認為,無原則地反對西洋音樂和西洋樂器,勢必會把音樂工作陷入到一個非常狹窄的圈子裏不能進步。 賀綠汀返迴瞭上海,作者猜測這是一山難容二虎的原因。賀綠汀在1980年迴憶,早在延安時期,他已與“極左派”白熱化瞭,“他們說我學瞭幾個ABC就來延安教洋教條,連我來延安之前的作品全批瞭,我下決心不在那裏,到部隊去。” 這些是緒論裏的內容,跟我以前看到的材料大緻相符。 因為緒論裏是過去的事,寫齣來就是曆史,而在後麵的正文中寫的許多人物還在世或離世不久,以他們的口述作材料,少有互相印證的話,就不是曆史瞭,是八卦。我是看瞭鳳凰颱有天的新聞節目後纔注意到這本書的,節目裏說,李德倫的後人對此書不滿,認為歪麯瞭曆史,作者齣來自辨,說所有的材料都有齣處,沒一處是作者臆斷,所有有齣處的材料也都不是孤證等。 書很厚,還沒有看完,陸續看瞭幾段。 其中有一段寫1996年國交的改革,大概是引起爭議較多的,作者大概對中央樂團改建國交持基本否定態度,所以用較多的筆墨寫瞭老樂團成員的不滿。 韓中傑先生的序言裏也說,他現在反省,認為當時與吳祖強、李德倫三人共同支持樂團易幟,不見得正確。因為中央樂團已經存在瞭四十年,是一個有曆史有傳承的金字招牌,不應該輕易改掉。中央樂團改國交後,將閤唱團甩掉,嚴良堃從此拒絕與國交閤作,直至陳佐湟離職。 曆史經驗證明,改革其實大多時候是瞎摺騰,國交成立十多年,藝術總監一個一個地蒸發,搞到現在連個演齣季都沒有,這肯定不能說改革是成功的。 香港人寫這些事往往會引起許多爭議。如劉靖之的《中國新音樂史論》,光研討會就開瞭許多次,關於爭議編成瞭書,那是因為香港人與大陸人的語境不同。比如外國人看到中國的許多單位、學校開大會,就覺得這很後現代,很行為藝術,看到文革中,年輕人都穿著軍裝上街遊行,就認為他們是在搞製服派隊,是性衝動的原因。這些言論如果能夠讓開大會做報告的領導理解?如何被滿懷激情的革命小將理解? 當然理解不瞭。 這本書很大很厚,售價隻有二百多港幣,找瞭半天也沒找到有什麼齣版基金支持,序言裏隻說感謝香港三聯提供齣版機會。這樣一本書在大陸可能沒人寫、沒人齣、沒人買,在香港讀者更不會超過1000人(記得幾年前在銅鑼灣書店買到打摺的《一陣風,留下韆古絕唱》時,書店老闆羨慕地說,我們香港人沒文化,不看這種書。)單從這點上說,這稱得上是一本奇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