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归来手批本卷中,“半部哲学史”终成“准全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首次合辑定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虽然已出版的版本较多,但这次我们的版本,是以民国十一年的“北京大学丛书之一”《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为底本,综合了商务版、上海古籍版、中华书局版等多种版本,进行了4次精校,相信可以称得上一部“善本”。而承载着大量第一手信息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必将为胡适学术思想研究及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为我们重新清理与定位汉代以来的中古思想及哲学史开启新的视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发现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还有大量的校改、注释及补正批注,据整理者初步考证,此批注的作者为顾颉刚。
这次阅读《新民说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的经历,是一次对固有认知的彻底颠覆。我一直认为中国哲学史是晦涩难懂的,充满了玄而又玄的义理,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我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另一面——它的鲜活性、它的现实性、以及它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血肉联系。作者在梳理古代思想时,并没有将它们视为脱离现实的纯粹理论,而是深入探究它们是如何回应当时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卷上对于“道”的解释,不仅仅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而是将其与政治、伦理、个人修养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个体思想家精神世界的探索,他试图理解他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卷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潮的解读,展现了在政治动荡时期,人们是如何通过哲学来寻求精神慰藉和人生出路的。作者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发展轨迹的描绘,更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它如何在吸收外来思想的同时,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自身。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只是讲述“是什么”,更着重于“为什么”和“如何”。作者的文字充满智慧与洞察力,能够将复杂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能够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领略中国哲学史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必须承认,《新民说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哲学史的刻板印象。它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充满智慧的宏大叙事。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中国哲学史的演进过程,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植根于人民生活、影响着社会走向的强大力量。卷上对于早期思想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如同群星璀璨,他们的思想既是对现实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探索。作者对于“天人合一”等核心概念的阐释,不再是空泛的形而上学,而是与人们的生活经验、伦理观念紧密结合,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实践智慧。而在卷中,作者对汉代以后哲学史的梳理,更是功力深厚。他清晰地展现了儒家思想如何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佛教如何传入并深刻影响中国文化,道家思想又如何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我对作者对儒家思想内部演变的分析尤为赞赏,他揭示了宋明理学在回应社会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学般的优雅,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精髓。
评分读完《新民说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知识,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全新解读。作者以一种“问题导向”的方式,深入探究中国哲学家们是如何回应他们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卷上关于先秦思想的论述,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家的深刻思考,他们不仅关注个人的修养,更关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国家的发展。作者对“礼”的阐释,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更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在卷中,作者对汉代以后哲学史的梳理,更是别出心裁。他没有将儒、释、道三家孤立起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吸收与融合,展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动态平衡与不断创新。我对作者对佛教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分析尤为赞赏,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其深刻性。
评分《新民说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这本书,是一次极其深刻的哲学启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方式,而是更侧重于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时代背景。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中国哲学史的演进,看作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回应社会需求的有机体。卷上对于先秦思想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各种学说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作者的解读,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识出各种思想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道”的阐释,他将其与宇宙的生成、社会的秩序、个人的修养等多个层面相结合,展现了“道”在中国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而在卷中,作者对汉代以后哲学史的分析,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他巧妙地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互动与融合,描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他对佛教传入后中国化的过程的论述,更是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每次阅读都能够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新民说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无疑是一次振聋发聩的阅读体验,它所呈现的并非对中国哲学史的简单梳理,而是一种深刻的、带有开拓性的重新认识。作者以一种非传统、非学院派的视角,大胆地解构了既有的历史叙事,将那些被边缘化、被遗忘的思潮重新拉回了聚光灯下。我尤其欣赏其在处理早期哲学思想时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能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孔孟老庄,更是将那个时代百家争鸣的复杂图景,如同史诗般地呈现在我眼前。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文本字句的考据,而是着力于挖掘思想背后的时代精神、社会土壤以及思想家们所面临的真实困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春秋战国的车水马龙之中,亲耳聆听着诸子百家激昂的辩论,感受到他们对宇宙、人生、政治的深邃思考。卷上对于“道”的阐释,不再是空泛的形而上学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社会秩序紧密相连,这种贴近性使得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窥探到中国哲学最核心的魅力。而卷中对汉代以后哲学发展的梳理,更是展现出作者强大的整合能力,如何将儒、释、道三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曾以为中国哲学史是沉闷枯燥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史的活力、生命力以及无穷的创造性。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收获了对中国哲学史前所未有的理解。
评分读罢《新民说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一种久违的学术兴奋感油然而生。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独特的切入点和宏观的视野。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哲学史的学科划分,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出发,去理解哲学思想的生成与演变。例如,在论述先秦诸子之时,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各家学说,而是将其置于周代礼乐制度衰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深刻剖析了诸子们思想的出发点和指向。这种“问题导向”的解读方式,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何在那个时代会出现如此丰富多样的思想流派。卷上关于“德”的探讨,将道德伦理从单纯的个体修养提升到社会治理层面,解释了为何“德”在中国哲学中具有如此核心的地位。而卷中对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的梳理,则更显作者的功力。他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辨析,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如何回应当时社会的精神危机,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价值观。作者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的分析尤为精彩,他揭示了中国哲学并非是被动接受外来思想,而是在与佛教的对话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哲学史的新范式,不再是僵化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互动与演变。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中国哲学深层奥秘的兴趣,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韧性与智慧,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生生不息,并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评分《新民说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部真正能够“唤醒”读者思考的著作。作者在处理中国哲学史时,展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勇气和创造力,他敢于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加动态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思想的发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卷上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解读,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他们的观点,更是试图还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他将诸子百家之间的思想碰撞,描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史画卷,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早期所蕴含的巨大活力和多样性。作者对于“仁”、“义”、“礼”等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与权力、秩序、人伦相互关联的。而在卷中,作者对汉代以后哲学史的梳理,更是令人叫绝。他没有将儒、释、道三家简单地并行叙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对作者关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的论述尤为着迷,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在与外来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富感染力,作者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让我每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
评分《新民说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摆脱了传统哲学史的线性叙事模式,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动态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思想的演进。作者在卷上对先秦思想的论述,并没有将它们看作是静态的教条,而是着力于揭示它们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成与发展。他将诸子百家的思想,描绘成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力与创造力。他对“道”的解读,不再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而是将其与现实生活、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展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实践智慧。而在卷中,作者对汉代以后哲学史的梳理,更是精妙绝伦。他没有将儒、释、道三家割裂开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他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学般的优雅,让我每次阅读都能够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新民说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陈述事实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盛宴。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的姿态,深入到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肌理,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其深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早期思想家时所展现的“人本关怀”。他不仅仅是在讲解他们的思想体系,更是试图还原他们作为个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挣扎、困惑与追求。例如,对于孔子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他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身处乱世、怀抱政治理想却屡遭挫折的“圣人”形象,这使得他的思想更具现实意义。卷上的内容,将先秦的百家争鸣描绘成一场思想的盛宴,各种观点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黑夜中闪耀,作者的阐释如同明灯,指引我一一辨识。而卷中关于汉代以后哲学演变的叙述,更是精妙绝伦。作者巧妙地将儒家思想的内在演变,与佛教的传入和道家思想的勃兴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动态平衡与不断创新。他对宋明理学的分析,更是将那些繁复的理论,梳理得脉络清晰,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家们在追求“格物致知”过程中的艰辛与智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学般的优雅,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哲学史感到好奇,但传统的教材总是让我望而却步。《新民说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中国哲学史的脉络呈现出来,让那些原本看似高深莫测的思想,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卷上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家的激情与思考,他们不仅仅是在探讨宇宙的奥秘,更是对人生、社会、政治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仁”的阐释,他将其置于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背景下,让我看到了“仁”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而在卷中,作者对汉代以后哲学史的梳理,更是令人叫绝。他没有将儒、释、道三家孤立起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吸收与融合,展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动态平衡与不断创新。他对佛教传入后中国化的过程的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其深刻性。
评分从小是个内敛固执的人,适逢叛逆的年纪,历史课读到白话文运动,胡适之先生,陈独秀先生,加上黑白照片,圆形黑框眼镜。怎么也不能理解胡适之这种老古董怎么脑袋长包会去引领文学解放运动。因为自己的固执及无知,一直到大学,胡适之在我的心中仍是个传统古板,几乎跟我一样固执的人。大学里有个很古板的老师,还被我嘲笑成历史课上的那个“胡适之”先生。“我执”之力是何等可怕。大三的某一天,灵光乍现,突然心血来潮喜欢上了看书。渐渐发现自己可以不那么固执的,自己讨厌的传统其实有太多美好的东西被我们丢弃了。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突然有一天,心中天平转向了传统。有一个偷懒的想法,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基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哪怕是革命。传承了几千年的,自然是披沙拣金,最精华的东西。所以,回头往传统研究,是一条找到世界本质的捷径。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大部分人是要往前看的。于是就有了全盘西化,国学复兴之争。西化的人被复兴的人说成崇洋媚外,复兴的人被西化的说成食古不化、伪善。哎,一个国家的兴盛,怎么能割断传统呢?一个国家的强大,又怎能不海纳百川呢?于是,四年前的某一天,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能否以最现代的民主方式,来唤起对传统的重视呢?有了这个想法,自然要研究近代史的,近代史是少不了白话文运动的。两年前讲到唐德刚的《胡适之口述自传》。非常惭愧地发现,原来那个那么固执而遥远的形象,在那个时代竟是一个最现代的革命者。想来他一定有过许多个不眠夜,思考怎样给中华民族的语言以新生命,这样中华民族才有新生命。胡适其人,安徽徽州人。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徽州自古七山二水一分田,吃不饱,自然往外跑。阅历丰富了,自然能教育出更开明,更有能力的后代。虽然徽州人一直在外经商,却从来不放松对下一代的教育。胡适其父即富于学术,殉难于“台湾民主国”,成为第一批抵抗日本统治台湾的烈士。胡适是“庚款奖学金”的受益者之一,受教于康乃尔大学。学生期间即非常感……
评分神轿的后面便是拜香的人!有的穿着夏布长衫,捧着柱香;有的穿着短衣,拿着香炉挂,炉里烧着檀香。还有一些许愿更重的,今天来“吊香”还愿;他们上身穿着白布褂,扎着朱青布裙,远望去不容易分别男女。他们把香炉吊在铜钩上,把钩子钩在手腕肉里,涂上香灰,便可不流血。今年吊香的人很多,有的只吊在左手腕上,有的双手都吊;有的只吊一个小香炉,有的一只手腕上吊着两个香炉。他们都是虔诚还愿的人,悬着挂香炉的手腕,跟着神轿走多少里路,虽然有自家人跟着打扇,但也有半途中了暑热走不动的。
评分研究西洋科学史的,知道科学的出身是狠微贱的。古代的天文学是祭司僧侣的遗赐,近代的天文学是从星命学(Astrology)出来的;化学是从炼丹术与炼金术(Alchemy)出来的。物理学与医②学也是如此。我们从这个观点来看汉代的种种道士的迷信,也可以寻出一些狠有价值的科学上的贡献。我在上章既已指出道士派的黑暗的方面,现在为公道起见,不能不略说一点道士派的光明的方面。
评分大师的经典之作,可惜没有写完。这个版本虽说是初次加上了中卷,但是内容还是不全。胡适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作者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于1917年完成了博士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回国后,经过一年的增订、修改,于 1919 年2月由上海 商 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定名为《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全书共分12篇。第1篇《导言》,第2 篇~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第12 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由蔡元培先生写序,在中国哲学史上肯定具有一席之地。本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全书共12篇,10余万字。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轰动一时。本书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胡适本人自信的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评分大家名作,非常满意,慢慢看
评分孔子:整个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差别,每个等级之间都有严格的礼仪标准;人们崇拜历史,尤其崇拜古代先哲圣人,自己的行为也努力以古代圣人为标准;教育发达,不用严刑,但人们最重视孝道,人生行为较为畏缩;社会上的君子都是“忠恕”之人,事事由己推人,翩翩有礼,整个社会充满和谐。
评分从目前读完卷中的部分内容,和以前所看的卷上内容做对比,整体上来看,卷中内容写作采取的的证明方法和卷上一样也是非常严谨的,由此可见胡适先生做学术研究的特点——考据甚为严谨。我当年看完《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深深被胡适先生的证明方法所折服。正如在卷上序言中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之一就在于其证明方法,而耿云志、王法周两位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蓬莱阁丛书系列,1997年版)的导读中也甚为赞同。我们都知道胡适先生在五四时期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在卷中内容中也体现出来。如在卷中讲汉代道家时,所引证的史料多为《汉书•艺文志》、《淮南子》、《列子》等相关内容,基本是原料,即基本都是一手资料,二手资料甚少。再过段时间把卷中内容全部认真读完,我想到时可以再跟大家继续分享一下卷中的胡适先生求证的方法的严谨之处。
评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
评分《新白娘子传奇》里,碧莲曾经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宝山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卖豆腐,才真正尝到了人间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说自己是只会做豆腐,不会做咖喱饭和炸猪排的人的时候,我认为他并不是在自谦,相反的,他是在表达做豆腐的辛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