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溪畔論史》是著名史學傢陳三井先生多年思想的結晶,論述瞭孫中山、蔣介石、嚴復等人的思想軌跡與曆史作用,以及上海近代化曆程、法國殖民與中法越三角關係等史事,為反思百年中國的變遷提供參考。
陳三井,颱灣省彰化縣人,1937年6月生,颱灣師範大學史地係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曆任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組主任、副所長、所長。退休後,現任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近代外交史論集》、《現代法國問題論集》、《國民革命與颱灣》、《中國國民黨與颱灣》、《颱灣近代史事與人物》、《中山先生與法國》、《中山先生與美國》等專書二十餘種暨學術論文逾百篇。
陳氏精明乾練,纔高心細,長於外交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尤深研上海之近代化,精研中法關係,於外交文化、政治人物以至留法前驅有廣泛深入探討。亦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長六年,即是學派領袖,眾所推戴。
——著名曆史學傢王爾敏
第一輯 風雲人物與思想軌跡
從斌椿到孫中山:論晚清國人鐵路觀的演變
一、引言
二、初乘火車——對現代科技的絕妙贊賞
三、“開眼看世界”先驅者的鐵路觀
四、孫中山的鐵路觀
五、結語
從嚴復到孫中山:論國人對自由觀念的詮釋
一、引言
二、“自由”定義淺釋
三、中國史上的自由觀
四、西方史上的自由觀
五、國人對西方自由觀的詮釋
六、孫中山論自由
我心嚮明月——論孫中山晚年與美國關係
一、與哈定政府的一段過節
二、關餘交涉與美國態度
三、孫中山北伐與美國
北伐初期蔣介石的日本觀
一、前言
二、對日本觀感
三、論評日本政治傢
四、中日關係的重大轉摺
五、結語
敵乎?友乎?蔣介石對日本的愛恨情結
一、前言
二、中國人對日本的愛恨情結溯源
三、孫中山的日本觀
四、蔣介石對日本的愛恨情結
五、餘論
吳稚暉與裏昂中法大學之創設
一、前言
二、海外中國大學的倡議及其迴響
三、招生過程與學生來源
四、創校初期的內憂與外患
五、結語
新論民初旅歐教育運動
小引
一、發起動機
二、創辦者的共同特質
三、鼓吹到法國留學的理由
結語
第二輯 上海風華與蒼桑
近代上海人的消費習性與經濟發展
一、引言
二、晚清奢華風氣鼓勵瞭消費
三、廣告花招刺激瞭消費
四、娛樂休閑帶動瞭消費
五、結語
民初上海商人的現代化經營理念——以棉業巨子穆藕初為例之討論
一、前言
二、穆藕初的生平簡曆
三、穆式現代化經營理念産生的時空背景
四、穆氏的企業經營理念
五、結語
抗戰初期上海對變局的肆應
一、引言
二、文宣與動員
三、民間武力對抗
四、另一種形式的“敦剋爾剋”
五、結語
第三輯 殖民與中法越三角關係
安鄴與中國
一、引言
二、傢世與教育
三、堤岸的黃昏
四、探航湄公河
五、安鄴與紅江
六、安鄴在中國
七、北圻問題的由來
八、安鄴在北圻
九、安鄴對中國的認識
十、結語
十九世紀法國的殖民主張
一、引言
二、法國地理學會的影響
三、經濟學傢的鼓吹
四、其他護衛者的聲援
五、結語
茹費理的殖民思想及其對華政策(1880–1885)
一、引言
二、茹費理的傢世、教育及生平略曆
三、茹費理的殖民思想
四、茹費理的對華政策
五、議會輿論的反響
六、結語
從北圻到中國:19世紀一個裏昂商人的殖民觀
一、引言
二、畢拉的傢世及其教育
三、東方經驗:從上海到橫濱
四、為殖民紮根:從馬賽到海防
五、經營北圻,開發南中國
六、結語
阮述《往津日記》在近代史研究上的價值
一、《往津日記》的發現、注釋與齣版
二、阮述的生平與使華動機
三、《往津日記》所載的旅程與重要活動
四、對沿途城市的印象
五、與王韜、伍廷芳等人的交往
六、參觀洋務新政心得
七、對中法交涉的悲觀看法
八、結語
抗戰時期的中法關係
一、假道越南運輸問題
二、中法軍事閤作問題
三、承認汪政權問題
四、結語
第四輯 研究迴顧與展望
兩岸對近代中國史研究之比較與閤作之展望
一、前言
二、主觀條件之比較
三、史學研究本身之比較
四、客觀環境之比較
中法關係研究之迴顧
一、引言
二、檔案與迴憶錄的齣版
三、專書與論文的成果
四、結語
迴顧與展望:近二十年來颱灣的華僑華人研究
一、前言
二、重要研究機構
三、重要成果
四、迴顧與展望
孫中山與列強關係——六十年來颱灣學界研究之迴顧
一、前言
二、研究的奠基工作——史料搜輯
三、研究之迴顧
四、結語
《四分溪畔論史》帶給我的,是一種對曆史全新的思考方式。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他提齣的問題常常發人深省,引導我去審視那些被忽略的視角,去發現那些被隱藏的真相。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讀到某些段落時,與作者産生思想的共鳴,仿佛他正是說齣瞭我內心深處的疑問。這種智識上的互動,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最享受的部分。作者的觀點獨到,見解深刻,常常能突破我原有的思維定勢。他並沒有試圖說服我接受他的觀點,而是通過嚴謹的論證和翔實的證據,引導我去認識到問題的復雜性。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多元,也更加珍惜每一次閱讀帶來的智力上的挑戰和成長。
評分老實說,初拿到《四分溪畔論史》時,我並沒有抱有過高的期待。我曾閱讀過不少曆史著作,有些過於枯燥乏味,有些則過於主觀臆斷,很難找到真正引人入勝且嚴謹的作品。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作者在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文學性的敘事之間找到瞭絕妙的平衡。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它們串聯成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枯燥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辯證思維,他總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曆史,呈現齣多維度的視角,避免瞭單一化的解讀。這種對曆史的多重理解,讓我對許多曾經固有認知的事物産生瞭新的認識。書中的論證過程也十分清晰,邏輯嚴密,仿佛是在和一位博學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受益匪淺。我發現自己常常在讀完某個章節後,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接下來會如何解讀,這種求知欲的滿足感,是閱讀的巨大樂趣。
評分《四分溪畔論史》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曆史事件背後深層原因的挖掘。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敘述,而是深入探究瞭那些被時間洪流掩埋的時代脈絡和潛藏的社會動力。他善於從宏觀的角度剖析,將一個個看似孤立的事件聯係起來,揭示齣其內在的邏輯和必然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曆史轉摺點的解讀,他能夠精準地指齣那些關鍵的節點,並分析它們是如何影響瞭曆史的走嚮。這種宏觀視野和洞察力,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思考“為什麼會發生”。作者的論述常常能夠啓發我,讓我對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也能産生更深刻的理解。這大概就是曆史學的魅力吧,它能夠穿越時空,為我們提供寶貴的智慧和啓示。
評分我是一個對細節非常挑剔的讀者,尤其是在閱讀曆史類書籍時。很多作品會因為細節上的疏忽而顯得不夠可信。《四分溪畔論史》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在書中引用瞭大量翔實的史料,並且對這些史料進行瞭細緻的考證,確保瞭內容的準確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繪曆史場景時,對當時的社會風貌、人物服飾、生活習慣等細節都有著生動的刻畫,這使得整個曆史場景仿佛就在眼前展開,極具畫麵感。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對每一個曆史細節的執著追求。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深信不疑,並且獲得瞭極大的閱讀滿足感。它讓我相信,曆史並非是模糊不清的過去,而是由無數生動的細節構成的一幅幅真實畫捲。
評分翻開這本《四分溪畔論史》,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如詩如畫的標題。立刻,我的思緒便飄嚮瞭那遙遠而寜靜的溪畔,仿佛能聽到潺潺流水聲,看到古往今來的人影在溪邊來迴穿梭,留下曆史的印記。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僅僅是一部嚴肅的史學著作,更是一次沉浸式的曆史漫遊。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師,用文字勾勒齣一幅幅生動鮮活的曆史畫捲。他對於細節的捕捉,對於人物情感的描繪,都極具感染力,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風雨,一同感受悲歡離閤。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敘述宏大曆史事件的同時,又不乏對個體命運的關注,使得冰冷的史料變得有溫度,有血肉。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書中的人物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所蘊含的復雜人性。這種代入感,是許多曆史書籍難以給予的,也是我之所以如此喜愛這本書的關鍵所在。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瞭人性的光輝與掙紮。
評分“中國與日本壤地密接,曆史上精神物質之關係至深且切,論其情誼,儼如兄弟。”
評分"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與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製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製器之器與製器之人,則當專設一科取士....”
評分颱灣的,值得品一番,看看
評分京東活動入手!京東圖書,值得信賴!
評分在甲午戰爭之前,至少在1874日本派兵侵犯颱灣之前,中日兩國尚維持瞭一段和平友好的外交關係,東亞風雲尚未變色,雖然日本在這之前發生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明治維新,並且已有人高唱“徵韓論”。
評分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摺射一個世界。“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瞭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纍,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書是燈,讀書照亮瞭前麵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瞭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瞭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纔更精彩! 讀書,是好事;讀大量的書,更值得稱贊。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 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 玉。” ,坐得冷闆凳,耐得清寂夜,是為學之根本;獨處不寂寞,遊走自在樂,是為人之良質。潛心學問,風姿初顯。喜愛獨處,以窺視內心,反觀自我;砥礪思想,磨礪意誌。學與詩,文與思;青春之神思飛揚與學問之靜寂孤獨本是一種應該的、美好的平衡。在中國傳統文人那裏,詩人性情,學者本分,一脈相承久矣。現在講究“術業有專攻”,分界逐漸明確,詩與學漸離漸遠。此脈懸若一綫,惜乎。我青年遊曆治學,晚年迴首成書,記憶清新如初,景物曆曆如昨。揮發詩人情懷,摹寫學者本分,意足矣,足已矣。貨真價實 物美價廉 物超所值。下單快,發貨快,送貨更快。京東購物放心,京東快遞放心。喜歡此書讀書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自不相同瞭,還是卸下沉重的包袱,擺脫名利的羈絆吧,顧慮太多隻會窒息讀書的樂趣。不是有人說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我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然而我卻不敢存此奢望,但求“書捲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便好。把書當作故人朋友,每每交談,無須掩飾做作,而是“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仿佛已見朋友那明亮雙眸裏蘊含著的盈盈笑意。擺脫瞭俗世的喧囂,書可以把我們帶去那一片寜靜與緻遠,“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如遇煩惱,書可以解憂,“萬捲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閑來無事,還可邀好友共讀,覽閱書的旖旎風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些不正是我夢寐以求的意境嗎? 書可以作為閑暇消遣,充盈時日,可是有人卻也認為書可以陶冶人的情*,培養人的氣質,不可不讀。蘇軾總結道:“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一種書捲氣的自然流露。黃庭堅則認為,“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麵目可憎,嚮人亦語言無味。” 真是這樣的嗎?三日不讀書便會語言無味?想我不曾靜心研讀又何止三日,真是汗顔,希望所齣文字不要索然無味,淡然如水纔好。 真的很喜歡讀書的感覺,當然不是那種為瞭考試的倉促應付,而是在某個下雨的午後,或是靜寂的深夜,泡一杯清茶,讀一本好書,在靜謐的小屋裏,感受或清麗,或脫俗,或哲思的文字帶來的美麗,醉心於文學的廣袤深邃。看得入神時,便會忘記周遭一切,什麼雨啊,月啊,茶啊的,通通拋諸腦後瞭。不過古人好象對讀書的形式大有講究,於情調意境,甚為看重。所謂“讀易鬆間、談經竹下”,“讀書於雨雪之夜”,“雪夜閉門讀禁書”,便是此意。甚至還規定齣要在什麼時節讀什麼書纔閤“時宜”:“讀經宜鼕,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鞦,其緻彆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有人讀書前還要焚香沐手,可見對讀書的重視程度。而歐陽修的讀書有三上“枕上、馬上、廁上”則讓人莞爾。 讀書的樂趣真是不勝枚舉,“讀書之樂樂何如, 綠滿窗前草不除。讀書之樂樂無窮, 撥琴一弄來熏風;讀書之樂樂陶陶, 起弄明月霜天高。讀書之樂何處尋? 數點梅花天地心”是硃熹的感受,而“紅袖添香夜讀書”又是多少讀書郎嚮往的境界。且不管這香是來自紅袖,還是書捲,就讓我們在這四溢的香氣中細細品位吧,在竹露鬆風蕉雨,茶酒琴韻書聲的閑適中,坐擁書城,紅袖添香。
評分好書,京東活動價入手,買書還是要京東,可惜券比較難搶
評分德裏羅所說的“地下世界”不僅指被官方曆史忽略的普通人生活,也指所有社會事件之間存在的極隱蔽甚至潛伏很多年的聯係。這一點清晰地體現在小說的第六部分。少年尼剋開槍誤殺自己的搭檔喬治,這一匪夷所思的偶然事件,卻是之前所有事件促成的必然結果!尼剋開槍是因為要模仿喬治給他講的幾個戴著絲襪麵具的搶劫犯,而他之所以模仿那些搶劫犯,是因為他想起不久前與自己斷絕來往的情婦剋拉拉,剋拉拉與他斷絕瞭來往,與他曾套著她的絲襪與她玩笑有關……閱讀這本書的遍數越多,在故事情節中發現的內在聯係就越多,唐·德裏羅令人贊賞的創作纔華和社會洞察力全都體現在這裏。
評分《四分溪畔論史》是著名史學傢陳三井先生多年思想的結晶,論述瞭孫中山、蔣介石、嚴復等人的思想軌跡與曆史作用,以及上海近代化曆程、法國殖民與中法越三角關係等史事,為反思百年中國的變遷提供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