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項近400所日本幼兒園實施的教育工程!
一場來自近4000所幼兒園的廣泛現場實踐!
孩子擁有自信,潛能纔能無限擴展!
“SI理論”教養秘方劇透:
愛憐和溫柔,是培養孩子美好心靈最初、大的課題!
孩子的自立是從擁抱開始的!抱著、背著、陪睡,疼愛會給孩子施加魔法。
要培養孩子直麵人生問題的能力。代替孩子解決問題,就會奪走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大人要敬畏孩子的生命,把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人去尊敬。沒有所謂的“理想的孩子”,讓孩子保持原汁原味吧。
過度保護,過度乾涉,過度許可,過度放任,過度期待,是父母的五大惡!
內容簡介
讓您培養充滿正能量的自信寶寶!
讓孩子從小樂觀嚮前!
理想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因此教育纔格外有意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雙親和老師都要寬容麵對每一個孩子,這樣孩子自身擁有的各種可能性纔能夠開花結果,孩子纔能夠“自信滿滿”地樂觀嚮前。
《培養自信滿滿的孩子》作者白濱洋徵是日本教育專傢之一,他以智慧構造理論(SI理論)和來自近4000所幼兒園的廣泛實踐為基礎,從各個小細節來講述怎樣令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心,智力得到顯著提升,培養孩子富有靈活思維和行動能力,讓“大腦”、“身體”和“心”閤為一體。
《培養自信滿滿的孩子》的理論以及實踐操作案例紮實可靠,非常適閤重視小孩教育的父母參考,並實用到日常的教育細節中。
作者簡介
白濱洋徵,日本最權威的親子教育專傢之一。吉爾福特SI教育協會常任理事。1964年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畢業。曾從事教育圖書的編集,以吉爾福特博士的智能構造理論(SI理論)為基礎,作為“SI遊戲”的指導教師,視察並指導瞭全國約380所幼兒園和保育園。以大量親臨嬰幼兒教育的現場實踐為基礎的演講和教育座談博得教育界廣泛好評。
精彩書評
《培養自信滿滿的孩子》和《培養活力滿滿的孩子》這兩本書實實在在地告訴父母究竟該如何充滿愛意地養育孩子,如同一位心靈導師,在柔聲細語中撫平父母的焦慮。細細讀來,放棄苛刻的完美主義,養育就不會偏離愛的航綫。有瞭愛的守護,孩子在一步一步的成長中自然充滿自信和活力。
——《時尚育兒》雜誌主編陶莉
在幫助父母們養育獨立、積極、自信、樂觀的孩子的同時,《培養自信滿滿的孩子》和《培養活力滿滿的孩子》這兩本書更傳遞瞭一種智慧的育兒觀——發現、接納、尊重孩子的天性。一旦我們這樣做瞭,孩子內心的“好”便有瞭滋潤的土壤,會自然開齣美好的花朵。
——《我和寶貝》雜誌主編鍾煜
關於兒童教育的書很多,很多的雷同,雷同不可怕,可怕的是隻會說不能實踐的僞教育讀本。本書用案例講道理,淺顯實用,是一本培養孩子個性的好書。
——《中華傢教》雜誌主編毛惠雲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人因愛而成人
第二章 理想的孩子不存在
第三章 培養生機勃勃的智慧
第四章 什麼是“SI”遊戲?
不同年齡的孩子的生活習慣養成目標
精彩書摘
哺乳期養成抱孩子的習慣,是孩子開始自立的第一步
嬰兒最初關心的對象就是母親,
嬰兒一哭,母親立刻抱起來,孩子便能安心開始自己的人生。
嬰兒齣生後三個月,脖子便能立起來瞭。脖子立起來,是動作能力的開始,也是智力發育的基礎。大腦有問題的孩子在六個月到七個月左右時脖子纔能立起來,此時其他的孩子已經進入到發育的第二階段瞭。
美國人類潛能開發研究所創立者格連?杜曼博士在發育障礙早期治療計劃裏,提到擁抱和立起脖子的訓練。立起脖子是智力發育的標準,是嬰兒必須掌握的能力。
嬰兒在脖子立起來前後,能夠對任何人都微笑(無差彆微笑),盯著母親的眼睛看(凝視),用眼睛追逐移動的東西(追視)。這是智力和心裏發育的第一道門檻。如果齣現瞭以上這些情況,那就是孩子順利發育的標誌。
希望母親們必須注意一點:嬰兒最先關心的是人而不是物品。
如果嬰兒對天花闆上的熒光燈微笑,要盡早抱他起來,增加親子交流的次數。
日本有“眼睛能傳情”的成語,嬰兒一邊用眼睛凝視,一邊反復積纍情感。
有的母親在哺乳或用奶瓶喂奶時,總是看電視或者看雜誌,這是絕對不行的。
直到昭和四十二年(1967)年,母子手冊上還寫道:“不要養成抱孩子的習慣。”但是,我在演講中反復強調:“一定要養成抱孩子的習慣。”雖然經常聽到反對聲音:“這樣可不行,我媽媽不是那麼教我的。”
育兒脫離瞭社會結構、文化背景或政治背景就無從談起。因為人類是社會性的。戰後日本引進美國的思想和文化,完全崇美,將美國的信條當作金科玉律。
在美國,夫妻優先於子女。孩子齣生後一年,父母與孩子就強製分離。日本則不同,從居住情況來看,日本傢庭多睡在一個房間裏,成川字排列。在日本,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羈絆更強烈。
嬰兒隻要被母親緊緊抱在懷中,就尋找到瞭寄托。母親也通過喂奶、擁抱,與孩子共享幸福感。這一過程中,母子具有一體感。
當嬰兒哭時,母親一定要抱一抱孩子,直視他的眼睛並哄它說話。
孩子的自立是從擁抱開始的。
(摘自第一章人因愛而成人)
無法改變孩子時,父母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如果總是聽到命令、指示、禁止句,
孩子就無法培養自己思考的能力,
隻能被動接受指示。
幼兒園演講結束後,我收到一位母親的一封長信。內容是:我的女兒現在上小學五年級,完全不學習。她在二年級時還很好,當時班主任老師也說不用我操心。今日有幸聽到您的講演,發覺自己做瞭很多不對的事,從現在開始改正還來得及嗎?
為什麼這個孩子不學習呢?失去學習的熱情,肯定有相應的原因。找到原因纔能考慮如何引發孩子的乾勁。
心理學有句名言:“過去和他人都無法改變。”一味地嘆息過去,也無法改變現實。同理可證,改變他人也不容易。
父母讓孩子“快學習”,等於告訴孩子:學習是不愉快的。讓孩子“快讀書”,孩子大概不會想讀。讓他人遵照命令行事,並不是容易的事情。越讓孩子學習,孩子越不願意學習。因此,改變孩子前,先試著改變自己跟孩子的相處方式吧。
阿德勒心理學中指齣:打消熱情的三大禁語是“快點”“不行”“加油”。這些語句都錶示命令、指示,會使孩子的熱情消失。
孩子身上原本帶有積極性。想做、想挑戰是人之常情。尤其從三歲開始,積極性就湧現齣來。不存在沒有積極性的孩子。即使有,也是由於父母完全包辦造成的。沒有必要和不被父母疼愛的絕望感,都會讓孩子毫無乾勁。
“不許睡懶覺”“不許不學習”“不許跑”“不許玩”,孩子常被各種“不許”澆灌,就會過早地失去乾勁。
慢慢地孩子變成為父母學習。大多數情況下,學習的孩子占壓倒性多數,不學習的孩子對自己産生劣等感。一旦父母說“不許不學習”,劣等感反而更強瞭。
還有“快點”,這是父母自行給孩子的快慢作判斷,這種判斷無法産生正能量。
劣等感的來源,例如“傢裏很窮,所以要成為有錢人”,或者“膽小鬼,要通過吵架變強”,有時會演變成強大的動力,但是,消極情緒常變成自我否定,反而會成為雙親的睏擾。
我同一位母親的交談中,她說:“有時孩子做錯瞭事,我就生氣瞭,教訓瞭他之後還打從心裏後悔,這怎麼辦呢?”
父母每天都要教訓孩子。但是,父母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為什麼立刻就生氣。
因為想要支配對方,容易生氣的母親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動。一旦孩子偏離自己的想法,立刻大發雷霆。
生氣的時候,試著忍耐五秒鍾,就能好些。
過去,孩子被視為上天給予的珍貴禮物,或是需要償還給上天的債單。
請想想孩子齣生時的心情,隻是一心一意地祈禱:“隻要健健康康地生下來就好,不期望彆的什麼瞭。”
這個孩子在地球上六十三億人口中是獨一無二的。就生命的重量來說,父母和孩子是對等的。大人要敬畏孩子的生命,把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人去尊敬。這纔是理想親子關係的齣發點。
首先,父母試著去改變,孩子就會漸漸改變。用“加把勁兒”代替“快點”;用“慢慢走”代替“不能跑”;用“希望你學習”代替“不能不學習”。大人說“我希望你這樣做”來代替“你必須這樣做”時,孩子也在漸漸地改變。
教育孩子要有很大的覺悟,過程中大人和孩子一起成長。既是“育兒”也是“育己”。
(摘自第二章理想的孩子不存在)
信任孩子的堅強,培養多樣的價值觀。
失敗也沒關係,隻要努力就好。
對於孩子自己的創造,大人隻要在旁邊守護便好。
母親本想給孩子增添勇氣,所以鼓勵說:“加把勁兒!”但大多數的情況下,充滿期待的話語對接受方來說是巨大的壓力。
每天早晨,對不想去幼兒園的孩子說:“加把勁兒!”這種鼓勵不能引起孩子心理的反響。這時“加把勁兒!”隻是單純的命令而已。
“加把勁兒!”絕不是鼓勵,並不能給孩子勇氣。
前些日子,有一位中學一年級女生的母親來找我商量:“我的孩子在乾任何事情之前,總是說:‘反正,我頭腦不好’,‘反正我做不到’。”
原來女孩的祖父,對成績要求非常嚴格。祖父是校長,祖母是老師,對孫輩的期待給孩子的母親很大壓力。
“我頭腦不好。”“反正做不到。”說這個話的孩子已在學年三百人中排名前十。無論誰都認為很優秀的成績,在祖父的眼裏還是略顯不足,祖父的要求是必須第一名。於是,孩子總覺得自己不行。
劣等感是非常主觀的,是偏激的自我認識。雖然有時劣等感會成為促成飛躍的彈簧,但是孩子一旦被劣等感束縛,想要剋服是十分睏難的。
把學校的成績當做人生絕對的價值的孩子,一旦成績下滑,便會産生劣等感,劣等感變成絕望感。被絕望感所支配,就不會再産生上進的勇氣。
考試失敗後選擇自殺的例子就齣於這個原因。飽受苦楚的少年常有報復社會的傾嚮。一些社會上反響強烈的犯罪,都隻是孩子為瞭突顯自己、得到肯定而釀成的悲劇。
理化研究所、腦科學綜閤研究中心的腦神經科學傢鬆本元先生闡述到:“大腦在沒有目標的狀態下會失去活力,一旦有瞭目標,大腦就能不斷運轉。可以說目標不僅關乎人們能夠實現多少人生價值,並且還是人們嚮更高層次進發的基石。”
目睹瞭現今很多孩子逃避學習的現實,一位科學傢的論述讓我們從根本上對現今的教育情況重新進行思考。
孩子在中考或高考時的人生早期階段,被“高分”的評價束縛著,沒有考入理想的學校,人格就遭遇瞭全麵的否定,失去人生的目標。即便進入其他學校也放棄學習的孩子相當多。或者,有的孩子考入瞭理想的大學,就等於完成瞭目標,接下來無所事事地度過大學的時光。
如果大人能夠不隻以學校考試的成績來衡量孩子,而且關注孩子的優點,發展孩子的愛好,將失敗視為成功的源泉,孩子的纔能就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或許日本第一的木匠、壽司匠或榻榻米製作人就誕生瞭。
母親的教育與其經由大聲指揮,不如相信並守護孩子。“沒關係,你一定沒問題。”“你要是覺得好就這麼做吧。”“做你喜歡的事情。”“錯瞭也沒關係。”
即便事情的進展非常不順,隻要父母不斷激勵,孩子便不會懼怕失敗,繼續前進。如果進展順利,孩子會有更多的自信,更加地肯定自己。
麵對問題時不逃避責任,完成過程中積極思考解決方法。即使失敗也不放棄,並且努力貫徹始終。作為大人最重要的是,應該教導孩子在麵對問題時所采取的方法。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守護兒童協會名譽會長大田堯先生在著作《邊行走、邊思考:生命,人,孩子》中寫道:“生命的第一特徵是多樣性,每個個體都不同。第二特徵是獨特性,每個個體都有屬於自己的創造。第三個特徵是經常與其他生命體相連接纔能生存下去。把生命體所持有的三個基本特徵相結閤來進行思考,培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質纔逐漸浮現齣來。”
大田先生所論述的生命的三個特徵,值得我們反復仔細體味,我們應給予孩子獨創性,支持孩子進行自我創造,並且父母應讓孩子從小就保有多樣的價值觀。
(摘自第三章培養生機勃勃的智慧)
“製造培養智慧的環境”
孩子到三歲的時候,腦的前半部分已經相當地發達瞭。這一部分主要掌管大腦的思考能力和創造性,並且越使用,大腦這項能力就越高。
孩子本來就具有學習的欲望,也有智慧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貪求。這一能量會最終轉變為學習的動力、思考力。
也就是說,大人應該為孩子保證良好的環境,盡早地引發孩子的意欲。
父母或教師不應強製孩子,而應是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耳朵聽,自己的手觸摸,自己的心靈感應,自己的頭腦想。不應是大人的填鴨,而應是孩子思考能力的自然發展。
“SI遊戲”是立於以下觀點的教育實踐:
①有外部的刺激智力會更發達。
②智力的發展越早,效果越顯著。(過瞭十二歲效果就變弱瞭。)
③智力由多種智慧因子構成,刺激這些因子,智力就能得到發展。
最重要的是,盡可能在孩子年幼時期,正確使用刺激
智慧因子的教材。比起簡單的玩具,復雜的思考需要依賴教材,教材對智力的刺激更加有效。
讓孩子對教材産生興趣的關鍵在於孩子能否自己參與其中。太睏難或者太簡單都不好。為每個孩子充分發展而量身定製的教材,是“SI遊戲”最值得誇耀的部分。
(摘自第四章什麼是“SI”遊戲?)
附錄
不同年齡孩子的生活習慣養成目標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各自的不同。以下各項目基本可以達成。早點晚點都沒關係,孩子的父母能藉此瞭解各自孩子在不同年齡能達到的基本水平,安心地撫養孩子成長。
吃飯
2-3歲
能夠自己吃飯,有點溢齣也沒關係
能夠很好地咀嚼
吃飯中途不走神
3-4歲
能夠使用筷子吃飯
吃飯不溢齣來
能夠集中精力吃飯
4-5歲
就餐時姿勢正確
努力吃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5-6歲
以適當的速度就餐
不吃過多的零食
能夠適當地混閤主食和零食一起吃
睡眠
2-3歲
每天睡13-14個小時
知道睡覺的地方
早晨能夠自然起床
3-4歲
每天睡大概13個小時
能一個人睡覺
睡眠之前先上廁所、換衣服
4-5歲
每天睡12-13個小時
能聽懂父母的指示,然後上床睡覺
躺在床上立刻睡著
5-6歲
每天睡大約12個小時
能夠幫忙鋪床和疊被
著裝
2-3歲
能解開前襟的扣子
能自己穿短襪
能自己脫衣服
知道在起床後和在睡覺時穿不同的衣服
3-4歲
一個人穿脫衣服
收拾好脫掉的衣服
會拉拉鏈
能解開小扣子
能自己穿鞋
4-5歲
能一個人穿褲子
知道根據氣溫調整衣服
知道愛惜衣服
5-6歲
能自己穿上衣、帽子、褲子,還不齣錯
熱天知道戴草帽
能夠係鞋帶
上廁所
2-3歲
有便意時知道告訴父母
大小便時注意不弄髒衣服
3-4歲
能夠一個人小便
便後洗手
正確使用廁所
4-5歲
能一個人大小便
能使用廁所的洗臉颱
能夠不弄髒坐便器
外齣前知道去廁所
5-6歲
大小便都能堅持到最後
大便的時間相對固定
進入廁所後,知道做準備
衛生
2-3歲
不吃髒東西
碰到髒東西後會洗手,洗完手後知道擦乾
懂得洗澡
3-4歲
會洗手
會漱口
能擤鼻涕
知道換髒衣服
身體有異常情況知道告訴傢長
4-5歲
會刷牙、能漱口
會自己一個人洗臉、洗手、洗腳
知道接受醫生的診察和治療
5-6歲
會洗頭
洗澡時會洗除瞭後背之外的地方
能分辨齣遊戲乾不乾淨
安全
2-3歲
不扔東西
不接近有人的鞦韆和蹺蹺闆
3-4歲
知道危險的東西
不靠近父母提醒過的地方
不故意去拿帶刀刃的東西
4-5歲
參加組織的避難訓練
理解並遵守交通規則
不跟陌生人走
5-6歲
不突然衝到機動車道上,不橫穿馬路
放煙火、放風箏的時候知道保護自己
社會性
2-3歲
在人群中能認齣傢人的麵孔
喜歡照顧自己的人,或逗自己開心的人
想跟朋友在一起
能直接交流
對車輛、立交橋、車站、超市感興趣
關心自己身上的自然現象或物理現象等
愛護比自己小的孩子和小動物
知道自己生日、聖誕節等特彆的日子
3-4歲
能說自己的名字和父母的名字
能叫朋友的名字
能理解父母傢人的感情
高高興興幫母親做傢務
理解簡單遊戲的規則
能兩個人一起做遊戲
能和朋友使用共同的道具玩兒
理解、遵守道具使用的順序和規則
結束後一同收拾用具
4-5歲
能說齣父母的名字和住所
告訴傢人今天發生的事情
能夠藉給朋友遊戲的道具
承認他人的錯誤
遵守幼兒園的規則,聽園長的話
愛惜遊戲的道具和用具
理解並遵守公園的規則、交通工具的規則
高高興興參加一年的節日
5-6歲
能說齣傢人的姓名、年齡、傢庭住址、電話號碼等
知道傢人在想什麼
知道朋友之間有不能做的事情
跟很多朋友玩兒
珍惜自己和朋友的東西
能夠同他人共同作業
為瞭集體而擔任部分工作
對社會抱有好奇心
自主性
2-3歲
把想說的話,想做的事都告訴母親
有少許自己動手的意識
3-4歲
會避開危險
能一個人玩兒
4-5歲
做事情堅持到最後
自己的事自己做
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東西
5-6歲
自己整理自己的東西
能夠判斷善惡
……
前言/序言
全神貫注的孩子,散發著耀眼的光芒。我被兒童充滿熱情和集中力的樣子吸引,選擇從事“SI遊戲”的教育實踐,已經長達二十幾年瞭。
所謂“SI遊戲”是以創造性教育先驅者吉爾福特博士的智力結構理論(SI理論)為基礎的嬰幼兒教育工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智力顯著提升長期思考和廣泛實踐能夠培養孩子富有靈活思維和行動能力。
智慧是人性的根源。人類想生存要通過勞動。勞動需要“大腦”、“身體”和“心”一體。我可以自信地說:“SI遊戲”某種意義上是人性的教育、心的教育。現在日本約有370個幼兒園或保育園實施“SI遊戲”。
我訪問瞭全國實施“SI遊戲”的場所,親眼見證瞭“模範教育”,並與參與者們對話。雖然是第一次見麵,但是每個孩子都高高興興地參與課題。
參觀幼兒園的觀眾、父母們都對我的指導給予瞭高度評價,並對孩子們感到贊嘆。這些稱贊是孩子們應得的。他們發揮瞭自身的能力,隻要有知性的好奇心,思想就能無限地擴展。
我和幼兒園的老師們能夠得到贊揚,都有賴於我們對孩子們的尊敬和信賴。《培養自信滿滿的孩子》是我本人訪問瞭總共近四韆所幼兒園,在同許多父母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幼兒教育理論。我深切地感受到“理想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因此教育纔格外有意義”。父母和老師都寬容麵對每個孩子,孩子自身
培養自信滿滿的孩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