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眼系列第二辑:弗里达原来可以这样看 [7-10岁]

艺术眼系列第二辑:弗里达原来可以这样看 [7-10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桑德琳·安德鲁斯(Sandrine Andrews) 著,孟小珂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启蒙
  • 艺术欣赏
  • 弗里达·卡罗
  • 绘画
  • 传记
  • 少儿艺术
  • 艺术教育
  • 女性艺术家
  • 墨西哥
  • 自画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00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658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眼系列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0岁
  也许你期待孩子对诸如拉斐尔、达芬奇、毕加索、梵高、弗里达、德加等艺术大师的作品有深入了解的渴望,并能有一些初步的个人感受,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看”艺术。“艺术眼”系列书将带你和孩子近距离感受艺术大师的魅力!
  “艺术眼”系列书的观点是:进入艺术世界的起点就是作品。放下对艺术的恐惧!只有经常直接与艺术品接触,才能慢慢培养艺术的感性认识!
  5-13岁孩子实用的亲子艺术书
  ◇用10件艺术作品,分3个年龄段解读孩子看艺术作品的特点!
  ◇如何看?怎么看?看什么?引导孩子进入艺术世界,打开孩子的艺术之眼!
  ◇长期在卢浮宫为孩子讲解艺术的法国艺术史家亲自为你和孩子导读!
  ◇小兴趣,成就大梦想!培养孩子的创意能力,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具有启发性的解答!

内容简介

  

  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的一生不同凡响。尽管饱受痛苦折磨,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极度渴望,创造了让人心碎而又难以将其归类的艺术作品。
  《艺术眼系列第2辑:弗里达原来可以这样看》第一部分介绍了弗里达的艺术生涯、性格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10幅弗里达的艺术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作品发问,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第三部分介绍了一些绘画技法、绘画流派等专业词汇,以及在哪些博物馆可以看到弗里达的作品。

作者简介

  桑德琳·安德鲁斯,毕业于卢浮宫学院艺术史专业,之后远赴美国,供职于一家当代艺术画廊,在业余时间完成了自己关于当代绘画的论文。回到法国后,她供职于卢浮宫博物馆的图像艺术部,也是当代艺术杂志《展墙》(Cimaise)的一名记者,还担任纳唐(Nathan)出版社与哈瓦斯互动(Havas Interactive)出版社的编辑,负责处理与艺术相关的资料和文章。从2005年起,她成了一名专门写艺术方面书籍的作家,并经常与《达达》(Dada)杂志进行合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人们,特别是儿童和少年,接触经典艺术大的障碍来自心理的恐惧,似乎那些大师的作品高不可攀。克服心理障碍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直接去感受,去与作品、作者对话。怎样去感受和对话,“艺术眼”系列丛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做出了解释,帮助我们揭开经典作品的面纱,走近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知识的补充、修养的提高和心灵的净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
  
  历代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品,我们都是可以看懂的,不那么高深莫测。怎样去有效地观看、饶有兴味地去品尝,听听专家们的指导十分有益。在这方面,“艺术眼”系列丛书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好读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奚静之
  
  一套绝妙的艺术指南。
  ——《奥马哈世界先驱报》
  
  一套简单好用的艺术入门书。
  ——NEA today
  
  一套艺术史入门书,为孩子看世界名画提供了有用的小贴士。
  ——Treasure Valley Family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弗里达· 卡罗:描绘痛苦
第二部分 作品赏析
如何使用作品赏析?
应该向什么年龄段展示哪些绘画?
01.《墨西哥与美国交界的自画像》
02.《亨利福特医院》(飞翔的床)
03.《祖父母、我的父母与我》
04.《我的奶妈与我》(吃奶的我)
05.《我所见到的水中景物,水之赐予》
06.《两个弗里达》
07.《与猴子在一起的自画像》
08.《毁坏的圆柱》
09.《受伤的鹿》
10.《生命万岁》
第三部分 附录
哪里可以欣赏到弗里达· 卡罗的主要作品?
了解更多
延伸阅读

















精彩书摘

  如何阅读作品赏析?
  本书中挑选的10 件作品涉及艺术家一生中的重要主题,涵盖了她整个艺术生涯。本书向5 至13 岁的孩子们提出问题,给大人们提供答案。面向5 至7 岁的幼儿,主要提出一些作品中令人惊奇的特点。针对8至10 岁的儿童,更侧重于描述画作引发的情感,解释其中最简单的意象。最后,对于11 至13 岁的青少年,将深入绘画背后探讨被或多或少隐藏起来的主题和意义。
  应该向什么年龄段展示哪些绘画?
  幼儿( 5~7 岁):他们看到的和喜欢的
  遇见有趣的事物
  弗里达· 卡罗喜欢创造与现实不同的奇妙世界,她的画深受孩子们喜欢,并且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年龄最小的孩子对于发现画中最突兀的元素非常敏感。首先应该试着组织起他们的疑问,考虑到他们短暂的注意力,要注意引导他们的精力!所以我们只能和孩子们一起发现画中的奇异之处。
  家庭,动物
  可以把《祖父母、我的父母与我》( 详见03号作品)作为例子,引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家庭照片完成一份家谱。弗里达·卡罗选择用家里的房子作为家谱的背景,其实家谱的形状可以是火箭、城堡、船、蜗牛或者孩子们觉得有意思的任何东西??在欣赏《受伤的鹿》(Les Cerf blessé,详见09号作品)的时候,您可以问问孩子们想变成什么动物,为什么这么想。然后他们可以画出动物,配上自己的脑袋!
  儿童( 8~10 岁):他们感受的
  悲剧事件
  弗里达· 卡罗的一生充满悲剧:车祸、爱情的伤痛、恐怖的手术。让孩子们在绘画中寻找共同点,让他们就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感受。您可以利用作品赏析回答孩子们的问题,给他们讲述弗里达· 卡罗一生中的各种遭遇。
  学会拉开距离
  艺术家们并不总是完全准确地重现他们所见之物,就像弗里达一样,他们常常改变现实让其更有诗意。这样,他们就能从让他们动弹不得的、过于强烈的感情中抽身出来了;艺术变成了一种获得解脱的方式。您可以向孩子们提起并且和他们一起寻找那些同样利用绘画表达自己感情的艺术家们,比如文森特· 梵高( Vincent Van Gogh )、弗朗西斯科· 德· 戈雅( Francisco de Goya )、巴勃罗· 毕加索、马克· 夏加尔( Marc Chagall )??然后讲述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或幸福或不悦,看看他们是如何表现这件事,如何利用奇异的事物和色彩超越现实来战胜焦虑或者分享快乐的!
  青少年( 11~13 岁):他们打算的
  爱,当你让我们在一起
  对弗里达· 卡罗深深爱着迭戈·里维拉。和孩子们一起在绘画里发现能揭示女画家完整性格和激情个性的线索是件很有趣的事。是通过画中细节( 心脏、鲜血、箭头等),还是通过颜色表现出来的?然后,您可以给孩子们讲弗里达或热闹或悲伤的爱情故事。
  我是谁?
  可以和大孩子们一起去发现的另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自我形象与希望别人看到的自我形象的关系。弗里达· 卡罗给自己塑造了一个由脸庞和身体构成的清晰形象,进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孩子们愿意关注或是已经注意到自己的形象了吗?他们在努力控制自己的形象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思考一下自画像( 这里的特有说法,指注意审视自己的外貌,从而创作出一张不同的、理想化的面孔)的意义,再看一看艺术家们的自画像,如让孩子们想象一下自己的摄影自画像,用弗里达·卡罗的方式或者他们希望别人看自己的方式给自己画一张自画像,这是件多么有趣的事啊!
  ……


前言/序言

  从看到弗里达·卡罗的绘画的第一眼起,我们的心中就会充满疑问。过去的艺术家们往往通过历史、宗教或者浪漫主义的题材来表达自我,而弗里达·卡罗却选择了一种直接的方式来表现她的性生活、疾病、痛苦、残疾、心碎的感觉以及她对死亡的恐惧,这些画可能会显得古怪离奇或引人焦虑。
  本书将介绍小朋友们会感兴趣的一些作品。也许一部分绘画相比之下会显得令人不悦,但它们同样内涵丰富。弗里达·卡罗坦诚直率地讲述她的生活,所以感人至深;她让所有观众在感觉和她亲近的同时,也对她的生活、她的痛苦、她感知差异的方式提出疑问。对很多艺术家来说,艺术是一种跨越过去悲惨生活的方式。弗里达·卡罗则突出了自己绘画的一个重要作用:超越现实!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弗里达·卡罗就是唯一的一位以关注女性、残疾、身心所遭受的苦难而闻名的女艺术家。这些元素都构成了她力量的源泉。20世纪70年代,女权主义艺术家以她为榜样。从17世纪开始,女性才开始拿起画笔。那时候,女性艺术家人数很少,只能对男性艺术家涉猎过的题材进行再次创作[如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ArtemisiaGentileschi)、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热·勒布伦(?lisabethLouiseVigéeLeBrun)],或者仅仅局限于表现女性作为妻子或母亲角色[如玛丽·卡萨特(MaryCassatt)、贝尔特·莫里索(BertheMorisot)]。弗里达完全挣脱这样的束缚,敢于尝试禁忌的题材。
  弗里达·卡罗6岁时患小儿麻痹症,此后便不得不忍受他人的异样眼光,并接受自己身体与大家不同的现实。多年以后,一场严重的车祸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然而,任何挫折都没有阻止弗里达享受自己的人生,摆脱当时观念的束缚去获得自由。她与迭戈·里维拉(DiegoRivera)结婚(两次),并且凭借绘画营生,这些绘画的题材在当时引起的争议比今天还要大!尽管身体残疾,弗里达却很少抱怨,以自己的性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周围的人。就这样,弗里达克服艰难困苦,不断超越自己,过上了“正常”的生活。最后,如果说痛苦会像弗里达所经历的那般难以忍受,那她的经历则告诉我们,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承受所有的苦难。


艺术眼系列第三辑:梵高与他的向日葵世界 适合年龄:7-10岁 图书定价: 暂定 图书页数: 约80页 --- 内容概述:一堂充满阳光与热情的色彩探索课 《艺术眼系列第三辑:梵高与他的向日葵世界》带领小读者们走进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的斑斓世界。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艺术史教科书,而是一次充满活力与情感的视觉探险。我们将聚焦于梵高最著名、也最能表达其内心世界的作品系列——向日葵。 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生动的文字叙述和高品质的艺术图像复制品,孩子们将学会“用艺术的眼睛”去看待世界,理解色彩、线条和笔触如何传达强烈的情感。本书旨在激发孩子们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细微之处的能力。 核心章节与亮点 第一章:走进“燃烧的”荷兰阳光(约15页) 本章将作为序幕,介绍梵高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独特个性。 不仅仅是画家: 我们会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述梵高早年做过传教士的经历,理解他为何对“普通人”的生活如此关注。 色彩的魔术师: 初步介绍后印象主义的特点——不再是照搬现实,而是将内心的感受注入色彩。对比早期略显灰暗的习作和后期充满活力的作品,让孩子感受到色彩转变的力量。 特写:向日葵的诞生: 为什么梵高对向日葵情有独钟?我们探讨了南法阿尔勒明亮的阳光对他的吸引力,以及他希望用向日葵来装饰“黄房子”的梦想。 第二章:解密向日葵的“语言”(约25页) 这是全书的重点,孩子们将学习如何“阅读”一幅画作,而不是仅仅“看一眼”。 一朵花的生命周期: 我们将展示不同阶段的向日葵系列画作(从含苞待放到完全盛开,乃至凋谢)。引导孩子观察:花瓣的颜色是如何从鲜黄过渡到略带焦橙的?花盘上的种子是如何用厚涂法表现出质感的? 笔触的力量: 放大并分析梵高标志性的“涡旋状”笔触。这不仅仅是随便画的线条,而是他内心躁动不安、充满生命力的体现。孩子们可以通过触摸纸张(模拟纹理)来感受这种“动感”。 黄色的千百种情绪: 探讨黄色在梵高画作中的不同作用。它代表了希望、友谊、炙热的太阳,也可能暗藏着孤独和即将燃烧殆尽的激情。我们会用简单的色卡对比,让孩子直观感受“柠檬黄”和“土黄”的区别。 第三章:与梵高一起“涂鸦”——动手实践(约20页) 本章注重启发和动手能力,鼓励孩子模仿并创作属于自己的“梵高式”作品。 笔触模仿游戏: 提供一些简单的描摹线稿,引导孩子用蜡笔或油画棒模仿梵高厚涂的技法,强调笔触的方向性和力度。 色彩调配实验室: 介绍三原色和三间色,并重点讲解如何调配出“梵高式的绿色”和“燃烧的橙色”。 “我的向日葵自画像”: 鼓励孩子在画完向日葵后,用他们学到的色彩知识,为这束花赋予“情绪”。他们画中的向日葵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 第四章:从阿尔勒到星空下的对话(约15页) 在了解了向日葵的集中表达后,我们将视野拓展到梵高的其他代表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认知体系。 与朋友的色彩书信: 简要介绍梵高与高更的友谊及争吵,并将向日葵的创作与《夜晚的咖啡座》等作品进行关联,展示他如何将对友谊的热情注入到日常场景中。 远方的呼唤: 简短地介绍《星月夜》,对比其与向日葵的构图差异——向日葵是向上的、充满地心引力的表达;星夜则是旋转的、宇宙尺度的情感释放。 艺术家的遗产: 简短总结梵高虽然生前未被认可,但他的作品如何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艺术家。 --- 本书特色与教育价值 1. 视觉冲击力强: 采用大开本设计,高精度复刻梵高油画的纹理和色彩饱和度,让孩子身临其境。 2. 互动性高: 设置了“小侦探看细节”、“你来当调色师”、“梵高的情绪密码”等多个小栏目,激发主动探索欲。 3. 情感教育融入: 通过梵高坎坷的一生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坚持梦想、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4. 艺术基础启蒙: 不仅是认识画家,更是学习绘画的基本元素——色彩、线条、构图和笔触,为未来更深入的艺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梵高与他的向日葵世界》是一把钥匙,打开孩子对艺术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墙上的漂亮装饰,更是内心世界最真诚、最热烈的表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些色彩的运用,大胆又细腻,完全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家的孩子以前对博物馆里的画作总是提不起兴趣,但自从有了这本书,她竟然主动拉着我去看那些她从未注意过的细节。书里的排版设计也非常用心,大开本的设计让每一幅画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孩子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笔触的纹理,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小开本图册完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对比那些我们熟悉的经典作品,这本书总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艺术概念,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我甚至发现,连我这个成年人在翻阅时都会被某些色彩搭配惊艳到,不得不说,这本画册在艺术审美教育这块儿,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色彩和光影的互动体验,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触手可及的乐趣。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叙事上的巧妙构思。它没有采用那种老生常谈的传记式介绍,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将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自然地融入到对作品的探讨中。语言风格活泼又不失深度,既能让7岁的孩子理解核心的艺术思想,也能让10岁的孩子从中发掘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很多儿童艺术书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过度简化,导致内容变得肤浅,但这本却把握得很好,它在保持童趣的同时,保留了艺术原有的复杂性和魅力。例如,它在讲解某种绘画技法时,会用一个孩子都能理解的生活场景来类比,这种“接地气”的解释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艺术欣赏的门槛。更重要的是,它鼓励孩子去提问和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点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每次读完一个章节,孩子都会冒出许多“为什么”,这说明书本成功地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好奇心。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质量绝对对得起它的内容。我摸着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加上烫印的字体,拿在手里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对于面向学龄儿童的书籍来说,耐用性是一个很大的考量因素,这本画册的纸张厚实,翻页起来不容易撕坏,即使孩子不那么小心翼翼,也能经受住反复的阅读和翻看。而且,装订得非常平整,即便是摊开来看跨页的插图,也不会出现中间部分被书脊吃掉的情况,保证了视觉的完整性。在这个电子产品泛滥的时代,一本可以被实体触摸、翻阅的书籍,其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它散发出来的油墨香气和纸张的触感,构建了一个完全沉浸式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在远离屏幕的同时,享受纯粹的阅读时光。这种对实物媒介的尊重,在当下的出版界已经不多见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个性表达”的推崇。它没有强求孩子去记住艺术家生平的枯燥数据,而是着重于展示那位艺术家是如何通过画笔来表达自己独特、甚至有些“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这种对个体独特性的强调,对于正在建立自我认同的学龄儿童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心理滋养。它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的看法是有价值的,就像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大胆地去展示那个独一无二的你。这种价值观的传递,远远超出了艺术启蒙的范畴,更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孩子在欣赏那些强烈的个人风格的作品时,也开始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害怕与众不同,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评分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线罗列作品,而是根据主题和情感脉络进行组织,引导孩子从“看”到“想”的转变。每介绍完一幅画,都会有一个小小的互动环节,可能是引导孩子尝试用一种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想象画中人物的下一秒会做什么。这些设计巧妙地将艺术学习转化成了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我家孩子现在看任何东西都会下意识地去分析里面的“色彩语言”和“构图逻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死记硬背艺术史要有效得多。它教给孩子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式,一种用更丰富的感官去体验生活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感知生活”的指南手册。

评分

这一系列都喜欢,真不错

评分

很喜欢的一套书,非常好。

评分

寻梦环游记有她,很有个性,很洋气的一个人~

评分

京东图书都是正版.以后有需要还会再来.喜欢京东的购物体验.全五分好评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可以作为大人艺术启蒙书籍,对学龄前孩子来说,内容较深。

评分

◇用10件艺术作品,分3个年龄段解读孩子看艺术作品的特点!

评分

印刷质量很好,内容比较浅显,适合给孩子看。简装版内容太少了

评分

◇用10件艺术作品,分3个年龄段解读孩子看艺术作品的特点!

评分

“艺术眼”系列书的观点是:进入艺术世界的起点就是作品。放下对艺术的恐惧,卸下艺术的权威!只有经常直接与艺术品接触,才能慢慢培养艺术的感性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