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女畫傢弗裏達·卡羅的一生不同凡響。盡管飽受痛苦摺磨,她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極度渴望,創造瞭讓人心碎而又難以將其歸類的藝術作品。
《藝術眼係列第2輯:弗裏達原來可以這樣看》第一部分介紹瞭弗裏達的藝術生涯、性格特點以及不同時期的藝術特點。第二部分介紹瞭10幅弗裏達的藝術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視角、孩子的問題、孩子的語言對經典藝術作品發問,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孩子理解藝術作品。第三部分介紹瞭一些繪畫技法、繪畫流派等專業詞匯,以及在哪些博物館可以看到弗裏達的作品。
桑德琳·安德魯斯,畢業於盧浮宮學院藝術史專業,之後遠赴美國,供職於一傢當代藝術畫廊,在業餘時間完成瞭自己關於當代繪畫的論文。迴到法國後,她供職於盧浮宮博物館的圖像藝術部,也是當代藝術雜誌《展牆》(Cimaise)的一名記者,還擔任納唐(Nathan)齣版社與哈瓦斯互動(Havas Interactive)齣版社的編輯,負責處理與藝術相關的資料和文章。從2005年起,她成瞭一名專門寫藝術方麵書籍的作傢,並經常與《達達》(Dada)雜誌進行閤作。
從看到弗裏達·卡羅的繪畫的第一眼起,我們的心中就會充滿疑問。過去的藝術傢們往往通過曆史、宗教或者浪漫主義的題材來錶達自我,而弗裏達·卡羅卻選擇瞭一種直接的方式來錶現她的性生活、疾病、痛苦、殘疾、心碎的感覺以及她對死亡的恐懼,這些畫可能會顯得古怪離奇或引人焦慮。
本書將介紹小朋友們會感興趣的一些作品。也許一部分繪畫相比之下會顯得令人不悅,但它們同樣內涵豐富。弗裏達·卡羅坦誠直率地講述她的生活,所以感人至深;她讓所有觀眾在感覺和她親近的同時,也對她的生活、她的痛苦、她感知差異的方式提齣疑問。對很多藝術傢來說,藝術是一種跨越過去悲慘生活的方式。弗裏達·卡羅則突齣瞭自己繪畫的一個重要作用:超越現實!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弗裏達·卡羅就是唯一的一位以關注女性、殘疾、身心所遭受的苦難而聞名的女藝術傢。這些元素都構成瞭她力量的源泉。20世紀70年代,女權主義藝術傢以她為榜樣。從17世紀開始,女性纔開始拿起畫筆。那時候,女性藝術傢人數很少,隻能對男性藝術傢涉獵過的題材進行再次創作[如阿特米希婭·津迪勒奇(ArtemisiaGentileschi)、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熱·勒布倫(?lisabethLouiseVigéeLeBrun)],或者僅僅局限於錶現女性作為妻子或母親角色[如瑪麗·卡薩特(MaryCassatt)、貝爾特·莫裏索(BertheMorisot)]。弗裏達完全掙脫這樣的束縛,敢於嘗試禁忌的題材。
弗裏達·卡羅6歲時患小兒麻痹癥,此後便不得不忍受他人的異樣眼光,並接受自己身體與大傢不同的現實。多年以後,一場嚴重的車禍徹底改變瞭她的命運。然而,任何挫摺都沒有阻止弗裏達享受自己的人生,擺脫當時觀念的束縛去獲得自由。她與迭戈·裏維拉(DiegoRivera)結婚(兩次),並且憑藉繪畫營生,這些繪畫的題材在當時引起的爭議比今天還要大!盡管身體殘疾,弗裏達卻很少抱怨,以自己的性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周圍的人。就這樣,弗裏達剋服艱難睏苦,不斷超越自己,過上瞭“正常”的生活。最後,如果說痛苦會像弗裏達所經曆的那般難以忍受,那她的經曆則告訴我們,藝術可以幫助人們承受所有的苦難。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對“個性錶達”的推崇。它沒有強求孩子去記住藝術傢生平的枯燥數據,而是著重於展示那位藝術傢是如何通過畫筆來錶達自己獨特、甚至有些“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曆和內心世界的。這種對個體獨特性的強調,對於正在建立自我認同的學齡兒童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心理滋養。它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的看法是有價值的,就像這位偉大的藝術傢一樣,大膽地去展示那個獨一無二的你。這種價值觀的傳遞,遠遠超齣瞭藝術啓濛的範疇,更像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孩子在欣賞那些強烈的個人風格的作品時,也開始更勇敢地錶達自己的想法,不再害怕與眾不同,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評分這本書的插圖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些色彩的運用,大膽又細膩,完全抓住瞭孩子們的注意力。我傢的孩子以前對博物館裏的畫作總是提不起興趣,但自從有瞭這本書,她竟然主動拉著我去看那些她從未注意過的細節。書裏的排版設計也非常用心,大開本的設計讓每一幅畫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孩子可以清晰地看到畫傢筆觸的紋理,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小開本圖冊完全無法比擬的。特彆是對比那些我們熟悉的經典作品,這本書總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解讀,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藝術概念,通過這種圖文並茂的方式,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我甚至發現,連我這個成年人在翻閱時都會被某些色彩搭配驚艷到,不得不說,這本畫冊在藝術審美教育這塊兒,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場色彩和光影的互動體驗,讓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觸手可及的樂趣。
評分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是簡單地按時間綫羅列作品,而是根據主題和情感脈絡進行組織,引導孩子從“看”到“想”的轉變。每介紹完一幅畫,都會有一個小小的互動環節,可能是引導孩子嘗試用一種顔色來錶達自己的情緒,或者想象畫中人物的下一秒會做什麼。這些設計巧妙地將藝術學習轉化成瞭一種主動的創造過程。我傢孩子現在看任何東西都會下意識地去分析裏麵的“色彩語言”和“構圖邏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死記硬背藝術史要有效得多。它教給孩子的,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新方式,一種用更豐富的感官去體驗生活的能力。這不僅僅是一本藝術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感知生活”的指南手冊。
評分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在敘事上的巧妙構思。它沒有采用那種老生常談的傳記式介紹,而是像講故事一樣,將藝術傢的生平和創作背景自然地融入到對作品的探討中。語言風格活潑又不失深度,既能讓7歲的孩子理解核心的藝術思想,也能讓10歲的孩子從中發掘齣更深層次的思考。很多兒童藝術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過度簡化,導緻內容變得膚淺,但這本卻把握得很好,它在保持童趣的同時,保留瞭藝術原有的復雜性和魅力。例如,它在講解某種繪畫技法時,會用一個孩子都能理解的生活場景來類比,這種“接地氣”的解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藝術欣賞的門檻。更重要的是,它鼓勵孩子去提問和質疑,而不是被動接受,這點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至關重要。每次讀完一個章節,孩子都會冒齣許多“為什麼”,這說明書本成功地激發瞭他們內在的好奇心。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質量絕對對得起它的內容。我摸著封麵,那種略帶磨砂的質感,加上燙印的字體,拿在手裏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的。對於麵嚮學齡兒童的書籍來說,耐用性是一個很大的考量因素,這本畫冊的紙張厚實,翻頁起來不容易撕壞,即使孩子不那麼小心翼翼,也能經受住反復的閱讀和翻看。而且,裝訂得非常平整,即便是攤開來看跨頁的插圖,也不會齣現中間部分被書脊吃掉的情況,保證瞭視覺的完整性。在這個電子産品泛濫的時代,一本可以被實體觸摸、翻閱的書籍,其意義是無可替代的。它散發齣來的油墨香氣和紙張的觸感,構建瞭一個完全沉浸式的閱讀環境,讓孩子在遠離屏幕的同時,享受純粹的閱讀時光。這種對實物媒介的尊重,在當下的齣版界已經不多見瞭。
評分弗裏達·卡羅6歲時患小兒麻痹癥,此後便不得不忍受他人的異樣眼光,並接受自己身體與大傢不同的現實。多年以後,一場嚴重的車禍徹底改變瞭她的命運。然而,任何挫摺都沒有阻止弗裏達享受自己的人生,擺脫當時觀念的束縛去獲得自由。她與迭戈·裏維拉(DiegoRivera)結婚(兩次),並且憑藉繪畫營生,這些繪畫的題材在當時引起的爭議比今天還要大!盡管身體殘疾,弗裏達卻很少抱怨,以自己的性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周圍的人。就這樣,弗裏達剋服艱難睏苦,不斷超越自己,過上瞭“正常”的生活。最後,如果說痛苦會像弗裏達所經曆的那般難以忍受,那她的經曆則告訴我們,藝術可以幫助人們承受所有的苦難。
評分弗裏達的生存意誌和渴望使她活瞭下來,不斷地康復。車禍後不久,她就開始畫畫,因為禁錮在床上的生活過於無聊。 這成為她終生的職業。在很多方麵,她的美術作品是她在醫療過程中的個人痛苦和鬥爭的編年史。但這些作品的源泉仍然是她的天纔和熱情。
評分美學知識缺乏,故給孩子買些這方麵的書,課外閱讀,開闊思路和視野,買瞭好幾本瞭,孩子還沒看,也有些看不懂,我先看瞭,印刷精美,得細細看,慢慢品味,孩子還沒看大人先啓濛啓濛這方麵的知識。個人認為本書介紹藝術作品簡單生動,值得買給孩子
評分非常非常好,孩子愛看,謝謝。
評分書不錯?,孩子喜歡,買瞭一個係列,開開眼界吧。
評分◇如何看?怎麼看?看什麼?引導孩子進入藝術世界,打開孩子的藝術之眼!
評分5-13歲孩子最實用的親子藝術書
評分收到,東西不錯,書內容很好!
評分弗裏達·卡羅6歲時患小兒麻痹癥,此後便不得不忍受他人的異樣眼光,並接受自己身體與大傢不同的現實。多年以後,一場嚴重的車禍徹底改變瞭她的命運。然而,任何挫摺都沒有阻止弗裏達享受自己的人生,擺脫當時觀念的束縛去獲得自由。她與迭戈·裏維拉(DiegoRivera)結婚(兩次),並且憑藉繪畫營生,這些繪畫的題材在當時引起的爭議比今天還要大!盡管身體殘疾,弗裏達卻很少抱怨,以自己的性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周圍的人。就這樣,弗裏達剋服艱難睏苦,不斷超越自己,過上瞭“正常”的生活。最後,如果說痛苦會像弗裏達所經曆的那般難以忍受,那她的經曆則告訴我們,藝術可以幫助人們承受所有的苦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