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學

夏商周考古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井中偉,王立新 著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夏商周
  • 中國古代史
  • 曆史
  • 文物
  • 考古發現
  • 文明
  • 青銅時代
  • 史前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74455
版次:1
商品編碼:112512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6
字數:85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夏商周考古學》為吉林大學考古專業商周考古課程的教材,分為緒論、二裏頭文化、二裏岡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東周洛邑與列國文化、周邊地區青銅時代文化,共計七章,係統介紹瞭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主要時空框架和部分有代錶性的專題研究,展示瞭夏商周考古的知識主脈及其在史學研究領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目錄

目錄
序 林法(三)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對象與學科特點 (1)
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時空範圍 (1)
二、夏商周時期在技術發展史中的位置 (2)
三、夏商周考古與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關係 (5)
(一)傳統史觀與“五四”以來的新思潮 (6)
(二)關於奴隸製的問題 (6)
(三)關於夏商周三代國傢形式的問題 (7)
第二節 夏商周考古研究簡史 (8)
一、夏商周考古學與金石學 (8)
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學(1921~1949年) (9)
(一)安陽殷墟的發掘 (9)
(二)易縣燕下都遺址的調查發掘 (10)
(三)浚縣辛村衛國墓地的發掘 (10)
(四)寶雞鬥雞颱墓地的發掘 (10)
(五)汲縣山彪鎮與輝縣琉璃閣墓地的發掘 (10)
三、解放後的夏商周考古學(1950年至今) (11)
(一)20世紀50~70年代初 (12)
(二)20世紀70~90年代前期 (14)
(三)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 (15)
第三節 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與展望 (17)
一、研究成果概覽 (17)
二、未來工作展望 (18)
第二章 二裏頭文化 (20)
第一節 文化命名、分期與年代 (20)
一、文化命名 (20)
二、分期與年代 (21)
第二節 都邑與重鎮 (25)
一、偃師二裏頭遺址 (25)
(一)宮殿區 (25)
(二)貴族聚居區 (30)
(三)手工業作坊區 (30)
(四)祭祀遺存區 (31)
二、鄭州大師姑城址 (31)
三、新鄭望京樓二裏頭文化城址 (32)
第三節 文化分布與區域類型 (33)
一、文化分布 (33)
二、區域類型 (34)
(一)二裏頭類型 (34)
(二)牛角崗類型 (35)
(三)楊莊類型 (35)
(四)下王崗類型 (35)
(五)東龍山類型 (35)
第四節 墓葬與宗教信仰 (37)
一、墓葬 (37)
(一)墓葬類型 (38)
(二)隨葬品組閤 (39)
二、宗教信仰 (41)
第五節 生産與經濟 (43)
一、農業、傢畜飼養與漁獵業 (43)
二、青銅器冶鑄業 (44)
三、玉石器加工業 (45)
四、漆木器製造業 (47)
五、陶器燒造業 (48)
六、骨器製作業 (48)
七、製車業 (49)
第六節 文化成分與形成機製 (49)
一、文化成分分析 (49)
(一)基本陶器組閤 (50)
(二)外來文化因素 (51)
(三)周邊地區所見二裏頭文化因素 (53)
二、文化形成機製 (55)
第七節 二裏頭文化與夏文化的關係 (59)
一、夏文化探索曆程 (59)
(一)第一階段(20世紀20~40年代) (60)
(二)第二階段(20世紀50~80年代初期) (60)
(三)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 (62)
二、夏商分界問題 (63)
三、“早期夏文化”與新砦期遺存 (64)
附:關於東下馮文化 (66)
一、發現與命名 (66)
二、分期、年代與分布 (67)
三、主要文化特徵 (67)
四、源流與性質 (68)
第三章 二裏因文化 (71)
第一節 文化命名、分期與年代 (71)
一、文化命名 (71)
二、分期與年代 (71)
第二節 都邑與重鎮 (74)
一、鄭州商城 (74)
(一)城牆 (74)
(二)宮殿區 (76)
(三)供水係統 (77)
(四)其他重要發現 (78)
(五)年代與性質 (79)
二、偃師商城 (80)
(一)官城 (80)
(二)小城 (87)
(三)大城 (87)
(四)其他重要發現 (88)
(五)年代與性質 (89)
三、鄭州小雙橋遺址 (90)
四、夏縣東下馮商城 (91)
五、垣麯商城 (93)
六、黃陂盤龍城商城 (95)
七、焦作府城商城 (97)
八、新鄭望京樓商城 (98)
第三節 文化分布與區域類型 (102)
一、文化分布 (102)
二、區域類型 (105)
(一)二裏因類型 (105)
(二)北村類型 (107)
(三)東下馮類型 (108)
(四)盤龍城類型 (109)
(五)大城墩類型 (109)
(六)颱西類型 (110)
(七)大辛莊類型 (111)
第四節 墓葬、宗教信仰與文字符號 (112)
一、墓葬 (112)
(一)墓葬分布 (112)
(二)墓葬形製 (113)
(三)墓室結構 (114)
(四)隨葬品組閤 (117)
二、宗教信仰 (118)
(一)鄭州商城祭祀遺跡 (118)
(二)偃師商城祭祀遺跡 (120)
(三)鄭州小雙橋祭祀遺跡 (121)
(四)占蔔 (122)
三、文字符號 (124)
第五節 生産與經濟 (125)
一、農業、傢畜飼養與漁獵業 (125)
二、青銅器冶鑄業 (127)
(一)鑄銅遺址 (127)
(二)采冶鑄造工藝 (129)
三、玉石器加工業 (131)
四、漆木器製造業 (132)
五、陶瓷器燒造業 (133)
六、骨角蚌牙器製作業 (134)
七、製車業 (135)
八、商業 (135)
第六節 二裏因文化源流與先商文化 (136)
一、淵源與流嚮 (136)
二、先商文化探索曆程 (137)
三、下七垣文化 (138)
第四章 殷墟文化 (143)
第一節 文化命名、分期與年代 (143)
一、文化命名 (143)
二、分期與年代 (144)
第二節 殷墟的範圍與布局 (147)
一、宮殿宗廟區 (148)
二、王陵區 (154)
三、族邑居址 (159)
四、手工業作坊 (161)
五、族墓地 (161)
第三節 文化分布與區域類型 (164)
一、文化分布 (164)
二、區域類型 (165)
(一)殷墟類型 (165)
(二)蘇埠屯類型 (167)
(三)前掌大類型 (168)
(四)天湖類型 (169)
(五)老牛坡類型 (170)
(六)旌介類型 (173)
(七)北莊子類型 (174)
第四節 墓葬、宗教信仰與文字 (176)
一、墓葬 (176)
(一)墓葬分布 (176)
(二)墓葬形製 (177)
(三)墓室結構 (177)
(四)隨葬品組閤 (179)
二、宗教信仰 (179)
三、文字 (180)
(一)甲骨文 (180)
(二)金文 (181)
第五節 生産與經濟 (183)
一、農業、畜牧業與漁獵業 (183)
二、青銅器冶鑄業 (185)
(一)鑄銅遺址 (185)
(二)鑄造工藝 (185)
三、玉石器加工業 (187)
四、漆木器製造業 (189)
五、骨角蚌牙器製作業 (190)
六、編織與紡織業 (191)
七、製車業 (193)
(一)車馬坑的埋葬方式 (193)
(二)馬車的結構與用途 (195)
八、商業 (195)
第六節 殷墟文化與二裏因文化的關係 (196)
一、殷墟文化與二裏因文化之問的缺環 (196)
二、缺環中的重要考古發現 (197)
(一)邢颱商代遺址群 (197)
(二)安陽洹北商城 (199)
三、商文化的考古編年序列 (203)
第五章 西周文化 (207)
第一節 分期、年代與文化分布 (207)
一、分期與年代 (207)
二、文化分布 (210)
第二節 西周都邑遺址 (211)
一、周原 (211)
(一)大型夯土建築基址 (212)
(二)青銅器窖藏 (216)
(三)周公廟遺址 (219)
二、豐鎬 (220)
(一)大型夯土建築基址 (221)
(二)青銅器窖藏 (224)
三、洛邑 (225)
第三節 地方封國重要發現 (228)
一、姬姓地方封國 (228)
(一)天馬-麯村晉國遺址 (228)
(二)黎城西關楷(黎)國墓地 (231)
(三)房山琉璃河燕國遺址 (234)
(四)邢閤南小汪-葛傢莊邢國遺址 (236)
(五)浚縣辛村衛國墓地 (239)
(六)平頂山*陽嶺應國墓地 (239)
(七)三門峽李傢窯-上村嶺虢國遺址 (242)
(八)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 (244)
(九)麯阜魯國故城遺址 (246)
(十)滕州滕國故城遺址 (248)
二、異姓地方封國 (249)
(一)靈颱白草坡墓地 (249)
(二)寶雞*國墓地 (251)
(三)涇陽高傢堡戈國墓地 (253)
(四)洪洞坊堆-永凝堡楊圍遺址 (254)
(五)絳縣橫水倗國墓地 (256)
(六)翼城大河口霸國墓地 (258)
(七)鹿邑太清官長子口墓 (260)
(八)濟陽劉颱子年國墓地 (261)
(九)長清仙人颱郝國墓地 (262)
(十)高青陳莊豐國遺址 (264)
(十一)隨州葉傢山曾國墓地 (266)
(十二)隨州羊子山噩國墓地 (268)
第四節 墓葬、禮樂與文字 (270)
一、墓葬 (270)
(一)墓葬分布 (270)
(二)墓葬形製 (273)
(三)墓室結構 (276)
(四)隨葬品組閤 (277)
(五)特殊葬俗 (278)
(六)族葬製 (278)
二、禮樂 (279)
三、文字 (281)
(一)甲骨文 (281)
(二)金文 (282)
第五節 生産與經濟 (282)
一、農業 (282)
二、青銅器冶鑄業 (284)
三、玉石器加工業 (286)
四、漆木器製造業 (287)
五、陶瓷器燒造業 (289)
六、骨角蚌牙器製作業 (289)
七、紡織業 (290)
八、製車業 (291)
(一)馬車的埋葬方式 (291)
(二)馬車的結構 (292)
九、商業 (292)
第六節 西周文化的淵源與先周文化 (294)
一、西周文化的淵源 (294)
二、關於先周文化 (296)
(一)先周文化的概念 (296)
(二)先周文化探索的主流觀點 (296)
第六章 東周洛邑與列國文化 (299)
第一節 洛邑地區的東周文化 (299)
一、東周王城 (299)
(一)城垣 (299)
(二)宮殿區 (301)
(三)手工業作坊 (304)
(四)糧倉區 (305)
(五)陵墓區 (305)
二、東周墓葬特徵 (308)
(一)墓葬分類 (309)
(二)墓葬分期 (309)
第二節 東周晉與三晉文化 (312)
一、晉都新田 (313)
(一)城址與建築 (313)

前言/序言


《中華文明的黎明: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光輝》 這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國早期文明起源與發展的宏大史詩,我們將視角拉迴到遙遠的史前時代,追溯中華文明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孕育、萌芽,直至綻放齣璀璨的青銅之光。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朝代,而是以時間為軸綫,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展現瞭中華文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進曆程。 第一章:大地蘇醒——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曙光 在文字尚未誕生的遙遠年代,黃河、長江等流域的先民們,憑藉智慧與勤勞,開始瞭對土地的耕耘與對生活的創造。本章將帶領讀者走進豐富多彩的新石器時代,探尋那些遺落在沃土中的珍貴遺跡。我們將深入瞭解各地具有代錶性的新石器文化,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細緻描繪它們在農業生産、製陶工藝、建築技術、喪葬習俗以及早期社會組織形態上的獨特成就。 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探究粟、黍、稻等主要農作物的馴化曆程,分析不同地區農業模式的差異,以及農業發展對人口增長和社會分工的影響。 陶器的革命: 細緻考察彩陶、黑陶、白陶等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陶器風格,分析其在生活、祭祀等方麵的功能,以及製陶技術進步所摺射齣的社會發展水平。 早期聚落的形態: 通過對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河姆渡遺址等典型聚落的考古發現,展示早期人類的居住模式、房屋建築、村落布局,以及從中窺見的早期社會結構。 精神世界的初探: 挖掘史前時期的玉器、陶塑、壁畫等藝術品,解讀其中蘊含的原始信仰、宗教觀念和審美情趣。我們將嘗試理解先民們如何麵對自然,如何錶達對祖先的崇敬,如何構建早期精神世界。 社會組織的雛形: 通過對墓葬的考察,如單人墓、閤葬墓、大型墓地以及其中隨葬品的差異,推測早期社會是否存在貧富分化、氏族部落的組織形式以及可能的首領製度。 第二章:古國初建——早期國傢形態的探索 隨著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積纍,一些區域開始顯露齣更為復雜的社會組織和政治形態,為後來的國傢奠定瞭基礎。本章將聚焦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期青銅時代齣現的“古國”或“方國”遺址,分析它們在規模、權力集中、禮製建設等方麵的特徵。 城址的齣現與演變: 考察如二裏頭遺址、陶寺遺址等大型遺址的城牆、宮殿、祭祀場所等遺跡,分析其作為早期城市和政治中心的地位,以及城市化進程的意義。 青銅器的初露鋒芒: 探索中國青銅器的早期起源,重點關注在中原地區齣現的青銅禮器、兵器等,分析其鑄造技術、器物形製及其在社會等級中的象徵意義。 文字的萌芽與傳播: 即使沒有成係統的文字,但我們仍能從陶器上的刻符、骨器上的符號中,探尋文字産生的前兆。本章將探討這些符號的可能含義,以及它們在早期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禮製的確立與強化: 分析早期遺址中發現的大型祭祀建築、貴族墓葬以及隨葬品的等級差異,探討早期統治者如何通過祭祀、禮儀等方式來鞏固權力,確立社會秩序。 第三章:文明的熔爐——青銅時代的輝煌與變革 本書的第三章,我們將進入中國古代青銅時代的核心區域,深入剖析那段充滿神秘與輝煌的歲月。然而,我們並非僅僅聚焦於某一個朝代的曆史文獻記載,而是將目光投嚮考古學所揭示的更廣闊的圖景,包括那些可能屬於早期王權萌芽,但又不完全符閤後世“夏商周”既定框架的區域文化。 早期王朝的曙光: 結閤考古發現,探討關於早期王朝(如被譽為“古夏”的遺址群)的物質證據,分析其在都城建設、青銅器鑄造、手工業發展以及對外聯係等方麵的特徵。我們將審視這些發現如何豐富我們對王朝起源的認知,以及它們與傳說時代之間的復雜聯係。 王權的擴張與影響: 考察不同區域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青銅禮器、兵器及其分布情況,分析青銅文明的傳播範圍和影響,以及早期王權如何通過控製青銅資源和技術,實現對周邊區域的整閤與統治。 社會結構的演進: 通過對貴族墓葬、普通墓葬以及手工業作坊遺址的對比分析,深入探討青銅時代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統治階級、貴族、平民、奴隸等不同群體的生活狀態和地位。 貿易與文化交流: 關注齣土的各類物品,如玉器、海貝、特定礦石等,分析它們並非本土産物,揭示瞭早期區域間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理解文明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相互碰撞與融閤。 信仰與祭祀的深化: 細緻解讀青銅器上的紋飾、銘文(如果發現),以及與祭祀相關的建築遺跡,探討早期宗教信仰體係的成熟,如對自然神、祖先神的崇拜,以及神權在政治統治中的作用。 結語:文明的基因,永恒的傳承 《中華文明的黎明》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探索之旅。我們藉助考古學的最新成果,以嚴謹的態度,嘗試撥開曆史的迷霧,去理解中華文明是如何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凝聚成獨特的文化基因,並在此後的歲月中不斷傳承與發展。本書期望能夠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認識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感受早期先民們不懈的創造力與智慧,並從中汲取寶貴的啓示。我們關注的是文明的整體脈絡,是“早於”夏商周的那些奠基性的力量,是孕育輝煌的沃土,而非僅僅局限於某些既定的曆史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讀瞭《夏商周考古學》,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作者的專業知識非常淵博,而且善於將復雜的學術內容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之前對夏商周時期的瞭解僅限於一些模糊的印象,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書中對二裏頭遺址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該遺址齣土的宮殿基址、墓葬、青銅器等考古證據的分析,有力地證明瞭二裏頭文化與夏朝的密切關聯,這對於中國考古學界長期存在的關於夏朝是否存在以及其具體麵貌的爭論,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視角。我非常欣賞作者的嚴謹態度,他不會輕易下結論,而是基於紮實的考古證據,進行審慎的推論。書中對殷墟的研究也讓我受益匪淺。那些甲骨文的解讀,不僅揭示瞭商朝的曆史事件,更讓我看到瞭商朝時期人們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以及思想觀念。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商朝祭祀活動的描寫所吸引,那些繁復的儀式和虔誠的信仰,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宗教氛圍。這本書讓我明白,考古發現是還原曆史真相的基石,而考古學傢的解讀則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古代文明感興趣的讀者,它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評分

我最近入手瞭《夏商周考古學》,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寶藏。作者在學術研究上非常紮實,而且將復雜的考古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讓我這個對考古學一知半解的人也能讀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殷墟的研究部分情有獨鍾。作者通過對殷墟齣土的甲骨文、青銅器、陶器等文物的深入分析,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鮮活的商朝社會。我仿佛看到瞭商朝的王室生活、祭祀活動、戰爭場麵,甚至還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作者還特彆強調瞭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的相互印證,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書中對商周之際的交替時期,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讓我對這兩個朝代的曆史演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夏商周的考古發現,更是關於考古學方法論的探討。我非常佩服作者的學識和纔華,他能夠將如此宏大的曆史題材,寫得如此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評分

《夏商周考古學》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太多驚喜。我一直以為考古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充滿瞭冰冷的器物和晦澀的文字,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遙遠的夏商周時期,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商朝晚期的描述,比如對婦好墓的介紹。那一個個精美的青銅器、玉器,不僅僅是藝術品的展示,更是那個時代女性地位、軍事實力以及工藝水平的生動體現。我仿佛看到瞭那位傳奇的女將軍,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在祭祀中虔誠祈禱。書中還詳細介紹瞭殷墟的發現過程,那些考古學傢們在艱苦的條件下,一點點地挖掘齣瞭一個輝煌的文明,這種精神讓我非常感動。而且,作者還提到瞭商朝與周邊部族的交流,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並非孤立發展,而是在與其他文化的互動中逐漸成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史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那些教科書上簡略的文字,在書裏都變得鮮活起來。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曆史感興趣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會讓你愛不釋手。

評分

我最近在讀《夏商周考古學》,這本書的質量實在是太高瞭,讓我不得不寫點什麼來錶達我的贊嘆。作者的功力深厚,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做得非常紮實,而且在寫作上也非常有天賦。他能將一些非常專業的考古概念,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讓像我這樣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書中關於周朝早期,特彆是周公旦的那些章節,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對周朝的禮樂製度很感興趣,這本書就詳細地介紹瞭周公是如何通過建立和完善禮樂製度,來鞏固周朝的統治,並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對西周青銅器銘文的解讀,更是讓我看到瞭周朝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貴族的生活到日常的農業生産,都包含在其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遺址之間相互印證的闡述。比如,他將二裏頭文化、殷墟遺址、周原遺址等地的考古發現,巧妙地聯係起來,勾勒齣瞭夏商周三代的曆史脈絡。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演進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還提到瞭很多考古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讓我瞭解到這個領域正在不斷發展和進步。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夏商周曆史的科普讀物,更是一本關於考古學方法的介紹。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考古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且對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充滿瞭自豪感。

評分

《夏商周考古學》這本書,真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古老文明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則將我帶迴瞭那遙遠的夏商周時代。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直接拋齣枯燥的結論,而是通過一件件齣土的文物,一個個考古遺址,為我們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夏朝早期遺址的介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陶器、玉器,在作者的解讀下,都變成瞭講述那個時代人們生活、信仰的生動證據。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的先民,是如何在黃河流域辛勤耕耘,如何創造齣最早的文明火花。書中對商朝青銅器的描述,更是讓我驚嘆不已。那些造型奇特、紋飾精美的青銅器,不僅僅是工藝的傑作,更是那個時代權力、宗教和社會等級的象徵。我至今還記得書中對司母戊鼎的詳細介紹,那巨大的體量和精湛的工藝,無不彰顯著商朝的強大國力。作者還通過對殷墟遺址的深入挖掘,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真實可信的商朝王都。那些甲骨文,不再是神秘的符號,而是講述著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考古學不僅僅是挖掘,更是對曆史的解讀和還原。它讓我們能夠跨越時空的阻隔,與古人進行對話,瞭解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思想。

評分

我最近剛剛翻完瞭《夏商周考古學》這本書,說實話,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考古學這個領域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往往是晦澀難懂的,充滿瞭各種專業術語和考證。但沒想到,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遙遠而神秘的夏商周時期展現在我眼前。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殷墟的章節所吸引。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我真的踏上瞭甲骨文的故鄉,親眼目睹瞭商朝的輝煌與衰落。書中對甲骨文的解讀,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記錄,而是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戰爭場麵,甚至還有他們對生死的思考。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發現,而是深入淺齣地分析瞭每一件齣土文物背後所蘊含的曆史信息。比如,一件看似普通的青銅鼎,在作者的筆下,就變成瞭講述王權、祭祀、社會等級的活教材。更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遺址的對比分析,讓我清晰地看到瞭夏朝的萌芽、商朝的鼎盛以及周朝的演變。那些三星堆、二裏頭等地的神秘遺址,不再是隻能在紀錄片裏匆匆一瞥的畫麵,而是被作者通過考古證據,一點點地剝開瞭它們的麵紗,讓我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並非是塵封在書本裏的故事,而是就埋藏在我們腳下的土地裏,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去解讀。通過這本書,我不再是那個對夏商周隻有模糊印象的讀者,而是仿佛親曆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對我的祖先充滿瞭敬意和好奇。

評分

我最近剛剛讀完《夏商周考古學》,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作者在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夏、商、周三個朝代的考古發現,還對這些發現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解讀,為我們展現瞭一個豐富多彩的古代世界。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周朝分封製度的論述所吸引。作者通過對西周青銅器銘文、墓葬以及文獻資料的綜閤研究,詳細闡述瞭周朝是如何通過分封製來鞏固其統治,並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對周公旦的評價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認為周公是中國古代一位傑齣的政治傢和思想傢,他對周朝的建立和發展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周朝禮樂製度的研究,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考古學的入門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書。我非常佩服作者的學術功底和寫作能力,他能夠將如此宏大的曆史題材,寫得如此清晰、流暢、引人入勝。

評分

《夏商周考古學》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覺得,考古學應該是那種非常嚴謹、枯燥的學術研究,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絲毫沒有說教的味道,更像是老朋友在給我講故事。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商朝晚期的情況,特彆是書中對武丁時期的描述。那些關於甲骨蔔辭的解讀,不再是冷冰冰的字句,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通過占蔔來決定國傢大事,如何祭祀祖先,如何進行戰爭。作者對青銅器的分析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青銅器隻是漂亮的器皿,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它們是那個時代技術、藝術和社會製度的集中體現。比如,那些精美的饕餮紋,不僅僅是為瞭好看,還承載著神秘的宗教含義。書中還詳細介紹瞭殷墟的發現過程,那些考古學傢們在艱苦的條件下,一點點地挖掘齣瞭一個輝煌的文明。這種精神讓我非常感動。而且,作者還提到瞭商朝和周邊部族的交流,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並非孤立發展,而是在與其他文化的互動中逐漸成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史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那些教科書上簡略的文字,在書裏都變得鮮活起來。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曆史感興趣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會讓你愛不釋手。

評分

《夏商周考古學》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最好的一本書。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優美,仿佛帶著我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我一直對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政治製度很感興趣,這本書在這方麵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周朝分封製的論述。作者通過對西周青銅器銘文、墓葬以及文獻資料的綜閤研究,詳細闡述瞭周朝是如何通過分封製來鞏固其統治,並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對周公旦的評價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認為周公是中國古代一位傑齣的政治傢和思想傢,他對周朝的建立和發展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周朝禮樂製度的研究,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夏商周曆史的科普讀物,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和文化傳統的深度解讀。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曆史感興趣的讀者,它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評分

《夏商周考古學》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曆史的敬畏之情。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那些沉睡在地下的文物,重新喚醒,並賦予瞭它們新的生命。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三星堆文明的介紹。那些造型奇特、充滿神秘色彩的青銅器,讓我對那個時期的古蜀文明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以為,中華文明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還存在著如此多元而輝煌的古代文明。作者在書中對三星堆文明的解讀,雖然沒有給齣最終的定論,但卻通過嚴謹的考古證據,提齣瞭各種可能性,讓我感受到瞭考古學的魅力——它是在不斷探索和發現中前進的。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古代祭祀的描寫,那些繁復的儀式和虔誠的信仰,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宗教氛圍。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親身感受瞭夏商周時期燦爛的文明。

評分

《夏商周考古學》為吉林大學考古專業商周考古課程的教材,分為緒論、二裏頭文化、二裏岡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東周洛邑與列國文化、周邊地區青銅時代文化,共計七章,係統介紹瞭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主要時空框架和部分有代錶性的專題研究,展示瞭夏商周考古的知識主脈及其在史學研究領域所占有

評分

二手東二手東二手東二手東二手東

評分

比較適用的考古學教材。

評分

活動價格很給力,應該是正品,相信京東。

評分

城的齣現可上溯到龍山文化時期,都城則以偃師二裏頭遺址為最早。那裏發現的大型宮殿和各種作坊遺址,揭示齣中國早期都城的麵貌。鄭州商城和安陽殷墟的發掘則使人們對商代中、晚期的都城有瞭認識。偃師商城發現於1983年。黃陂盤龍城遺址則是商代的方國城址。西周的都城一在周原(見周原遺址),一為豐鎬。前者是周人滅商之前的都邑,後者是西周時期的京城。東周時期經濟發展,城市迅速興起,列國都城成為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齊、魯、燕、晉、趙、秦、楚的都城及東周洛陽城、鄭韓故城城址中,有的未發現城牆,如二裏頭、殷墟、周原、豐鎬;有的則發現瞭用夯土築起、進行防衛的城牆,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及東周列國都城。但它們都有一定的布局,對宮殿區、作坊址、平民居住區、王陵區和平民墓地等具有統一安排。宮殿常建在地勢較高的地點,並築成高颱,在都城中占據特殊的位置。在二裏頭遺址發現的宮殿建築,由堂、廡、門庭等組成,其格局形式為後世的宮殿所繼承。在偃師商城中已齣現大城中有小城的格局;至東周時期都城均包括宮城和郭城兩部分,國君居宮城,平民區與作坊則在郭城內。商周時期的村落遺址也有大量發現,多見小型居址和手工作坊及墓葬等。其中有少數規模較大,如河北的槁城颱西遺址。

評分

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

評分

通過考古發掘對商周曆史進行的研究。中國考古學按王朝劃分研究對象的學科分支之一,屬於曆史考古學範疇。研究範圍相當於曆史上的商、西周、東周(春鞦、戰國)對商代之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夏,實際上也納入瞭商周考古的範圍(見夏文化)。

評分

都城與聚落

評分

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