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 [Leibniz]

莱布尼茨 [Leibniz]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尼古拉斯·乔里 著,杜娟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数学
  • 逻辑学
  • 形而上学
  • 科学
  • 理性主义
  • 启蒙运动
  • 德国哲学
  • 计算
  • 符号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4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61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
外文名称:Leibniz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晦涩难懂有两个原因。一,他著名的单子论和另外一个观点,即现实世界是所有可能被创建的世界中好的一个,听上去似乎是无稽怪谈。第二,他的哲学思想都是从他的无数篇散文和信件中提炼出来的。尽管他的哲学论述形式上比较支离破碎,莱布尼茨也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中有一个取自于新柏拉图主义的主导观点:宇宙是存在体的集合,反映了它们的创造者上帝。这个论点贯穿于他的形而上学观,而他的形而上学又主要试图寻找“世界上到底有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莱布尼茨给出了一个成熟的理想化的答案,即宇宙的基本构建模块是单子或类灵魂的实体,它们是简单的,非物质的,并具有始因自给自足的特性,这些也反映了上帝的特点。“上帝的镜子”的主题在莱布尼茨对人类心灵的研究中尤为凸显,也极大影响了他的知识理论、对自由的探究甚至他对恶的问题的答案的找寻。接下的章节讨论了“上帝的镜子”的主题构建了他“综合”的基础:因为所有的心灵都反映了上帝的无所不知,所以所有的哲学家都对真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理解。本着这种精神,莱布尼茨试着去整合各个不同的哲学流派的观点。笛卡尔在莱布尼茨之前试着去调和新科学与传统宗教教义间的矛盾,莱布尼茨除此之外还试着去调和古代人和现代人思想上的矛盾,以及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冲突。引言的结尾部分介绍了莱布尼茨“系统的哲学家”的称号最近受到了质疑,并为他进行了辩护。莱布尼茨的确从未像斯宾诺莎一样用几何学的方式展开哲学论述,而且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和观点上,他的思想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没有形成定论。比如说,物体在形而上学中的地位问题等。然而莱布尼茨能意识到他的思想对他哲学的其他领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家。例如,他关于真理的理论并不是孤立的,而对他解决恶的问题有着重大的影响。

目录

英文著作缩写表
莱布尼茨年表
导言
上帝的镜子
综合之策
一个系统的哲学家?
总结
拓展阅读
第一章莱布尼茨:生平与著作
早年岁月
汉诺威市:身份和职责
《论形而上学》及与安托万·阿诺德的书信来往
新体系
莱布尼茨、洛克与《人类理智新论》
《神正论》
《单子论》及相关作品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的通信:与牛顿学派的论争
结论
总结
拓展阅读
第二章实体的形而上学:整体性与能动性
整体性:对笛卡尔的评论
能动性:对偶因论的评论
逻辑学策略
因果性与创造
本体论的问题
总结
拓展阅读
第三章单子论
单子的特性
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单子
身体的地位
有形实体与实体链
时间、空间、单子
总结
拓展阅读
第四章心灵、知识和观念
非物质的心灵
心灵、身体及前定和谐
先天说(1):天赋观念
先天说(2):天赋知识
倾向及对先天说的辩护
无意识的知觉
总结
拓展阅读
第五章人类和神性自由
知识背景:笛卡尔和斯宾诺莎
自由:基本分析
偶然性和人类自由
偶然性与神性自由
法则,解释和目的因
总结
拓展阅读
第六章关于恶的问题
新形势下“伊壁鸠鲁的老问题”
可能世界中最好的那个世界
评价的标准
恶的种类
总结
拓展阅读
第七章伦理与政治
道德心理学
上帝之城
正义
政治共同体
莱布尼茨对霍布斯的批评
总结
拓展阅读
第八章遗产与影响
莱布尼茨同时代人的反馈:法国与英国
反体系运动
伏尔泰、乐观主义与神正论
莱布尼茨、康德与德国唯心主义
重新发现莱布尼茨
总结
拓展阅读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莱布尼茨:一个思想的巨人,一个时代的缩影 “莱布尼茨”这个名字,在人类思想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神学、法学等众多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将带领您走进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世界,探索他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他如何以其超凡的智慧,塑造了我们今日对世界和知识的理解。 一、 时代洪流中的莱布尼茨:启蒙的曙光与科学的黎明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生活的时代,正值欧洲从宗教战争的阴影中走出,迈向理性与科学的启蒙时代。科学革命的巨匠们,如伽利略、牛顿,已经奠定了新的物理学框架;笛卡尔、斯宾诺莎等哲学家则在思想领域进行着深刻的变革。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旧有的世界观正在被颠覆,新的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莱布尼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的一个学术世家,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他涉猎广泛,对古典哲学、神学、法律等都有着深厚的造诣。早年的经历,特别是他在政治和外交领域的实践,让他对现实世界有了深刻的体察,也为他日后更为宏大的哲学思考奠定了基础。 他曾效力于美因茨选帝侯,参与政治事务,也曾担任汉诺威宫廷的图书管理员和历史学家。这些经历不仅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文献资料,更让他有机会与当时的许多重要学者进行交流。他与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如丘克(Robert Hooke)和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通信,甚至与牛顿在微积分的发明权上发生争议,这些都足以证明他在科学界的地位。 莱布尼茨的时代,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竞争日益激烈的时期。他作为一名德国学者,怀有强烈的民族情怀,渴望为德国的学术发展和国家统一做出贡献。他倡导建立普鲁士科学院,并担任第一任会长,这充分体现了他对科学研究组织化和国家化的重视。 二、 思想的星辰大海: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他最广为人知的概念莫过于“单子论”(Monadology)和“预定和谐”(Pre-established Harmony)。 单子论:宇宙的基石 莱布尼茨对物质世界的构成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他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单子”构成的。“单子”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无形的实体,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终实在。每一个单子都是独立的,没有“窗户”,彼此之间不能直接相互作用。它们是“心灵的原子”,拥有各自的感知和表象能力。 单子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具有内在的活动性和目的性。它们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不断发展和变化,并且各自的活动都遵循着一种“预定和谐”。这种预定和谐并非由外在力量强加,而是单子自身内在的理性所决定的。 单子论的出现,是对当时盛行的机械论唯物主义和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重要回应。莱布尼茨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本体论来解释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以及万物之间的秩序和联系。他认为,所有单子都是由一个最高单子——上帝——创造出来的,并且都反映着宇宙的整体。 预定和谐:上帝的伟大杰作 既然单子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事物之间的同步性和秩序性呢?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和谐”的理论。他将上帝比作一位技艺高超的钟表匠,在创造世界之初,就为每一个单子设定了精确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规律。这些单子就像两块完美同步运行的钟表,虽然各自独立,但其运动却完美地协调一致,仿佛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这种预定和谐不仅解释了物理世界中的因果联系,也解释了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协调。这与笛卡尔认为的心灵与身体是通过“松果体”产生相互作用的观点,以及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提出的“偶因论”(Occasionalism,认为每次事件的发生都需要上帝的干预)都有所不同。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强调的是上帝一次性的、完美的创造,以及单子内在的自足性。 可能世界与最优世界 莱布尼茨的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可能世界”。他认为,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之前,曾经考虑过无数个可能的、不同的世界。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优”的。 “最优世界”的含义,并非指这个世界完美无瑕,没有痛苦和邪恶。莱布尼茨承认邪恶和痛苦的存在,但他认为,从整体上看,这个世界是允许的、可能的、最不坏的,并且是上帝为了实现某种更高级的目的而选择的。他试图用理性来解释邪恶的来源,认为邪恶是可能性的必然结果,是自由选择所导致的。这一观点引发了后世许多的讨论和批评,尤其是在伏尔泰的《老实人》中,对“一切都是最好的”这一乐观主义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充足理由律与同一律 莱布尼茨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逻辑原则,即“充足理由律”(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和“同一律”(Principle of Identity)。 充足理由律认为,任何事物,无论其为真或为假,都必须有一个充足的理由来解释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意味着,任何发生的事情都不是偶然的,背后都存在着某种原因或目的。 同一律是逻辑学的基本原则,即“A就是A”。莱布尼茨对同一律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区分了“同一性判断”(identity judgments)和“真值判断”(truth judgments)。他认为,一个判断是真值,当且仅当否定它会产生矛盾。 这些逻辑原则不仅是哲学思考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形式逻辑和数学逻辑奠定了基石。 三、 科学的先驱:微积分与二进制 莱布尼茨在数学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他独立发明了微积分,并与牛顿的微积分发展并行,甚至在符号和表述上更具优势,例如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dx/dy”和积分符号“∫”。他的记号系统更加直观和易于操作,对微积分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对微积分的贡献,并非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发明,更在于他对无穷小量(infinitesimals)的处理和理解。他认为无穷小量是真实存在的,是构成连续量的基础,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也为后来的数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除了微积分,莱布尼茨还是二进制的早期倡导者。他看到了二进制(0和1)在计算和逻辑上的巨大潜力,认为它是“万物的起源”,并且能够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一切。他的这一洞察,在数百年的时间后,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石。他甚至将二进制与中国的《易经》中的太极图和六十四卦联系起来,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刻联系。 四、 思想的边界:神学、法学与社会改革 莱布尼茨的思想并非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哲学和科学,他同样对神学、法学和社会改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见解。 在神学方面,他试图调和基督教的教义与理性主义的思潮。他认为,理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帝的启示,并且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属性。他提出的“神正论”(Theodicy),试图解释上帝的仁慈与世界上存在的邪恶之间的矛盾。 在法学方面,莱布尼茨主张建立一套基于理性和公平的法律体系。他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并对法律的制定和解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曾参与起草巴伐利亚的法律改革方案。 在社会改革方面,莱布尼茨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者。他积极倡导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主张建立图书馆和学术机构,以推动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的进步。他曾提议建立一个“普世百科全书”的项目,试图将人类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编纂,这可以看作是现代百科全书的雏形。 五、 莱布尼茨的遗产:一个永恒的思想启迪者 莱布尼茨的一生,是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一生。他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思想史的天空。 他的单子论和预定和谐,至今仍是形而上学的重要议题;他的微积分和二进制,构成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他的逻辑学原则,影响着现代思维的运作方式。 然而,莱布尼茨的思想并非没有争议。他的“最优世界”理论曾饱受批评,他对邪恶的解释也引发了长久的讨论。但他正是通过这些探索与争论,不断推动着人类思想的进步。 本书将以严谨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解析莱布尼茨的生平、时代背景、主要哲学思想、科学贡献以及他在其他领域的探索。我们将不仅仅呈现他的思想体系,更会探讨他的思想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相互作用,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阅读“莱布尼茨”,您将不仅仅是了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走进一个深刻而丰富的思想世界,体验一次智识的盛宴,感受思想的力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并启迪我们对未来的无限可能。他是一位时代的巨人,也是一位永恒的思想启迪者,他的声音穿越时空,至今仍回荡在我们耳畔,邀请我们一同思考,一同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股沉静而深刻的气息,厚实的纸张,带着微微的纹理感,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重量。内页的排版非常考究,字体选择典雅而不失现代感,大段的文字在留白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易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艺术家的耐心与精准。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清晰的逻辑链条,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化为可以被日常语言捕捉的形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个句子,感受那种思想的张力。这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错综复杂的星图前,虽然暂时迷失了方向,但每当找到一颗明确的星体(一个清晰的论点),整个宇宙的结构便又清晰了一分。这种阅读的“阻力”非但没有让人却步,反而成了吸引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因为它预示着,彼端等待我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洞见。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读者的认知负荷是相当大的。它毫不留情地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思维定势。作者在阐述其核心方法论时,所使用的语言风格是高度精确和内敛的,几乎没有多余的情感渲染,一切都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上。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定义和前提中迷失方向。然而,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严谨”,赋予了这本书一种近乎科学文献的可靠性。一旦你成功地跟上了作者的思路,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是无与伦比的——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彻底重塑。我用了比预期多得多的时间来消化某些核心章节,但这绝不是浪费,而是必要的“打磨”过程,它迫使我提升了自己的思维清晰度和逻辑辨识能力。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思想,不如说是在训练读者如何进行高强度的理性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提供的“历史定位感”。作者并未将这位思想家置于真空中进行神化,而是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洪流之中,描绘了他如何回应前人的挑战,又如何为后世埋下了伏笔。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精英之间复杂的互动与较量。这种历史的纵深感,使得书中的理论不再是孤立的教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智慧为解决根本性问题而做出的最精妙的尝试之一。更令人感到亲切的是,作者在书的收尾部分,对该思想家思想在当代的“遗留问题”和持续的影响力进行了审慎的探讨。这提醒了我们,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不断与当代问题产生共振的活水源头。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让读者在阅读完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思想力量的余温,久久不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传记体,也不是单纯的理论堆砌。作者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的描绘、关键人物的生平轶事,与他们哲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交织在一起。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沉浸感”,仿佛我们不是在阅读一本关于过去思想家的书,而是亲历了那个思想孕育和爆发的时代。特别是在描述其思维方法的演变时,那种层层递进、不断自我修正的“心路历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本和进行现代诠释之间的微妙平衡,他没有过度“美化”或“简化”那些古老的争论,而是保留了其原始的复杂性与火花。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避免了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符号化、脸谱化的风险。每当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走到窗边,望望远方,思考着: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面对同样的问题,我的答案会是什么?这种被激发出的主动思考,才是衡量一本思想类书籍价值的最高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令人惊叹,但更难得的是它所构建的“知识网络”的韧性和广度。它不像某些专业著作那样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而是像一个多功能的枢纽,将数学、形而上学、逻辑学乃至神学等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串联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脑海中建立新的联想:一个关于无限的概念,突然联系到了我先前读过的关于几何学的片段;一个关于实体论的讨论,又影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的某些张力。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让这些连接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不是生硬地进行跨界嫁接。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充实,仿佛我不是在阅读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在参与构建一个微缩的知识宇宙。对于那些渴望全面理解一位思想家全貌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多维度的框架,足以支撑起未来深入研究的各种可能路径。

评分

吴藕汀《孤灯夜话》里有戚继光一则,曰戚继光,通过买美姬送张居正的手段从而飞黄腾达,生活奢华,人品低下,西湖边不应该建他的塔。余觉甚为迂腐可笑,戚乃王阳明心学传人,知行合一,若他不知道审时度势,岂有后来的一番作为。

评分

吴藕汀(1913-2005),浙江嘉兴人,词坛名宿、画家、版本目录学家。今刊登该书责任编辑启正所撰之前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评分

吴藕汀《孤灯夜话》里有戚继光一则,曰戚继光,通过买美姬送张居正的手段从而飞黄腾达,生活奢华,人品低下,西湖边不应该建他的塔。余觉甚为迂腐可笑,戚乃王阳明心学传人,知行合一,若他不知道审时度势,岂有后来的一番作为。

评分

这还需要多说什么么?

评分

他的哲学思想晦涩难懂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最著名的单子论和另外一个观点,即现实世界是所有可能被创建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听上去似乎是无稽怪谈。第二,他的哲学思想都是从他的无数篇散文和信件中提炼出来的。尽管他的哲学论述形式上比较支离破碎,莱布尼茨也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中有一个取自于新柏拉图主义的主导观点:宇宙是存在体的集合,反映了它们的创造者上帝。这个论点贯穿于他的形而上学观,而他的形而上学又主要试图寻找“世界上到底有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莱布尼茨给出了一个成熟的理想化的答案,即宇宙的基本构建模块是单子或类灵魂的实体,它们是简单的,非物质的,并具有始因自给自足的特性,这些也反映了上帝的特点。“上帝的镜子”的主题在莱布尼茨对人类心灵的研究中尤为凸显,也极大影响了他的知识理论、对自由的探究甚至他对恶的问题的答案的找寻。接下的章节讨论了“上帝的镜子”的主题构建了他“综合”的基础:因为所有的心灵都反映了上帝的无所不知,所以所有的哲学家都对真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理解。本着这种精神,莱布尼茨试着去整合各个不同的哲学流派的观点。笛卡尔在莱布尼茨之前试着去调和新科学与传统宗教教义间的矛盾,莱布尼茨除此之外还试着去调和古代人和现代人思想上的矛盾,以及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冲突。引言的结尾部分介绍了莱布尼茨“系统的哲学家”的称号最近受到了质疑,并为他进行了辩护。莱布尼茨的确从未像斯宾诺莎一样用几何学的方式展开哲学论述,而且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和观点上,他的思想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没有形成定论。比如说,物体在形而上学中的地位问题等。然而莱布尼茨能意识到他的思想对他哲学的其他领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家。例如,他关于真理的理论并不是孤立的,而对他解决恶的问题有着重大的影响。

评分

“则法术之士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评分

“二子(吴起、商鞅)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评分

研读希伯来圣经,可以发现与政治哲学的何种关联?希伯来圣经中是否有任何政治哲学或政治理论?严格说来,没有。圣经②从不指涉哲学、科学,进而也不曾论及“政治”(politics)或“政治事务”(thcpolitical)。它从不援用有关“自然”的概念或术语,更遑论“人的自然”了;它也从未谈到以下概念:自然法、自然正当或自然权利、人权、民主制、寡头制、共和制或共和主义、统治术(statesmanship)、公民权(citizenship)、僭主制、宪制(constitu-iono)以及政府的形式。所有这些术语,以及政治哲学或政治理论的整个概念体系,都源自古希腊罗马。

评分

如果说韩非从韩国到秦国,是已下定决心,要投身秦帝国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加入到历史的洪流铁蹄,那韩非与李斯的矛盾,就顺理成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