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的《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 金融法律法规全书》收录改革开放以来至2016年12月 期间公布的现行有效的全部与金融相关核心法律、行 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以及重要的政策性文 件,全面覆盖金融法律制度的方方面面。
本次再版摒弃了以往版本按监管、企业、业务简 单分类的体例,结合金融法务实际及法规规章间关系 ,分为行政监督、银行业综合管理、商业银行、非银 行金融机构、与金融相关的非金融机构、外汇管理、 金融犯罪惩治七个部分,并在各部分细分诸多小类。
创新体例*有利于读者根据工作、事务需求查询对应 类别相关规定。全书具有体系清晰、查询方便的特点 。
一、行政监督
1.综合
2.市场准入和行政许可
3.执法检查
4.违法处罚
5.行政复议
6.其他
二、银行业综合管理
1.中央银行
2.货币、利率管理
3.现金、国库、金银管理
4.反洗钱、反恐怖融资
5.征信管理
6.银行间市场管理
三、商业银行
1.综合
2.资本与风险管理
3.公司治理结构
4.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
5.经营业务
(1)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
(2)存款业务
(3)银行卡与电子银行业务
(4)信贷业务
(5)支付结算业务
(6)理财业务
(7)其他业务
6.会计与统计
7.外资银行相关规定
8.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相关规定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信托公司
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3.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五、与金融相关的非金融机构
六、外汇管理
1.综合
2.账户、现钞管理
3.经常项目外汇管理
4.资本项目外汇管理
5.金融机构业务监管
6.外债与对外担保
七、金融犯罪惩治
附录1: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规章目录及其在本书中的位置
附录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规章目录及其在本书中的位置
读完前几章的摘要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依赖二手资料拼凑起来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扎实的、来自一手档案的呼吸感。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整合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国家档案馆中的碎片信息的。在那个通讯尚未完全数字化的年代,信息的传递、误解和被政治化处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猜想,塔奇曼一定花了大量时间去重构信息流动的路径,去展示那些精英们是如何在信息茧房中做出影响千万人生死的决定的。这不仅仅是关于“发生了什么”,更是关于“他们是如何知道(或不知道)的”。如果能洞察到决策背后的信息壁垒和认知偏差,这本书的价值就超越了单纯的史实记录,达到了对决策艺术的深刻洞察。
评分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种跨越数十年、涉及复杂政治经济格局的通史著作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读起来会像啃一本教科书,枯燥乏味。但塔奇曼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冰冷的年份和晦涩的外交文件,转化成一幕幕鲜活的戏剧场景。我特别好奇她是如何处理不同国家之间那种微妙的平衡,那种“一根火柴就能点燃欧洲”的紧张感。我猜想,她一定在细节处下了大功夫,比如某位大使在关键会议上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或者某份电报被故意延迟发出的几小时,这些微小的“蝴蝶效应”是如何最终汇聚成一场世界大战的序曲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危机四伏的“美好年代”,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的时间线。
评分我对历史中的“氛围”和“心态”的捕捉,远比对具体战役的推演更感兴趣。1890到1914,这是一个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激烈碰撞的时代,是旧帝国最后的辉煌,也是新思潮萌芽的温床。这本书的标题——《骄傲之塔》,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隐喻色彩。我设想,作者必然会深入探讨当时欧洲精英阶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那种对自身文明持久性的盲目自信。这种集体性的盲目,究竟是如何让各国领导人集体走向灾难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析,那种弥漫在报纸、小说和艺术作品中的集体无意识,那种推动人们走向狂热的底层驱动力。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出,骄傲是如何一步步将他们推上那座注定坍塌的高塔的,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深刻反思人类局限性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绝了,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书页,一探究竟。光是看到“战前世界”这几个字,脑海中就已经自动构建出蒸汽朋克般的图景,那些镀金的时代气息,贵族们的沙龙,还有暗流涌动的国际关系,一切都像是蒙上了一层琥珀色的光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中那种不动声色的笔触,她不是那种急于下结论的史学家,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策展人,带着我们慢慢踱步,去欣赏那些即将破碎的美丽。整本书的装帧质量也让人爱不释手,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印记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被精心保存的时光胶囊。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找到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关于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真实挣扎与光辉瞬间。
评分对我来说,历史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唤醒对过去的共情能力。我希望这本书,在呈现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能穿插一些关于普通人的侧写。比如,一个柏林工厂的工人,一个巴黎咖啡馆的女招待,或者一个维也纳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他们是如何感受那个即将到来的“巨变”的?战争的阴影,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捕捉到这种“时代感”的质地,那种在奢华与贫困、革新与保守之间撕裂的社会肌理。如果能通过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去体验“旧世界”的黄昏,那么这本书带给读者的冲击力,就会远超冷冰冰的政治分析,真正成为一次对逝去时光的深度沉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