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奇曼作品02 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 [美] 巴巴拉·W·塔奇

塔奇曼作品02 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 [美] 巴巴拉·W·塔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欧洲史
  • 一战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传记
  • 巴巴拉·塔奇曼
  • 历史人物
  • 20世纪
  • 战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3068
商品编码:1126166783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法律法规全书
  • 作者:编者: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
  • 定价:108
  • 出版社:法律
  • ISBN号:978751970612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3-01
  • 印刷时间:2017-03-01
  • 版次:3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815
  • 字数:2007千字

内容提要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的《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 金融法律法规全书》收录改革开放以来至2016年12月 期间公布的现行有效的全部与金融相关核心法律、行 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以及重要的政策性文 件,全面覆盖金融法律制度的方方面面。
     本次再版摒弃了以往版本按监管、企业、业务简 单分类的体例,结合金融法务实际及法规规章间关系 ,分为行政监督、银行业综合管理、商业银行、非银 行金融机构、与金融相关的非金融机构、外汇管理、 金融犯罪惩治七个部分,并在各部分细分诸多小类。
    创新体例*有利于读者根据工作、事务需求查询对应 类别相关规定。全书具有体系清晰、查询方便的特点 。
    

目录

一、行政监督
1.综合
2.市场准入和行政许可
3.执法检查
4.违法处罚
5.行政复议
6.其他
二、银行业综合管理
1.中央银行
2.货币、利率管理
3.现金、国库、金银管理
4.反洗钱、反恐怖融资
5.征信管理
6.银行间市场管理
三、商业银行
1.综合
2.资本与风险管理
3.公司治理结构
4.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
5.经营业务
(1)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
(2)存款业务
(3)银行卡与电子银行业务
(4)信贷业务
(5)支付结算业务
(6)理财业务
(7)其他业务
6.会计与统计
7.外资银行相关规定
8.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相关规定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信托公司
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3.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五、与金融相关的非金融机构
六、外汇管理
1.综合
2.账户、现钞管理
3.经常项目外汇管理
4.资本项目外汇管理
5.金融机构业务监管
6.外债与对外担保
七、金融犯罪惩治
附录1: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规章目录及其在本书中的位置
附录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规章目录及其在本书中的位置


历史的沉思:权力、变迁与现代性的黎明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错综复杂的权力格局、深刻的文化转型以及孕育现代世界的种种力量。我们聚焦于一个由工业化浪潮、帝国主义扩张和意识形态冲突交织而成的时代,探究那些决定了二十世纪走向的深层结构性变化。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黄昏与新势力的崛起 本卷首先描绘了欧洲大陆表面上维持的“均势”背后的脆弱性。维也纳体系的残余影响仍在,但被快速崛起的民族国家和新兴的全球经济秩序所侵蚀。 权力中心的重塑 我们详尽考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一个在俾斯麦奠基的强大工业和军事机器之上,渴望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地位的国家。德意志的崛起,特别是其海军建设计划,直接挑战了不列颠的传统霸权,成为欧洲安全架构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书中不只是简单罗列了军事力量的对比,而是深入分析了威廉二世的个人决策风格、参谋本部的军国主义思想,以及德国国内对“世界政策”(Weltpolitik)的热切追求如何塑造了其外交姿态。 与此同时,我们审视了英格兰的“光荣孤立”时代的终结。随着殖民地管理的成本上升和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国被迫放弃其传统的“不干涉”原则,转而寻求与昔日对手法国和俄国缔结联盟。这一转变不仅是军事上的考量,更是对全球贸易路线和金融优势被动摇的反应。书中细致描绘了英国国内关于帝国未来定位的激烈辩论,从保守党到新兴的工党,对“帝国衰落论”的恐惧如何渗透到政治精英的决策之中。 法兰西的韧性与俄国的张力 法国部分,我们将重点放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经历普法战争创伤后如何重建其民族认同与政治稳定。从布朗热主义的动荡到德雷福斯事件的深刻社会分裂,法国的政治生活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对共和理想的坚守与对社会阶层固化的焦虑并存。同时,法国对重工业和海外投资的狂热投入,尤其是对沙皇俄国的巨额贷款,构成了协约国联盟的经济基石,也揭示了资本流动在驱动地缘政治联盟中的核心作用。 俄国沙皇体制的内部危机是理解“战前世界”的关键一环。在1905年革命的短暂松动之后,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尝试虽然带有进步色彩,却未能根除贵族与农民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我们将关注彼得堡的工业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激进化,以及沙皇政府如何依赖高压政策来维持一个在经济上和结构上都已力不从心的帝国。 第二部分:文化、社会与“非理性”的思潮 战争的根源不仅在于国家间的角力,更在于社会内部价值观的剧烈动荡。本部分侧重于战前欧洲社会内部精神面貌的考察。 现代性的焦虑与逃避 工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裕,但也制造了城市生活的异化感和对技术进步的深层怀疑。我们将探讨在“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浮华外表下,人们对个体意义和精神寄托的渴求。从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到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挖掘,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突破,直接挑战了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至上主义。 艺术领域是这种焦虑最直观的体现。印象派之后,野兽派、立体派和表现主义的出现,象征着对传统美学和稳定世界观的彻底颠覆。艺术家们试图捕捉的不再是清晰可见的现实,而是内在的、破碎的、充满张力的现代体验。 科学的异化与进步的迷思 尽管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电力、汽车、无线电的发明——这些进步并未带来普遍的乐观。相反,公众对科学的崇拜与对技术可能性的恐惧交织在一起。书中考察了早期化学和物理学研究(如居里夫人的工作)如何开始揭示物质世界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巨大能量,为后来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大众社会与意识形态的战场 民族主义从一种温和的文化认同演变为具有侵略性的政治教条。我们将分析大众媒体和普及教育如何被用来灌输统一的国家叙事,将不同阶级和地域的人们捆绑在共同的“民族命运”的旗帜下。同时,社会民主主义和更极端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在工人阶层中的传播,构成了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根本性挑战,并常常被保守势力描绘为内部的“敌人”。 第三部分:全球化与冲突的催化剂 战前世界并非一个封闭的欧洲体系,其命运紧密地与全球的殖民地和新兴的全球市场联系在一起。 帝国主义的内卷化 殖民地扩张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但“瓜分世界”的竞争已经接近尾声。非洲和亚洲的剩余地块成了大国之间摩擦的直接导火索,例如摩洛哥危机。本书分析了这种“边疆冲突”如何反过来加剧了欧洲内部的军事联盟和敌意,使得一次地区性的冲突有极高的概率升级为全面战争。我们探讨了帝国主义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对原材料、倾销市场以及投资回报率的争夺——如何固化了欧洲列强间的结构性对立。 巴尔干半岛:火药桶的细节 对巴尔干地区的考察,着重于奥匈帝国的多民族困境以及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勃发。奥斯曼帝国的衰退在这一地区留下了权力真空,而俄国(作为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与奥匈帝国(作为维护帝国稳定的保守力量)的利益在此激烈碰撞。我们详细剖析了巴尔干战争如何重塑了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并使得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从一个孤立的恐怖行为,迅速演变成引爆整个欧洲体系的导火索。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在技术上极其先进、文化上极度繁荣,却又在政治和精神上极度失衡的时代,最终如何无可避免地走向了那场毁灭性的全球冲突。它是一份关于现代性在达到其顶峰时,如何携带自身崩溃种子的肖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前几章的摘要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依赖二手资料拼凑起来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扎实的、来自一手档案的呼吸感。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整合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国家档案馆中的碎片信息的。在那个通讯尚未完全数字化的年代,信息的传递、误解和被政治化处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猜想,塔奇曼一定花了大量时间去重构信息流动的路径,去展示那些精英们是如何在信息茧房中做出影响千万人生死的决定的。这不仅仅是关于“发生了什么”,更是关于“他们是如何知道(或不知道)的”。如果能洞察到决策背后的信息壁垒和认知偏差,这本书的价值就超越了单纯的史实记录,达到了对决策艺术的深刻洞察。

评分

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种跨越数十年、涉及复杂政治经济格局的通史著作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读起来会像啃一本教科书,枯燥乏味。但塔奇曼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冰冷的年份和晦涩的外交文件,转化成一幕幕鲜活的戏剧场景。我特别好奇她是如何处理不同国家之间那种微妙的平衡,那种“一根火柴就能点燃欧洲”的紧张感。我猜想,她一定在细节处下了大功夫,比如某位大使在关键会议上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或者某份电报被故意延迟发出的几小时,这些微小的“蝴蝶效应”是如何最终汇聚成一场世界大战的序曲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危机四伏的“美好年代”,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的时间线。

评分

我对历史中的“氛围”和“心态”的捕捉,远比对具体战役的推演更感兴趣。1890到1914,这是一个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激烈碰撞的时代,是旧帝国最后的辉煌,也是新思潮萌芽的温床。这本书的标题——《骄傲之塔》,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隐喻色彩。我设想,作者必然会深入探讨当时欧洲精英阶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那种对自身文明持久性的盲目自信。这种集体性的盲目,究竟是如何让各国领导人集体走向灾难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析,那种弥漫在报纸、小说和艺术作品中的集体无意识,那种推动人们走向狂热的底层驱动力。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出,骄傲是如何一步步将他们推上那座注定坍塌的高塔的,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深刻反思人类局限性的镜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绝了,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书页,一探究竟。光是看到“战前世界”这几个字,脑海中就已经自动构建出蒸汽朋克般的图景,那些镀金的时代气息,贵族们的沙龙,还有暗流涌动的国际关系,一切都像是蒙上了一层琥珀色的光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中那种不动声色的笔触,她不是那种急于下结论的史学家,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策展人,带着我们慢慢踱步,去欣赏那些即将破碎的美丽。整本书的装帧质量也让人爱不释手,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印记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被精心保存的时光胶囊。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找到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关于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真实挣扎与光辉瞬间。

评分

对我来说,历史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唤醒对过去的共情能力。我希望这本书,在呈现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能穿插一些关于普通人的侧写。比如,一个柏林工厂的工人,一个巴黎咖啡馆的女招待,或者一个维也纳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他们是如何感受那个即将到来的“巨变”的?战争的阴影,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捕捉到这种“时代感”的质地,那种在奢华与贫困、革新与保守之间撕裂的社会肌理。如果能通过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去体验“旧世界”的黄昏,那么这本书带给读者的冲击力,就会远超冷冰冰的政治分析,真正成为一次对逝去时光的深度沉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